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外科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评价既定推荐策略的合理性。方法将纳入的7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根据既定选择策略分为4组:①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组(必行CEA组,3例)。②仅可行颈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术(CAS)治疗组(必行CAS组,25例)。③同时可行CEA与CAS,选行CEA组,11例。④选行CAS组,31例。另同时期纳入颈动脉颅外段闭塞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IAB)患者31例为EIAB组。分别观察5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颈动脉狭窄必行CEA组、必行CAS组以及颈动脉闭塞行EIAB患者的临床预后与既往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相似或稍好;颈动脉狭窄选行CEA组与选行CAS组患者的组间临床预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只有制定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策略,才能实现个体化外科治疗以保证理想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脑动静脉畸形(AVM)介入围手术期实施路径化护理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A、B两个病区收治的60例行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路径化临床护理的A病区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的B病区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出院意见进行分析,并对两种护理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意见和两种护理方法的评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路径化临床护理后,护士工作更具计划性、条理性、目标性,可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专科护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10月经直接手术夹闭的1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改良Barami分型Ⅰa型2个,Ⅰb型3个,Ⅱ型3个,Ⅲa型2个,Ⅲb型1个。5例患者在复合手术室应用球囊辅助手术夹闭治疗。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的11个动脉瘤均术中磨除前床突后,成功夹闭动脉瘤;其中5个动脉瘤行直接夹闭,6个动脉瘤行塑形夹闭。1例患者应用Hyperform球囊临时阻断;4例患者应用Merci双腔球囊导引导管逆行抽吸颈内动脉;其中2例患者抽吸成功,瘤体明显塌陷,2例患者仅瘤壁张力减低。术后即刻DSA或CTA检查示,10个动脉瘤完全闭塞,仅1个动脉瘤瘤颈少许残留。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所有患者均无言语或肢体功能障碍发生。出院时11例患者均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结论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夹闭治疗方法取决于动脉瘤的分型和瘤体大小。改良Barami分型Ⅰ型动脉瘤常采用平行于载瘤动脉直接夹闭,Ⅱ、Ⅲ型动脉瘤则使用跨血管夹塑形夹闭。采用复合手术室球囊辅助逆行抽吸技术,有利于床突旁大型或巨大动脉瘤的手术夹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研究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 100例患者中,共计104个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其中77个小动脉瘤(直径≤15mm),27个大动脉瘤(直径15mm至≤25mm)。根据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分类,36个动脉瘤属眼动脉瘤(Ⅰ型),68个动脉瘤属垂体上动脉动脉瘤(Ⅱ型)。94%患者完成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89±17.63)个月],随访患者中97.8%患者远期预后良好(m RS 0~2分);82%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34±7.69)个月],其中7个动脉瘤出现颈部残留,4个动脉瘤复发再通。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8.0%,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脱出2例、血管痉挛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动脉瘤大小(P=0.000)与动脉瘤不完全栓塞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动脉瘤不完全栓塞(P=0.038)与动脉瘤复发相关。结论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动脉瘤体积越大难以完全栓塞,复发率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目前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进展及疗效评价和栓塞治疗给AVM带来的变化,综述了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脑AVM的优点和对AVM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液态栓塞剂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股动脉内置入6F鞘,6F导引导管进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以Ultraflow微导管超选择进入畸形团内,采用“阻断和前推技术”长时间缓慢注射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本组患者中有13例动静脉畸形位于功能区(运动区、语言区、视觉中枢),6例位于大脑半球深部,2例位于小脑半球。畸形团大小为3cm的9例,3~6cm的8例,6cm以上的4例。结果 治疗后脑动静脉畸形的体积缩小程度为20%~100%。初期因使用Onyx经验不足,在拔出微导管时有2例患者发生严重脑出血.行外科手术救治,其余19例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Onyx栓塞技术可作为治疗体积较大、位于大脑深部及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的重要方法之一,长期疗效有待随访结果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灌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流重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64螺旋CT,运用本研究总结出来的感兴趣区绘制办法,对2组实施血流重建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CT灌注检查,并采用本研究所归纳的CT灌注参数评价方法进行结果评价,再对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每个患者均进行了合理准确的感兴趣区绘制,并半定量测定了手术前后的CT灌注参数.手术前2组病例责任血管供血区域血流灌注均降低,手术后均较术前改善,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相符.结论 CT灌注对局部脑血流的评价结果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流重建前的重要手术指证;CT灌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流重建后的疗效评估很有价值;正确的绘制感兴趣区(ROI)对于保证CT灌注的准确性非常重要;计算患侧/健侧的相对值是评估CT灌注参数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动力学及神经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7月于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进行常规治疗的3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为对照组,同期采用常规治疗加高压氧进行治疗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后将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3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管动力学指标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进行比较.方法 观察组治疗后15 d及3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管动力学指标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压氧可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动力学及神经功能指标,对于改善患者的综合状态发挥着积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0岁,学生。2011年8月21日因"1个月前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障碍1次"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情绪激动时突发剧烈头痛,当时伴有意识障碍,呕吐数次,四肢抽搐数分钟,15 min后患者意识障碍逐渐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急诊行头部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图1a),予以止血、解痉、镇静等保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烟雾病患者。采用Matsushima(1990)的分型标准,27例患者中6例为第3期,11例为第4期,7例为第5期,3例为第6期;以缺血首发21例,出血首发6例。27例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与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相结合的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同侧颞浅动脉2个分支吻合,1例行双侧手术。术中采用多普勒超声,术后采用CTA、DSA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并采用TCD、CT灌注评价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①吻合口通畅情况:27例患者吻合口全部通畅。7例DSA复查显示,与间接手术相关的脑膜动脉和颞中深动脉均与皮质动脉之间形成新生血管吻合。②脑血流改善情况:26例术后1周内复查CT灌注成像,显示吻合侧血流量、血容量及血流峰值时间明显优于对侧。③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缺血患者术后TIA未再发作,原有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6例出血患者随访至今,未再有出血。④并发症:1例Ⅳ型患者术后第3天CT复查显示,距吻合口约3~4cm的前方左侧额叶出现新发小片梗死灶。全部患者未出现由于破坏原有自发血管吻合、颞肌占位效应及过度灌注等并发症。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对脑烟雾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