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体外研究罗通定(rotundine,RTD)在大鼠、比格犬和人肝微粒体中酶代谢动力学及代谢产物差异。方法优化3个种属肝微粒体与RTD反应体系,应用LC-MS测定RTD在3种肝微粒体中的体外代谢消除,应用LC-MS/MS分析比较RTD在3种肝微粒体中代谢产物种类和生成量的差异,计算并比较相应的活性值。结果RTD在人肝微粒体中代谢转化最慢,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为Km=2.67μmol·L-1、Vmax=0.095μmol·L-1·min-1、T21=298±18.0min、CLint=14.6±0.91ml·min-1·kg-1;大鼠中相应的动力学参数为Km=3.24μmol·L-1、Vmax=0.122μmol·L-1·min-1、T12=71.0±2.30min、CLint=87.5±2.79ml·min-1·kg-1;比格犬中相应的动力学参数为Km=5.31μmol·L-1、Vmax=0.228μmol·L-1·min-1、T21=62.3±0.647min、CLint=139±1.43ml·min-1·kg-1。RTD在3个种属肝微粒体中均代谢产生4个O-去甲基后的羟基化同分异构体产物,但4个产物的相对生成百分比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有一定差异。结论罗通定在体外人、大鼠和比格犬肝微粒体中主要的I相代谢途径相同,但是酶代谢动力学性质及代谢产物的生成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噻吩诺啡在人、比格犬和大鼠肝微粒体中体外代谢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婧婷  庄笑梅  李桦 《药学学报》2010,45(1):98-103
采用体外肝微粒体孵育体系, 研究噻吩诺啡在大鼠、比格犬和人肝微粒体中酶代谢动力学及代谢产物差异。通过对噻吩诺啡浓度、微粒体蛋白含量和孵育时间等条件的考察优化噻吩诺啡与肝微粒体的反应体系; 应用LC-MS/MS定量检测孵育体系中的噻吩诺啡及代谢产物, 分析比较噻吩诺啡在3种肝微粒体中代谢产物种类和生成量的差异, 计算并比较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噻吩诺啡在人肝微粒体中代谢转化最慢, 其相应的动力学参数Km = (4.00 ± 0.59) µmol·L−1、Vmax = (0.21 ± 0.06) µmol·L−1·min−1、T1/2 = (223 ± 6.10) min、CLint = (117 ± 3.19) mL·min−1·kg−1; 比格犬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相应的参数Km、Vmax、T1/2和CLint分别为 (3.57 ± 0.69) 和 (3.28 ± 0.50) µmol·L−1、(0.18 ± 0.04) 和 (0.14 ± 0.04) µmol·L−1·min−1、(244 ± 1.21) 和 (70.7 ± 1.05) min、(213 ± 1.06) 和    (527 ± 7.79) mL·min−1·kg−1。在3个种属肝微粒体中均观察到噻吩诺啡的6个I相代谢产物, 但6个产物的相对生成百分比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有一定差异。实验结果表明, 噻吩诺啡在体外人、比格犬和大鼠肝微粒体中主要的I相代谢途径相同, 但是代谢产物的生成量及噻吩诺啡的代谢动力学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T-2毒素在不同种属动物肝微粒体中代谢的差异性。方法将T-2毒素与小鼠、大鼠、比格犬、猴和人肝微粒体37℃孵育不同时间,孵育液经蛋白沉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比较T-2毒素在不同种属动物中代谢动力学参数及代谢产物生成量的差异。结果 T-2毒素在人肝微粒体中半衰期(t_(1/2))<1 mim,在小鼠和猴肝微粒体中为2~4 min,在比格犬肝微粒体中为13 min,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为39 min。5种动物对T-2毒素的肝清除能力可分为3组,即人、比格犬和大鼠为1组;猴和小鼠各为1组其中小鼠组对T-2毒素的肝清除率是人、比格犬和大鼠组的3~4倍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体对T-2毒素的亲和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2毒素在小鼠肝微粒体中的亲和力最高,其余依次为人、比格犬、大鼠和猴。酶的转化速率以在猴肝微粒体中最大,大鼠和比格犬中略小,而人和小鼠肝微粒体中酶转化速率仅为猴肝微粒体中转化速率的1/10~6。T-2毒素在猴肝微粒体中主要代谢产物为3'-OH-T-2和新茄病镰刀菌烯醇,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中为T-2三醇和HT-2毒素,在比格犬肝微粒体中以HT-2毒素和3'-OH-T-2毒素为主,在小鼠中则以T-2三醇和3'-OH-T-2毒素为主。T-2毒素在小鼠、大鼠、比格犬和人肝微粒体中主要以水解代谢转化为主,而在猴肝微粒体中则以羟基化代谢为主。