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区域工业化步入中后期,进入“投资导向向创新导向”转型发展阶段时,不但出现了产业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迈入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态势,而且也出现了以“人本、创新与文化多样性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以国家文化政策的引导,以创意产业的链接耦合方式,来支持产业升级转型,实现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变革与进步。目前长三角区域正步入创新导向的经济发展阶段,长三角各区域的文化建设还处在自身建设的阶段。在长三角区域产业升级转型,步入创新导向阶段时,应通过确立创新价值导向,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推进精致化行动来支持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区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市场概念.在新的产业革命浪潮中,长三角完全有可能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腹地转移.长三角地区与江西、安徽两省,经济联系密切,社会交往频繁,文化相互融合,具有较为广泛的合作基础.长三角与徽赣两省的合作发展,既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的必然需求,又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三角区域发展效应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在打造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快速率先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推进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长三角的可持续率先发展。目前,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仍存在着许多困境与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与行政壁垒的矛盾、区域共荣与地方利益的矛盾、高速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矛盾等方面。今后要不断深化发展理念,整合市场、政府、社会三种力量,发展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建构社会政策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推动这个地区以竞合的方式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市场空间来优化资源配置,以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经济人格采取亲密合作的态度,从而有助于一个更大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一长三角区域不但有着优越的自然禀赋,而且有着充满巨大活力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以其“经世致用”的价值内涵和精致典雅的文化气质,不但创造了古代太湖流域的灿烂文明,而且在其现代演进中,促成了长三角区域强势经济圈的形成。“十五”以来,长三角区域各地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文化产业也方兴未艾,逐步建立起一种经济、社会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同时,长三角区域文化也进入了一种自觉合作的时代,这将更进一步地增强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整个人类社会.在这一大潮的襄氛抉下,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在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机遇.长三角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化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反映.又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及世界全球化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按照经济内在发展需要.长三角经济圈扩容已势在必行.它不仅需要长三角内部的整合与一体化,同时还需要向长三角区域腹地与长三角外围海洋空间的内联外拓.这就需要在长三角区域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更大空间的经济体,我们称之为"6 1泛长三角经济共同体".建构"6 1泛长三角经济共同体"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与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整体现代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统一复兴的需要.也是融入全球化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经济、文化和区位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使得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可能.现实中的长三角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关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经济一体化的内在机制、产业同构和产业分工.经济一体化效应已初露端倪,表现在促进长三角都市圈内劳动生产率的趋同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增强等.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未来的一体化将是从经济一体化向体制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多维度的一体化转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长三角的持续快速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引人瞩目,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R&D的投入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十分显著。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雷同,缺乏规划引导,集群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今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在产业布局上加强引导,促进产、学、研体系的完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集群的环境,以此弥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高开焰 《安徽医学》2012,33(3):255-257
长三角地区是带动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当前,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加强泛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合作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对我省如何融入长三角,加快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构建健康屏障,实现医疗保障制度衔接及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共享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区域转移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大是近年来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和新趋势.这种现象在苏南和苏北地区之间表现的最为明显.通过调研发现,苏南苏北地区产业转移加速了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促进了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苏北地区专业人才缺乏、思想观念落后、苏南地区对产业转移推力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加快改革步伐,推动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法规建设力度,发展服务业与提高地区服务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进一步促进长三角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与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合作是长三角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苏、浙、沪应进一步消除合作障碍,完善旅游合作机制,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构建长三角旅游联合体和国际旅游圈。用“共赢互融”的理念处理好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协调机构,建立长三角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共同市场信息、预警平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海洋文化城市"与长三角沿海城市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文化城市”是一种崭新的城市文明形态,既不同于一般的海滨城市,又与恶性损耗海洋文化资源、刺激经济增长的“海洋经济型城市”有着本质区别。目前,长三角沿海城市的形象定位。与“海洋文化城市”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廓清“海洋文化城市”的理论内涵,不仅可以丰富长三角沿海城市发展思路,还能够为沿海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长三角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建立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是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三角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从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实现区域范围内各城市的合理分工;二是建立城市群发展的协调机制,直属中央政府的区域环保监测结构;三是构建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制度体系;四是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相结合,选择符合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经济呈现出下列发展态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城镇群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各城市竞争与合作局面交织并存;产业发展面临结构提升;以世博会为契机,共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为了顺应以上发展态势,应采取以下举措:实现产业升级,构建先进制造业基础;加强合作,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以申办世博会为契机,把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协调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绿色长三角。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海地区崛起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地区在江苏省、长江三角洲以及中国东部沿海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随着交通格局的改善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价值得到明显提升,将成为长三角北向拓展的重要轴线及江苏省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功能载体。江苏沿海地区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遵循都市圈融入、工业化带动、国际化提升和区域协同的发展战略思路,努力实现区域发展价值,真正成为江苏省、长三角北翼乃至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新的增长亮点。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联系的定量分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2008年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从学术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长三角各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且各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呈辐射状圈层结构。长三角一、二级中心城市对其他低等级中心城市具有绝对的经济辐射力,但是经济辐射带重叠区与经济辐射带塌陷区并存,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等城市均具有较大的经济辐射半径,经济辐射带与其他城市均有重叠,而苏北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部分中心城市,其经济辐射半径甚至不能覆盖其行政区范围,出现大范围的经济辐射带塌陷区。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持续增长依赖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依靠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拉动,技术创新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今后,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引导系统、区域创新支持系统以及企业创新实施系统对长三角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