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微栓子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微栓子 (MES)情况 ,微栓子对病人再发卒中的影响。方法 对2 0 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进行经颅彩色多谱勒 (TCD)检测 ,其中 15 3例分别于入院第 1、2、3天 ,1周 ,1个月 ,半年时做TCD栓子监测 ,并随访。结果 发现MES的阳性率为 16 .5 % ,有MES的患者缺血事件半年内的再发率 6 6 .7% ,无MES的患者 2 2 .7% ,P <0 .0 5。在TIA的发生和MES发生率之间有时间间隔的影响。结论 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进行TCD栓子监测发现的MES是早期卒中再发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TIA发生后距TCD检测之间时间越短 ,MES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检测预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选择168例TCD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50.0%,但无症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首次TCD监测微栓子结果,随访2年分析不同患者脑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68例患者中首次TCD监测有28例(16.7%)发现微栓子,140例(83.3%)未发现微栓子。随访2年内微栓子组有6例(21.4%)发生脑缺血事件,高于无微栓子组12例(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未发现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TCD监测有微栓子患者脑缺血事件发病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实际中需引起重视,及时给予药物或相应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TCD微栓子检测阳性与临床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微栓子阳性在脑梗死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ME TC 2020型TCD仪,2MHz双深度脉冲探头,检测134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循环中微栓子数.TCD微栓子检测时平均病程(5±4)d.微栓子信号阈值为5dB.结果脑梗死患者微栓子阳性率为19.49%;微栓子阳性与大动脉狭窄有显著性相关,其次为脑多发性梗死,与高血脂呈弱相关;急性期易检测到微栓子.结论提示微栓子阳性与动脉狭窄斑块有关,微栓子的来源之一是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阳性说明患者有活动的栓子来源,易发生或复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80例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微栓子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及狭窄与微栓子的关系及不同症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微栓子情况.方法 经二维超声检测,有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3 d内行经颅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微栓子信号.结果 5组间微栓子信号检出率为:内膜增厚组(8.8%),内膜斑块形成组(10.5%),轻度狭窄组(16.7%),中度狭窄组(18.2%),重度狭窄组(25%).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程度越重,微栓子信号检出率越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微栓子信号阳性率为17.07%,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8.69%)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25%).结论 随着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程度加重,微栓子信号检出率增高.脑梗死面积大,微栓子信号易检出.脑动脉系统中检测到微栓子信号,有助于脑梗死的预测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微栓子(MES)情况,揭示低分子肝素钠(LWMH)对MES的干预作用.[方法]我们对39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进行了TCD检测,分别于第3、5、7、12、15天时做TCD系列栓子监测,做随访记录,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信号(MES)的自动监测.[结果]入院MES阳性者66例,阳性率达16.8%,LWMH治疗组MES消失例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MES阴性者MES的出现率LWMH治疗组明显低于其对照组(P<0.05).[结论]LWMH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具有良好的抑栓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颅多普勒监测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微栓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缺血性卒中患者微栓子的发生率及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德国EMETC 4 0 4 0型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仪 ,用soundtrack 2 .4版本的软件对 6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进行微栓子监测。监测时间不少于 3 0min ,监测前常规行颈动脉B超检查。结果  6例发现了微栓子 (占 9.83 % ) ,其中 3例为心脏机械瓣膜修复术后患者 ( 1例合并脑栓塞 ,另 2例神经功能正常 ) ,另 3例为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占 5 8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 5 .17% )。 3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 1例微栓子阳性。在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 ,仅于患侧MCA处监测到微栓子 ,而在心脏人工瓣膜修复术后患者中 ,双侧MCA均可监测到微栓子。结论 非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微栓子阳性率低 ,可能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95例TIA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39例)和斑块组(56例),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24例)和稳定斑块亚组(32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比较各组间微栓子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脑动脉微栓子阳性率在颈动脉斑块组(44.6%)高于无斑块组(1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不稳定斑块亚组(66.7%)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2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高,不稳定斑块更易脱落形成微栓子.针对微栓子的治疗可能是预防或减少TIA发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检测结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和EME TC 2020型TCD仪,检测50例脑梗死患者与20例正常人血浆MMP-9水平及循环中微栓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微栓子阳性患者又显著高于阴性患者(392.97 ng/mlvs 202.27 ng/ml,P<0.05).结论提示血浆MMP-9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MMP-9水平增高,粥样斑块易碎裂脱落,或附壁血栓脱落,产生微栓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动脉微栓子信号(MES)的基本特征.方法:采用双门深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了21例机械心瓣膜患者的脑动脉MES.结果:MES阳性发现率为80.95%(17/21),MES出现频率为0~404(中位数40)个/小时,MES相对强度为11~38(23.63±5.13)dB.84.89%的MES在二个取样深度依次显示,时间延迟为0.4~28.4(中位数6.0)ms,15.11%MES仅见于近端通道,而在远端通道未能显示.结论:双门深TCD是研究MES基本特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167例微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头颅CT,MRI)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回顾分析167例微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①微卒中发病年龄高峰为60~79岁,其发生率约占卒中病例的15.8%(167/1052),以腔隙性脑梗塞为最多见61.1%(102/167),其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6.5%(61/167),脑内出血2.4%(4/167).②临床表现较隐匿,主要有头痛,头晕,一过性肢体乏力,一过性肢体麻木,晕厥.③伴发的高危因素中,以高血压为最多见.且较高比倒的患者存在Ym.-~增高和c反应蛋白指数增高.④经CT.MRI检查发现143例(85.6%)可见病灶.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多见,病灶直径多以小于10mm为主.结论 微卒中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起病形式隐袭.炎症反应可能是微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微卒中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及预防。方法:选用100例进展型脑梗死病人,其中50例为治疗组,另5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前后均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定,并追踪随访1年。