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胃部疾患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各80份,同时设正常对照标本80份。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其幽门螺杆菌。结果:三种病例及正常对照组其阳性率分别为:慢性胃炎组77.50%(62/80),消化性溃疡组82.50%(66/80),胃癌组62.50%(50/80),正常对照组16.25%(13/80)。三病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Hp感染很可能是胃癌发生的致瘤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预防和阻断胃癌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内窥镜和病理活组织(H-E)诊断消化性溃疡129例、慢性胃炎315例、胃癌97例。所有病例的胃窦粘膜活组织经Warthin-Starry银染、粘膜涂片Gram染色、尿毒酶快速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中慢性活动性胃炎20例、胃癌20例经免疫组织化学(LSAB)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0.05)。(2)在轻度、中度、重度慢性胃炎病例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逐步增高,分别为40.5%、72.7%、86.7%(P<0.05)。(3)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70.5%、60.9%、57.7%,无显著性差异(P>0.05)。(4)胃癌组p53蛋白阳性率为80.0%, 活动性胃炎组为阴性(P<0.05)。(5)活动性胃炎中PCNA阳性表达率为85.0%,胃癌组PCNA阳性率高达95.0%。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关系及Hp的感染率及高根除率的药物选择方案。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共316例患者,取胃黏膜活组织用培养基在微需氧环境中培养幽门螺杆菌,对培养到的Hp菌株采用抗生素药敏试验纸片琼脂扩散法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Hp培养阳性率依次为消化性溃疡(39.06%),活动性胃炎(36.17%),胃癌(30.00%),萎缩性胃炎(14.29%)。对114例Hp阳性患者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庆大霉素敏感率最高(95.61%),其次为痢特灵(92.98%),克拉霉素(80.70%),阿莫仙(71.93%),甲硝唑最低(8.30%)。结论Hp感染与多种胃病关系密切,是其致病性因子之一,临床上对Hp感染的患者可选择庆大霉素、痢特灵、克拉霉素及阿莫仙治疗,最佳治疗方案为质子泵加庆大霉素加痢特灵。甲硝唑因耐药率高,不宜选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Protein,CagA)阳性株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分别观察34例慢性胃炎患、28例消化性溃疡患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及CagA基因的阳性率,并与30例政党人群做了对比研究。结果:28例消化性溃疡患Hp感染率为92.9%,CagA基因的阳性率为96.2%;34例慢性胃炎患Hp感染率为91.2%,CagA基因的阳性率为51.6%;30例正常人群Hp感染率为53.3%,CagA基因的阳性率为6.25%;3组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agA幽门螺杆菌在胃、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应采用必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吴肖仙  蒋兴愉 《广东医学》1998,19(11):855-85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上消化道疾病中胃粘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对602例患者胃粘膜标本分别做尿素酶试验和美蓝染色检测Hp,病理活检HE染色观察胃粘膜病理改变,并观察伴有萎缩、肠化和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程度。结果:Hp检出率较低,为48.0%。慢性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最高,为83.7%。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重度萎缩性胃炎和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关系密切,与无Hp感染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是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Hp感染引起胃粘膜癌前期病变,可能是胃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本华 《吉林医学》2010,31(12):1597-159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124例胃镜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90.63%;慢性糜烂性胃炎36例,阳性率69.44%;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阳性率66.67%;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阳性率34.78%。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率最高,胆汁反流性胃炎阳性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分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分型与消化道不同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观察120例慢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不同类型Hp感染的构成比。结果:Ⅰ型Hp感染者中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构成比显著高于Ⅱ型;胃癌组的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组(95.0% vs 66.6%,P〈0.05);消化性溃疡组的感染率(87.8%)虽比胃癌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分型有利于临床对上消化道疾病病情的判断,Ⅰ型感染者可能更有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伴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并接受治疗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52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进行分组,对照组为26例患者,均为单纯性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研究组为26例,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伴消化性溃疡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与记录。结果通过检查得知,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为8例,其Hp阳性率(感染率)为30.76%,研究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为14例,其Hp阳性率(感染率)为53.84%,研究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伴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其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病中有着一定的作用,对其病情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丽珠胃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Hp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55例,给予丽珠胃三联治疗,均为2次/d,疗程7d。观察记录Hp根除率、胃炎及溃疡愈合情况、1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48例完成治疗及复查,失访7例。Hp根除率分别为慢性胃炎93.3%,消化性溃疡94.4%,总根除率为93.8%。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慢性胃炎90.0%,消化性溃疡88.9%。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轻微不良反应,但不影响治疗。