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静脉血栓患者和正常人中凝血因子VLeiden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变异的发生率。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及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一步法 ,对 97例静脉血栓患者和 10 0名正常人的凝血因子VLeiden(FVArg5 0 6Gln)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凝血因子VLeiden基因和凝血酶原基因PCR产物( 175bp和 118bp)经TaqI酶切消化后电泳显示分别为15 7bp和 98bp片段 ,静脉血栓患者和正常人群均未发现凝血因子VLeiden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变异。结论 我国正常人群和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因子VLeiden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变异发生率低 ,可能不是人群易栓症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克隆副溶血性弧菌(Vp)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方法。方法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双酶切载体 pUC19和目的基因 DNA,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 JM109。对重组质粒进行 PCR鉴定、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凝胶电 泳显示,标准株Vpl4-90基因组DNA的PCR产物长约600 bp。阳性克隆的PCR产物也为一长约600 bp)的条带,经双 酶切可切出一约 600 bp的条带。 DNA 测序结果表明与 Genebank中的序列有 99.65%的同源性。结论利用该方法成功 克隆了目的基因,为制备用于现场检测的基因探针和Vp的保护性菌苗以及阐明Vp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群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已在某些疾病中发现FV基因存在一些突变和多态性[1,2 ] 。其中 ,Leiden突变 [1 6 91G→A(Arg5 0 6Gln) ]恰巧位于活性蛋白C (APC)降解凝血因子V (FV)的特殊位点Arg5 0 6 ,其结果导致FV灭活障碍 ,造成高凝遗传基础[3 ] 。研究发现家族性高凝患者中约 40 %~ 6 0 %有Leiden突变[4 ] 。另有报道称白种女性心肌梗死发病 (388例 )与Leiden突变相关[5] 。但这种遗传缺陷在亚洲人种中很少见[6] 。本研究在1 38例冠心病和 1 73例正常对照中 ,运用PCR DGGE技术对FV基因全部 2 5个外显子进行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片段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BKCMVK ,以便以进行酸疫苗的研究。方法 特定核苷酸引物的设计和合成,TRIZOL试剂以日本血吸虫成虫RNA〈RT-PCR法扩增GST基因编码序列,将扩增产物连接PGEM-T克降体,再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BKCMV中。结果 RT-PCR法特异性扩增出SjGST编码基因片段。其大小约为670bp,经双酶切、PCR鉴定表明所构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一家系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鉴定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一家系的FⅦ基因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段从基因组DNA扩增出先证者及正常人的FⅦ基因各显子DNA片段,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析各片段序列;采用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HgiC Ⅰ酶切分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FⅦ基因组DNA片段。结果 先证者的FⅦ基因第329密码子存在TGT→GGT错义突变;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结果确证先证者为C329G纯合型突变,家系中有3个成员为C329G杂合型突变。结论 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存在于遗传性FⅦ缺乏性患者的FⅦ基因第329密码子TGT→GGT突变,导致所编码的半胱氨酸被甘氨酸替代;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HgiC Ⅰ酶切分析可用于该突变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6.
T—载体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克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建新  王玲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3):221-223,230
目的 探讨克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物的简便方法。方法 用PCR方法分别特异性扩增Wilms瘤基因wt1和尿激酶受体(UPAR)基因,并利用Tap聚合酶具有的延伸酶活性将扩增产物直接克隆入T-载体,EcoRI酶切鉴定阳性重组子。结果设计的引物可分别扩增wt1基因锌指区(343bp)和UPAR基因编码区全长(1083bp);未经修饰的常规PCR和高保真PCR扩增产物可被直接克隆入pGEM-T  相似文献   

7.
人乳头瘤病毒HPV16L1—E7C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方法,从HPV16型野毒株质业中分离出HPV16L1(5559-7151bp)、HPV16E7C(682-855bp)基因片段,采用PCR产物的T-A克隆法,将L1、E7C分别插入pGEM-TEasy载体,构建克隆载体pTAL1、pTAE7C。BamH1、HindⅢ酶切pTAE7C,Bg1Ⅱ、ClaⅠ酶切PTAL1,回收L1、E7C片段,利用BamHⅠ、Bg1Ⅱ酶切产竽相同粘末端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桂北五步蛇纤溶酶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克隆桂北五步蛇纤溶酶金属蛋白酶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从桂北五步蛇毒腺中抽提总RNA,采用一步法(RT-PCR和PCR在同一管内进行)扩增出纤溶酶金属蛋白基因,利用平端连接的方法将PCR扩增产物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挑选白色菌落,用酶切和PCR法对其进行鉴定,直接利用纯化PCR产物进行测序或提取阳性菌落进行测序。结果:RT-PCR和PCR扩增得到一600bp产物,并被克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FⅡ基因3’-UTG20210A变异在中国人的分布频率及在脑血栓病人中是否具有突变“优势‘,试图证明该突变点是否与动脉血栓形成相关。方法:通过小规模的”群体-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方法,调查了49例首次发作缺血性脑卒中虱及46例无血栓病史健康对照者的FⅡ G20210A变异。结果 :病人及健康对照均为FⅡ G20210G纯合子,未发现任何FⅡG20210A变异者。  相似文献   

10.