结论 T-2毒素的代谢参数、代谢产物及其生成量、代谢途径均存在种属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测定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诃子酸浓度的方法,并比较其在人、犬、猴、小鼠、大鼠肝微粒体中的Ⅰ相、Ⅱ相代谢稳定性及种属差异,确定其在人肝微粒中的代谢表型。方法 将诃子酸与不同种属肝微粒体共同孵育,应用UPLCMS/MS检测孵育液中诃子酸的含量,考察其代谢稳定性及体外动力学参数。采用化学抑制剂法确定其在人肝微粒中的代谢表型。将诃子酸与各CYP450同工酶CYP1A2、CYP2A6、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和CYP3A4的特异性抑制剂(α-萘黄酮、香豆素、磺胺苯吡唑、噻氯匹定、奎尼丁、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酮康唑)共同孵育,确定其代谢酶表型。结果 诃子酸在Ⅰ相、Ⅱ相孵育体系中均可代谢,在Ⅰ相代谢中,犬肝微粒体孵育与人最为相似,半衰期(t1/2)分别为115.50 min和121.58 min;Ⅱ相代谢中5个种属代谢稳定性均中等,其中猴与人肝微粒体代谢趋势最为相近。诃子酸在人肝微粒中的代谢是由多种CYP酶共同介导的,其中CYP2C9、CYP2E1和CYP3A4是主要的同工酶。结论 建立的UPLCMS/MS方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灵敏性高,可用于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诃子酸浓度的测定及体外代谢的研究。诃子酸在人、犬、猴、小鼠、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存在一定种属差异,且其代谢过程与多种CYP酶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抗肿瘤候选药物DHDK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的代谢动力学特征,比较种属差异,为临床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HPLC法测定DHDK在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的含量,用于考察DHDK体外代谢稳定性和酶动力学,进而推算其在体内的肝清除率(CLh)与肝提取率(ER)。结果 肝微粒体孵育试验表明DHDK在两个种属之间的体外代谢稳定性和酶动力学行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人体内的肝清除率显著低于大鼠(P<0.05)。结论 DHDK体外代谢主要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和肝微粒体酶,属于中等程度代谢消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黄芩素在不同种属肝微粒体中的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UDPGA)代谢差异特性。方法使用肝微粒体体外代谢孵育法、HPLC-UV分析方法,选用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体进行黄芩素UDPGA体外代谢研究。结果黄芩素在人肝微粒体及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中,加入UDPGA进行37℃恒温孵育,孵育结束后离心,取上清液,经HPLC-UV分离检测得到3个代谢产物,分别是:黄芩素-7-O-β-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黄芩素-6-O-β-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黄芩素-6-O-葡萄糖醛酸结合物-7-O-β-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通过与标准品对照确定黄芩素的三个代谢产物都是葡萄糖醛酸化的代谢产物。同时,不同种属间UGT代谢物的活性表现出较大差异,黄芩素-7-O-β-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人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活性最强,Km=1.61,Vmax=0.77(BG在人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活性是SD雌鼠的25.2倍);黄芩素-6-O-β-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比格犬肝微粒体中代谢活性最强,Km=3.05,Vmax=3.51(雄性比格犬肝微粒体的活性是雄性恒河猴肝微粒体的2.6倍);黄芩素-6-O-葡萄糖醛酸-7-O-β-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猪肝微粒体中代谢活性最强,Km=5.38, Vmax=0.17(猪肝微粒体的活性是人肝微粒体的13.6倍),其他依次是犬、恒河猴、鼠和人。