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免疫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变化。方法: 利用卡介苗(BCG)诱导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D-LA)水平,并留取粪便进行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门水平上,两组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正常对照组分别占59.50 %和37.90 %,造模组中依次占47.92 %、46.84 %,门水平肠道菌群构成差异分析,模型组厚壁菌门丰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对照组相比丰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属水平肠道菌群构成差异分析,丰度较高的前20个菌属中,模型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旋菌属(Lachnospiraceae)丰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布劳特氏菌(Blautia)、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卡介苗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存在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厚壁菌门及乳酸杆菌属丰度明显下降,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升高,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衡,肠道屏障受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不同黄疸证型的肠道菌群特点及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3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分为阳黄组15例,阴阳黄组15例)和10例健康人(健康组)行大便培养,测定肠道菌群:肠球菌、肠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以偶氮基质显色法检测外周血的血浆内毒素.结果 (1)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阳黄证与健康组比较肠道菌群变化表现为肠球菌、肠杆菌的显著增多(P<0.05,P<0.01).(2)阴阳黄证与健康组比较肠道菌群变化表现为肠球菌显著增多(P<0.01),而肠杆菌与健康组比较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明显减少(P<0.001),乳酸杆菌亦减少(P<0.05).(3)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与健康组比较,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P<0.01),并且阴阳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阳黄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阳黄-阴阳黄-阴黄”过程中,随着脾虚症状的加重,需氧菌增多、厌氧菌减少,血浆内毒素水平逐步升高,存在阴黄化机制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与正常大鼠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分别饲以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收集血、肝脏及盲肠黏膜等标本,检测血脂、肝功能指标,行HE染色明确肝组织病变程度,提取盲肠黏膜组织DNA行16S rDNA高通量Illumina测序检测肠道微生态变化.结果 模型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LDL-C浓度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正常组的sobs、chao、ace、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在菌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下降(2.192±0.144 vs 1.543±0.250,P=0.034),而疣微菌门的比例显著增加(0.088±0.016vs 0.254±0.056,P=0.003);在菌属水平上,模型组乳杆菌属比正常组明显下降(0.683±0.207 vs 2.908±0.841,P=0.025).结论 肠道菌群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高级别肉瘤的树鼩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为探讨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改变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3例患有恶性高级别肉瘤树鼩粪便为CA组,6例健康树鼩粪便为对照NO组。通过16SV3+4区引物进行细菌多样性的鉴定,通过对Reads剪切过滤,OTUs聚类,并进行物种注释及丰度分析,得出两组树鼩肠道微生物结构、丰度以及多样性。结果比较CA组和NO组树鼩肠道微生物结构,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值、ACE指数值、Shannon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组的树鼩肠道菌群OTUs为640种,而CA组为494种,健康树鼩肠道菌群结构呈多样性。在门水平上比较,其中CA组中螺旋体门(Spirochaetes)丰度为0.03%,低于NO组(丰度为0.1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为77.79%高于NO组(47.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为0.75%低于NO组(8.3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组中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标识。结论患有高级别肉瘤树鼩的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和多样性低于健康树鼩,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及厚壁菌门含量增加可能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结肠腺瘤及腺癌患者的正常组织和恶变组织黏膜菌群特征,试图寻找癌变过程中黏膜菌群变化趋势。方法研究对象为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5例腺瘤和2例腺癌患者,肠镜下取微量的结肠黏膜组织,每例患者收集病变组织和病变旁5~10 cm处的正常组织,用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16S r RNAV3~V4区,对PCR产物进行二代Illumina高通量测序,通过COPE软件分析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在0.97相似度下利用QIIME(v1.8.0)软件将序列聚类为用于物种分类的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进一步分析结肠正常组织和恶变组织的黏膜菌群物种丰度及结构组成特点。结果 14个样本共得到3 306个OTUs,测序深度不一;腺癌患者结肠正常组织黏膜菌群多样性指数高于恶变组织,腺瘤患者的两组指数比较没有一致规律。14个样本的共有菌门为6个,7例患者的黏膜菌群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以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在2例腺癌患者恶变组织的黏膜菌群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比正常组织显著增多,占30%以上,成为了优势菌门,而在5例腺瘤患者的两组黏膜菌群比较中均没有此现象。