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对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6例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6例,无不良事件10例。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阿司匹林服药史、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是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风险评估与危险因素控制,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2例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2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82例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预后不良21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6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前壁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4 mg/L、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3600 pmol/L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血清NT-proBNP水平>3600 pmol/L均为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合并高尿酸血症、Killip分级≥Ⅲ级、病变支数≥2支、血清NT-proBNP水平>3600 pmol/L,因此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以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肾功能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脏科住院治疗的3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171)和不稳定心绞痛/非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n =219)两组,每组根据肾小球滤过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 eGFR)分为eGFR正常组[ eGFR≥90 ml· min-1·(1.73 m)-2]和eGFR降低组[ eGFR<90 ml· min -1·(1.73 m)-2]两个亚组。分析各亚组病变血管情况、临床生化指标、合并症以及治疗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12~36个月随访,观察各组远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eGFR正常患者108例,34例(31.5%)出现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eGFR降低者63例,26例(41.3%)出现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两亚组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1.426,95%置信区间0.855~2.378,P=0.174)。12~36个月随访中两亚组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但eGFR降低组患者的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eGFR正常者140例,41例(38.0%)发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eGFR降低者79例,18例(28.6%)出现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两亚组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836,95%置信区间0.480~1.455,P=0.526)。12~36个月随访两亚组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2)。结论: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发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相比有上升趋势,但尚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联合血栓抽吸对患者的预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共31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联合血栓抽吸组(n=97)和直接PCI组(n=216).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非参数检验,对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冠脉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入院时基本临床资料[血钾、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Cr)、缺血时间和KILLIP分级]、造影结果(罪犯血管、非罪犯血管数、后扩张数、TIMI分级、)、术后LVEF以及MACE(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冠脉危险因素、入院时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结果以及术后LVEF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Cr及罪犯血管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随访12个月,MACE率联合抽吸组25.8%,直接PCI组16.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47).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并不能够降低远期MACE事件.  相似文献   

5.
李琴  檀鑫  姜文溪  袁梦  倪慧  王媛  杜杰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4):2965-2974
背景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对临床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AMI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模式正在不断发生改变,现有的风险评分可能并不适用于临床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提高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准确性以制订患者个性化的管理策略。 目的 构建预测AMI患者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模型。 方法 纳入2019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1 13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62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年,以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非计划内的血运重建作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122例和非事件组840例。采用Lasso回归筛选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使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对预测模型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进行比较,评价模型对AMI患者PCI后预后评估的改善效果。 结果 962例AMI患者中122例(12.7%)患者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Lasso回归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包括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为:logit(P)=3.596-0.023×X1-0.014×X2-0.036×X3+0.726×X4+1.372×X5(X1表示Hb,X2表示eGFR,X3表示LVEF,X4表示糖尿病,X5表示心电图ST段偏移)。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Hb是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eGFR、Hb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Hb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预测开发队列与验证队列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95%CI(0.710,0.834)〕、0.751〔95%CI(0.686,0.815)〕。AMI、STEMI、NSTEMI患者中NRI分别为0.493〔95%CI(0.303,0.682)〕、0.459〔95%CI(0.195,0.724)〕、0.455〔95%CI(0.181,0.728〕,IDI分别为0.055〔95%CI(0.028,0.081)〕、0.042〔95%CI(0.015,0.070〕、0.069〔95%CI(0.022,0.116)〕。3组患者中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均优于GRACE评分(P<0.05)。全研究人群队列分析发现预测模型的评价效能优于GRACE评分〔ΔAUC=0.050,P=0.015;IDI=0.055,95%CI(0.028,0.081),P<0.001;NRI=0.493,95%CI(0.303,0.682),P<0.001)〕。 结论 由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eGFR、Hb共5个预测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AMI患者PCI后远期预后,有助于患者早期风险分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梗死后10~12 d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发病10~12 d行PCI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心脏心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变化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急症PCI行延迟PCI术仍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延迟PCI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6.7%(4/60);药物保守治疗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8.3%(11/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迟PCI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回缩率显著大于单纯药物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10~12 d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常存在急性血糖升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多种复杂的临床因素可能引起急性血糖升高。