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肾脏病发生急性肾损伤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发生急性肾损伤(A/C)的主要诱因及预后.方法对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肾内科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慢性肾脏病并急性。肾损伤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诱因及预后.结果慢性肾脏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主要诱因:(1)严重感染(35.7%);(2)严重高血压(23.2%);(3)原发病加重(19.6%).预后:(1)。肾功能恢复(82.1%);(2)无改变(10.71%);(3)慢性化(3.57%);(4)死亡(3.57%).结论A/C患者肾功能具有很大的可逆性,早期及时诊断,积极治疗是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对脓毒症合并不同程度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按AKI分期标准将脓毒症合并AKI患者分为A(AKI—Ⅰ期组)、B(AKI—Ⅱ期组)、C(AKI-Ⅲ期组)三组,比较三组患者CRRT后肾功能恢复及患者死亡率。结果A组CRRT后87.5%(14/16)患者肾损害平稳恢复,2例加重进入B组,但元死亡;B组CRRT后62.5%(20/32)患者肾损害稳定恢复,12例肾损害加重进入C组,死亡率18.7%(6/32);C组CRRT后30.4%(14/46)肾损害逐渐恢复,32例加重进入ARF期,其中18例死亡,死亡率39.1%(18/46)。A、c及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脓毒症合并AKI患者早期行CRRT有可能阻止肾损害加重并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32例急诊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首发症状、来诊方式、就诊时间和临床诊断等。结果:①本组232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有184例(79-3%)很快在急诊抢救区域死亡,收住ICU或CCU的只有48例(20.7%);②在住院患者中,有28例(58.3%,28/48)出院存活,其中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有9例(32.1%,9/28);③由意外事故所致的出院存活率为38.5%(5/13),高于心血管系统疾病(12.5%,7/56)、神经系统疾病(7.7%,4/52)、消化系统疾病(6.3%,1/16)、创伤组(8.9%,4/45)和消耗性疾病晚期(0,0/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④心血管疾病复苏患者完全康复的比例为100.0%(7/7),高于神经系统疾病组(O,0/4)、呼吸系统疾病(66.7%,4/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完全康复出院的比例还比较低,由心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创伤造成的心脏停搏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糖升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23例,根据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7.8mmol/L,B组7.8~11.0mmol/L,C组≥11.0mmol/L。A组为血糖正常组,B、C组为血糖升高组。结果: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68.8±7.5)岁比(71.6±7.3)岁、(74.3±7.1)岁,P〈0.05],C组与A组相比血甘油三酯[(1.57±0.83)mmol/L比(1.31±0.63)mmol/L,P〈0.051、尿酸[(360.2±172.3)μmmol/L比(273±86.3)μmmol/L,P〈0.05]、肌酐[(125.2±90.5)μmmol/L比(85.7±23.6)μmmol/L,P〈0.05]浓度较高。与A组比较,B、C组复合壁心肌梗死多见(38.9%比59.7%、66.7%,P〈0.05)。C组与A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43.5±6.37)%比(58.5±8.36)%,P〈0.05]较低。与A组比较,B、c组患者溶栓再通率低(54.8%比40.6%、28.6%,P〈0.05),冠脉造影提示多支血管病变多见(51.6%比73.7%、69.2%,P〈0.05),C组比A组并发心力衰竭多见(35.4%比15.9%,P〈0.05),住院病死率(20.8%比4.5%.P〈0.05)增加。结论:老年A加患者入院随机帆糖升高.提示病情蘑、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蓁及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水平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根据美国ADA空腹血糖(FIG)标准,将22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A组116例,术前FIG≤6.9mmol/L;B组88例,术前FPG≤〈9.0mmol/L;C组18例,为急诊手术组;然而分析3组患者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FPG、2HPG、尿酮体、低血糖、心律失常、抗炎时间及伤口愈合天数的变化。【结果】术后酮症:A组2例(1.72%);B组8例(9.10%);C组8例(88.88%);术后低血糖反应:A组4例(4.55%);B组6例(5.17%);C组2例(22.22%);术后心律失常:A组8例(6.90%);B组5例(11.36%);C组8例(88.88%)。其中B组和C组各有2例伤口不愈合,A组抗生素治疗天数也较B组与C组缩短。由此可见,A组患者因术前FPG及2HPG控制较满意,故术后并发症与B组和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加强术前血糖控制,使FPG〈7mmol/L,2HPG〈9mmol/L以下,是保证手术效果和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中的分布,并评价其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5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其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其中132例使用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结果158例中,UGT1A1*28野生型TA6/6者126例(79.7%),杂合突变型TA6/7者30例(19.O%),纯合突变型TA7/7者2例(1.3%);64例进行UGT1A1*6基因检测,G/G野生型40例(62.5%),G/A杂合突变型23例(35.9%),A/A纯合突变型1例(1.6%)。UGT1A1*28基因突变可增加2~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TA6/6者15.0%、TA6/7者34.8%、TA7/7者50.0%,P=0.000);联合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野生型(TA6/6且G/G)患者发生2~4级迟发性腹泻和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概率明显低于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13.0%、22.2%、100.0%,P=0.004;8.7%、25.9%、66.7%,P=0.045)。结论UGT1A1*28和UGT1A1*6基因突变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与单一检测一个位点相比,联合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能更准确地预测伊立替康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脆性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脆性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的发生情况,以提高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并给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的糖尿病患者56例,分为A、B两组。