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 将60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A组)与序列扫描(B组)冠状动脉CT成像,分别对两种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组成、年龄、体重指数)匹配性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2±0.38和1.14±0.38(Z=-0.291,P=0.771),两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为98.87%和9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P=0.443).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模式的放射剂量(1.31±0.30)mSv明显低于序列扫描模式(3.36±0.93)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47,P=0.000).结论 对于心律齐且心率≤70次/min的患者,前瞻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评价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相似,但前者的有效放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 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60次/min)55例、B组(60~65次/min)20例.扫描参数:层数2×128,层厚0.6 mm,旋转时间0.28 8,管电压80~120 kV,管电流370 mAs/转.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采用75 ms时间分辨率进行图像重建,层厚0.75 mill,间隔0.5 rnm,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1=优秀,4=不可评价).结果 患者平均心率为(57.2±4.8)次/min,平均扫描时间为(0.42±0.02)s.75例患者的1103个冠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934段(84.7%)、2级135段(12.2%)、3级18段(1.6%)、4级16段(1.5%).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19±0.52,B组1.22±0.55;Z=-1.107,P=0.268).A、B两组的可评价节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98.5%,B组98.6%;χ2=0.000,P=1.000).所有患者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67.2±30.4)mGy×cm,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0.94±0.43)mSv.结论 对于心率慢且稳定的患者,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CT扫描可以在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8层双源CT3种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显像价值差异。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A、B、C三组,每组各41例。A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低螺距螺旋(LS)模式扫描,B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S)模式扫描,C组采用的高螺距螺旋(FS)模式扫描。比对三组患者不同扫描模式下图像质量、扫描时间、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 1根据15段分法,此次入组的123例患者共评价1736个冠状动脉节段,三组患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中A组扫描时间、DLP及ED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其次为B组,C组则最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双源CT的LS、S、FS等三种扫描模式均具有理想的显像价值,图像质量良好;其中FS模式较S及LS模式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实现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效手段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以提升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5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将心率> 70次/min且心律规整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45例)和对照组(140例),实验组行前瞻性门控适应性序列扫描,对照组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33例?32例2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用?字2检验比较两组CTCA对冠状动脉的可评价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CTCA与CCA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度评估的一致性,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有效辐射剂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价率分别为98.4%(1 787/1 816)?98.1%(1 717/1 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 = 0.14,P = 0.706);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42 ± 0.64)分?(4.41 ± 0.6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38,P = 0.710);两组CTCA与C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是Kappa = 0.829和0.845,两组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度的一致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4.60 ± 0.98)和(12.60 ± 1.90)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4.8,P = 0.000)?结论:心率> 70次/min且心律规整者采用适应性序列扫描,既能保证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对冠状动脉狭窄度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性,又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冠脉CTA 6 307例的检查结果,统计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类型、数量,分析其发生率。同时对40例已知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需随访复查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例,复查时A组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B组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评估两种成像方法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6 307例冠脉CTA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7例,检出率1.22%。其中冠状动脉高位起源2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2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3例,左回旋支独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2例,左主干缺如18例,单支冠状动脉2例。检查患者心率为56~121次/min,A组较B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在检查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检查前不需要控制心率,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均能提供优质图像质量,但前者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李长清  袁利  王振平  陈旺生  余宁  俞安伦 《海南医学》2013,24(11):1614-1616
目的通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100kV与120kV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等比较,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V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前瞻组)和回顾性(回顾组)心电门控;分别以100kV与120kV扫描,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对诊断的影响分为优、良、差,计算各自有效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瞻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26±0.48)mSv,100kV为(8.01±2.09)mSv,明显低于回顾组的(9.15±1.59)mSv(P<0.01),120kV为(16.2±2.09)mSv(P<0.01);前瞻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率与回顾组均为100%。100kV与120kV组图像噪声和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P=0.258)。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V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取得优质图像,更适合CHD患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SAS)扫描模式,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将84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脑血管性病变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A组43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的脑血管CTA(SAS-CTA)扫描,采集期相:应用60%R-R间期的心电图(ECG)演示模式;B组41例行双能量CTA(DE-CTA)扫描。对2组患者脑血管CTA分别做图像后处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统计分析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并评价优良率。结果 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7±0.5,优良率达98%(42/43),B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7±0.5,优良率达98%(40/41),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3,P=0.903)。A组扫描范围为(138.5±2.9)mm,B组为(139.3±0.8)mm,2组间扫描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5,P=0.074)。A组平均有效剂量及平均曝光时间分别为(0.216±0.01)m Sv和(0.92±0.11)s,B组分别为(0.541±0.04)m Sv和(2.33±0.10)s,2组间平均有效剂量及平均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86,t=0.902,P=0.000)。SAS-CTA有效辐射剂量与DE-CTA比较降幅达到60.01%。结论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应用于脑血管成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ophy angiography,CTA)中应用的新技术。文中旨在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56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进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将患者分为2组,A组患者心率平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扫描;B组患者心率平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扫描。