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头颈部病变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组33例、良性病变组17例行CT灌注成像扫描,盲法分析两组病例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良恶性病变组间的TDC形态不同,恶性肿瘤组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和表面通透性(PS)值高于良性病变组,平均通过时间(MTT)值短于良性病变组,其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头颈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诱发性大鼠乳腺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肿瘤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探讨CTP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35只,7,12-二甲基苯蒽(7, 12-dimethyl-1, 2-benzanthracene,DMBA)灌胃诱发乳腺肿瘤.乳腺CT平扫和CTPI检查,经工作站后处理得到CTPI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计算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处死大鼠后取乳腺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乳腺肿瘤病理类型和MVD.结果 30只大鼠成功诱发乳腺肿瘤,其中乳腺增生性疾病8只,乳腺癌22只.乳腺癌组与乳腺增生性疾病组的BF、BV分别为(151.72±93.43)vs(42.96±32.42) ml/(min·100 g);(9.55±7.88)vs(2.17±1.36) ml/100 g,乳腺癌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5).乳腺癌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BF、BV分别为(115.30±15.46)vs(256.52±132.19)ml/(min·100 g);(9.76±9.00)vs(10.34±4.56) ml/100 g,BF、BV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乳腺癌MTT为(2.43±1.64) s,显著低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5),但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BF、BV、PS与MVD的相关性随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呈升高趋势,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0.441和0.521,两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大鼠诱发性乳腺癌是CT灌注成像研究适合的模型,CT灌注成像有助于判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反映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肝CT灌注成像评估兔VX2肝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建立36只兔VX2肝肿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A组行TACE(0.4 mg栓塞微粒球),B组单纯口饲强服阿帕替尼50 mg/(kg.d),C组行TACE(0.4 mg栓塞微粒球)+口饲强服阿帕替尼50 mg/(kg.d),D组使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行肝动脉灌注。4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7,14 d后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获取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ure,HA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兔,治疗14 d后行最后一次灌注扫描后处死剩余8只兔。取肿瘤边缘区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各组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的变化,采用多组间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肿瘤边缘区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值,对各组灌注参数与MVD值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4组间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BF,BV,MTT,HAF,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B,C组BF,HAF,PS明显降低(P<0.05),D组稍增高。治疗14 d后MVD值分别为A组80.1±16.4,B组50.2±11.2,C组27.4±9.7,D组68.7±12.7,C组MVD值较其他3组显著降低(P<0.01)。除A组外,其余各组兔VX2肝肿瘤边缘区CTPI参数BF,HAF,PS与MVD均呈正相关;BV,MTT与MVD无明显相关性;A组MVD与各CTPI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全肝CT灌注可定量评估兔VX2肝肿瘤TACE治疗前后肝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替代MVD评价肿瘤血供生成,TACE联合口服阿帕替尼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灌注参数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相关性及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倾向预测价值。方法我院手术后病理证实肺癌患者36例,将肺癌肿瘤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肿块动脉强化峰值(peak height,PE)与肿瘤MVD计数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并比较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与纵隔淋巴结无转移组患者各灌注参数及MVD计数之间差异,通过ROC法评价各肺癌灌注参数及MVD计数对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倾向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纵隔淋巴结有转移组患者肿瘤各灌注参数中肿瘤BF及MVD计数均较纵隔淋巴结无转移组患者升高。肿瘤BF、BV与肿瘤MVD计数呈正相关。结论肺癌灌注参数中血流量、血容量与肿瘤微血管密度计数存在线性相关性,且肿瘤血流量、血容量及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作为纵隔淋巴结转移倾向预测诊断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MS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对33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患者于经皮肺穿刺活检或手术前行16层螺旋CT灌注扫描,病理标本常规HE染色及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将灌注参数值和微血管密度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周围型肺癌(恶性组)20例,活动性炎性结节或肿块(炎性组)5例,其他良性结节或肿块(良性组)8例。恶性和炎性组的MVD明显大于良性组(P〈0.01),而恶性与炎性两组间MVD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除MTT外,BF、BV和PS与MVD之间均呈线性正相关(P〈0.01),其中以BV值相关系数最高。结论肺结节或肿块的BF、BV和PS值与MVD之间呈正相关,MSCT灌注成像为在活体无创性评价肺肿瘤的MVD情况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胰腺癌CT灌注成像表现及其生物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胰腺癌CT灌注值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 正常胰腺42例,胰腺癌患者18例,行多层螺旋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螺旋CT自带软件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ROI强化峰值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流容积(BV)、灌注起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渗透性、patlak血流容积(pBV)的平均值.选择20例(胰腺癌组11例,慢性胰腺炎9例)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组织层面切片,行CD34、VGE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CT灌注成像表现与MVD、VEGF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胰腺癌组的BF、BV、pBV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1),胰腺癌组的渗透性高于正常胰腺组 (P<0.01);两组间的灌注起始时间和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例慢性胰腺炎的MVD为(13.8±9.6),11例胰腺癌的MVD为(30.5±1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在胰腺癌呈强阳性表达者8例,弱阳性表达者3例,在慢性胰腺炎中呈强阳性表达者1例,弱阳性表达者8例,VEGF的表达阳性率在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腺癌患者MVD(中位数40.2)与BF(中位数26.9)、TTS(中位数14.8)和TTP(中位数145.3)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0.63和0.45,P均<0.05),VGEF(中位数为4.3)表达与BV(中位数18.2)呈负相关(r=-0.39,P<0.05). 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MVD、VEGF与CT灌注值相关,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7.