在纲和属的分类水平上,梭杆菌纲(Fusobacteriia)和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仍然在腺癌患者恶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均明显增多且成为黏膜定植的优势菌。结论腺瘤到腺癌演变过程中,黏膜定植菌群的多样性变化未出现明显趋势,但根据梭杆菌的变化特点推测其可能是因癌症发生发展导致了数量的增多,而并非是结肠癌发生的病原学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道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分为A组(50例,肠道腺瘤性息肉)、B组(30例,Ⅰ期、Ⅱ期结直肠癌)、C组(30例,Ⅰ期、Ⅱ期结直肠癌合并肠道腺瘤性息肉),以50例健康体检者为D组。分析4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及前3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结果 A、B、C组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均低于D组,C组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水平丰度值高于A、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平丰度值低于A、B组,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肠道腺瘤性息肉、早期结直肠癌、早期结直肠癌合并肠道腺瘤性息肉患者与健康人群在菌群多样性上存在差异,发生肠道癌变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下降,且癌变患者可见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水平丰度值低,而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水平丰度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S rDNA测序分析功能性便秘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结构与组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 年1月至12 月湖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就诊的功能性便秘婴幼儿17 例作为便秘组,正常婴幼儿1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粪便,采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的方法检测2组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组成并分析其结果。结果:2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Beta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门水平中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是2组儿童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菌群,其中疣微菌门在便秘组中丰度高于对照组(P <0.05)。在属水平中,双歧杆菌为2组优势菌种,乳酸菌属与阿克曼菌属在便秘儿童肠道中的丰度高于对照组(P <0.05)。便秘组中双歧杆菌种、疣微菌门、阿克曼菌属、副干酪乳杆菌的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齿双歧杆菌、放线菌目、放线菌科、放线菌属、鼠李糖乳杆菌的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功能性便秘婴幼儿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便秘与肠道菌群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Survivin、fhit在结直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urvivin蛋白、fhit蛋白在结直肠良性和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结肠黏膜、30例结直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survivin、fhit的表达.结果 Survivin在正常结肠黏膜中无表达,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3.3%、76.7%、91.2%,正常结肠黏膜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fhit在结直肠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结肠黏膜或结肠上皮内瘤变,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随组织学分级的增加、Dukes分期的进展和淋巴结的转移,survivin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fhit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survivin和fhit表达呈负相关性(r=-0.527,P=0.000).结论 Survin和Fhit基因突变或缺失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Survin和Fhit联合检测有助于结直肠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生物学行为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IGF-Ⅱ,IGF-ⅠR在结肠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IGF-Ⅱ,IGF-ⅠR,PCNA在正常结肠黏膜组(A组n=2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B组n=5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C组n=50)和结肠癌组(D组n=20)中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IGF-Ⅱ,IGF-ⅠR,PCNA在结肠癌组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中呈高表达,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正常大肠黏膜组相比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结肠癌组的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逐渐降低,且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IGF-Ⅱ,IGF-ⅠR的表达与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成正相关、与AI成负相关;PI,AI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IGF-Ⅱ,IGF-ⅠR阴性和阳性中无显著差异(P>0.05),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则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IGF-Ⅱ,IGF-ⅠR的异常表达与结肠腺瘤癌变密切相关;IGF-Ⅱ,IGF-ⅠR促进细胞异常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在结肠腺瘤癌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歇性缺氧(IH)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16只大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给予4周常氧处理(NC组)或间歇性缺氧处理(IH组)。