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在袖套法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异种小肠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行异种异位全小肠移植,再灌流后0min、5min、排斥后分别取标本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流后数分钟,移植小肠血管内皮细胞间结合部分开,显露出内皮下基质,血小板聚集并黏附至血管内皮表面。结论:异种小肠移植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与异种心、肾移植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简易大鼠自体原位小肠移植模型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供体小肠的灌注与保存,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模拟小肠移植中供体获取的条件,建立一种简易大鼠自体原位小肠移植模型。方法:除血管吻合外,该模型同原位小肠移植,小肠经历了热、冷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过程。选用肠系膜上动脉直接插管灌注,肠系膜上静脉末梢为灌注流出道,且排除了排斥反应及血管吻合等造成的并发症带来的影响。结果:该模型模拟性好,且安全简便、损伤小、可比性高。结论:该模型是用于供体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灌注与保存及功能恢复等研究的方法,为供体小肠灌注及保存及细胞凋亡等的研究创造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雷公藤联合小剂量环孢素抑制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优于大剂量环孢素治疗。方法:以猪为动物模型,采用节段小肠二步移植法作同种异体移植,给予传统中药雷公藤和小剂量环孢素。结果:无免疫抑制组(Ⅰ组)和单独小剂环抱素组(Ⅳ组)发生排斥反应,移植物平均存活分别为12.8±2.76和12.4±2.6d。大剂量环孢素组(Ⅱ组)和雷公藤加小剂量环孢素组(Ⅲ组)均未出现排斥反应,但Ⅱ组中有2只猪因严重感染分别于第92、97d死亡。Ⅱ、Ⅲ组存活100d以上的猪为Ⅴ组,仅给予雷公藤,均获得满意的长期存活,未发生感染。结论:首先将雷公藤应用于小肠移植,并且发现雷公藤是有效的抗排斥药物。雷公藤可部分取代环孢素防治小肠移植后早期的急性排斥,在移植后期,单独应用雷公藤可抑制慢性排斥。  相似文献   

4.
采用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观察对移植肠ATPase,AKP和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肝小肠联合移植与单纯小肠移植相比,(1)前者能延长受体运物的存活期,并对移植小肠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庆有明显的减轻和延迟作用,(2)肝小肠联合移植的移植物内ATPase,AKP和AChE活性反应较好,结果表明:上述3种酶活性的改变能相应地反映移植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和受体动物的生存状态,并可以作为器官移植后临床监测中一种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袖套法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模型,初步观察异种小肠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过程。方法行异种异位全小肠移植,移植小肠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与受体肾以下腹主动脉作端侧吻合,切除受体左肾,移植小肠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行袖套吻合。结果共实施异种小肠移植40例,成功34例,供受体手术时间平均为150min,血管吻合成功率达90%。再灌流后15~20min移植小肠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移植小肠变黑,肠蠕动停止,失去活力。结论袖套法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静脉吻合口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研究异种小肠移植较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减少小鼠小肠移植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为研究小肠移植排斥提供良好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选用BALB/c小鼠进行同种异体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结果:在施行的210例手术中,模型稳定后108例小肠移植的手术成功率为74.07%,与国外水平相近。结论:精细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是减少出血、防止血管吻合口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证。掌握麻醉的深浅度、合理的补液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新型肝肠联合移植大鼠模型,并研究移植肝是否对移植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方法:肝肠联合移植切取移植物时,保留门静脉完整性,利用供体胸段下腔静脉在门静脉侧壁上建立~袖套,并安置套管。受体手术时,将此袖套与受体门静脉残端套管法吻合。动脉重建通过供体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右肾动脉端端吻合。免疫保护作用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评估。结果:用此法建立肝肠联合移植大鼠模型手术无肝期显著缩短,与Kamada双套管法肝移植无肝期相同,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7、14天异基因小肠移植组出现重度排斥反应,而肝肠联合移植组仅表现为中度排斥。结论:用该方法建立一期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方便可行,且成功率高。肝肠联合移植时移植肝对移植小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大鼠小肠移植FK506预处理模型研究,探讨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根据病理表现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进一步探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的作用机理,试图为预防小肠移植急性排斥损伤提出新思路。