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低温体外循环围术期内皮细胞凝血及纤溶活性变化。方法 选择20例先天性心脏病缺损患儿,于肝素化后体外循环前、转流30min、开放主动脉5min、停机、停机后4h、术后第1日晨取静脉血测循环内皮细胞(CEC)数,同时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并测定血不同时间的CEC数。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及体外循环结束后各时相点CEC数、vWF浓度均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增加(P<0.05);体外循环期间t-PA活性显著升高(P<0.05),停机后t-PA活性逐渐下降,术后第1日t-PA活性与转流前无显著差异(P>0.05);转流后PAI-1活性显著下降(P<0.05),停机后PAI-1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并致凝血及纤溶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5例如科恶性肿瘤,术前、术后1h、24h、3d、7d及26例门诊体检的正常妇女,分别采血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C),纤溶酶(PL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AP)。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妇科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术后1h、24h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最明显。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若发生局部浸润、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时,极易发生血栓形成,术后必需加强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监测。动态检测和分析这些指标有利于血栓前状态的判断,对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及早进行药物性预防,可减少血栓形成和提高对栓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纤溶功能动态变化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已成为肝脏终末期病变的最有效治疗,在移植技术日趋成熟的现今,围手术期凝血纤溶变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不仅术前术中低凝大出血使手术难度大大增加,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一旦术后肝动脉形成血栓,移植肝脏将迅速坏死,除了再移植,别无选择[1]。现仅对肝移植围手术各期凝血纤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凝血机制等的变化,并观察血液稀释技术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6例行背驮式肝移植术病人于麻醉后手术前(T1),病肝切除期末(T2),无肝期末(T3),新肝血流开放后5min(T4)和1h(T5)观察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压(PAP)、心输出量(CO)的变化。采集桡动脉血和静脉血作血气和电解质分析,检测凝血常规。6例病人麻醉后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病肝切除期随出血量作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结果病肝切除中后期MAP下降,PAP,CO上升(P<0.05),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阻断后MAP,PAP,CO均下降明显(P<0.01),开放后PAP,CO上升(P<0.05)。自病肝切除期末大部分病例出现酸中毒和低钙,血糖和乳酸升高,门静脉下腔静脉开放后出现一过性高钾。所有病例术中均存在凝血机制障碍。术中平均出血量9268ml,平均输血量5194ml。结论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大,存在明显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及凝血机制障碍,麻醉监测管理非常重要。血液稀释技术合理应用于肝移植术中可明显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抵抗与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陆志明  余叶蓉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16(11):864-865,868
胰岛素抵抗(IR)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纤溶异常是IR的重要病理组成部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IR状态下,脂肪组织合成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增多,同时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一氧化氮(NO)生成减少。使机体处于高凝血、低纤溶状态,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当B细胞功能失代偿而血糖升高后,机体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生成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重,凝血、纤溶异常进一步发展,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深入研究IR状态下的凝血、纤溶异常及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进行了有关的实验检查和临床观察,旨在探讨体外循环对国人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手术不同时期凝血因子有一定的变化,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在手术各阶段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血、尿FDP较术前显著升高,证实手术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麻醉至肝素化前呈高凝状态;手术过程中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术后早期仍处于不同程度的低凝状态,这种低凝状态是术后早期出血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用血栓弹力图评价开胸手术围术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评价开胸手术围术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40例,分别于术前、术中3 h、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采集中心静脉血液标本,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和血栓弹力描记图(TEG).结果围术期PT、APTT无显著性差异,FG含量术后第1天和第3天显著低于术前和术中(P<0.05).TEG显示术中、术后反应时间(R)值和K值均逐渐增加,但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大振幅(MA)在术中3 h和术后第1天降低,但与术前和术后第3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凝血指数(CI)术中与术前相比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继续降低,但与术中相比无显著性差异;MA后30 min内血凝块幅度减少的速率(LY30)术后第1天开始增加,与术前和术中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开胸手术病人术中、术后凝血状态趋于低凝,TEG可对开胸手术围术期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提供全面而准确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的规律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原发病将86例患者分三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n=43),原发性肝癌组(n=58),急性肝功能衰竭组(n=27).于术前及术中检测凝血、纤溶、血常规及生化等系列指标,观察各组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酸碱失衡的变化,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凝血/纤溶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 肝硬化组术前凝血状态的总体水平介于肝癌组与急性肝衰组之间,突出特点是术前血小板计数(PLT)明显减少,与其他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各凝血指标逐渐恶化,再灌注30 min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到峰值,纤维蛋白原(FIB)于无肝期达最低点,与术前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组凝血指标术前基本正常,术中变化幅度较其他两组小(P<0.05).