人脂蛋白脂酶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分析人脂蛋白脂酶基因多态性,采用两对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n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lipase,LpL)基因内含子6区和8区的PVUⅡ(189bp)和HindⅢ(715bp)位点特异性片段,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PVUⅡ和HindⅢ酶解上述的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分离上述的酶解片段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101名正常健康人Lp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 (Leiden突变 )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RFLP技术对 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 10 0例正常对照的健康人群进行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检测。结果 :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 10 0例正常对照组中均未检出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结论 :凝血因子V基因G16 91A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G2 0 2 10A突变可能不是中国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汉族人FV基因 16 91位点多态分布情况及FVLeiden突变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 ,检测 10 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与 10 6例正常对照的FVLeiden突变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FV基因第 16 91位点的基因型为G/G ,全部为野生型 ,未见突变类型。结论 :FVLeiden突变作为汉族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FⅡ基因 3′ UTG2 0 2 10A变异在中国人的分布频率及在脑血栓病人中是否具有突变“优势” ,试图证明该突变点是否与动脉血栓形成相关。方法 :通过小规模的“群体 对照”研究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方法 ,调查了 4 9例首次发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 4 6例无血栓病史健康对照者的FⅡG2 0 2 10A变异。结果 :病人及健康对照均为FⅡG2 0 2 10G纯合子 ,未发现任何FⅡG2 0 2 10A变异者。结论 :4 6例汉族正常人及 4 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不存在FⅡ 3′ UTG2 0 2 10A变异 ;FⅡG2 0 2 10A变异不足以作为中国人种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抗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现象和FV Leiden在新疆正常人群、血栓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14例正常体检者(N)和79例脑梗死患者组(CT)及46例心肌梗死患者组(MI),用APCR法进行APCR敏感比(n—APC—SR)(〈0.68)和APCR阳性率(〈2.0为阳性)测定,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DNA序列分析对以上标本APCR阳性者做FV 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位基因突变的检测的分析。结果APCR发生率正常对照组为6.28%,其APCR发生率在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中分别是12%、8.4%、8.35%及4.8%,正常人APCR发生率在哈萨克族较高,且各少数名族与汉族APC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病例组的APCR发生率为11.39%,心肌梗死病例组的APCR发生率为8.70%;两组间以及两组APCR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人群中均未检出FV Leiden 1691 G—A突变杂合子以及凝血酶原G20210A位基因突变。结论APCR现象在新疆地区正常人少数民族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分布与人种、地域有关。未检出FV 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位突变。因此,FV Leiden突变不是新疆地区人群动脉血栓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eng Q  Pu C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7-49
目的 探讨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限制性内切酶Mnl Ⅰ酶切的方法 ,鉴定 2 0例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及 5 0例对照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结果 所有受检者PCR产物经Mnl Ⅰ酶切后均产生 376 7和116bp 3个片段。结论  2 0例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与 5 0例对照者均无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 ,因此 ,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不是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单核苷酸多态性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分布频率,从而评价其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其中55例患者的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发生率以及该突变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55例患者中术后下肢深静脉造影显示27例有DVT,28例无DVT;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发生率为0,DVT患者与无DVT患者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型变异频率均为0,两组突变基因的频率也均为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结论 中国人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罕见,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无相关性;首次得出中国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易感人群中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升高与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无关,可能存在另外的凝血酶原基因多态性或其他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与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145例冠心病患者和126例健康对照者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计算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以及突变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基因携带者。结论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不是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thrombophilia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METHODS: Under the age of 45 years, 129 patients with MI and 107 control subjects were included into the study.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of CAD and protein C, S, antithrombin III deficiencies, factor V Leiden (FV Leiden), prothrombin G20210A and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 C677T mut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obesity, smoking, triglyceride, total cholestero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and 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family history,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between patients and controls. None of the patients and controls had protein C, protein S, and antithrombin III deficiencies. Ten patients (7.8%) and 4 controls (3.7%) had heterozygote FV Leiden mutation. Homozygous prothrombine G20210A gene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one patient (1.1%). Homozygous MTHFR C677T mutation was observed in 7.8% (patients) and in 6.5% (controls). Heterozygous MTHFR C677T mutation was detected 36.4% in patients and 31.7% in control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carriage of thrombophilic mutations. CONCLUSION: We found that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increased the risk of CAD. Prothrombin G20210A, FV Leiden and MTHFR C677T mutations, protein C, S and AT-III deficiencies did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CAD in our young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