急慢性血糖比值可能成为评估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 探讨急慢性血糖比值与A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短期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CCU住院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共272例,进行30 d随访,终点事件是死亡。依据终点事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住院即刻测量急性血糖(静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依据HbA1c计算慢性血糖,并计算急慢性血糖比值。分析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急慢性血糖比值预测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ROC曲线,计算急慢性血糖比值的最佳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急慢性血糖比值分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存活组256例、死亡组1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s分级Ⅱ~Ⅲ级、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及急慢性血糖比值为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110、0.073、35.885,P<0.05)。依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n=138)和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n=134)。生存分析显示,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的短期累积生存率(90.3%)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短期累积生存率(97.8%)(χ2=6.932,P=0.008)。进一步行非糖尿病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非糖尿病患者中,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患者短期累积生存率(92.3%)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97.5%)(χ2=4.465,P=0.035);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累积生存率(86.0%)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100.0%)(χ2=5.658,P=0.017)。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增加(P<0.05)。结论 急慢性血糖比值是反映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不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急慢性血糖比值较高时,患者累积生存率低,短期预后差;急慢性血糖比值对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可将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作为预测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高于此水平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且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的研究价值。方法以2017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并分析凝血指标与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实践(MACE)的关系。结果10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36例发生MACE,其中支架内血栓6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0例、冠脉搭桥14例、死亡6例。MACE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水平低于非MACE组,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高于非MACE组(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HR=4.836)、纤维蛋白原(HR=4.079)、左室射血分数(HR=4.303)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关系密切。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异常,纤维蛋白原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糖水平对其心功能、预后及1年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2008年10月问所有符合STEMI患者217例.根据入院后即刻随机血糖分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0.9)mmol/L],C组(血糖≥11.0mmol/L)三组。观察心脏不良事件、心因性死亡、再次心梗、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心功能等级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三组血糖水平、有糖尿病史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STEMI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死亡、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伴高血糖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李锋 《右江医学》2010,38(2):156-158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短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评价急性心梗病情轻重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2例非糖尿病AMI患者按血糖高低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为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对照组66例为无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发病1周时心肌酶值、射血分数、溶栓再通率、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心肌酶值、主要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非应激性高血糖组显著增高(P<0.01);射血分数和溶栓再通率较非应激性高血糖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非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及病死率高,疗效及短期预后差,应激性高血糖是评价非糖尿病急性心梗患者病情轻重及预测急性心梗短期预后较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5月10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于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将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6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采用该方法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对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两组LVEF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和随访24个月,LVEF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8%,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明显作用,且患者可在术后较长时间持续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医院收治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MBG、CTFC、TIMI血流分级、TIMI血栓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BG、TIMI血流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TFC、TIMI血栓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T段回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心脏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及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替罗非班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效果理想,能改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VR导联ST段抬高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介入治疗时机。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57例 aVR 导联 ST 段抬高的 NSTEMI 患者,将患者分为 A、B 两组,其中 A 组30例,于发病12 h 之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B 组27例,于发病12~24 h 行 PC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出院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A 组患者出院后随访1、6、12个月的治疗效果优于 B 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少于 B 组。结论对于 aVR 导联 ST段抬高的 NSTEMI,在发病12 h 之内行急诊 PCI 可能更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刘晓晨 《医学综述》2014,20(20):3776-3777