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48.0%,差值有显著意义。随访半年内复发率,治疗组为2.0%,对照组为10.1%;1年内复发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20.0%。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肯定,对于减少复发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随机入选2013年5月—2014年8月入住该院治疗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同期健康检查的青年人各100例,分别计为甲、乙、丙组,对比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分型,并探究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甲组中男性(77%)多于女性(23%),与乙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与小动脉闭塞型(SAO)为主且其原因未知型(UND)比例显著高于乙组(P<0.05);甲组抽烟、酗酒、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均显著高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以LAA为主,且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抽烟、酗酒、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是引发该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每日服用100mg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剂量对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脑梗死再发的预防作用及其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次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病例581例,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以出现脑出血、第2次脑梗死、胃肠道出血为研究终点,观察2组脑梗死再发及出血事件发生的情况,并对2组中首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第2次脑梗死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参加随访患者545例,其中服药组260例,未服药组285例。服药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P=0.002,RR=0.516,95%CI=0.312~0.739);2组脑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423,RR=1.233,95%CI=0.692~2.197);2组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227,RR=3.288,95%CI=0.340~31.814)。服药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P=0.010,RR=0.616,95%CI=0.289~0.893);服药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出血发生率与未服药组腔隙性梗死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269,RR=0.852,95%CI=0.657~3.611)。结论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包括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其脑梗死的复发,且没有明显增加出血不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检测100例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2C19*2基因型,分为纯合子野生型、杂合子突变型、纯合子突变型;使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于氯吡格雷治疗6个月时随访所有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结果 根据基因分型,将研究对象分为纯合子野生型组(63例)、杂合子突变型组(32例)和纯合子突变型组(5例).突变型组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卒中复发率高于野生型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2等位基因是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OR=2.541,95%CI:1.052 ~6.137,P=0.038;OR =4.741,95% CI:1.273 ~7.392,P=0.045).结论 CYP2C19*2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有相关性,CYP2C19*2等位基因是氯吡格雷抵抗及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7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IgM(Cpn-IgG、Cpn-IgM)的滴度,并与75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Cpn-IgG抗体滴度分别为(94.6±2.67)和(26.7±2.85),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总感染率分别为96.2%和69.3%,既往感染率分别为83.4%和66.7%,急性感染率分别为12.8%和2.7%,两组总感染率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既往感染率及急性感染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肺炎衣原体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以及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意义。方法:分别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卒中组)和无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消化系统疾病住院患者30例(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将卒中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治疗后再次检测卒中组患者血浆Hcy水平。结果:卒中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且降低Hcy效果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治疗可以降低血浆Hcy水平,对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D+CD28-T淋巴细胞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和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及不同病因类型CD4+CD28-T淋巴细胞的变化。方法选择2007-02/2007-12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5例,签署知情同意后由第一作者按照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SAT)亚型分类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8例、心源性栓塞型19例、小动脉闭塞型22例、其它病因型和病因不明型16例,另有其他原因收住本科的患者10名作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患者和各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的数量百分比。结果CD4+CD28-T淋巴细胞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各型患者(均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卒患者CD4+CD28-T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微栓子发病机制已得到广泛研究,而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行微栓子监测也得到了一定的临床及科研支持。现从微栓子监测的应用基础、诊断标准及条件、微栓子与脑梗死亚型的相关性、临床药物的疗效评价、脑缺血事件复发的预测等方面对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及正常对照组72名,采用对硝基苯酚为底物的速率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PON-1、ox-LDL,同时检测2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并进行对比;探讨PON-1、ox-LDL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PON-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ox-L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PPPPPP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ON-1活性降低,导致抗氧化能力减弱,使血清ox-LDL水平增加,这种改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对预测脑卒中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6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例为缺血性脑卒中组,根据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n=12)、中度(n=16)、重度(n=14)神经功能受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使用比色法测定IMA的表达情况.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IMA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6、12、24、48 h时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血清中IMA的表达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轻度、中度、重度神经功能受损组IMA水平分别为(59.8±5.6)、(49.9±4.8)和(42.8±3.7) U/mL,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MA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指标,同时血清IMA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