方法 雄性健康F344大鼠5对及Lewis大鼠10对,6~8周龄,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1组(F344 5只、Lewis 5只)、对照2组(Lewis大鼠5对)和实验组(F344 5只、Lewis 5只)。采用供体肠系膜上动脉-受体腹主动脉端侧、供体门静脉-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法,供体肠管近端旷置远端回肠-回肠端侧吻合的异体全段性小肠移植术式。实验组:FK506按2 mg/Kg的剂量实验前3日每日肌肉注射,手术当日及术后7 d,按0.3 mg·kg-1·d-1肌肉注射。术后7 d处死受体大鼠或濒死大鼠,取供体肠管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右心室穿刺取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IL-6、TGF-β、IFN-γ的含量。结果 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移植肠管的黏膜发生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对照1组小肠黏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最明显,实验组病理学改变相对较轻,对照2组大鼠小肠黏膜改变最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巨噬细胞浸润以对照1组最明显,其次为实验组,对照2组浸润最轻。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鼠静脉血血清中的IL-6、IL-17、IL-23、TGF-β平均浓度大体趋势相同,各种细胞因子以对照1组最高,实验组次之,对照2组最低。结论 在大鼠小肠移植模型中,FK506预处理能减轻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的黏膜损伤,有利于移植受体的存活。其机理与减少移植肠管巨噬细胞的浸润有关。对照1组和实验组大鼠血液中IL-17、IL-23等细胞因子水平均值都高于对照2组,提示Th17相关因子参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阻断Th17相关因子产生可能会减轻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损伤。  相似文献   

9.
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建立袖套法豚鼠至大鼠异种小肠移植模型,初步观察异种小肠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过程。方法 行异种异位全小肠移植,移植小肠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与受体肾以下腹主动脉作端侧吻合,切除小肠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行袖套吻合。结果共实施异种小肠移植40例,成功34例,供受体手术时间平均为150min,血管吻合成功率达90%。再灌流后15~20min移植小肠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移植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IL-10对大鼠小肠同种异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8只供体Wistar大鼠和18只受体SD大鼠分为3组,每组各有6只Wistar大鼠和SD大鼠。Ⅰ组:Wistar→SD小肠移植;Ⅱ组:Wistar→SD小肠移植 CsA;Ⅲ组:Wistar→SD小肠移植 rrIL-10。术后3、5、7d观察病理学改变并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FN-γ、IL-2mRNA。结果:Ⅰ组术后3 d出现排斥反应,第7 d时最重;Ⅱ组术后7d部分出现轻度排斥反应;Ⅲ组术后5d出现轻度排斥反应,术后7d出现中度排斥反应。Ⅰ组IFN-γ、IL-2mRNA术后明显增高;Ⅱ组术后略升高,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术后升高,较Ⅰ组升高程度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可抑制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为研究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00只,供、受体各50只,进行同种异体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结果:预试验10次,术后72h存活率40%。正式实验40次,术后72h存活率85%。全部手术时间平均160min,供体手术时间平均70min,受体手术时间平均90min。结论:良好的血管吻合方法以及输血、补液、保温等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大鼠肝移植技术改进及免疫排斥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大鼠肝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将SD大鼠肝脏移植至Wistar大鼠时免疫斥发生的规律,方法:将“二袖套法”肝称植技术在袖套管制作,受体麻醉,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等方面进行,行供肝取自SD大鼠的Wistar大鼠肝移植30例,并随机分为环孢霉素(CsA,2mg/kg,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g/kg,术后第1天到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in,无肝期为8.5-12.0min,93%以上的移植大鼠生存超过7天,对照组大鼠术后9-13天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提示有典型的免疫排斥,而CsAI治疗组到目前为止生存良好,结论:对大鼠肝移技术进行了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SD大鼠移植对Wistar大鼠的肝移植组合为高排异组合,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及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动脉化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制作方法并对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地位进行探讨。