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6个月以下小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对小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观察和诊断,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26例6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个月以下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不完全川崎病例为多发,冠状动脉受累较多,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对可疑病例进行冠状动脉监测,是早期诊断小婴儿川崎病的惟一方法。临床上凡遇不明原因发热5d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6月龄以下小婴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以早期诊断及改变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6月龄以下小婴儿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以利于早期诊断?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43例6月龄以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诊治的6月龄以上KD患儿对比分析?结果:6月龄以下小婴儿KD 43例,男女比例2.31∶1,与同期238例6月龄以上的3组KD患儿比较,急性期卡疤红斑?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显著增多,颈淋巴结肿大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血小板(PLT)?血沉(ESR)?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血色素(Hb)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和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月龄以下小婴儿KD以不完全KD显著增多?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增加为特征?患儿急性期要及时发现冠状动脉异常,观察卡疤红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症状,监测N%?PLT?ESR?LDH?Hb等指标,以利于对6月龄以下小婴儿K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婴儿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及诊断,以提高小婴儿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该院5个月以下婴儿非典型川崎病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小婴儿非典型川崎病初诊误诊率高,CRP、ESR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结论全面动态观察各项指标对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邓琼仙  吕洁  赵文利 《四川医学》2012,(11):1917-1919
目的分析6个月龄以下小婴儿川崎病的临床发病特点,利于早期诊断。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6个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3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个月龄以下小婴儿川崎病以男孩多发,不典型病例多见,误诊率较高。结论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冠状动脉异常可作为小婴儿非典型川崎病唯一确诊的金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选择小儿川崎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儿均有发热,并以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发生率最高,21例典型KD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5例,9例不完全型KD中发生3例。结论:婴幼儿川崎病早期易误诊,对不明原因发热5 d以上患儿,具有部分KD临床表现者,应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 Kawasaki disease)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住院治疗的104例川崎病(KD)病例资料做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04例中84例(80.8%)为典型KD, 20例(19.2%)为不完全KD.不完全KD平均年龄(].26±1.34)较KD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完全KD具备KD诊断标准6条中的4项或3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55.6%,与K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中不完全KD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发生率高于KD.结论 不完全KD多见于小年龄婴幼儿,且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不完全KD的重要依据,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不完全川崎病(KD)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对以腹泻起病的婴儿不完全川崎病16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56.3%)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结合出现2~4条KD的表现,确诊为KD.结论 具有持续发热5d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等2~4条KD表现,伴血象、CRP、ESR明显增高,PLT进行性增高,应高度警惕KD,早期做心脏彩超检查,如有冠脉的改变即可诊断;早期应用雨种球蛋白,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00%.结论 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超声心动图,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00%。结论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超声心动图,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典型川崎病 (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2 5例非典型KD与 72例典型KD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 6项之 4项或 3项 ,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 10 0 %。结论 非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 ,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大年龄组(5岁以上)和低年龄组儿童(5岁以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大年龄组儿童KD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地区诊治的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58例KD患儿中低年龄组共119例(75.3%),大年龄组共39例(24.7%)。研究发现,大年龄组儿童较低年龄组儿童皮疹发生率低(P〈0.01);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前后,大年龄组儿童发热持续时间均较低年龄组儿童长,且冠状动脉病变及不完全KD的发生率较高。但两组之间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性、结膜充血、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脱皮等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室检查发现大年龄组比低年龄组的血沉、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明显升高(P〈0.05),并且与低年龄组比较,大年龄组急性期有炎症因子的高表达。