A组(/7,=17)为脆性糖尿病组,B组(n=39)为非脆性糖尿病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PT3.9)、低血糖发生次数、高血糖发生率(PT7.8、PT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波动系数(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的Prr3.9[(7.7+8.6)%]、PT7.8[(62.9±18.1)%1、PT11.1[(46.3±23]3)%]、SDBG(4.41±1.01)、LAGE[(15.10±3.55)mmol/L]和MAGE[(10.10±2.49)mmol/L]等指标均高于B组[(3.7±2.8)%、(38.2±14.5)%、(10.8±6.7)%、(2.38±0.35)、(7.20±1.87)mmol/L、(5.30±1.37)mmol/L1的糖尿病患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测得的HbA1c[(8.2±1.7)%、(7.9±1.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夜间和凌晨发生低血糖情况[11(64.7%)]与B组患者[13(33.3)%1比较,差异有高度差异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时间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脆性糖尿病易发生低血糖,认真分析和采取措施消除引起脆性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主要诱因,可有效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和血糖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8.
范海浪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911-1912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内科治疗时感染控制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8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抗感染、补液等综合治疗同时,研究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普通降糖治疗,在治疗3d和7d后观察体温、腹痛、血糖、中性粒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d和7d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血糖分别为(7.0±2.3)mmol/L、(9.2±3.7)mmol/L和(6.5±1.9)mmol/L、(9.8±2.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为(10.8±2.5)mmol/L、(12.5±3.4)mmol/L和(8.1±1.8)mmol/L、(11.9±2.7)mmol/L;中性粒白细胞计数分别为(9.5±2.3)×10^9/L、(10.8±3.9)×10^9/L和(6.4±1.2)×10^9/L、(8.7±2.9)×10^9/L;C反应蛋白分别为(46.1±3.9)mg/L、(59.6±3.9)mg/L和(8.8±2.7)mg/L、(27.3±6.2)mg/L;研究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8.9%和20.6%,有效率为89.6%和55.2%。结论强化血糖控制有利于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感染控制,同时明显提高非手术治疗治愈率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0月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及吉林省前卫医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A、B、C、D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一期缝合治疗,B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C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并一期缝合,D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记录并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观察记录各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统计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组住院时间[(4.3±1.2)、(8.4±3.1)d】、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6±0.5)、(2.5±0.8)d1均明显短于C组[(12.8±3.5)、(3.7±1.1)d】和D组[(13.0±2.7)、(3.9±1.4)d1,而A组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手术时间[(160.5±65.8)、(162.4±63.5)min]长于C、D组[](106.3_±42.7)、(110.6±40.3)rainl,术中出血量少于C、D组f(180.6±34.7)、(176.4±35.9)m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C与D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胆漏发生率[10.0%(3/30)]高于A组【3.3%(1/30)】,D组胆漏发生率【13.3%(4/30)]高于C组【3.3%(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其中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一期缝合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还可避免T管引流引发的并发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及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对138例EMs患者及100例对照者的IL-1β基因-511和+3953位点及IL-1RA基因进行分析。结果:EMs组IL-1β-511位点的基因型(C/C、C/T、T/T)频率和等位基因(C、T)频率,IL-1β+3953位点基因型(C/C、C/T)及等位基因(C、T)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IL-1RA基因型A1/A1、A1/A2、A1/A4、A2/A2频率在EM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4.1%、12.3%、2.9%、0.7%和95%、4%、1%、0%,两组比较P=0.042;A1、A2、A4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分别为91.7%、6.9%、1.4%和97.5%、2%、0.5%,两者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9)。A1/A2基因型个体患EMs的危险性是野生型A1/A1纯合子的3.48倍(95%CI:1.13~10.69),携带A2等位基因者患EMs的危险性是携带A1等位基因的3.66倍(95%CI:1.23~10.94)。结论:IL-1β-511及+395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浙江籍汉族EMs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无关联,而IL-1RA基因的A2型等位基因可能是EMs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生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归纳、分析和总结42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交通事故32例(72.2%),坠落伤6例(14.3%),跌伤4例(13.5%)。死亡18例(42.9%),植物生存6例(143%),重残6例(14.3%),恢复良好12例(28.5%)。结论DAI是较重的颅脑外伤,常由外力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或角加速度所致,重型DAI诊断较易,轻中型表现不典型,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措施,预后总体不佳。  相似文献   

12.