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管腔化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癌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管腔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6例肺癌结节进行CT灌注成像,记录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最高增强值(PEI),将各值分别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MVD)、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以及分化程度做相关性分析;将36例肺癌按灌注参数高低分为高灌注组与低灌注组,分析2组微血管管腔化程度和分化程度的差异。结果:36例肺癌结节灌注参数BF,BV和PEI的值分别为(39.7±11.5)mL/(100 mg·min),(8.6±3.8)mL/100 g 和(20.1±8.6)HU。PEI与MVD呈正相关(r=0.645,P<0.01),BF与MVD呈负相关(r=-0.280,P=0.048);BF,BV,PEI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均呈负相关(均P<0.05),其中BF与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相关性最高(r=-0.882,P<0.01)。高灌注组中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低于低灌注组,2组MVD无明显差别。BF,BV,PEI与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其中BF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最高(r=-0.751,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判定肺癌分化程度与血管生成状态,其病理基础主要与病变微血管管腔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模型中CT能谱成像参数与灌注参数及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4只种植VX2肝癌的大白兔,于种瘤后第14天行能谱及灌注一站式扫描,同时获得CT灌注图像和CT能谱图像。对肿瘤周边CT强化较明显区域行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阳性结果计数测定MV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能谱图像肿瘤的碘基值与灌注参数值及MVD值的相关性。结果瘤组织动脉期碘基值与BV、BF、HAF、PS及MVD值呈正相关(P均<0.05),与MTT呈负相关(P<0.05);瘤组织静脉期碘基值与BV、BF、PS及MVD值呈正相关(P均<0.05),与HAF、MTT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CT能谱图像碘基值与灌注参数及MVD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反映肿瘤的血供变化。  相似文献   

9.
CT灌注成像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晓波 《中外医疗》2011,30(33):182-183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在良恶性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医院66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骨肿瘤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获得肿瘤和附近正常肌肉组织的时间一密度曲线(TDC)和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恶性骨肿瘤患者24例为恶性组,良性骨肿瘤患者18例为良性组,48例患者的正常肌肉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的TDC明显不同,前者上升缓慢,走行自然;后者上升速度快,或形成明显平台期或缓慢下降;3组间BF、BV和P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但TTP值无统计学意义(P=0.883)。结论 CTPI能够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可以利用TDC和BF、BV值鉴别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癌与乏脂肪型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7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肾实质内病变病例78例,其中肾癌28例(肾癌组),乏脂肪型肾错构瘤(肾错构瘤组)5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CT扫描、CT灌注成像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常规CT扫描显示肾错构瘤组的杯口征与劈裂征阳性率分别为82.0%和72.0%,而肾癌组分别为21.4%和25.0%,肾错构瘤组明显高于肾癌组(P0.05)。CT灌注成像参数检测显示肾错构瘤组的BF、BV、PS值均低于肾癌组,而MTT值明显高于肾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肾错构瘤组的MVD计数与VEGF OD值明显低于肾癌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的PS、BV、BF值和肿瘤的VEGF OD值、MVD计数有着正相关的关系(P0.05),MTT值与VEGF OD值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肾癌与乏脂肪型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能准确地反映肾实质内病变内微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的血流状态,且与免疫组化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在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颈部恶性淋巴结组17例、良性淋巴结组13例行CT灌注成像扫描,盲法分析两组病例的时间密度曲线(TDG)和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差异。结果良恶性病变组间的TDC形态不同,恶性淋巴结组的血容量(BV)和血流量(BF)值高于良性病变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的BF、BV、MTT、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CT灌注特点不同,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对鉴别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瘤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肺占位性病变双重血供CT灌注(dual-input CT perfusion,DI-CTP)的可重复性、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能力及与病变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1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接受320排容积CT的DI-CTP检查,由两名观察者单独进行DI-CTP参数测量,获得病变的肺动脉血流量(pulmonary flow,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ronchial flow,BF)及血流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并计算灌注总量(total perfusion,TPF)。