然后采集并提取大鼠粪便DNA,进行16S rRNA焦磷酸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Welch T检验分析两组间样本α多样性差异,ANOSIM分析检验组间β多样性差异,KW秩和检验分析组间显著丰度差异。结果 IH组与NC组间OTUs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且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Chao1指数)亦无显著差异(P>0.05)。物种差异分析显示,在门水平,拟杆菌门(P<0.05)、软壁菌门(P<0.01)在IH组肠道中显著富集,而厚壁菌门(P<0.05)在NC组肠道中显著富集,但并未发现IH对大鼠肠道内变形菌门(P>0.05)物种丰度的影响。在科水平上,优势菌科中,普雷沃氏菌科(P<0.05),克里斯滕森菌科(P<0.001),韦荣球菌科(P<0.05),柔膜细菌RF9(P<0.01)在IH组显著富集,理研菌科(P<0.001),乳杆菌科(P<0.01)在NC组显著富集。弱势菌科中,产碱菌科(P<0.01),红螺菌科(P<0.05),vadinBE97(P<0.05)IH组显著富集。网络分析显示,IH组和NC组间有广泛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结论 间歇性缺氧可以显著改变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Guan J  Chen J  Luo YF  Cao JL  Zhao H  Hao 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398-401,I0009
目的 研究Survivin(SVV)在人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结直肠腺瘤、25例结直肠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和108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SVV、P53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SVV在结直肠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绒毛腺管状腺瘤等结直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0%(12/40)、40.9%(9/22)和35.8%(10/28),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VV在绒毛腺管状腺瘤组织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DukesA、B、C期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8%(17/25)、75%(27/36)、81.3%(26/32)和95%(38/40),均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各组(P〈0.05)。P53和Bcl-2在上述各组病例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VV的高表达与Bcl-2和P53表达无相关性(P=0.487,P=0.437)。结论 SVV在结直肠癌发生早期即有表达异常,可能与结直肠腺瘤癌变具有一定关系。SVV表达对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APC蛋白在结直肠息肉-腺瘤伴癌前病变-早期癌变进展序列中的表达率变化,探讨APC蛋白表达率与患者的预后、结直肠肿瘤复发的关系,阐明APC蛋白表达率结合临床病理用于指导下一步的诊疗。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德清院区结肠镜下行EMR、ESD摘除的息肉患者13例、腺瘤伴癌前病变患者120例、腺癌患者17例,共15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APC蛋白的表达率,同时记录该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对患者进行随访(结合电话随访和住院门诊资料),统计其5年复发、癌变及后续治疗情况。统计APC蛋白在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阶段中阳性表达率,分析APC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息肉、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腺癌平均表达率分别为100.0%、92.7%、86.4%、58.8%。息肉、腺瘤伴癌前病变、早期腺癌APC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APC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结直肠息肉-腺瘤伴癌前病变-早期癌变的进展序列中,APC蛋白的表达率也逐渐降低,并随着APC蛋白表达率的降低,结直肠息肉、腺瘤、早期癌变的复发率表现为跳跃状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散发性结肠腺瘤癌变中RAD51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结肠黏膜、66例散发性结肠腺瘤伴上皮内瘤变和98例结肠腺瘤癌变中RAD5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RAD51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在结肠黏膜组、腺瘤组和癌变组中,RAD51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②在腺瘤癌变组中,RAD5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③在腺瘤组中,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RAD51的阳性表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P〈0.05)。结论在结肠腺瘤癌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RAD51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对Apcmin/+小鼠肠道腺瘤进展的作用。方法:将4周龄雌性Apcmin/+小鼠随机分为PBS组(灌服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FMT-H组(灌服健康人菌液)和FMT-C组(灌服结直肠癌患者菌液),每组10只。给予3d抗生素鸡尾酒预处理后,进行为期8周的粪菌移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每只小鼠肠道腺瘤负荷。收集肠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评价肿瘤细胞增殖水平及Wnt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结果:与FMT-H组相比,FMT-C组腺瘤数量和肠道肿瘤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FMT-C组中Wn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出现异位表达,下游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增多。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可诱导肠道慢性低度炎症、活化Wnt信号通路、促进Apcmin/+小鼠肠道腺瘤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早期阶段进展期腺瘤、单纯腺瘤和增生性息肉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基于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来自2014—2015年长海医院门诊的肠镜受检者。