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推动这个地区以竞合的方式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市场空间来优化资源配置,以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经济人格采取亲密合作的态度,从而有助于一个更大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一长三角区域不但有着优越的自然禀赋,而且有着充满巨大活力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以其“经世致用”的价值内涵和精致典雅的文化气质,不但创造了古代太湖流域的灿烂文明,而且在其现代演进中,促成了长三角区域强势经济圈的形成。“十五”以来,长三角区域各地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文化产业也方兴未艾,逐步建立起一种经济、社会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同时,长三角区域文化也进入了一种自觉合作的时代,这将更进一步地增强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经济功能区能性转换与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均质性趋势,但江苏北部地区与长三角第二﹑三等级经济功能区的发展差距是拉大的,即极化趋势,而浙南的多数城市与长三角的发展差距在缩小,因此长江三角洲现在的空间结构不是"长三角(两省一市)—长三角周边地区",而是"三大经济功能区(长三角)+浙南—周边地区(包括苏北地区)",并且未来的空间结构演化不会以行政区划为发展方向,长三角周边安徽﹑江西部分要素禀赋优越的地区有望比苏北更早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来。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2001—2016年的有关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与“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利用QAP方法分析了空间关联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空间网络关联强度存在地理邻近相关性,长三角与“两翼”区域的总体关联、净关联以及空间溢出强度均高于长三角与“一轴”区域;中心城市的网络关联存在非对称性,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与其他地区的总体网络联系紧密,但与“一轴两翼”的净空间关联总体偏低;板块溢出效应存在非循环性,在长三角与“两翼”的网络中呈现线性溢出传递特征,而在长三角与“一轴”的网络中则呈现溢出传递中断的情况;地理位置相邻、产业结构相近和人口结构相似是长三角与“一轴两翼”空间关联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根据区域经济关联的网络特征,有针对性地补齐溢出效应短板,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并发展为国家战略后,国内鲜有探讨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研究,长三角作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地区,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本研究基于专利及基金项目合作的产学研模式,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对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中专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合作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还处于发展阶段,一体化程度也有待提高;高校及科研院所更倾向于与企业合作开展发明专利,与高校合作开展基金项目研究。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间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一定差距,建议长三角地区采取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相关龙头科研机构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医药类高校借助学科优势培养创新型人才,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是多主体的公共体系。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干预以及环境NGO参与,三者缺一不可,环境NGO参与是环境保护中不可忽略的“第三级”。当前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迫切需要环境NGO的参与,区域环境一体化需要环境NGO的介入,区域环境公众参与需要环境NGO的引导,区域政府环境治理需要环境NGO的辅助。环境NGO参与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模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采取以社区为基础为依托的参与模式,与政府合作的参与模式,与企业、商业结合的参与模式以及以全球为视野的参与模式等等。长三角各方政府应积极扶持环境NGO的发展,着力解决经费问题、准入问题、参与空间问题、环境信息公开问题以及有效监督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但是,目前该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现,粗放式、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长三角地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充分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长三角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建立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是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三角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从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实现区域范围内各城市的合理分工;二是建立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机制,直属中央政府的区域环保监测结构;三是构建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制度体系;四是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相结合,选择符合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与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合作是长三角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苏、浙、沪应进一步消除合作障碍,完善旅游合作机制,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构建长三角旅游联合体和国际旅游圈。用“共赢互融”的理念处理好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协调机构,建立长三角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共同市场信息、预警平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背景、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信息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地区应打破行政分割,深化合作,建立健全信息化区域合作机制,从战略和政策层面构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技术携手、互惠互利的信息化发展环境。这既是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抢占全球信息化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产业同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的引擎,其产业结构的趋同趋势受到了理论界和政府的共同关注,产业同构到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各有说法。总体看来,产业同构对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积极意义。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客观上形成了广域的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并未对长三角经济造成明显的不利,正是这种逐渐趋同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生态安全问题已经威胁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现状刻不容缓。长三角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不能仅仅依靠每个城市“独善其身”式的努力.这种努力是难以见效的。一湖、一江、一海以及其中密布的水网,把长三角各方生态粘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各方有着极为密切的生态联系以及较强的生态互动,生态安全走向一体化是长三角各方的必然选择。长三角生态安全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诸多层面予以展开:从体制层面看,当前各方应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协调机制以及区域生态安全应急合作机制;从经济层面看,当前各方应构建区域生态市场机制区域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从规划层面看,当前各方应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总体规划以及区域生态安全专项规划;从社会层面看,当前各方应发挥第三组织的作用以及强化公众参与;从技术层面看,当前各方应进行生态安全技术联合攻关以及实现生态安全技术共享。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国际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有着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诸如环境资源人口压力巨大、经济粗放增长、社会矛盾累积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初步实现率先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层次推进,保持率先发展的势头,并且由经济的率先发展走向全面的率先发展、和谐的率先发展、可持续的率先发展,这是长三角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应有责任。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三角区域具备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长三角具有新阶段发展所需要的区域文化基础和精神资源。从区域文化看,长三角有着吴越文化、楚汉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类型,这三种文化具有奋发进取而又精致典雅的特性。这种文化特性对于新的发展方式有积极的内在作用,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还需要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应该借鉴英国的经验,以繁荣文学艺术来涵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以创意产业的路径来开拓新的产业,以至整个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持续增长依赖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依靠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拉动,技术创新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今后,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引导系统、区域创新支持系统以及企业创新实施系统对长三角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象”,含“现象”、“形象”、“象征”等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渗透于中医学对自然现象、人体组织器官形态构造、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等各个领域方面的认识,且其内涵深刻而各有下同。本文从自然之象、面象、神之象、脉象、舌象等角度对中医之“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都市带北缘扬州、南通、泰州等地区拥有旅游资源品位、区域条件和区位特性俱佳的苏中古镇群。目前中短途古镇观光、休闲度假产品供不应求。苏中古镇群利用介入机会开发替代性古镇旅游地,发展古镇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不但可以选择优于单一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必然对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的江南古镇产生空间分流效应。建议重点开发综合评价值较高的狼山、如城、邵伯和溱潼古镇群的休闲度假旅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由于社区中医全科服务能力不足,基于已有经验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是中医全科医生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为“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新模式在中医全科医生人群中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月4—7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东城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全科医生138人为研究对象。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并统一通过微信APP填写。问卷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对组建“专科-全科”家医团队需求、合作现状及意愿。  结果  (1) 该城区中医全科医师工作年限以5年以下、6~10年为主(41.0%、35.1%),学历以本科和硕士及以上为主(45.5%、48.5%),职称以初级、中级为主(35.8%、54.5%);(2)“专科-全科”团队模式认可情况方面(需求、合作现状及意愿),99.3%的中医全科医生表示需要专科医生支持,79.9%的人能够通过多渠道寻求专科医生的建议;71.6%的人对“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模式前景乐观。  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中医全科医生工作年限较短,但学历、职称均较高,其全科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专科-全科”家医团队模式或是一种提升途径,帮助其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