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MR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法在观察高血压患者主动脉顺应性变化中的有效性。方法:对43例高血压患者和31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升主动脉起始部和腹主动脉远端MR相位对比电影法扫描,生成时间-速度曲线,并计算PWV。结果:高血压组PWV较正常人增快,主动脉顺应性降低;MRI PWV法可重复性高(r1=0.90、r2=0.85)。结论:MRI PWV法可作为监测高血压主动脉顺应性变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术期应用IABP,监测使用IABP前和使用后2h、撤机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指数(CI)和每小时尿量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时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能够帮助高危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1只小型猪分为两组:BM-MNCs组(n=6)和对照组(n=5)。心肌内移植BM-MNCs后4周观察移植细胞归巢情况、小血管密度、心功能及冠脉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室结构及功能变化。结果心肌内MNCs移植后4周心肌细胞间可见发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心肌细胞间有较多新生毛细血管并可见新生的心肌样细胞。移植组小血管密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F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心肌内移植MNCs没有发现异常增生、钙化或肿瘤形成。结论心肌内移植BM-MNCs有较多的移植细胞归巢到宿主心肌,有助于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有改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轻心室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3月 - 2010年6月,113 例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 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成功率99.1%(112/113),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0 d病死率1.8%(2/...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尚缺乏简单易行、实用、操作性强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的注射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方法:采用一次性皮下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的方法制备SD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 结果与结论:野百合碱注射后第1,2,3,4周,大鼠平均肺动脉压明显升高,右心室肥厚明显。光镜下可见肺小血管肌化程度增强,相对中膜厚度增加,肺血管密度减少,以上症状均随野百合碱注射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证实此方法建立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造模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例地震后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方法对20例颅脑损伤患者从致伤方式,损伤类型,并发症情况及治疗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地震后颅脑损伤患者合并损伤多,感染率高,内科并发症多,经多科联合治疗后均顺利康复。结论地震后颅脑损伤患者有其临床特点和转运指征,根据其特点进行多科联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测量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并计算S-AASI,检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肌酐(NAG/Cr),化验血清肌酐并计算Ccr。根据S-AASI的四分位数将受试者分为A、B、C、D 4组。比较4组患者各参数的差别,并行S-AASI与尿NAG/Cr等参数的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结果:①4组的年龄随S-AASI水平的增高依次增高(P〈0.05)。A、B组高血压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高血压病程依次延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之间的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组尿NAG/Cr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增高,而Ccr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AASI与尿NAG/Cr(β=0.470,P〈0.001)、Ccr(β=-0.322,P〈0.05)具有相关性。尿NAG/Cr每增加1 IU/g,S-AASI相应增加0.005;Ccr每降低1 ml/(min.1.73 m2),S-AASI相应增加0.003。结论:S-AASI可作为高血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内、冠脉内及静脉内3种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的时机及安全性。方法:分别于心肌梗死(MI)后即刻进行心肌内及静脉内移植,于MI后1周进行冠脉内移植。移植BM-MNCs后4周,观察小血管密度、心功能变化及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探讨移植的时机及安全性。结果:①3种途径BM-MNCs移植后4周,小血管的密度均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P0.01);心肌内移植与冠脉内移植相比,小血管的密度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高于静脉内移植(P0.01)。②3种途径移植BM-MNCs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缩短分数(FS)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心肌内移植和冠脉内移植的左室舒张末压(LVDEP)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低于对照;而静脉内移植的LVDEP和LVEDD虽低于对照但无统计学差异。③3种途径移植BM-MNCs后1周,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明显高于各自对照及术前水平(P0.01)。④3种途径移植BM-MNCs后,均没有发现异常增生、钙化或肿瘤形成。结论:①心肌内及静脉内移植的时机应选在MI后即刻,冠脉内移植的时机应选在MI后1周。3种途径移植BM-MNCs后,均有助于促进缺血心肌中的血管新生,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心肌内与冠脉内移植BM-MNCs均有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减轻心室重构的作用,但在静脉内移植后该作用不明显。②3种途径移植BM-MNCs后,均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250例胸部外伤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完善胸外伤的诊治,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对250例胸外伤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着重讨论心脏大血管损伤,血胸血自体回输、肺挫伤,胸骨骨折的诊治,根据临床治疗经验作者重点指出:(1)抢救心脏大血管外伤的关键在于及时诊断,高度怀疑、迅速手术;(2)回输血胸血在3000mL以内是安全的;(3)肺挫伤的病理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对肺挫伤早期症状不严重时仍应按肺挫伤的治疗原则处理;(4)胸骨骨折诊治重点应放在观察和处理胸内器官的损伤,而胸骨骨折端不需手术可自行愈合。  相似文献   
10.
兔体内细菌对人工心脏瓣膜的粘附及清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细菌在兔体内对人工心脏瓣膜材料的粘附情况及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方法将H-胸腺嘧啶3脱氧核苷H-TDR标记的表皮葡萄球菌菌液等量分别与人工心脏瓣膜材料涤纶、热解碳、聚四氟乙烯植入日本长耳白3兔双侧腹膜后间隙,观察术后1、3、5、7天细菌在体内对不同材料的粘附。将球菌在体外粘附于不同人工心脏瓣膜材料,植入腹膜后间隙,观察和比较不同时间兔对已粘附在不同材料上球菌的清除能力。将人工心脏瓣膜材料植入腹膜腔,同时经静脉注入表皮葡萄球菌菌液造成菌血症或败血症,比较细菌对腹膜腔内不同材料的粘附情况。结果当将细菌与材料一起放入兔体内,细菌对材料粘附在第3天、第5天最多。对涤纶的粘附较强P<0.01。热解碳在第5天、第7天的细菌粘附明显增强,与聚四氟乙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兔对材料上粘附细菌的清除能力以3天内最快,7天取出材料作细菌培养,仍有细菌生长。静脉注入表皮葡萄球菌产生菌血症或败血症,腹膜腔内生物材料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以第5天、第7天最多,涤纶细菌培养阳性率最高。结论在机体内,同一种细菌对不同的人工心脏瓣膜材料有不同粘附能力,机体对不同材料上粘附细菌的清除能力不同,不易完全清除材料上粘附的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