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粒径对肿瘤靶向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体抗癌药物的粒径在它将药物运载到肿瘤组织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本文中,脂质体粒径在药代动力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脂质体在血液中的分布和滞留时间;(2)脂质体在肿瘤组织中的积聚;(3)脂质体从肿瘤毛细血管中渗漏和它们在肿瘤组织中的滞留。最后,讨论了脂质体粒径在设计抗肿瘤脂质体药物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粒径辅酶Q10乳剂和脂质体小鼠药物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以市售辅酶Q10注射液(S)为对照,考察其60 nm乳剂(E60)、120 nm乳剂(E120)、60 nm脂质体(L60)和120nm脂质体(L120)小鼠尾静脉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特征;采用DAS2.1.1药物动力学软件,进行房室模型和统计矩两种模式拟合;以组织相对摄取率(re)为指标,评价载体的粒径和种类对组织靶向性的影响。结果不同粒径辅酶Q10乳剂和脂质体体内分布均符合双隔室模型;E60、E120、L60和L120的统计矩AUC分别是S组的1.17、1.50、5.99和8.65倍;re结果显示,E60组在心、脾和脑的含量分别是S组的2.64、2.74和1.95倍,E120组在心、脾和脑的含量分别是S组的4.89、3.77和2.38倍;L60组在脑中的含量是S组的1.56倍,L120组在脑和肺的含量分布是S组的2.28和1.85倍。结论载体粒径和种类对辅酶Q10体内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市售注射液组、乳剂组和脂质体组的AUC依次增大,且同一载体中,120 nm组较60 nm组的AUC高;相对市售注射液,乳剂组对心、脾和脑有一定的靶向性,而脂质体组主要靶向于脑和肺,同一载体内,120 nm组在多数组织的富集量多于60 nm组。  相似文献   

3.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黄义昆 《中国药师》2005,8(7):549-550
脂质体是由磷脂分散在水中形成的具有双分子层的直径仅有几十纳米至数微米的超微球状粒子.1965年Bangham等[1]发现脂质体,20世纪70年代Gregoriadis等[2]首先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应用.由于脂质体具有独特的作用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主要目标之一,脂质体是治疗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理想的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方面,利用脂质体的靶向作用,将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有效载体而得到广泛应用.另外,药物被包埋在脂质体中缓慢释放,在血循环中脂质体药物要比游离药物有更长的滞留时间,因而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起到长效作用[3].药物由于有脂质体包封将提高被包封药物的稳定性,还能保护定向至某些需治疗的靶器官或组织中释放,使这些靶器官或组织药物浓度提高,提高了药物的疗效,以此同时,另外一些器官或组织药物浓度分布很少,避免药物对这些器官或组织的影响,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性[4].近年来脂质体用作基因转移的有效载体[5,6],较病毒类载体有更大的优势,受到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抗肿瘤药物中脂质体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优势,并介绍各种脂质体剂型在肿瘤治疗中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脂质体药物释放系统技术已步入成熟期,目前有几种脂质体药物已处於临床后期考核或已进入市场。许多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药物(如抗肿瘤药)经脂质体包裹后毒性减弱,但效力仍保持甚至提高。其部分原因是由于改变了药物动力学,使药物在病灶部位(如肿瘤)累积,减少了在敏感组织的分布。正在研制的融合性脂质体系统具有胞内释放药物的能力,预期可提高治疗效果。脂质体设计方面的进展使其在释放新的生物技术产品(如重组蛋白、反义寡核苷酸和克隆基因)方面有了新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紫杉醇隐形脂质体的制备及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阎家麒  王悦  王九一 《药学学报》2000,35(9):706-709