评价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可重复性;分析良恶性病变DI-CTP参数的差异;并对其中94例外科手术切除病灶进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分析DI-CTP参数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可重复性达到良好以上(ICC>0.90)。良恶性肺占位的BF、PF、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良恶性肺占位间的MV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PF及TPF与MVD呈正相关。结论  320排容积DI-CIP可重复性良好,其参数可反映肺占位性病变的血管生成情况,并为鉴别肺占位的良恶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胜生  彭冈力  胡志华  石军  孙向前 《重庆医学》2012,41(20):2052-2054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鉴别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结转移癌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颈淋巴结病变行CT灌注检查,淋巴结反应性增生8例,结核13例,转移癌30例,分析病变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结果淋巴结转移癌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TDC曲线形态不同。淋巴结转移癌的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值显著高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BF和BV值显著高于淋巴结结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曲线及CT灌注参数BF、BV在鉴别颈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结转移癌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与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在头颈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本组46例头颈部病变行术前CT灌注检查,并使用软件计算感兴趣区的各灌注参数(BF、Bv、MTT、PS)值。术后对病变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MVD计数和VEGF积分。统计分析头颈部良恶性肿瘤的MVD计数和VEGF积分差异的显著性,并分析各CT灌注参数值与MVD计数和VEGF积分的相关性。结果CT灌注参数值(BF、Bv、MTF、PS)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组和良性病变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VD计数与VEGF得分在2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VD计数与BF值和BV值呈正相关(r:0.563、0.355,P〈0.05),与MTY值呈负相关(r=-0.535,P〈0.05),与Ps值无相关性(r:0.250,P〉0.05),与VEGF得分呈正相关(r=0.697,P〈0.05)。结论头颈部病变cT灌注检查简便易行,其灌注参数对评估病变微血管状况有一定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喉癌CT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在喉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经临床活检证实的喉癌病例23例,行术前CT灌注检查并计算各灌注参数(BF、BV、MTT、PS)值,术后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证实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VEGF积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别对喉癌组织和正常肌肉组CT灌注参数以及喉癌组织CT灌注参数和喉癌术后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积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各CT灌注参数值与VEGF积分的相关性。 结果 喉癌组织和相应区域正常肌肉间各灌注参数BF值、BV值、MTT值及PS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喉癌的灌注参数明显高于正常肌肉(P<0.05)。喉癌的灌注参数的BF值和BV值与其VEGF积分呈正相关(r=0.502,0.327,P<0.05),MTT值与其VEGF积分呈负相关(r=-0.511,P<0.05),而PS值与其VEGF积分无相关性(r=0.275,P>0.05)。 结论 喉癌CT灌注参数BV、BF值与其VEGF积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血供情况,术前通过CT灌注成像观察其参数值可以明显提高术前喉癌检查的准确性以及对指导临床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孤立性肺结节CT灌注的血流特征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灌注特点并评价其在鉴别诊断结节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行灌注扫描,分别测得结节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值及拟合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可在时间-密度曲线的基础上,测定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后的CT值、增强峰值、增强净增值、达峰时间等形态学指标。结果肺恶性结节的BF、BV、PS值及增强峰值、增强净增值、达峰时间均高于肺良性结节,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良,恶性结节的TDC形态不同。净增值25Hu可作为恶性结节的诊断阈值。结论CT灌注成像可反映孤立性肺结节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可用于无创性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17.
张建伟 《当代医学》2011,17(25):108-111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评价孤立性肺结节,探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SPN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建立时间-密度曲线(TAC),统计分析CT灌注参数和强化指标,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系数(PS)、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小肺癌、炎性结节、结核瘤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TAC);小肺癌与炎性结节的BV、PS值均明显高于结核瘤组P〈0.001,小肺癌组和炎性组之间的BF、BV、MTT值无明显差别P〉0.05。但小肺癌组的PS明显高于炎性组。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螺旋CT灌注成像与常规动态增强扫描结合有利于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