急性肝衰组术前PT、APTT、INR延长显著,与其他两组比较,凝血状态最差(P<0.05),但恢复较快.FIB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无肝期除外.三组患者Hb、白蛋白(ALB)与TCO2无肝期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肝硬化组术中ALB水平较其他两组低,无肝期与再灌注30 min为著(P<0.05).三组患者术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D-二聚体(D-Dimer)逐渐升高,再灌注期1 h达峰值(P<0.05).相关分析提示MELD评分与术中出血量具有相关性(r=0.638,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特性因原发病的不同而各异,根据各自变化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控,有助于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减少全身病理生理紊乱及术中出血,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病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认为 ,凝血和纤溶的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 。大量临床实验表明 ,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与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死率有一定的相关性[2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发病机制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的基础上出现不完全堵塞的血栓 ,这种血栓往往不稳定 ,可以被机体纤溶系统溶解或被快速冲走 ,提示冠心病 (CHD)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4 ] 。血栓前状态是指机体的促凝和天然抗凝系统平衡失调 ,是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纤溶系统等发生改变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术期纤溶酶活性及α2-抗纤溶酶活性的变化。【方法】19例患者分为重型肝炎组(H组,8例)与肝肿瘤组(N组,11例),接受原位肝移植术,均未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T0)、手术1h(T1)、无肝10min(T2)、新肝5min(T3)、关腹前30min(T4),5个时间点,抽取动脉血测定纤溶酶活性及α2-抗纤溶酶活性,并记录各时段促凝抗纤溶药物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纤溶酶活性在T2、T3和T4与T0比较明显增强(P〈0.05);α2-抗纤溶酶活性在T1、T2和T4与T0比较明显增强(P〈0.05)。两组之间纤溶酶活性H组强于N组(P〈0.05);α2-抗纤溶酶活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所用的血小板数量、抑肽酶及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多于N组(P〈0.05)。Child-pugh评分与术前α2-抗纤溶酶活性呈负相关(r=-0.643,P=-0.003)。【结论】①两组在无肝期及新肝早期出现纤溶活性增强,但所需的促凝抗纤溶物质H组多于N组。②Child-pugh评分与术前α2-抗纤溶酶活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肝脏移植手术期间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及恢复期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17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在肝脏移植手术期间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动态变化。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15min、新肝期5min、新肝期30min、术毕、术毕6h、术毕4d抽取桡动脉血,在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A和PLG:A;免疫比浊法测定D-D;凝固法测定(FIB)含量及用ELISA法测定FDP含量,并将各指标在移植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AT:A在手术开始有持续下降趋势(P<0.05),新肝植入后开始回升,术毕6h明显高于术前并逐渐上升(P<0.05和P<0.01);PLG:A和FIB在无肝前期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而FDP呈上升趋势(分别为P<0.05和P<0.01),直至术毕6hPLG:A和FIB才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随后逐渐上升,术后第4天显著高于术前(P<0.01),FDP术后第4天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术前(P<0.01);D-D于术毕和术毕6h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肝脏移植手术期间血浆抗凝血酶活性降低,纤溶功能亢进;肝脏移植恢复期抗凝血酶活性和纤溶功能的恢复是衡量肝脏移植成功的较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停用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的影响.方法 选择淋巴外科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D1、D2、D3组及C组,D1、D2、D3组于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后,以0.5μg/(kg·h)速率持续输注,分别于术毕前lh、术毕前30 min、术毕停药,对照组持续泵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患者拔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所有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苏醒期意识状态评分(OAA/S)、躁动评分、术后2h内VAS评分最大值及镇痛药使用情况和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总用量等.结果 拔管期间各时点,D2、D3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同时点C组比较,则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1组拔管时、拔管后5 min MAP、HR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D3组与C组比较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D2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3组拔管时OAA/S评分低于C组(P<0.05).躁动发生率、术后2h内VAS评分最大值和镇痛药使用例数,D2、D3组均明显低于C组和D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D2、D3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啶辅助全身麻醉,术毕前30 min停药,既不延长苏醒时间,又可改善患者苏醒质量,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提高了患者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aprotinin blood anesthesia used in hepatotomy. Methods: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undergoing hepatotom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experimental group (40 patients) a loading dose with 1112 EPU aprotinin and maintained by 278 EPU/h was used until 2 h after operation. The control group (42 patients) was treated with 0.9% normal saline. The venous blood was withdrew for blood routine, thrombelastography and coagulable test at the time of preindueed, 1 h, 2 h and 4 h following the operation beginning, 6 h and 12 h after operation. The change of TEG and coagulable profile were monitored during the whole surgery. The volume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hemorrhage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he usage of aprotinin, the preoperative hypercoagul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remitted and the eoagulative state was kept relatively stable during the operation. However, hypercoagulability of the control group aggravated following the operation beginning and some of them switched to hypocoagulability. The volumes and rates of hemorrhage and transfusion were small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protinin can stabilize the eoaodable state, reduce the volumes and rates of hemorrhage and transfusion, and is worth using in the surgery of operations of liver cancer.