目的 研究紫杉醇隐形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 采用共沉淀和微流态化两步法制备紫杉醇隐形脂质体,用两亲性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DSPE)修饰脂质体膜。以RP-HPLC法测定小鼠组织内紫杉醇药物浓度。结果 隐形脂质体粒径≤100 nm,药物包封率≥98%。均以5 mg.kg-1经iv脂质体紫杉醇和游离紫杉醇,24 h后紫杉醇隐形脂质体在血液中驻留35%以上,在肝脾组织中摄取不足10%。而膜材中不含PEG-DSPE的紫杉醇传统脂质体在血液中驻留10%,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捕获了50%以上。证明紫杉醇隐形脂质体延长了在血循环中的时间并减少了MPS的吞噬。血液AUC隐形脂质体约为传统脂质体的2.0倍。结论 采用共沉淀和微流态化法可制得包封率高、粒径小的脂质体,用PEG-DSPE修饰磷脂膜可以增加隐形脂质体的AUC,并延长其在血循环中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药物载体空白脂质体前体的制备及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蛋黄卵磷脂、胆固醇为膜材,加入适量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选择合适的支持剂,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空白脂质体前体,并用它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溶液分散在载体中,制成药物脂质体.研究了空白脂质体前体的再分散性及物理稳定性.空白脂质体前体再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0.75μm,粒径分布比较集中,在室温下贮存7个月、9个月后再分散其平均粒径分别为081μm、084μm,对5 Fu的包裹率也没有发生显著改变。用5 Fu,阿霉素(ADM)等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影响药物脂质体包裹率的因素,并将最优条件固定.研究结果表明:空白脂质体水相的pH值、离子强度、再分散药物溶液的浓度(即药物与磷脂的重量比)对药物包裹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方面得到广泛研究,但因结构稳定性差,药物体内循环时间短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白蛋白是最丰富的血浆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长时间血液保留性、药物结合能力和肿瘤靶向性等优点.将白蛋白包覆于脂质体表面,可显著提高脂质体的体内外结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药物包栽及控制释放性能,并可提升其对白蛋白受体表达阳...  相似文献   

9.
8-氯腺苷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质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莉  齐宪荣  石靖  张强 《中国新药杂志》2004,13(10):898-902
目的:研究水溶性药物8-氯腺苷(8-Cl-A)的脂质体包封方法和脂质体的性质。方法:建立脂质体中8-Cl-A含量测定方法;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制备8-Cl-A脂质体;考察脂质体的形态、粒径、粒径分布和脂质体在5.0%葡萄糖溶液和大鼠血浆中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确定以改良的复乳法制备纳米级的8-Cl-A脂质体,按最优处方制备的8-Cl-A脂质体的包封率达到62.70%;粒径均值为79.9nm;8-Cl-A脂质体在5.0%葡萄糖溶液中24h释放为53%,在血浆中8h释放为91%。结论:以改良的复乳法可以制备包封率较高、粒径较小的8-Cl-A脂质体。体外释放表明该脂质体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静注后,首先在血液中循环,然后穿过肿瘤血管内皮到达并滞留于肿瘤部位,释放药物,发挥疗效。本文从制剂和肿瘤病理生理角度综述了影响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体内过程的因素,以及提高其疗效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主动靶向脂质体给药系统可使抗肿瘤药物与靶组织结合,将药物可控性地分布于靶组织并持续缓慢释药,在提高药物抗癌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其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本文主要介绍了免疫脂质体、受体介导的脂质体、糖基修饰的脂质体及多肽修饰的脂质体等主动靶向脂质体在抗肿瘤研究中的进展。主动靶向脂质体给药系统将会发展为抗肿瘤药物的理想剂型,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制备脂质体中筛选出比较好的乳化方法,从而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与载药量。方法:选用黄芩苷为模型药物,采用水浴超声、高速搅拌、匀质机、探针超声四种不同的方法乳化后制备脂质体,进行对比。结果:用探针超声乳化后制备的脂质体粒径为220nm,包封率为47.32%。结论:实验结果提示采用探针超声乳化后制备的脂质体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及载药量都较高。  相似文献   

13.