肝性脑病11例诱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2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的诱因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57例(50.9%),医源性因素(包括手术,利尿,药物,输血,放腹水)48例(42.7%),感染44例(39.3%),电解质紊乱42例(37.5%),肾功能不全21例(18.8%),腹泻5例(4.5%),饮食不节4例(3.6%),诱因的多少,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积极去除诱因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外周血白细胞中DNA修复基因XPD751基因多态性与奥沙利铂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128例,所有病例化疗前取静脉血,提取白细胞DNA,用TaqMan-MGB探针等位基因分型技术检测XPD751基因型。比较其基因型与接受奥沙利铂化疗病人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在128例胃癌病人中,XPD751A/A、A/C和C/C基因型分别为104(81.3%)、23(17.9%)和1例(0.8%)。经化疗后,63例病人有效,总有效率为49.2%。XPD751A/A、A/C+C/C基因型有效率分别为53.3%(56/105)、30.4%(7/2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8,P(O.05)。携带A/A基因型病人的腹泻程度高于A/C+C/C基因型病人(χ^2=7.212,P〈O.05)。结论XPD75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胃癌对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敏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化疗、放疗与放化疗同步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将省肿瘤医院放疗科68例Ⅲ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疗同步组(A组)和单纯放疗组(B组)与同期邹城市中医院肿瘤科单纯化疗组(C组)35例进行疗效比较。放疗采用累及野三维适形调强照射,2.0Gy/次,1次/d,5d/周。总DT(66—68)Gy/(6.6—7.0)周。化疗方案为鳞癌给予EP方案,腺癌给予MVP方案,腺鳞癌给予NP方案。结果总有效率A组为76.5%,B组为52.9%,C组为54.3%。A组优于B纽、c组,AB、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年生存率A组分别为70.6%、50.1%、35.3%,B组为52.9%、26.5%、14.7%,C组为543%、25.7%、11.4%,A组优于B组、c组,AB、A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毒副反应表现为放化疗不良反应,均能耐受。结论放化疗同步治疗晚期NSCLC可提高有效率,减少远处转移率,从而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单药与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70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化疗方案分为3组:A组(25例):雷替曲塞2~3 mg/m2,静脉滴注,d1;B 组(22例):奥沙利铂100~130 mg/m2,静脉滴注, d1,雷替曲塞剂量及用法同 A 组;C 组(23例):伊立替康160~180 mg/m2,静脉滴注,d1,雷替曲塞剂量及用法同 A 组,均每3周重复,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最多治疗6个周期。结果7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A、B、C组有效率分别是4.0%(1/25)、31.8%(7/22)和21.7%(5/23),3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有效率低于B、C组(P<0.05),B组与C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是52.0%(13/25)、77.2%(17/22)、73.9%(17/2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是3.8个月、6.5个月、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分别是9个月、13个月、11个月,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粒细胞减少、转氨酶异常、消化道反应,以Ⅰ~Ⅱ级为主,粒细胞减少Ⅰ~Ⅱ级发生率分别为4.0%(1/25)、31.8%(7/22)、26.1%(6/23),B、C组明显高于A组(P<0.05)。转氨酶异常Ⅰ~Ⅱ级发生率分别为20.0%(5/25)、31.8%(7/22)、26.1%(6/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Ⅰ~Ⅱ级发生率A组4.0%(1/25)、B组4.5%(1/22)低于C组34.8%(8/23)(P<0.05)。结论雷替曲塞单药方案在晚期结直肠癌二线化疗中安全有效。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方案疗效优于单药方案,毒性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与抗生素应用时机进行研究。方法选择行剖宫产手术的269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89例、B组88例和C组92例。A组、B组和C组分别采用术前1.5h、术前30min和术后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m血量、术后体温、切口愈合情况及产褥期感染、官腔感染、泌尿系感染、白细胞升高及C反应蛋白异常发生率。结果A、B、C组孕妇手术时间[(45.3±10.3)、(43.6±12.5)、(44.3±13.1)rain]及术中出血量『(131.6±19.3)、(129.1±18.7)、(128.8±22.6)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甲级愈合比例[90.2%(83/92)1明显低于A组[97.8%(87/89)1和B组[97.7%(86/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产妇产褥感染率[6.5%(6/92)1及宫内感染率[7.6%(7/92)1明显高于A组f1.1%(1/89)、2.2%(2/89)]和B组【0、1.1%(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白细胞升高及C反应蛋白异常的发生率【15.2%(14/92)]明显高于A组【4.5%(4/89)]和B组(2.3%(2/8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褥感染、宫内感染及白细胞升高和C反应蛋白异常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术前30rain用药效果相对较佳,值得临床产科医务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骨折的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折的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A组术前FPG≤6.9mmol/l,B组术前FPG〉7.0mmol/l,C组为急诊手术组,观察糖尿病患者手术后FPG、2hPG、尿酮体、低血糖、使用抗菌素的天数,伤口愈合天数等。