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以 4 0 0例胃镜受检者作临床资料 ,通过对胃粘膜标本的 HP检测 ,分析、研究、探索 HP感染患者在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中的发生率 ,并按中医辨证分型。结果 :4 0 0例中 HP感染检出率为 74 .7% ,脾肾湿热型、肝郁气滞型 HP感染率明显偏高 ;胃阴亏虚型次之 ;脾胃虚寒型最低 ,差异显著。结论 :胃癌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 HP感染率最高 ;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的 HP感染率次之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率相对较低 ,通过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结合的研究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 HP感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晴清 《广西医学》2004,26(3):346-347
目的 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85例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气虚证型 ,观察其与Hp感染的状况。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总感染 4 5 8% ,与脾气虚证组Hp感染率有显著差异 ,而与肝胃不和组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由此证明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H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Hp在病因学上是相通的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各证型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将18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辨证分为5个证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将各证型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以肝气犯胃及脾胃湿热型最显著;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肝气犯胃和脾胃湿热型最高;临床以肝气犯胃、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型最多见。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尤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研究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之间的关系.将慢性胃炎117例,按中医辨证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脾胃湿热型 37 例和肝胃不和型 34 例,虚证包括脾胃虚弱型 26 例和胃阴不足型 20 例.均进行内镜、Hp 及病理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中 38 例用腔内测压法分别测定其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MMC).实证组 Hp 阳性率高于虚证组,依次为:脾胃湿热型 86.5%,肝胃不和型 79.4%,脾胃虚弱型 50.0%,胃阴不足 40.0%.各型的重度胃炎所占比率依次为脾胃湿热型 54.0%,肝胃不和型 38.2%,脾胃虚弱型 19.2%,胃阴不足型 15.0%.胃粘膜炎症程度与 Hp 感染呈平行关系,与慢性胃炎虚实证密切相关.MMC 测定实证组主要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甚至亢进紊乱;虚证组主要表现为胃窦和十二指肠Ⅱ相运动指数、收缩频率和波幅降低,Ⅲ相不出现或时间缩短、波幅降低.显示 Hp 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 MMC 与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胃黏膜病变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60例ROU患者进行电子胃镜、胃黏膜病理学检查及Hp检测,再根据中医四诊合参进行辨证,分析ROU与胃黏膜病理改变、中医证型及Hp的相关性。结果 260例ROU患者中,ROU证型集中在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亏虚型及脾虚气滞型,其中脾胃虚弱型的ROU中黏膜病变以萎缩及萎缩伴糜烂为主,与胃镜下其他黏膜病变及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U各中医证型间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程度从轻到重排序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虚气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弱。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及消化性溃疡中,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黏膜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U不同证型中Hp感染率均较高,以脾胃虚弱型较明显,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U的发生与中医证型、胃镜下胃黏膜病变、Hp感染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胃镜检查确诊的494例慢性胃炎患者、160例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消化性溃伴慢性胃炎Hp感染的阳性率。结果:Hp感染阳性率,慢性充血渗出性胃炎达72.7%、隆起糜烂性胃炎达76%、反流型胃炎达88.2%、萎缩性胃炎达75%,十二指肠溃疡(DU )和胃溃疡(G U )的H p检出阳性率分别是82.1%和86.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均伴有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找寻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辨证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63例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患者进行证候归类;并应用多变量累计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脾胃湿热证与中医四诊、发病相关因素、中医体质、胃镜像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脾胃湿热证占44.49%,其后依次是脾胃虚寒证21.29%、肝胃不和证13.31%、瘀血停滞证12.93%、胃阴不足证7.98%;脘腹痞满、口中黏腻、舌红、苔厚腻或黄腻、性格内向、恣肥甘、喜麻辣炙煿和体胖、腻滞质、复合繯瘛⒗Q癖砻娓不谱悄逄Αつず彀紫嗉娑婕?黏膜糜烂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呈正相关。结论:脾胃湿热证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证型,脾胃湿热证与脘腹痞满、口中黏腻、舌红、苔厚腻或黄腻、性格内向、恣肥甘、喜麻辣炙煿和体胖、腻滞质、复合繯瘛⒗?疡表面覆黄浊腻苔、黏膜红白相兼而兼见黏膜糜烂及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人群中较为常见,目前普遍认为Hp是导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微观辨证 Hp阳性与证型关系:经胃镜病理确诊慢性胃炎1000余例,辨证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实证),肝胃郁热、阴虚血瘀型(虚中挟实),脾胃虚弱、气虚血瘀型(虚证),Hp阳性率分别为100%、84.6%、76.1%,虚实二型差异显著(P〈0.05)。危氏观察102例Hp感染阳性率及程度高低与证型有一定关系,排列次序是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以脾胃虚证和脾胃湿热型作对比,前者50例中Hp阳性占48.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0例CA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中医证型分型,对证型分布特点、患者的年龄、性别、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黏膜病理检查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结果:110例患者中医证型中脾胃虚弱证41例,占37.27%,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胃镜表现方面,单纯性萎缩性形态患者仅占13.64%,其中以脾胃湿热证所占比例最低。患者的萎缩多以轻、中度为主。脾胃虚弱证患者的重度萎缩比例明显低于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为51例,占46.36%。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同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着一定相关性,在病变早期以实证为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低,在病变中晚期多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病因,同时Hp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胃癌高发区人群Hp感染率高;Hp抗体阳性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于阴性人群.因此我们应重视Hp感染.随着胃镜的普及和Hp检测的广泛开展,发现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与Hp感染的关系很密切,很多症状反复的胃炎、难治性溃疡、复发性溃疡均与Hp感染有关.