结论黄芩素在人及不同种属肝微粒体UGT代谢中均生成上述三种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但是不同种属间的代谢表现出酶动力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补骨脂酚的体外肝微粒体代谢及代谢减毒作用的种属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补骨脂酚在人、比格犬和大鼠肝微粒体的体外代谢动力学及种属差异,评价不同种属肝微粒体对补骨脂酚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的减毒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HK-2细胞的存活率来评价补骨脂酚对HK-2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不同种属肝微粒体对其毒性的影响。应用HPLC法分析补骨脂酚在3个种属肝微粒体孵育液中的剩余浓度,研究其在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稳定性和代谢动力学。结果在3个种属肝微粒体分别作用下,补骨脂酚的HK-2细胞毒性明显降低。补骨脂酚在人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最慢,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最快,人、犬和大鼠的代谢动力学参数Km、Vmax、T21和CLint分别为:(81.66±3.41),(89.35±4.32)和(31.89±2.60)μmol.L-1;(0.47±0.01),(0.57±0.01)和(1.88±0.09)μmol.L-1.min-1;(44.14±1.13),(53.31±0.29)和(6.79±0.39)min;(39.38±1.04),(65.16±0.35)和(365.92±20.01)ml.min-1.kg-1。结论肝微粒体降低补骨脂酚的HK-2细胞毒性,这一减毒作用与补骨脂酚经肝微粒体酶的代谢相关。补骨脂酚的体外肝代谢动力学性质存在着一定的种属差异;犬肝微粒体对高浓度补骨脂酚所致的HK-2细胞毒性的降低作用要弱于人和大鼠肝微粒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SD大鼠、人、比格犬的肝微粒体酶,考察新型二芳基衍生物04022a在3个种属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稳定性,比较代谢的种属差异,并对产生的代谢产物进行筛选与结构表征。方法 将04022a溶解在由NADPH启动的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孵育0 、15 、30 、60 、90 、120 min后,加入等体积的冰甲醇终止反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04022a的质量浓度,计算各个时间点的剩余药物百分比、体外半衰期(t1/2)和固有清除率(CLint)。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法对04022a在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孵育120 min时,04022a在大鼠、人、比格犬肝微粒体中的剩余药物百分比分别为88.30%、82.15%、98.63%。t1/2分别为770、364、3 465 min,CLint分别为0.001 8、0.003 8、0.000 4 mL•(min•mg)-1。初步判断04022a在3个种属共有5个体外代谢产物。结论 04022a在各种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稳定性良好,主要代谢转化途径包括脱烷基化、羟基化、脱氢。  相似文献   

9.
谢利霞  吕昌  叶玲  唐斓 《中国药房》2012,(7):590-593
目的:研究乌头碱(AC)在豚鼠和小鼠体外肝微粒体中代谢产物的差异。方法:优化2个种属肝微粒体与AC的P450反应体系,应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HPLC-HRMS)和超高相液相色谱-多级质谱(UPLC-MS/MS)法测定AC在2种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YP)代谢产物。结果:AC在2种肝微粒体中均代谢产生8种代谢产物,其中6种为CYP代谢产物;脱甲基、脱乙基、脱氢和氧化反应是其主要代谢特征。结论:乌头碱在豚鼠和小鼠体外肝微粒体中的CYP主要代谢途径相同。  相似文献   

10.
韩永龙  李丹  孟祥乐  余奇  李颜  郭澄 《中国药师》2010,13(5):642-644
目的:研究血塞通注射液对大鼠肝微粒体CYP3A酶活性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孵育体系中加入CYP3A酶的底物睾酮和不同体积的血塞通注射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睾酮的羟化代谢产物6β-羟基睾酮的生成量反映CYP3A酶的活性。酮康唑为阳性对照药。结果: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孵育体系中,血塞通注射液对CYP3A酶的IC50和Ki值分别为血塞通注射液原液的0.87%和0.43%。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在体外对大鼠肝微粒体CYP3A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符合混合型抑制模型。  相似文献   

11.