[结论]大年龄组儿童不完全KD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均较高,其较高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能与剧烈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云南省婴幼儿不完全性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特征以及冠脉扩张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昆明市儿童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住院的291例3岁以下川崎病患儿,其中113例IKD患儿,179例完全性川崎病(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CKD)患儿,对其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2组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2组动脉内径、Z值、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diastolic velocity,PDV)和平均血流速度(mean diastolic velocity,MDV)。根据患儿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  结果  (1)IKD组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较CKD组严重(P < 0.05),且年龄越小,合并冠状动脉损伤越严重;2组合并冠脉扩张患儿前降支PDV与M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冠脉内径Z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IKD冠状动脉扩张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持续发热时间≥5 d(OR = 1.408,P = 0.006)、C反应蛋白水平≥0.8 ng/L(OR = 1.396,P = 0.003)、白细胞计数≥20×109/L(OR = 1.382,P = 0.002)、血清白蛋白≥135 g/L(OR = 1.867,P = 0.004)是冠状动脉扩张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不完全性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导致病情延误,应当引起临床重视。Z值可以客观评价冠状动脉损害程度。且年龄越小,冠状动脉损伤越严重,超声心动图对早期诊断冠脉病变及治疗后效果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08例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观察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不完全KD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86例KD经1~2次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损害108例,发生率58.1%,不完全KD更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其中轻度冠状动脉扩张60例(55.6%),中度36例(33,3%),重度12例(11.1%)。108例病例经过1~3年的随访,轻度冠状动脉扩张者均在6个月内恢复正常,而中度、重度扩张者除3例巨瘤并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冠脉狭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外,余在6个月内均有改善,其中1年内消失30例,2年内消失8例,3年内消失7例;急性期未发现冠状动脉损害者随访1~2年均未发现异常。结论:不完全KD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且冠状动脉瘤预后较差,对可疑KD病例应尽早作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提高对不完全KD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281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1例KD中不完全性KD 53例(18.9%),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KD 12例(4.27%),男性191例,女性90例,男女比例约为2.1∶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3岁。1岁87例,1~3岁121例,3~5岁42例,5岁31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3个月。急性期合并损害冠脉者74例(26.3%),其中冠脉扩张41例(14.6%),小冠脉瘤26例(9.3%),中等冠脉瘤7例(2.5%)。住院2周后新发生的冠脉扩张22例(10.6%)。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67例,其中1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住院2周后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随访2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冠脉损伤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有关。KD发病10 d内用IVIG效果好,2 g/kg单次注射优于1 g/(kg.d)连用2 d的疗法。  相似文献   

16.
吴瑕  孙湛博  王娜 《医学综述》2011,17(16):2456-2458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限性全身血管炎性疾病,近年来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因其所致的冠状动脉损伤极大地影响患儿预后,其早期诊断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主要回顾当前国内外对于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用于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早期诊断的研究现况,指出其在冠状动脉损伤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即川崎病,自1967年日本医生首次报道以来,全世界60多个国家及地区陆续已有相关病例报告,近些年世界各国的发病率也陆续增加。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一般认为川崎病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自限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在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多发。目前认为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川崎病患儿能够及时准确诊断,再加上积极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因此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最终仍有2%~3%的患儿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扩张或闭塞,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如何早期识别川崎病,并在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时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从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已成为川崎病诊疗策略中最值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的儿科医生以及管理受川崎病影响儿童的社区全科医师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长英  陈艾 《四川医学》2011,32(6):948-951
目的了解广汉市近年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与其他地区比较。方法制定统一的KD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家综合医院联合调查,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儿科住院的360例KD初诊患儿进行登记调查。结果①KD 360例,男∶女为1.54∶1;②4~6月为发病高峰,10~12月发病数最低;③年龄8个月~11岁;④超声心动图检查360例,冠脉并发症病例共90例(25.01%),1岁以下冠脉后遗症发生率最高;⑤城市241例,城郊123例,农村16例;⑥一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为90.62%。结论 KD在广汉地区是儿童较常见疾病,城市发病较农村高,发病季节主要在4~6月,3岁以下年龄为发病高峰,年龄越小,越易发生冠状动脉后遗症。提示KD为引起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提高广大基层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不完全川崎病患儿30例和川崎病患儿28例,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并检测23例正常对照组患儿血浆VEGF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不完全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组,不完全川崎病和川崎病组血浆VEGF均在治疗前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结论:VEGF可能参与不完全川崎病发病过程,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