结果:(1)术后空腹血糖:A组和B组患者术后空腹血糖水平低于c组患者,P分别〈0.01和〈0.05。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2)术后酮症的发生:A组58例病人中,有一例患者出现尿酮体阳性,占1.72%;B组44例病人中,4例患者出现尿酮体阳性,占9.1%;C组9例病人中,有4例患者出现尿酮体阳性,占44.44%;A组和B组术后酮症的发生低于C组,P分别〈0.01和〈0.05。(3)术后低血糖反应:A组58例病人中.有3例发生低血糖反应,占5.17%;B组44例病人中,2例发生低血糖反应,占4.55%;C组9例病人中有1例发生低血糖反应,占11.11%;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4)术后抗炎时间和伤1:7愈合时间:A组患者术后抗炎时间明显短于C组患者,P〈0.05。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伤口愈合时间,三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但B组和C组各有1例伤口不愈合。结论:糖尿病患者除非在紧急情况下需要急诊手术外,应尽可能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实施限期和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铂类药物化疗后的预后关系。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120例,采用铂类为主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化疗前采集患者外周血。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ERCC1(118)、(504)的SNP,并随机抽取10%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铂类药物化疗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成功进行基因分型,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的叠加荧光分别显示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与基冈测序结果完全吻合。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携带ERCCl(118)C/C、C/T+rr/T基凶型患者铂类药物化疗后中位牛存期(MSq、),1年、2年及3年牛存率分别为10.9个月、35.9%、6.3%、1.6%和13.5个月、59.5%、19.0%、14.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携带ERCC1(504)C/C基因型、C/A+,A/A基因型1年生仔率、2年牛存率分别为66.7%、16.8%和31.3%、7.8%,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MST和3年生存率2组间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芯片检测方法准确,高通量,价卡2}低廉,适用于大规模样本SNP检测,ERCC1(118)基因多态性与NSCLC患者铂类约物化疗后的生存期有关,有可能作为铂类约物化疗后生存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直肠癌手术联合术前、术后放疗的“三明治”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三明治”疗法92例(A组),术前给予快速超分割照疗,DT15Gy/6f/3d后手术,术后根据病理推量照射,DT35-40Gy/3.5~4W;手术加术后放疗组98例(B组),Miles术后行常规盆腔照射DT50Gy/25t;/5w;单纯Miles手术70例(c组).结果:随访率96.4%.局部复发率A组5.4%(5/92),B组16.3%(16/98),C组64.3%(45/70),差异有显著性(P〈0.05);远处转移率:A组6.5%(6/92),B组28.6%(28/98),C组31.4%(22/70)(P〈0.01).3a生存率:A组86.9%(80/92),B组62.2%(61/98),C组51.4%(36/70)(P〈0.01);5a生存率:A组68.5%(64/92),B组54.1%(54/98),C组41.4%(29/70)(P〈0.05).A组、B组Ⅰ,Ⅱ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分别为7.6%(7/92)和6.1%(6/98)(P〉0.05).结论:手术加术前、术后放疗的“三明治”疗法能降低Ⅱ,Ⅲ期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提高3,5a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发生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on chronic kidney disease,A on C)的诱因、疗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A on 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诱发病因、基础肾脏病、治疗、疗效和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例A on C患者中主要基础肾脏病有糖尿病肾病18例(29.03%),良性小动脉肾硬化症17例(27.42%),慢性间质性肾炎10例(16.13%),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14.52%),梗阻性肾病5例(8.07%),原发性肾病综合征2例(3.22%),多囊肾1例(1.61%)。发生A on C主要诱因有感染23例(37.10%),肾毒性药物使用12例(19.36%),原发病加重10例(16.13%),其次的诱因有急、慢性心衰6例(9.68%)、尿路梗阻5例(8.07%)、严重高血压2例(3.22%)、血管介入性治疗或手术2例(3.22%)、外伤1例(1.61%)、酮症酸中毒1例(1.61%)。经过对症内科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血液透析,有效率为70.97%。肾功能恢复25例(40.32%),部分恢复19例(30.65%),无恢复8例(12.90%),慢性化6例(9.68%),死亡4例(6.45%)。结论:部分A on C患者肾功能存在可逆性,及早发现和诊断A on C,早期明确其诱因,及时控制各种感染,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加强原发病的整体治疗,是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病死率,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