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心肌钙蛋白I(cTnI)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为PTE患者的临床分级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60例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大面积PTE35例,非大面积PTE25例,另选取25例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组。结果大面积PTE患者血清cTnI水平与非大面积PTE、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非大面积PTE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出现呼衰、心衰并死亡的PTE患者血清cTnI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成功的患者;大面积PTE患者与非大面积PTE患者及正常人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非大面积PTE组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TnI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通过检测不同面积PTE患者血清cTnI的变化的同时,结合测量hs—CRP水平,可反映不同面积PTE时心肌损伤的程度,为心肌保护治疗、估价预后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提高临床医生对PTE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56例PTE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56例PTE患者危险因素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为常见占53.6%,PTE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占82.1%,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肺增强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为PTE确诊的重要手段。PTE治疗以抗凝及溶栓治疗为主。结论提高PTE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PTE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心肌钙蛋白I(cTnI)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为PTE患者的临床分级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60例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大面积PTE 35例,非大面积PTE 25例,另选取25例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组.结果 大面积PTE患者血清cTnI水平与非大面积PTE、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非大面积PTE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出现呼衰、心衰并死亡的PTE患者血清cTnI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成功的患者;大面积PTE患者与非大面积PTE患者及正常人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非大面积PTE组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TnI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通过检测不同面积PTE患者血清cTnI的变化的同时,结合测量hs-CRP水平,可反映不同面积PTE时心肌损伤的程度,为心肌保护治疗、估价预后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院1997-2008 年间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发病和诊治状况,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PTE相关知识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2年间PTE患者逐年诊断例数及其年龄、性别及首诊科室分布等,总结其特征。结果 12年来PTE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以呼吸病区的变化最显著。男女比例为1. 79∶1,男性患者分布在各年龄段,而女性患者50岁以下发病明显少于男性,50岁以后女性发病逐渐升高。结论 我院PTE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与临床医生对PTE的认识及诊治意识、与放射科影像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年轻男性患者PTE并不少见,临床上更要提高警惕。PTE并非仅见于呼吸专科,提高对PTE的认识、加强各科室PTE的培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肺栓塞(PE)的最常见类型,占PE中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PE即指PTE。PTE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极少被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中,PTE已经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居第三位的致死性病变,受到各国医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国内部分医院的统计资料显示,作为PTE来源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PTE的住院患病率、疾病构成比有显著增加的趋势,欧美及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更是说明了DVT与PTE的多发性。 然而,PTE并不是不可治的疾病,恰恰是由于这种疾病临床表现及病情经过等的多样性、临床医生的临床诊断意识不足以及影像学科医生缺乏对PTE的诊断技能等原因而难于检出或误诊。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DVT与PTE严重性的认识,构建多学科的规范化诊疗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肺血栓栓塞症(PTE)有关的高危因素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86例住院期间发生的PTE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同期因同一系统基础疾病住院且年龄相当的86例非PTE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础疾病的患病率情况,并回顾性调查两组患者15天内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PTE组患者的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肿瘤、重症肺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PTE患者(P<0.05),PTE患者住院前15d内抗凝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低于非PTE组患者(P<0.05)。结论下肢血栓性静脉炎、肿瘤、重症肺炎等基础疾病是PTE患者的高危因素,抗凝药物能够降低高危PTE患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正常的肺栓塞患者九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D-二聚体正常的肺栓塞(PTE)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院、血浆D-二聚体正常并确诊PTE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D-二聚体正常PTE患者中,仅1例W ells临床评分为3分,为临床PTE不可能组,肺动脉增强CT明确为段PTE。其他8例均为临床PTE可能患者,W ells临床评分为4.5~7.5分(中位数6.0分),病程1 h~2个月,D-二聚体为0.1~0.5 mg/L(中位数0.3 mg/L);肺动脉增强CT血栓位置:3例为亚段PTE,3例为段PTE,2例为主干PTE。结论 D-二聚体测试结果之后,至关重要的是先检查病人和进行临床可能性评估,在临床PTE可能患者中,一个正常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不能排除PTE,影像学检查仍然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 (cTnI)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检测29例大面积PTE患者、25例非大面积PTE患者(包括次大面积PTE和小面积PTE)及20例健康者外周血清cTnI、CK-MB水平.结果:大面积PTE患者血清cTnI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PTE患者及正常人(P<0.05),而出现呼衰、心衰并死亡的PTE患者血清cTnI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成功的患者(P<0.01),非大面积PTE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cTnI水平增高可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可作为急性PTE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检测29例大面积PTE患者、25例非大面积PTE患者(包括次大面积PTE和小面积PTE)及20例健康者外周血清cTnⅠ、CK—MB水平。