甘草次酸在人细胞色素CYP450中体外代谢研究(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u L  Xiao J  Peng ZH  Chen Y 《药学学报》2011,46(1):81-87
甘草根是中医临床常用解毒草药, 其活性成分甘草次酸主要是通过肝脏代谢。本文研究了人肝微粒体以及人源性CYP450s对甘草次酸的体外代谢影响, 以及甘草次酸对几种CYP450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甘草次酸体外主要代谢酶为CYP3A4。体外药代动力学参数Km, Vmax和CLint分别为18.6 μmol·L−1, 4.4 nmol·mg−1(protein)·min−1和0.237 mL·mg−1(protein)·min−1。体外抑制试验显示, 50 μmol·L−1甘草次酸可以抑制CYP2C19、CYP2C9、CYP3A4酶的活性, 其抑制率可高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药学学报》2009,44(5):473-479
观察大鼠离体胃体环行肌和胃底环行肌不同的药理学特征,分析核苷及核苷酸类物质诱发胃体环行肌收缩反应的作用特点和受体机制。制备大鼠离体胃体环行肌和胃底环行肌标本,利用受体药理学技术观察药物诱发的收缩反应。在胃体环行肌KCl所致收缩反应与胃底环行肌无显著性差别;但是,CCh收缩胃体环行肌的EC50值 [(0.45 ± 0.15) μmol·L−1] 显著高于胃底环行肌 [(0.20 ± 0.09) μmol·L−1, P < 0.01]。5-HT和His收缩两种标本的EC50值无显著差异 (P > 0.05); 但是, 在胃体环行肌5-HT和His产生收缩反应的Emax值 [(0.81 ± 0.26) 和 (0.88 ± 0.27) g] 显著小于胃底环行肌 [(2.67 ± 0.61) 和 (1.90 ± 0.68) g, P < 0.01]。在预收缩胃体环行肌,ATP (0.1~3 000 μmol·L−1) 诱发浓度依赖性收缩反应,未见舒张反应;在预收缩胃底环行肌标本,同浓度ATP诱发先舒张后收缩的双相反应,并呈浓度依赖性。ATP、UTP、ADP、2-MeSATP和α, β-MeATP浓度依赖性诱发大鼠胃体环行肌收缩反应,2-MeSATP的EC50值为 (7.2 ± 5.2) nmol·L−1比Ach [(3.47 ± 1.20) μmol·L−1] 低500倍;各药物产生收缩反应的效价序列为:2-MeSATP>>ADP>ATP=UTP>α, β-MeATP>>腺苷。酚妥拉明、普萘洛尔、阿托品及河豚毒素不影响ATP和UTP诱发的胃体环行肌收缩反应。研究结果表明, 大鼠胃体环行肌的药理学特征明显不同于胃底环行肌; 核苷酸类物质通过某种特殊的P2Y受体介导胃体环行肌收缩反应,是调节胃体环行肌收缩功能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3.