共纳入进展期腺瘤患者88例、单纯腺瘤患者32例与增生性息肉患者30例(二者均为良性病变)以及130位无结直肠疾病的肠镜受检者(对照组)。收集肠镜检查前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对细菌16S rDNA中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粪便样本的细菌组成,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学分析和细菌相对丰富度比较分析。结果  进展期腺瘤、良性病变患者和对照组肠道菌群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05),而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在进展期腺瘤患者粪便中发现牙周病相关细菌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显著上升(P值均小于0.001);益生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P=0.018)、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P=0.001)和Streptococcus dentisani (P=0.028)丰富度显著降低。在良性病变组中观察到益生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P=0.044)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P=0.001)的上升,丁酸梭菌下降(P=0.007)。结论  进展期腺瘤、单纯腺瘤和增生性息肉患者的肠道菌群整体构成发生显著变化。进展期腺瘤患者体内牙周病致病菌丰富度上升、益生菌丰富度下降;良性病变患者某些益生菌丰富度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可能在结直肠癌早期阶段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MAGE-A1在人大肠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与大肠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观察38例正常人大肠粘膜组织、31例大肠腺瘤、83例大肠腺癌组织中MAGE-Al蛋白的表达和定位特点.结果MAGE-A1蛋白定位于胞浆;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在大肠肿瘤(大肠腺瘤、大肠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在大肠腺瘤与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大肠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是否复发及癌变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MAGE-A1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侵袭深度、有无肝转移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呈正相关关系(P=0.007,rs=0.287).结论MAGE-A1可能在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尤其是淋巴结转移)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诱捕受体3(DcR3)蛋白和caspase 3在结直肠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结直肠癌组织,59例结直肠腺瘤(腺瘤伴低度上皮内瘤变37例,腺瘤伴高度上皮内瘤变22例)和10例结直肠正常粘膜组织中DcR3和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①DcR3 在结直肠正常粘膜、腺瘤、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0)、39.0%(23/59)和70%(49/70) ,而caspase 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 (10/10)、33.9%(20/59)、28.6%(20/70);②在结直肠癌组织中DcR3和caspase 3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均无相关性(P>0.05),但DcR3的表达与Dukes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Dukes C/D期者,DcR3阳性表达率低(P<0.05);③在结直肠腺瘤组织中caspase 3的表达与腺瘤分化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cR3和caspase 3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腺瘤部位、大小、数目、表面形态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cR3和caspase 3可能共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②检测DcR3和caspase 3的表达对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RRM1、CDX2在不同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胃癌9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浅表性胃炎、正常胃黏膜各30例,共24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组织检测RRM1、CDX2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1)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RR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83.3%、83.3%,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的66.7%(P<0.05)和肠上皮化生组的33.3%(P<0.01),浅表性胃炎组66.7%高于肠上皮化生组的33.3%(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的CD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63.3%、61.1%,均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33.3%(P<0.05)和浅表性胃炎组的0(P<0.01).(2)210例不同胃黏膜病变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rs=0.352,P=0.000),90例胃癌中RRM1与CDX2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s=0.223,P=0.034).结论:RRM1、CDX2表达均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预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15-PGDH)在腺瘤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肠镜检查和手术活检组织标本118例,其中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43例,大肠腺癌组织45例。用Real Time PCR检测15-PGDH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Elivision法检测组织中15-PGDH的蛋白表达。结果:15-PGDH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mRNA的表达、阳性表达率及光密度值均低于大肠腺瘤及正常黏膜组(P〈0.05);且大肠腺瘤组低于正常黏膜组(P〈0.05)。结论:15-PGDH表达降低或缺失,可能是大肠腺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