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绝经后髋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血清铁蛋白、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身高、体质量、BMI等指标间的联系,探讨两种疾病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绝经后女性分为OA组60例、OP组109例、非OP组(对照) 161例,利用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OA和OP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骨转换指标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70~79岁年龄段OA组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高于OP组(P=0. 019),两组其余年龄段骨转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OP组各年龄段及OA组70~79岁、80~89岁两年龄段较对照组血清铁蛋白升高(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铁蛋白为OA危险因素,年龄、铁蛋白为OP危险因素,BMI为OP保护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OA和OP患者都存在"铁蓄积",两者骨转换无差异,且致病因素一致,OP采用的部分防治方法可能对骨关节炎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血清铁过载指标与骨代谢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对两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76例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资料,年龄55 ~ 93岁,平均(73±10)岁;绝经时间5~50年,平均(22±10)年.患者均检测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Ⅰ型胶原C端肽B降解产物(β-CTX)和双能X线股骨颈腰椎骨密度指标.采用t检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观察铁代谢指标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患者血清铁蛋白值升至(230±146) μg/L,转铁蛋白降至(1.89±0.33)g/L.血清P1 NP升至(61±32) ng/L,ALP、β-CTX均在正常范围内.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为-2.0±1.1和-2.1±1.2(正常范围-1.0~1.0).将患者按照其血清铁蛋白情况分为铁蛋白正常组(血清铁蛋白≤150 μg/L,25例)和铁蛋白升高组(血清铁蛋白> 150μg/L,51例).铁蛋白升高组较铁蛋白正常组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降低(t=3.13、2.89,P<0.01),P1 NP和β-CTX升高(t=-2.38、-3.59,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铁蛋白值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T值呈负相关(r=-0.335、-0.295,P<0.05),与P1NP和β-CTX值呈正相关(r=0.467、0.414,P<0.05),与ALP无显著相关性(r=0.188,P>0.05);转铁蛋白值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r =0.444、0.262,P<0.05),与ALP、P1NP、β-CTX值呈负相关(r=-0.326、-0.285、-0.278,P<0.05).结论 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存在铁过载现象,铁过载与骨转换活跃导致骨量丢失相关,体内铁过载可能是一个独立影响绝经后骨代谢异常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63例(年龄>55岁)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钢板组)36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27例.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9.7个月,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内翻畸形愈合、腋神经损伤、肱骨头坏死、异位骨化各1例,撞击综合征4例.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大结节不愈合2例,大结节移位消失、撞击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各1例.钢板组三部分骨折Constant- Murtey评分优于置换组(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ale,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部分骨折Constant - Murley评分和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组少于钢板组(P<0.05). 结论 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均是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对患者年龄、骨的质量、骨折类型、粉碎程度及肱骨头坏死可能性的判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长节段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08 年8月,采用重建钉(RIN)技术对15例股骨转子下长节段骨折患者进行固定,8例行锁定钢板(LCP)治疗,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1~69岁,平均43.5岁.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5例.伴发股骨颈骨折2例,开放性骨折3例.[结果]随访7~22个月,平均1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3个月.优19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1%.无感染、内固定失效、畸形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RIN、LCP技术是治疗股骨转子下长节段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二者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5.
6.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在关节镜下应用韧带增强重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7月,应用LARS人工韧带在关节镜下重建9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23~49岁.左膝3例,右膝6例.致伤原因:运动扭伤5例,摔伤1例,车祸伤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6~20 d,平均13.6 d.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2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例.X线片示胫骨平台无撕脱骨折.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40~55分,平均50分:按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documentation commime,IKDC)评分C级1例,D级8例:反Lachman试验( )l例,( )6例,( )2例.治疗在关节镜下完成,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隧道用"定位器"完成;股骨止点、隧道在C臂X线机下完成;骨隧道直径为6 mm,LARS人工韧带直径为7 mm. 结果 本组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Lysholm评分70~95分,平均85分;优5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88%.术后IKDC评分A级7例,B级2例;反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无术后感染、韧带自发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运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后交叉韧带可达到解剖重建,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且关节镜下手术创伤小、康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Aβ(β-淀粉样肽)诱AD大鼠模型中海马HSP27和IL-1的表达, 研究信号转导及炎性机制在AD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下双侧海马注射Aβ1-42建立AD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等方法, 观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及HSP27和IL-1 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变性、缺失,胶质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HSP27和IL-1 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多见(P<0.05);Western blot显示模型组海马组织HSP条带增宽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SP27在AD的炎症反应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防止院前心搏骤停病人急救中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通过对急救进程各环节的分析,整理各环节易出现的纠纷隐患,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急救人员对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病人,防止医疗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使心搏骤停的抢救更加顺利。结论通过对心搏骤停抢救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合理把握家属心理,对提高院前急救心搏骤停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囊肿的MRI、临床表现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1450例行膝关节MRI检查的患者中,12例诊断为前交叉韧带囊肿。测量囊肿的部位、大小,分析对应的临床表现,并在关节镜下切除囊肿。随访时间为12~21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囊肿的最大截面积和囊肿部位与临床表现相关。关节镜下囊肿切除术后,疼痛和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11例手术患者均无复发,手术前Lysholm评分为(78.0±5.2)分,手术后提高至(95.0±4.3)分(P〈0.01)。另1例因囊肿较小且2个月后症状自行缓解,未行手术治疗。结论前交叉韧带囊肿大小、部位与症状相关,MRI检查是诊断的必要手段,关节镜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两种方法治疗后冻结肩情况以及干预方法。方法我院于2007年12月~2010年2月共收治64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34例,年龄23~96岁,平均54.1岁,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手术治疗32例,保守治疗32例,按美国肩肘外科评分随访观察各病例肩关节恢复情况。结果 64例中30例出现不同程度冻结肩症状,肱骨近端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以及同一治疗组内不同骨折类型之间评分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出现冻结肩症状发生率高,治疗非常困难,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