研究6β-纳曲醇单次和连续肌内注射给药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Beagle犬 (n = 4) 肌内注射6β-纳  曲醇0.2 mg·kg−1, 每日1次, 连续7日。用反相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血浆6β-纳曲醇浓度。Beagle犬单次 (第一次) 及连续给药 (最后一次) 后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过程均符合血管外给药一级吸收二室模型 (R2 > 0.999), 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α (0.26 ± 0.23) 和 (0.19 ± 0.18) h, t1/2β (4.77 ± 1.65) 和 (5.79 ± 1.50) h, Cmax (81.65 ± 5.61) 和 (79.82 ± 10.5) ng·mL−1, tpeak (0.27 ± 0.07) 和 (0.18 ± 0.08) h, CLs (1.20 ± 0.06) 和 (1.12 ± 0.07) L·kg−1·h−1, V/Fc (1.94 ± 0.15) 和 (2.10 ± 0.27) L·kg−1, AUC0−t (166.82 ± 7.68) 和 (173.23 ± 9.49) ng·h·mL−1。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连续给药期间, 血药峰浓度和谷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  (79.03 ± 10.3) 和 (1.50 ± 0.93) ng·mL−1。结果显示, 6β-纳曲醇在犬体内的药物代谢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 得到了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连续给药对原形药物代谢过程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建立同时测定茯苓不同部位中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含量的方法。采用紫外-波长转换检测的RP-HPLC法: 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 (250 mm × 4.6 mm, 5 μm); 流动相为乙腈 (A)-0.05%磷酸水溶液 (B) 系统, 梯度洗脱 (0~5 min, 60%A~64%A; 5~35 min, 64%A~65%A; 35~35.01 min, 65% A~73% A; 35.01~53 min, 73% A); 流速为1.0 mL·min−1; 检测波长为0~48 min, 241 nm (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 48~55 min, 210 nm (茯苓酸)。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分别在30.5~610.0 μg·mL−1 (r = 0.999 6)、12.66~253.2 μg·mL−1 (r = 0.999 5)、2.99~59.7 μg·mL−1 (r = 0.999 7)、6.13~122.5 μg·mL−1 (r = 0.999 5)、11.3~226.0 μg·mL−1 (r = 0.999 5) 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5% (RSD = 1.9%)、99.4% (RSD = 1.7%)、97.9% (RSD = 1.2%)、96.7% (RSD = 2.5%) 和97.9% (RSD = 2.3%)。结果表明, 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为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白屈菜红碱对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乳鼠心肌细胞培养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5 mmol·L-1)、高糖组(10、15、20及25.5 mmol·L-1)、高糖(25.5 mmol·L-1)+ 不同浓度白屈菜红碱(1及8 μmol·L-1)组、对照(5 mmol·L-1)+ 不同浓度白屈菜红碱 (1及8 μmol·L-1) 组,分别测定各组心肌细胞直径和蛋白质含量,并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蛋白激酶C ( protein kinase C,PKC )-α、PKC-β2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高糖培养组心肌细胞直径、蛋白质含量以及PKC-α、PKC-β2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呈现浓度依赖性; 而分别在对照组和高糖组 ( 25.5 mmol·L-1)加入不同浓度的白屈菜红碱后,心肌细胞直径、蛋白质含量、PKC-α、PKC-β2的磷酸化水平以及PKC-α的总表达水平均降低,并且这种效应随着白屈菜红碱浓度的增高而增强; 但在对照+白屈菜红碱 ( 1 μmol·L-1) 组, PKC-β2的总表达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性降低。本研究表明白屈菜红碱可逆转葡萄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肥大, 对高糖环境中的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KC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biliary elimination of indomethacin 100 mg p.o.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patients with a T-tube drain after cholecystectomy, who had normal or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Group In=5, and Group IIn=4, respectively). In plasma, the concentration maximum (Group I 9.5±1.4 µmol·1–1; Group II 19.4±3.8 µmol·1–1) and the total clearance (Group I 1.56±0.28 ml·min–1·kg–1, Group II 0.5±0.06 ml·min–1·kg–1)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the two groups. The bile:plasma ratio (bpr) in Group I was 1.3±0.33 and 10.1±3.2, respectively, for indomethacin (In) and conjugated In. The conjugated fraction of In was 87.5±1.9% of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In Group II the bpr was lower (0.65±0.1). In is eliminated in bile by diffusion and conjugated In by active secretion. In Group I 0.99±0.1 mg In and 6.1±0.7 mg conjugated In and in Group II 2.1±0.3 mg In (p<0.05) were eliminated in bile. No influence of In on the biliary lipids was observed or on the bile acid-independent fraction of bile flo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otal plasma clearance of In was dependent of liver function. Conjugated In undergoes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17.