目的探讨白细胞和钾离子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急性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05例,根据ST段是否升高分为ST段抬高组(55例)和非ST段抬高组(50例),另外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白细胞和钾离子的情况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非ST段抬高组患者相比,ST段抬高组白细胞数计数显著增高,钾离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ST抬高组患者的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心脏病复发率均显著高于非ST抬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及钾离子水平,对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作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急诊科诊治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观察2组患者急救相关指标(心电图时间、静脉开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首次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3 h内患者ST段降低率、护理满意度。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2组患者急性心脏事件(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电图时间、静脉开放时间、急诊停留时间、首次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3 h内ST段降低率63.6%(35/55)高于对照组的40.0%(22/5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9%(50/55),高于对照组的74.5%(41/55),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2.7%(7/55)、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为0,对照组分别为29.1%(16/55)、7.3%(4/55),P<0.05。 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可提高患者抢救效果,缩短患者抢救用时,提高患者预后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始心电图缺血分级对已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3年内在本中心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且行冠状动脉成形术术的患者188名。患者按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2级缺血组(GI 2,ST段抬高不伴有QRS终末部分扭曲)和3级缺血组(GI 3,在ST段≥2个相邻导联抬高伴有QRS终末部分扭曲),分析患者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与心电图缺血分级之间的关系,观察终点为院内心血管事件(死亡,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结果 GI 3组患者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后体表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的发生率高于GI 2。结论尽管已经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GI3仍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落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5例符合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实验组在PCI基础上加替罗非班,对照组直接行PCI,观察两组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临床预后。结果治疗组在PCI术前后冠脉TIMI以及TMP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7d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肌钙蛋白I(cTnI)峰值、住院天数、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两组之间无差异。结论对于急性STEMI行PCI前应用替罗非班可更有效地改善冠脉血流及临床预后,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 VR导联ST段抬高与住院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关系。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医院就诊接受治疗的180例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NSTE-ACS)的a VR导联心电图特征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MACE危险的因素。结果:a VR导联ST段抬高多发于年龄较大,既往有心绞痛、高脂血症病、高血压等病史者及左心室肥厚患者,经检验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 VR导联ST段抬高≥0.05 m V,年龄增加者,心功能Killip≥2级患者均显示院内死亡风险增加,院内死亡风险的OR值为4.32,95%可信区间为1.452~11.217,与非抬高组院内死亡人数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心功能Killip≥2级在ACS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OR值为6.128,95%可信区间为3.612~9.521,P=0.000;心力衰竭以及复发梗死发生率与a VR导联ST段抬高相关性较大(P<0.05)。结论:a VR导联ST段抬高作为老年ACS独立预测因素提示患者可能有广泛的左主干和三支病变冠脉病变,且预后较差;a VR导联ST段抬高者院内心梗复发及心力衰竭高于非a VR导联ST段抬高者。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of ticagrelor o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Methods: In the study, 96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set within 12 h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rom May to October in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icagrelor group (n=48) and clopidogrel group (n=48) by using the method of random number table. Ticagrelor and clopidogre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were us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Their baseline data,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platelet count, adenosine diphosphate(ADP)-induced platelet inhibition rate by thrombelastograph after 5 days of treatment, th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of the follow up for 6 months and bleeding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ir baseline data, the features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platelet count before and after 5 days of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DP induced platelet inhibition rate [(80.2±10.7)%] after 5 days of treatment in ticagrelo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lopidogrel group [(75.3±12.1)%, P<0.05].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8 cases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occurred in clopidogrel group, 2 cases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occurred in ticagrelor group,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two groups (7 cases of 48 patients in ticagrelor group vs. 3 cases of 48 patients in clopidogrel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leeding complications (P>0.05).Conclusion: Antiplatelet therapy of ticagrelor o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emergency PCI has good efficacy and safety.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直接介入治疗的82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行常规直接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另41例行直接介入术联合血栓抽吸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水平,治疗1周与治疗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情况以及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CK-MB和肌钙蛋白水平分别为(162.4±32.5) ng/mL、(16.8±3.8) 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3±55.9) ng/mL、(27.9±4.2)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水平为(54.7±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2±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TIMI心肌灌注3级人数占68.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46%,而0~1级人数占4.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可有效改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介入治疗后的TIMI血流,且能改善6个月后LVEF,并能有效降低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