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围术期持续输注小剂量异丙酚对房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0例择期行房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n=20):异丙酚组和对照组。异丙酚组在麻醉诱导后靶控持续小剂量输注异丙酚0.5 mg.kg-1.h-1至术后4 h。分别在术前、开放主动脉后1 h、术后24 h、48 h从中心静脉采取血样,测定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术前比较,开放主动脉后1 h、术后24 h、48 h两组患者血清CK、CK-MB、cTnI、MDA均升高(P<0.05),SOD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开放主动脉后1 h、术后24、48 h时,异丙酚组血清CK、CK-MB、cTnI、MDA均降低(P<0.05),SOD升高(P<0.05)。结论:围术期持续输注小剂量异丙酚对房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肝移植围术期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术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20例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于麻醉后手术前静脉注射氯胺酮0.25mg/kg·b.w.,继以每小时0.5mg/kg·b.w.持续静脉滴注,无肝期暂停,开放前10min重启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生理盐水),并于麻醉后手术前、阻断前5min、开放前5min、开放后15min、开放后60min、术毕即刻、术后4h、术后24h采集动脉血,酶联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IL-10水平。结果无肝期两组病人血中3种细胞因子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以IL-6和IL-10更为明显,开放后进一步上升,并于开放后60min达高峰,术后24h降至较术前略高水平。氯胺酮组TNF-α水平从阻断前5min至术毕4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从阻断前5min至开放后60mi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在各个时间点两组间均无影响(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由于缺血再灌注及手术应激,机体产生明显的炎症及抗炎反应,以IL6及IL-10更为灵敏。氯胺酮能够抑制TNF-α、IL-6的上升,对IL-10的作用不明确。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行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麻醉方法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加连续硬膜外阻滞。在无肝期采用人工心肺机在全身肝素化下进行门静脉-腋静脉转流。结果:无肝期出血少,血流动力学稳定;肝脏恢复血流时出现再灌注综合征,经处理,5min后血流动力学恢复稳定;手术结束时凝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24h病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猪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剑  陶国才  易斌  鲁开智  毕敏 《重庆医学》2002,31(10):921-923
目的 观察猪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和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及内环境变化,探讨猪的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氯胺酮+氟哌啶啶麻醉诱导,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氯胺酮+琥珀胆碱(或泮库溴铵)维持麻醉,辅以小剂量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在肝移植麻醉及手术过程中,中心静脉压(CVP)、血压(BP)、心率(HR)、碱剩余(BE)、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均有较大的波动,其中在无肝期至新肝期后0.5h是变化最剧烈的时段(P<0.05),由于实行机械通气,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各时段无显著差别(P>0.1)。结论 运用氯胺酮+肌松剂为主的麻醉、配合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及呼吸支持,能很好地满足猪的同种原位肝移植的实验手术,合理应对无肝期至新肝期后0.5h之间的循环系统和机体内环境的剧烈变化是麻醉是否成功的关键。但是尚有很多关于猪的麻醉手术时的生理参数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l例惠肝炎后肝硬变合并门脉高压症的终未期病人实行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结果手术历时5小时10分钟,手术获得成功,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手术要保留肝后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对切除病肝技术要求高,术中无肝期短,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由于不需静脉转流,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对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胃黏膜pH值(pHi)、乳酸盐(LAC)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30例,随机分为山莨菪碱组和对照组。山莨菪碱组术中使用山莨菪碱40mg,对照组使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无肝期前、无肝期30min、新肝期60min和术毕测定血流动力学、pHi、LAC和肾功能指标。结果 与无肝期前相比,两组无肝期30min 中心静脉压(CVP)明显降低,新肝期60min CVP明显升高(P <0.05);两组间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CVP均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pHi均在肝门阻断后明显下降(P<0.05),在新肝开放后逐渐恢复,山莨菪碱组pHi在新肝60min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恢复较慢,在新肝60min与术前和山莨菪碱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手术结束时,两组pHi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肌酐(Cr)和β2-微球蛋白(β2-MG)术中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及两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无肝期30min乳酸盐(LAC)水平明显增高,持续至术毕(P<0.01);与对照组相比,山莨菪碱组在无肝期30min后各时点LAC明显降低(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使用山莨菪碱能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胃肠道低灌注恢复,增加术中尿量,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了一种稳定性好、易于复制的大型动物肝移植模型.斤法健康雄性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0只,供体兔随机分为两组,A组:供肝保存时间〈2h,B组:兔移植模型供肝保存时间延长至〉4h,完成白兔同种异体背驮式肝移植.结果手术成功率85.0%,A组兔的中位生存时问:16.0d;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6.4d.结论兔改进的背驮式肝移植模型具有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大型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