Jin GR  Hong H  Jin GY  Li YZ  Li GZ  Yan GH 《药学学报》2012,47(1):34-38
观察花青素 (anthocyanidin) 对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的影响。通过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PCA) 实验, 采用比色测定法检测花青素在体内对肥大细胞的影响; 体外观察花青素对肥大细胞脱颗粒, 细胞内钙摄入,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及白细胞介素6 (IL-6) 释放以及p38MAPK、Akt、NF-κB磷酸化的影响。动物实验显示, 花青素 (50和100 mg·kg−1) 明显抑制大鼠PCA。细胞实验显示, 花青素 (50和100 µmol·L−1)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TNF-α及IL-6, 并可抑制 p38MAPK、Akt和NF-κB的磷酸化。结果提示, 花青素的抗过敏作用与其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 抑制组胺、TNF-α、IL-6等炎症介质释放以及抑制细胞内钙摄入有关; 花青素抑制肥大细胞的活化可能与其抑制NF-κB、p38MAPK和Akt的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Zou LL  Li QS  Han GZ  Lü L  Xi H  Li JH 《药学学报》2011,46(1):75-80
应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IP-RPHPLC) 同时测定大鼠血浆和红细胞 (RBC) 中磷酸肌酸 (PCr) 及其代谢物肌酸 (Cr) 以及相关ATP的浓度, 从而研究外源性PCr在大鼠血浆及RBC的药代动力学和代谢处置。选用Kromasil-C18色谱柱, 四丁基硫酸氢铵为反离子, 以基线扣除法计算外源性PCr、Cr和相关ATP。样品经6% PCA预处理后采用IP-RPHPLC法分析。大鼠静注PCr 500和1 000 mg·kg−1后血浆中PCr的消除符合二室模型, t1/2β为22.5~23.3 min, Vd为0.956 4~0.978 6 L·kg−1, CL为0.029 L·kg−1·min−1; 静注PCr后血浆中迅  即测出其降解产物Cr, 其tmax为20 min, t1/2k (m)为40.6~42.7 min, f(m)为60%~76%; 大鼠灌胃PCr后血浆中未测出PCr, 但测出Cr, Cr的t1/2k (m)为56.0~57.7 min, tmax为65~95 min。基于代谢物计算得到的生物利用度F(m)为55.02%~62.31%。静注和口服PCr后血浆中均未测出ATP, 但PCr静注后RBC中测出相关ATP。其tmax为68~83 min, t1/2k为49~52 min; 静注PCr后RBC中未测出PCr, 但测出Cr, 其tmax为120 min, t1/2k (m)为70 min。由上可见, PCr静注后消除快速, 并多半转化为Cr, 生成的Cr清除较慢, 其处置属于消除速率限速型 (ERL)。口服PCr后主要以降解产物Cr形式吸收, 静注PCr后RBC中Cr和ATP水平明显升高, 并较长时间维持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根皮素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学学报》2009,44(5):480-485
探讨根皮素(phloretin)在体外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周期和巨噬细胞NO释放、吞噬功能的影响。CFDA-SE标记技术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根皮素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荧光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根皮素对T淋巴细胞在Con A的刺激下CD69和CD25的表达水平的影响。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Griess试剂盒和荧光微球分别用以检测巨噬细胞NO释放和吞噬功能。结果显示,根皮素(40、60和80 μmol·L-1)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增殖指数(PI)从1.41 ± 0.13分别下降到1.34 ± 0.16、1.19 ± 0.12和1.07 ± 0.06。根皮素可明显抑制CD69和CD25的表达(P < 0.01)。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根皮素可将细胞抑制在G0/G1期。巨噬细胞在LPS和IFN-γ的刺激下的NO释放量为(26.72 ±3.57)μmol·L-1,而在根皮素作用下NO释放量明显下降(P < 0.01)。巨噬细胞吞噬率在根皮素作用下也明显下降(P < 0.01)。以上结果表明,根皮素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免疫抑制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