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三角区域具备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长三角具有新阶段发展所需要的区域文化基础和精神资源。从区域文化看,长三角有着吴越文化、楚汉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类型,这三种文化具有奋发进取而又精致典雅的特性。这种文化特性对于新的发展方式有积极的内在作用,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还需要推进长三角区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应该借鉴英国的经验,以繁荣文学艺术来涵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以创意产业的路径来开拓新的产业,以至整个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与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合作是长三角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苏、浙、沪应进一步消除合作障碍,完善旅游合作机制,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构建长三角旅游联合体和国际旅游圈。用“共赢互融”的理念处理好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协调机构,建立长三角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共同市场信息、预警平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区域工业化步入中后期,进入“投资导向向创新导向”转型发展阶段时,不但出现了产业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迈入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态势,而且也出现了以“人本、创新与文化多样性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以国家文化政策的引导,以创意产业的链接耦合方式,来支持产业升级转型,实现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变革与进步。目前长三角区域正步入创新导向的经济发展阶段,长三角各区域的文化建设还处在自身建设的阶段。在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转型,步入创新导向阶段时,应通过确立创新价值导向,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推进精致化行动来支持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整个人类社会.在这一大潮的襄氛抉下,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在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机遇.长三角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化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反映.又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及世界全球化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按照经济内在发展需要.长三角经济圈扩容已势在必行.它不仅需要长三角内部的整合与一体化,同时还需要向长三角区域腹地与长三角外围海洋空间的内联外拓.这就需要在长三角区域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更大空间的经济体,我们称之为"6 1泛长三角经济共同体".建构"6 1泛长三角经济共同体"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与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整体现代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统一复兴的需要.也是融入全球化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区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市场概念.在新的产业革命浪潮中,长三角完全有可能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腹地转移.长三角地区与江西、安徽两省,经济联系密切,社会交往频繁,文化相互融合,具有较为广泛的合作基础.长三角与徽赣两省的合作发展,既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需求,又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是长三角扩容的必然趋势。然而,该地区的合作进程正面临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侵扰,严重威胁泛长三角经济区域的有效运行。当前甲型H1N1流感的肆虐更加凸显地区公共卫生问题的严峻性。为此,有必要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的共防机制。本文在分析泛长三角地区公共卫生形势及合作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合作思路。  相似文献   

7.
构建区域性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机制是推动长三角地区形成统一土地市场的题中之义。长三角四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区域内指标交易具有必要性;“地票制度”、精准扶贫下指标的跨省域流动以及长三角地区前期的试点经验为区域内指标交易提供了可行性。在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用地市场的经济效果后,从交易主体、交易价格、交易载体、配套措施四个方面提出近期实现省域内指标交易、中期实现长三角区域内指标交易以及长期实现全国范围内指标交易的机制构想。提出应严格防控无序的增减挂钩、城乡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严格保护农村居民的居住权利,推动农民公平合理地分享指标交易形成的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三角区域发展效应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在打造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快速率先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推进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长三角的可持续率先发展。目前,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仍存在着许多困境与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与行政壁垒的矛盾、区域共荣与地方利益的矛盾、高速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矛盾等方面。今后要不断深化发展理念,整合市场、政府、社会三种力量,发展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建构社会政策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前店后厂”的利用外资模式,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合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之一。从总体上看,这一模式的推行,既有助于解决长三角区域内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又有助于构筑我国经济腾飞所需的世界级大都市带,对上海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带来积极影响。目前长三角地区“前店后厂”式引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后上海及周边地区应通过增强大区域观念,创造有利区位条件等途径,因势利导,进一步壮大“前店后厂”的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生态安全问题已经威胁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现状刻不容缓。长三角生态安全状况的改善,不能仅仅依靠每个城市“独善其身”式的努力.这种努力是难以见效的。一湖、一江、一海以及其中密布的水网,把长三角各方生态粘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各方有着极为密切的生态联系以及较强的生态互动,生态安全走向一体化是长三角各方的必然选择。长三角生态安全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诸多层面予以展开:从体制层面看,当前各方应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协调机制以及区域生态安全应急合作机制;从经济层面看,当前各方应构建区域生态市场机制区域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从规划层面看,当前各方应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总体规划以及区域生态安全专项规划;从社会层面看,当前各方应发挥第三组织的作用以及强化公众参与;从技术层面看,当前各方应进行生态安全技术联合攻关以及实现生态安全技术共享。  相似文献   

11.
在长三角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建立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是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三角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从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实现区域范围内各城市的合理分工;二是建立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机制,直属中央政府的区域环保监测结构;三是构建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制度体系;四是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相结合,选择符合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能对其进行整合开发和充分挖掘,将能有效增强长三角旅游竞争力,成为市场开拓新的支点和拉动长三角经济的新增长极。整合开发长三角文化旅游资源应采取建立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协调机制,构建长三角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实现小范围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重点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长三角的持续快速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引人瞩目,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R&D的投入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十分显著。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雷同,缺乏规划引导,集群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今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在产业布局上加强引导,促进产、学、研体系的完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集群的环境,以此弥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受到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软实力”战略的影响和启示,我国在2007年首次将“文化软实力”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和都市化发展水平最高的长三角都市群,面临着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大都市竞争中胜出的现实命题。文化产业化趋势和文化吸引力战略,是当今国际大都市文化软实力战略的典型经验,也是构成中国长三角都市群实施“文化软实力”战略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5.
江苏沿海地区崛起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地区在江苏省、长江三角洲以及中国东部沿海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随着交通格局的改善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价值得到明显提升,将成为长三角北向拓展的重要轴线及江苏省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功能载体。江苏沿海地区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遵循都市圈融入、工业化带动、国际化提升和区域协同的发展战略思路,努力实现区域发展价值,真正成为江苏省、长三角北翼乃至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新的增长亮点。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联系的定量分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2008年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从学术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长三角各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且各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呈辐射状圈层结构。长三角一、二级中心城市对其他低等级中心城市具有绝对的经济辐射力,但是经济辐射带重叠区与经济辐射带塌陷区并存,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等城市均具有较大的经济辐射半径,经济辐射带与其他城市均有重叠,而苏北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部分中心城市,其经济辐射半径甚至不能覆盖其行政区范围,出现大范围的经济辐射带塌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