结论:丙珠胃三联7d治疗方案具有药物剂量小、疗程短、Hp根除率高、炎症减轻和溃疡愈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是目前根除Hp、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许多慢性胃病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子.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密切相关Ⅲ。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Hp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100%。为了解机关工作人员的Hp感染率,我们对其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Hp感染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清除幽门螺杆菌后对胃黏膜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人选患者均经胃镜和临床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并确定有Hp感染的状态。患者分两组:幽门螺杆菌根治组慢性胃炎42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45例,未行Hp治疗组慢性胃炎41例、萎缩伴肠上皮化生38例;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1年行胃镜随访,在同一部位取活检,根据病理结果的不同分为好转和无好转。结果治疗Hp1年后慢性胃炎根治组逆转率54.52%(23/42),未根治组19.51%(8/41),组间比较有非常明显差异(χ^2=11.06,P〈0.01);Hp根治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变逆转率15.56%(7,45),未根治组10.53%(4/38),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根除Hp1年后慢性胃炎病变有明显好转,对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1768例胃镜检查者胃镜检查患者中Hp检查阳性者与219例正常者中Hp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Hp阳性率为22.37%,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阳性率分别为65.25%和66.0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Hp阳性率分别为83.87%和84.21%,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病人的Hp阳性率为66.66%,与正常对照组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说明Hp感染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关,与胃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彬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36-36
目的:探讨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中幽门螺杆菌。方法: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价值。结果:胃窦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93.2%,胃体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73.6%,胃底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54.5%;轻度检出阳性率为80.9%,中度检出阳性率82.6%,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2%,胃溃疡幽门累杆菌检出率为89.4%。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部位有关,慢性胃炎与胃溃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南阳市门诊和住院病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方法采用电子胃镜检查时行胃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1950例患者Hp感染情况,并按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分类统计。结果共1000例呈阳性,Hp感染率为51.28%;男性530例,Hp感染率为53.00%,女性470例,Hp感染率为47.00%;在20岁以下,20-、40-及60岁以上几个年龄段中,Hp感染率从60.87%上升至67.65%;常见消化道疾病中各种溃疡、残胃炎、残胃溃疡等Hp感染率高达70%以上,尤以复合性溃疡最高,达93.75%;慢性萎缩性胃炎以6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达8.28%,胆汁反流性胃炎以20岁以下发病率最高,达45.65%,消化性溃疡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结论Hp感染无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Hp感染率逐渐升高,这一变化可能与年龄变化伴随的疾病谱变化有关;消化性溃疡(尤以复合性溃疡和多发性溃疡)Hp感染率高,而慢性浅表性胃炎Hp感染率最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肝源性胃病的关系。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63例,非慢性肝病患者158例,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尿素呼气实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非慢性肝病对照组的Hp感染率分别为48.3%、41.8%和81.6%。肝源性溃疡Hp感染率为48.1%,而对照组消化性溃疡Hp阳性率为90.6%。结论慢性乙型肝病患者的Hp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Hp感染不是肝源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与食管疾病关系不明显。由于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抗Hp感染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将有上腹隐痛、饱胀不适、反酸、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252例、消化性溃疡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无消化系统症状,正常体检做胃镜检查者102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 CG及PU患者Hp感染总检出率(61.5%)与对照组Hp总检出率(26.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活动期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94.0%)高于非活动期消化性溃疡(38.5%),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G和PU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Hp)不仅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原菌,也是引起胃癌的危险因子.Hp在全世界人群中的慢性感染率达50%以上,我国人群感染率达58.07%.临床上诊断Hp感染的方法很多,包括病理学染色检查、^14C-呼气试验(^14C-UBT)、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方法,近年来,应用免疫学方法诊断渐成为研究热点.我们通过对本院就诊的109例感染Hp患者检测血清CagA、VacA、Hsp60、Ure四种抗体,了解其在患者中抗体阳性率及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人群中较为常见,目前普遍认为Hp是导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微观辨证 Hp阳性与证型关系:经胃镜病理确诊慢性胃炎1000余例,辨证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实证),肝胃郁热、阴虚血瘀型(虚中挟实),脾胃虚弱、气虚血瘀型(虚证),Hp阳性率分别为100%、84.6%、76.1%,虚实二型差异显著(P〈0.05)。危氏观察102例Hp感染阳性率及程度高低与证型有一定关系,排列次序是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以脾胃虚证和脾胃湿热型作对比,前者50例中Hp阳性占4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