方法:用Brown-Norway(BN)大鼠制作动脉化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动脉化和非动脉化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8%、95.8%,肝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脉化模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肝脏的组织学结构,但非动脉化模型也是安全可靠的,且相对简便、省时,是肝移植排斥的基础研究的合适工具。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近交系大鼠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建立稳定的急性排斥模型。方法 DA大鼠做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做为受体,采用改良后的Kamada“二袖套管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术后存活情况,并对其生存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大鼠肝移植手术中,供体手术时间(30±8)min,修肝时间(15±2)min,受体手术时间(60±7)min,无肝期时间(21±3)min,手术成功率88.3%。术后4至5天开始出现黄疸,精神差,睁眼困难,反应迟钝,并于术后11天内全部死亡。结论 根据近交系大鼠自身结构特点,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建立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A-Lewis为稳定、可靠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急排期间红细胞免疫功能与SOD、MDA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肾移植急排期间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测定20只术后急排期大鼠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ICR),免疫黏附促进因子(RFER),免疫黏附抑制因子(RFIR)及血清SOD酶活性、MDA浓度.并取20只正常大鼠作对照组同步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排组C3bRR、RFER显著降低,ICR、RFIR显著升高,且SOD酶活性降低、MDA浓度升高,并与红细胞免疫功能有相关性.结论肾移植急排期间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SOD酶活性降低,MDA浓度升高且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实用的慢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模型,为研究器官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平台。方法:以近交系F344大鼠和近交系Lewis大鼠作为供、受体,取供体的双肾作为供肾,借助静脉支架管,行供体的静脉与受体肾静脉的端端吻合,肾动脉与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施行原位异体肾移植。移植后即给与环孢素腹腔注射。并于术后4周后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手术均于60min内完成。所有的受体均存活超过60天,围手术期死亡数为零。受体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4周后可见典型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建立了大鼠慢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模型。为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和干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OKT3治疗尸肾移植难治性排斥反应1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对肾移植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5例肾移植术后难治性排斥反应(其中加速排斥反应1例,急性排斥反应14例)应用OKT3治疗。结果1例加速排斥反应及14例急性排斥反应逆转,总逆转率为100%。应用OKT3后出现副作用:发热5例,寒战2例,呼吸困难2例,头痛4例,腹泻5例,白细胞下降3例。肺部感染5例,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2例。结论难治性排斥反应使用OKT3治疗效果显著。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OKT3治疗的主要副作用,巨细胞病毒感染是OKT3治疗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领域单胚胎移植(SET)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中心近两年进行SET的5130例新鲜与冷冻移植周期资料。对新鲜、冷冻周期分别进行比较,并分成选择性和被迫性SET亚组,对比患者的不同胚胎类型、不同年龄段在新鲜与冷冻周期情况下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在非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选择性SET周期中,35岁前移植第3天胚胎(D3)和第6天胚胎(D6)的临床妊娠率高达30%,第5天胚胎(D5)的临床妊娠率可高达50%;在PGT周期,小于42岁的患者临床妊娠率可达45%,特别是D5种植率在小于40岁的患者中各年龄段均可接近60%。随着年龄增加,SET妊娠率降低。在非PGT周期,D3胚胎在选择性、被迫性新鲜及冷冻周期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整体为选择性移植比被迫性移植临床妊娠率高。在D5、D6冷冻移植周期,选择性和被迫性组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和P=0.596);PGT周期中,D5胚胎选择性移植组较被迫性移植组临床妊娠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而D6胚胎选择性与被迫性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9)。非PGT周期各类型的胚胎移植在不同年龄段的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上被迫性D3和D6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最低。PGT周期在小于40岁患者的各年龄段中,选择性D5胚胎移植组的临床妊娠率均高于D6组,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床上SET的临床妊娠情况良好。为避免由多胎引起的围产期并发症,临床医生及患者可以积极推进并选择S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