载药脂质体的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脂质体(Liposome)是磷脂依靠疏水缔合作用在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分子有序组合体,为多层囊泡结构,每层均为类脂双分子膜,层间和脂质体内核为水相,双分子膜间为油相,膜厚度约为4nm。根据其结构所包含的双分子膜层数,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MLV,粒径1μm~5μm)。粒径小于200nm的单室脂质体称为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在200nm~1000nm的称为大单室脂质体(LUV)。脂质体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模拟膜研究、在体内外将基因或其它物质向细胞内传递,还可用于临床检验和诊断、纳米粒子的制备、催化反应的控制等。70年代脂质体开始被用于药物释放…  相似文献   

14.
靶向热敏脂质体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其以低毒、靶向、高效等优点受到相关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治疗效果和生物利用度,更多功能更多新靶点的热敏脂质体出现,且在肿瘤的光热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其与光热治疗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经过查阅和整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当前主动靶向热敏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在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乙醇对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方法以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游离药物和脂质体,并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激光粒度仪分别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粒径;考察24 h内,空白脂质体、梯度脂质体及盐酸伊立替康载药脂质体在体积分数分别为0%、5%、10%、15%、20%、25%的乙醇溶液中粒径及包封率的变化。结果在乙醇体积分数不超过10%范围内,空白脂质体、梯度脂质体及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的粒径与包封率基本无变化;当乙醇体积分数达到15%及以上时,粒径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而包封率逐渐下降,包封率下降最高可达64.51%。结论在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的制备过程中,一定量的乙醇会对脂质体的粒径及包封率产生严重影响,控制乙醇体积分数不大于10%,脂质体的粒径及包封率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南药学》2017,(2):169-174
目的制备醋酸地塞米松脂质体滴眼液,考察包封率及粒径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葡聚糖凝胶分离脂质体和游离醋酸地塞米松;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醋酸地塞米松脂质体滴眼液的包封率。考察制备工艺和处方因素对醋酸地塞米松脂质体滴眼液的包封率及粒径的影响。评价醋酸地塞米松脂质体滴眼液的质量。与醋酸地塞米松滴眼液相比,考察醋酸地塞米松脂质体滴眼液的眼部滞留时间。结果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和处方,醋酸地塞米松脂质体滴眼液的包封率达88.70%,粒径为133.8nm,醋酸地塞米松脂质体滴眼液的眼部滞留时间是普通滴眼液的4倍。结论制备的醋酸地塞米松脂质体滴眼液包封率较高,粒径小,显著延长了药物的滞留时间,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肿瘤生长和促进血管生成上有重要作用.脂质体是新型的给药系统,通过改变脂质组成,改变粒径电位或表面修饰,特异性靶向巨噬细胞.负载药物的脂质体可以有效地减少TAM的数量或通过调节TAM的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TAM在肿瘤中的作用已成为共识,脂质体给药系统介导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靶向治疗也成为癌症治疗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8.
脂质体复合物与肿瘤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脂质体 DNA(liposome DNA)复合物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和新的研究方向。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脂质体复合物介导的肿瘤基因治疗的文献 ,对复合物的形成、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 ,在体内可生物降解 ,并具有一定的靶向性 ,正日益成为药物及基因转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粒径和质量浓度对辅酶Q_(10)脂质体光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辅酶Q10脂质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备不同粒径和不同质量浓度的辅酶Q10脂质体,进行光照加速试验,考察脂质体中辅酶Q10的光解规律。结果辅酶Q10脂质体的光解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平均粒径为309.4、125.9、64.8 nm的1.0 g.L-1辅酶Q10脂质体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55.4、45.3、34.3 h;药物质量浓度为1.0、0.5、0.1 g.L-1辅酶Q10脂质体(309.4 nm)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55.4、31.1、19.3 h。结论辅酶Q10脂质体的光解具有一定的粒径和质量浓度依赖性,粒径越大,起始质量浓度越高,光解半衰期越长,光保护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应用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已成为趋势。脂质体可明显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作者对国内外普通脂质体和修饰脂质体(包括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温度敏感脂质体和pH敏感脂质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脂质体是抗肿瘤药物的理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