2组注射对比剂为80~90 ml。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利用双盲法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评分,对冠状动脉3个主要分支即右侧冠状动脉、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56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168支,共有156支(92.9%)冠状动脉满足影像诊断要求。其中A组30例患者90支血管,其中4支(4.44%)冠状动脉不能评价;B组26例患者共计78支血管,其中8支(10.3%)血管不能评价;在A、B 2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照,2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辐射剂量(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均值(17.28±0.45)mGy,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2.84±0.08)mSv,其中A组CTDIvol均值(17.38±0.73)mGy、ED(2.90±0.13)mSv;B组CTDIvol均值(17.17±0.47)mGy,ED(2.77±0.09)mSv。结论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按照平均心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平均心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的原则,可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图像,并大大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65~75 次/min心率下患者使用Force 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采集舒张期与收缩期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9—12月于浙江医院行Force 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 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查时预设触发采集时相的不同分为A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时相采集模式)和B组(30例,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收缩期时相采集模式)。对两组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图像质量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共779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A组冠状动脉节段392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第二钝缘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右冠状动脉(RCA)中段;B组冠状动脉节段387个,图像质量最好的节段是OM2,图像质量最差的是回旋支(LCX)远段。A组第一对角支(D1)、LCX近段及中段、OM1图像质量优于B组(P<0.05)。两组RCA近端、左冠状动脉(LM)近端、前降支(LAD)近端、LCX近端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动脉的CT值、SNR、CNR、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rce CT前瞻性触发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配合低管电压(100 kV)技术和ADMIRE迭代重建算法,所得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能够达到临床影像诊断的需要,且有效辐射剂量<1 mSv。当患者心率在65~75 次/min时建议使用大螺距Turbo Flash舒张期采集模式,其LCX的图像质量优于收缩期采集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与比较320排容积CT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和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①常规组(A组)53例,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②低剂量组(B组)4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采用4分法主观评价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通过对比两组的升主动脉根部的平均强化CT值(SI)、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客观评价冠状动脉。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A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8.66±3.67)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99±2.42)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3,P<0.05)。A、B两组共1187段血管,A组中较为优秀(3分或4分)的血管段数占92.4%(599/648),B组占92.9%(501/539),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0,P=0.631)。A、B两组的SI、SD、SNR、CNR分别为(433.4±82.5) HU、22.1±6.2、20.7±5.7、16.6±5.0和(436.1±94.7)HU、21.5±4.9、20.9±5.5、16.9±4.7,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从客观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3、-0.522、0.240、0.311,均P>0.05)。结论: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低剂量技术可以减少54%的辐射剂量,又可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杨家虎  冯越  张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723-1726
目的 基于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探讨不同心率患者在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2016年8—11月于浙江医院行CTCA的98例患者,根据CTCA扫描时心率将其分为3组:心率≤65次/min为A组(47例),65次/min<心率≤75次/min为B组(24例),心率>75次/min为C组(27例)。3组均采用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对3组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并比较3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组患者共出现1 443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评分为1分的节段有1 291个(89.47%),2分的节段有149个(10.33%),3分的节段有3个(0.20%)。不同性别的心率、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DLP为(51.3±12.8)mGy?cm,ED为(0.72±0.18)mSv。3组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A组(P<0.05);C组DLP、ED均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基于Force CT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CA检查对于不同心率患者均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心率≤65次/min,根据不同心率选择合适的采集时相,可以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且ED<1 mSv。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的三种扫描模式在不同心率、心律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应用效果,比较其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方法根据不同心率、心律将166例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A、B、C组(A组:平稳低心率组,B组:平稳高心率组,C组:不稳定心律组),分别行炫速双源CTHash、Sequence或Routine扫描模式检查,记录扫描时的心率、心率变异幅度,和扫描剂量,并评价冠脉三支主干的图像质量(0~3分)。结果Flash法扫描患者67例,平均扫描剂量为(0.73±0.09)mSv;Sequence法扫描35例,平均扫描剂量为(3.73±1.27)mSv;Routine法扫描64例,平均扫描剂量为(9.07±2.96)mSv,三种扫描模扫描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扫描模式下,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和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而心率变异幅度与前降支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与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第2代双源CT能依据患者的心率、心律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冠脉CT扫描模式,在保证较高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14.
张建军  冯越  吴伟峰  牟彩云  余蔚  刘铁 《浙江医学》2010,32(11):1601-1603
目的探讨快室率房颤(平均心室率≥80次/min)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成像质量及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快室率房颤患者进行双源螺旋CTCA检查,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以4级图像质量(优、好、中、差)评价标准对冠状动脉各节段进行评价。其中1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管腔狭窄≥50%节段与双源螺旋CTCA对照,评价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并对比其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所有快室率房颤患者均采用绝对值时间间隔重建,其中影像诊断医师A、B分别有14、13个节段图像质量无法评估。影像诊断医师A对≥50%狭窄节段评价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8%、90%、96%,影像诊断医师B的评价分别为75%、98%、87%、95%。双源螺旋CTCA与CAG对诊断≥50%狭窄病变并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查方法及两位诊断医师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双源螺旋CTCA在快室率房颤冠状动脉造影中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作为房颤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成像检查对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89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胸痛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和DSCT检查。结果:DSCT图像优良率93.92%,在支架直径≥2.75mm的患者术后重度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可达100%,其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较支架直径〈2.75mm患者显著提高(P〈0.05)。结论:DSCT对诊断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其阴性预测值和特异性不受支架直径和再狭窄程度影响,能可靠地排除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6.