结果:大面积PTE患者血清cTnⅠ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PTE患者及正常人(P〈0.05),而出现呼衰、心衰并死亡的PTE患者血清cTnⅠ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成功的患者(P〈o.01),非大面积PTE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无差异(P〉o.05)。结论:血清cTnⅠ水平增高可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可作为急性PTE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后继发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相关危险因素,对DVT后发生PTE的高、中、低危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从而预防PTE的发生。方法检索2003~2010年烟台山医院经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的下肢DVT患者,除外房颤及合并上肢、盆腔DVT病人,共225人,分成PTE阳性与阴性两组。回顾性总结、分析DVT后发生PTE的相关危险因素;将DVT患者分为PTE发生的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结果实施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预防PTE的发生。结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是预防PTE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阳初玉  吕泽平  徐薇  陈秀琼 《广西医学》2011,33(10):1329-133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癫痫(PTE)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PTE患者28例(PTE组),重型颅脑损伤未合并PTE 26例(非PTE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PTE组并给予抗癫痫治疗.随访1~5年,观察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  相似文献   

12.
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PTE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最常见致死的急症。近年来随着对PTE认识的提高,我国PTE诊断病例数显著提高,说明PTE在我国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疾病。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5-2010年救治的PTE病人5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家兔肺血栓栓塞症后血浆内皮素-1和P-选择素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家兔肺血栓栓塞症(PTE)后血浆内皮素-1(ET-1)和P-选择素(Ps)水平的变化,为PT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健康中国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5只。从家兔耳缘静脉抽血1mL在体外自凝后制作成血栓,然后在股静脉注入4~6条血栓并辅以静脉推注10mL生理盐水制作家兔PTE模型,而对照组只静脉推注10mL生理盐水。分别于PTE前、PTE后1、3、5、7、10d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1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Ps水平。结果:PTE后第3、5、7和10天血浆ET-1水平均高于栓塞前和同期对照组(P均〈0.05)。PTE后第5、7和10天血浆Ps水平均高于PTE前和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PTE后血浆ET-1、Ps水平升高,参与了PTE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住院肺血栓栓塞症患者32年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2年来住院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基础疾病和预后的变化,为临床PTE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972~2003年32年间共180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PTE人数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男女比例为2∶1,发病高峰在40~49岁。深静脉血栓形成代替20世纪70、80年代的风湿性心脏病成为了PTE的主要基础疾病,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近年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提高,成为PTE的新危险因素。随着诊治方法的提高,PTE的死亡率逐渐下降,好转率明显提高。结论PTE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基础疾病种类逐渐增多,并且其构成比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随着对本病认识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有所下降,好转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探讨PTE和DVT的危险因素,为PTE和DVT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析PTE和DVT住院患者近10年内发病趋势、人口学特点、伴随疾病、获得性危险因素和血型.结果:PTE和DVT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45∶1,45岁以后男女构成比基本相等;PTE和DVT主要的危险因素为3个月内手术、创伤、骨折,但这些因素在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TE和DVT住院患者非O血型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TE和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创伤和骨折是PTE和DVT主要的危险因素.女性雌激素水平和红细胞膜上的凝集素可能与PTE和DVT有关.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516例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评价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总结治疗后临床表现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将明确诊断为PTE的516例患者分为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246例)和非大面积(不含次大面积)PTE组(270例)。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随机使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非大面积PTE组随机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的不同时间段内观察患者呼吸困难、胸痛(包括胸膜炎性胸痛和心绞痛样胸痛)、咳嗽、咯血、晕厥等症状,及肺部和心脏体征,计算不同时间段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结果急性PTE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88.6%),其次为胸痛(59.9%)和咳嗽(56.2%),仅有26.0%的患者出现咯血。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呼吸困难、心悸、晕厥、惊恐、濒死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大面积PTE组(P〈0.01),而非大面积PTE组胸膜炎性胸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P〈0.01)。大面积、次大面积PTE患者呼吸困难以中重度为主,非大面积PTE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较轻。急性PTE常见的体征为呼吸频率增快(51.7%)。大面积、次大面积PTE组中有22.8%出现晕厥,21.5%出现体循环低血压或休克,发绀(45.9%)和P2亢进(63.0%)较为常见。溶栓和抗凝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改善。结论呼吸困难是急性PTE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其程度随PTE面积的增大而加重。呼吸频率增快是PTE最常见的体征。溶栓和抗凝治疗均可显著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7.