我对我院消化科在2010年对有消化道症状并作胃镜检查的350例患者做了专门的统计.对他们进行Hp检测,以了解本地区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海不同海拔地区胃癌中医证型与抗Hp抗体、VEGF、mtP53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青海不同海拔地区(西宁、格尔木、果洛)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同时对各型患者进行血清抗Hp抗体、血清VEGF水平及胃粘膜mtP53蛋白表达水平测定,并行相关分析.结果 不同海拔地区胃癌患者抗Hp抗体阳性表达率:西宁地区36.67%,格尔木地区40.00%,果洛地区66.67%,西宁地区、格尔木地区两地抗Hp抗体阳性表达率低于果洛地区(P<0.01);mtP53阳性表达率:西宁地区40.00%,格尔木地区50.00%,果洛地区53.33%,三地区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血清VEGF水平:果洛地区患者高于西宁地区和格尔木地区患者(P<0.05).各证型之间比较:抗Hp抗体的阳性表达率,脾胃虚寒型、痰湿阻胃型患者明显高于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和胃阴亏虚型(P<0.01);mtP53的阳性表达率,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痰湿阻胃型患者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型和胃阴亏虚型(P<0.05);患者的VEGF水平脾胃虚寒型明显高于其他四型(P<0.01,P<0.05);痰湿阻胃型VEGF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血瘀、肝胃不和、胃阴亏虚型(P<0.01,P<0.05).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及痰湿阻胃证患者抗Hp抗体、mtP53呈正相关性.结论 青海地区胃癌生成和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血清VEGF的表达及P53基因的突变与中医证型有关,提示高海拔、缺氧环境可影响胃癌发生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湿热中阻型、肝胃气滞型、胃阴亏虚型)的诊治方法.结果 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在临床通过健脾和中、清脾泻热、降逆和胃、疏肝泄热、调气和胃、养阴益胃等治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慢性胃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对其根除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分成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各6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三联组和四联组两个亚组,每个亚组30例。按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0 d,对其根除率进行比较。【结果】(1)Hp总根除率为78.3%,无论采用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均提示脾胃虚弱组Hp根除率最低,总根除率仅为61.7%,低于脾胃湿热组的88.3%和肝郁气滞组的85.0%(P0.05或P0.01);而脾胃湿热组与肝郁气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共有10例患者发生如恶心呕吐、胃痛胃胀等不良反应,其中脾胃虚弱组8例,脾胃湿热组及肝郁气滞组各1例,脾胃虚弱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脾胃湿热组和肝郁气滞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的Hp根除率不同,无论是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脾胃虚弱型的Hp根除率均低于脾胃湿热型和肝郁气滞型。  相似文献   

15.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文新 《吉林医学》2010,31(3):296-297
目的:调查海南省琼海市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电子胃镜检查时行胃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1 25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感染情况,并按性别、疾病种类等分类统计。结果:感染幽门螺杆菌者1 000例,感染率为80.0%,消化性溃疡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男性与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与饮酒者及无酒嗜好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感染率与有病史和无病史者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结论:Hp感染无性别差异,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高,同时与病历与生活习惯有关,应积极加强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黄金华  陆建荣 《浙江医学》2004,26(3):197-198
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道感染率最高的细菌,大量研究证明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生率高,其发病机制异于一般人群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笔者通过PHG患者Hp感染率分析以了解其Hp感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滴度水平与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分析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慢性胃炎辨证标准辨证分型,检测各证型患者Hp滴度水平,随后统计分析慢性胃炎常见中医证型与Hp滴度水平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胃炎证型中以湿热阻胃证、脾胃虚寒证最多,肝气犯胃证次之;湿热阻胃组与脾胃虚寒组、肝气犯胃组比较Hp滴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寒组与肝气犯胃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p滴度水平在肝气犯胃、脾胃虚寒、湿热阻胃证型中呈现递增趋势。结论 Hp作为慢性胃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水平变化与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可研究运用作为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分型检测结果差异性比较。方法用免疫印迹法观察69例慢性胃炎与77例消化性溃疡组不同类型HP感染的构成比。结果消化性溃疡I型HP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患者I型HP感染的构成比显著高于Ⅱ型。结论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分型对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病情判断有利,对是否进行HP根除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分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分型与消化道不同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观察120例慢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不同类型Hp感染的构成比。结果:Ⅰ型Hp感染者中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构成比显著高于Ⅱ型;胃癌组的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组(95.0% vs 66.6%,P〈0.05);消化性溃疡组的感染率(87.8%)虽比胃癌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分型有利于临床对上消化道疾病病情的判断,Ⅰ型感染者可能更有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胡婷  陆为民 《中医学报》2019,34(1):159-163,217
目的:探讨更年期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为中医临证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符合更年期综合征诊断的经胃镜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女性患者100例,填写《更年期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观察表》以及库珀曼指数(kupperman index,KI)量表。纪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镜下黏膜情况、病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结果等,后期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年期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中医证型以肝郁气滞证最为常见。肝胃郁热证胆汁反流发生率最高,脾胃湿热证HP的感染率最高,精神及情绪因素在诱发肝郁气滞证中比率最高,气候因素在诱发脾胃虚寒证中比率最高。证型分布受KI量表、HP感染、胆汁反流影响,与进食习惯、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无关。结论:建立统一的中医病名、证型分类标准及评价体系,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疾病,开展临床研究,比较、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