128层双源CT冠脉成像X线剂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L  Pan HH  Xu N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7):1923-1925
目的 评价第2代双源CT冠脉成像的3种不同心电采集模式的人体X线吸收剂量及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4至5月间因胸痛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就诊并进行CT冠脉成像的253例患者进行扫描剂量评价,CT扫描仪为128层双源CT扫描机,所有患者扫描前均未使用药物控制心率,根据患者心率将患者分成3组进行扫描:A组:心率≤75次/min,节律规整,采用flash扫描(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B组:采用sequence模式(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扫描,心率范围>75次/min,节律规整(早搏<5次/min);C组:采用routine模式(回顾性心电编辑螺旋扫描)扫描,心率>75次/min,且心律不齐,早搏≥5次/min.结果 253例冠脉成像中31例因呼吸运动造成图像错层,不能进行诊断,判定为成像失败,能够达到诊断标准冠脉图像共222例,其中A组83例,扫描时实际心率范围:53~81次/min,平均有效吸收X线剂量(ED)为(0.602±0.363)mSv;B组63例,扫描时实际心率范围72~118次/min,节律规整,ED为(1.253±0.804)mSv;C组76例,扫描时实际心率范围34~154次/min,均为节律不齐,ED为(9.039±5.657)mSv.A、B、C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在低心率患者可以减少X线吸收剂量至亚mSv;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可减少高心率患者的X线吸收剂量;心律不齐、房颤患者亦可以获得满意的冠脉图像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heart rate frequency(HRF)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on radiation exposure and image quality in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undergoing DSCT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three different electrocardiogram(ECG)pulsing models,to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 CT image quality parameters by using different protocols and to calculate the radiation dose estimates for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performed by DSCT.Methods Over a 1-month period,253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nd categorized into 3 groups:Group A:low HRF (≤75 beats/min)with normal-minor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mean interbeat difference(IBD),0-3),coronary CT angiography proceeding with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flash spiral scan;Group B:intermediate-hish HRF(>75 beats/min)with normal-minor HRV(IBD,0-4),with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sequence scan;Group C:intermediate-high HRF(>75 beats/min)with moderate-severe HRV (IBD≥5)with retrospective ECG-gated spiral scan.Results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yielded excellent image quality in 87.7%of patients(222/253).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three groups with different HRF and HRV in image quality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Radiation expos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low versus high HRF an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versus normal HRV.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01)was found among the effective doses of group A(mean±standard deviation,0.602±0.363 mSv),group B(1.253±0.804 mSv)and group C(9.039±5.657 mSv).Conclusion The higher temporal resolution of dual-sour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performed with adaptive ECG pulsing results in preserved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independent of HRF or HRV at the cost of limited dose reduction in arrhythmic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前门控模式下低体质量指数人群降低管电压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本研究入选行CTCA检查的病人40例,其中心率( heart rate,HR)〈65 bpm、心率变异(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5 bpm、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24 kg/m2,所有病人均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管电压设置为100 kV,管电流400mA。统计描述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与CTCA辐射剂量。结果:40例病人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数527个,平均每例病人显示13.18个节段。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为99.05%。40例病人平均计量长度乘积( DLP)为(91.41±13.36)mGy·cm,范围80.52 mGy·cm--103.37 mGy·cm;平均有效剂量(ED)为(1.58依0.23)mSv,范围1.37 mSv---1.83 mSv.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下管电压设置为100 kV可以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诊断真实性及辐射剂量。方法选取我院6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以传统冠状动脉成像作为金标准,在VR、MPR、CPR重建的基础上分析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诊断指数,同时比较两项检查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64例患者共评价冠状动脉836个血管段,优良率为90.6%,可评价比例99.9%;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80.5%、98.1%、97.4%、85.0%、78.6%;CTCA组和CAG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1.5±8.10)mSv、(4.03±3.35)mSv,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P=0.000)。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明显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应该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筛查和复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双源CT冠脉成像不同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伟峰  翟利浩  张建军  徐晓斌  牟彩云  刘铁 《浙江医学》2011,33(9):1269-1271,1274
目的 比较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与应用不同管电压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冠脉成像质量和患者的辐射剂量.方法 对23例心率<70次/min且心率波动<5次/min的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55例心率不齐或>70次/min的患者采用按体重指数 (BMI)不同而改变管电压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并随机抽取30例采用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脉成像(不变动管电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同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统计.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与按患者的BMI指数应用不同管电压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的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的辐射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下降了约60%~70%,降低管电压也可使辐射剂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保证冠脉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检查方案,能够切实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