肺血栓栓塞症2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PTE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结果:PTE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变化复杂,应利用各种检查技术来辅助确诊。结论:对PTE应充分认识和重视,合理安排检查能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肺血栓栓塞症(PTE)后不同时间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两者与血栓自溶率的相关性。方法经颈外静脉注入加热125I-标记纤维蛋白原自体血栓,复制大鼠PTE模型,随机分组如下:1)正常对照组;2)PTE组:又分为PTE 4 h组(PTE 4 h)、PTE 24 h组(PTE 24 h)、PTE 3 d组(PTE 3d)、PTE 5 d组(PTE 5 d),即分别在造模成功后观察4 h2、4 h3、d、5 d后处死小鼠,留取血浆标本测定uPA、uPAR的水平;留取左肺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留取心脏、肺脏、全血以计算血栓自溶率。结果血浆uPA、uPAR水平在PTE后4 h略有上升(P>0.05),PTE后24 h明显增加(P<0.05),3 d时最高(P<0.01),5 d时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PAP<0.05,uPARP<0.01);PTE后4 h组、24 h组、3 d组血浆uPA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58,P<0.05;24 hr=0.764,P<0.05;3 dr=0.778,P<0.05),血浆uPAR质量浓度与血栓自溶率正相关(4 hr=0.701,P<0.05;24 hr=0.764,P<0.05;3 dr=0.777,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PTE后4 h有少量继发血栓形成,血栓及血管壁内可见白细胞浸润;PTE后3 d、5 d见注入的血凝块明显溶解,代之以新形成的血栓。结论PTE后血浆uPA、uPAR水平增加,促进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19.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兔肺血栓栓塞症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ETA)PD14 5 0 6 5对家兔肺血栓栓塞症 (PTE)内皮素 1(ET 1)、一氧化氮 (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血压和血气指标的影响 ,探讨治疗PTE的新方法。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 2 4只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8只 :对照组 (NC组 )、单纯栓塞组(PTE组 )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组 (ETA组 )。除NC组外 ,其余二组每只家兔均经股静脉注入 2 5个栓子 ,ETA组每只动物静脉注射PD14 5 0 6 5 0 1mg/kg。于栓塞前 ,栓塞后 1、2及 4h动态监测ET 1、NO、vWF、血压及血气变化。结果  (1)ETA组ET 1低于PTE组 ;PTE组NO低于NC组 ,ETA组NO则高于PTE组 (P <0 0 1) ;PTE组vWF高于NC组 ,ETA组vWF则低于PTE组 (P <0 0 1) ;(2 )ETA组PaO2 高于PTE组 ,PTE组PaO2 则低于NC组 (P <0 0 1) ;ETA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PTE组。结论ETA通过阻断ET 1,可舒张肺血管 ,降低血小板黏附血管壁的能力 ,阻止血栓增大 ,改善肺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交换功能 ,并能稳定体循环压。ETA可能为治疗PTE的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贾琦  杨媛华  董兆南 《中国医刊》2005,40(11):37-38
目的对256例经过抗凝治疗与溶栓治疗的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血气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抗凝与溶栓治疗对PTE的血气影响.方法将256例确诊PTE患者的患者分为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非大面积PTE,分别进行血气资料的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变化.结果大面积PTE溶栓治疗后PaO2由溶栓前64.5mmHg上升为83.5mmHg,P(A-a)O2由61.1 mmHg下降为28.7mmHg,PaCO2由32.9mmHg上升为39.6mmHg,P值均<0.01;非大面积PTE抗凝治疗后PaO2由抗凝前69.14mmHg上升为79.61mmHg,P(A-a)O2由36.99 mmHg下降为22.99 mmHg,PaCO2由38.20mmHg上升为40.13mmHg,P值均<0.01.结论溶栓及抗凝治疗能有效改善PTE患者的PaO2及P(A-a)O2,且能纠正大面积PTE患者的低碳酸血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