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 4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IFN治疗前、中、后采用ELISA法检测抗IFN、HBV -M ,用PCR法检测HBVDNA、HCVRNA ,结果 ,乙型肝炎抗IFN治后转阳性及治前后均阴性组 ,HBeAg阴转及HBVDNA的阴转均略优于治疗前抗IFN阳性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丙型肝炎 ,ALT复常、HCVRNA的阴转 ,治前后均阴性组好于治后转为阳性组又好于治前阳性组 (P <0 .0 5 )。 78.3%的患者抗IFN出现高峰在 2~ 3个月。结果表明治疗前已存在有抗IFN者 ,对α-干扰素疗效的反应比治疗后诱生的干扰素抗体的病人差。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IFN)属广谱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的生物制品。有血源制品、重组基因工程制品,是在特定诱导剂的作用下细胞基因组控制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蛋白质。具备的性质是:免疫活性,参与免疫监视系统;这种蛋白质受细胞基因组的控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一般不能自发产生;抗病毒活性的发挥受靶细胞基因组控制,本身无直接抗病毒作用;IFN的抗病毒、抗肿瘤(变异)作用是广谱的。1IFN的种类及特性IFN的种类繁多,据抗原性的不同分为α、β、γ三种类型,各型有多种亚型,据药源分类有人、动物、植物、昆虫、细菌IFN五大类。如人白细胞IFN、成纤维细胞IFN、基因工程IFN等。主要特性是对绝大多数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非直接作用。目前认为IFN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某种特定的机制激活靶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基因,被激活的基因按蛋白质合成正中心法则在细胞内指导合成抗病毒蛋白质(AVP),AVP能切断病毒的mRNA,抑制病毒蛋白质的翻译,AVP还能抑制病毒的穿入、脱壳及装配。现认为AVP重要有三种,即蛋白激酶、寡腺甘酸合成酶(2’-5’合成酶)和磷酸二酯酶(2’-po-I)。此外,碱性核酸酶、腺苷酸环化酶...  相似文献   

3.
但文莲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785-4786
自1957年发现干扰素(IFN)以来,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抗病毒、调节免疫、抗肝脏纤维化等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能够大量制备高活性、高纯度的重组IFNa,为临床应用IFN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是临床上IFN的使用也存在比较乱的特点,剂量越来越大,疗程越来越长,即使如此,疗效也不甚满意,而且各种副作用日益增多。本文结合各种文献资料,对如何提高IFN的疗效,应用IFN治疗病毒性肝炎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如下综述。1选择适宜的干扰素IFN是人体受病毒或双股RNA刺激物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由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宿主衍生蛋白,根据产生IFN细胞的不同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IFN其活性,功能不完全一致,IFNa抑制病毒复制、增殖的效果肯定,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有效率为30%~60%,β-IFN,γ-IFN抑制病毒增殖、复制的能力不及IFNa,且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IFNa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首选抗病毒药物。2选择适宜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对哪些类型病毒性肝炎适宜用IFN进行治疗,是临床医生必须注意的问题。对急性病毒性肝炎,应根据肝炎的种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BALB/c小鼠在感染柯萨奇(Cox)B3病毒后外周血干扰素(interferon,IFN)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抗柯注射液(RSF)对其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对照组、10mg/kgRSF组、20mg/kgRSF组和30mg/kgRSF组,分别在病毒感染后3、8、12d,用细胞致病效应抑制法(CPE)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的IPN水平.结果感染病毒小鼠用RSF治疗后体内IFN水平显著增高,尤其在感染早期更为明显,且随剂量增大而增高(P<0.001).结论RSF诱生内源性IFN可能是其防治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我国主要的传染病之一,目前主要应用干扰素(IFN)和拉米夫定等进行抗病毒治疗.而IFN治疗不同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差异较大,有关的报道较多.为了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本文就IFN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影响因素和预测指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 IFN)是免疫反应中重要的细胞因子.根据IFN作用受体的不同,IFN通常分为Ⅰ型IFN(主要包括IFN-α、IFN-β)和Ⅱ型IFN(IFN-γ),Ⅰ型IFN主要通过IFN受体A(IFNAR)介导机体抗病毒反应.近年研究表明,Ⅰ型IFN在机体抗细菌感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文中着重对Ⅰ型IFN信号通路介导的宿主免疫在利斯特菌、链球菌、结核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进一步研究不同亚型不同品牌基因工程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方法 采用微量细胞病毒(CPE)抑制法进行抗病毒试验。结果 不同品牌IFNα2a或IFNα2b500、50、5IU/ml在Vero细胞上分别可抗1000、100、10TCID50的I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细胞;500、50、5IU/ml IFNα1b或IFNα1b突变体,在Vero细胞上分别也可抗8、4、2TCID50的I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细胞。结论 进口和国产不同品牌的IFNα2a或IFNα2b对上述2种病毒具有同等抗病毒作用。IFNα1b突变体抗病毒效果和IFNα1b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腺相关病毒rAAV2介导的PD-L1表达系统,检测感染rAAV2-PD-L1的血管内皮细胞共刺激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以鼠肝脏组织来源的总RNA为模板,应用RT-PCR扩增PD-L1 cDNA,克隆入穿梭质粒pSNAV1,脂质体法转染包装细胞BHK21,筛选获得重组病毒rAAV2-PD-L1.以rAAV2-PD-L1感染小鼠血管内皮细胞株2F-2B后,与活化的小鼠T 细胞共培养,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IFNγ浓度.结果: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小鼠PD-L1 cDNA和重组质粒pSNAV-PD-L1序列正确.重组病毒rAAV2-PD-L1经PCR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在SDS-PAGE电泳上显示AAV2三条特征带,纯度大于98%.病毒物理滴度为4×1012 virus genome/ml;蛋白浓度为0.355 mg/ml.感染rAAV2-PD-L1的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PD-L1.活化T细胞与其共培养后,培养上清IFNγ浓度显著降低.结论:构建的重组病毒rAAV2-PD-L1可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并且共刺激可抑制活化T细胞分泌IFNγ.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述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有效、易耐受的新颖疗法.方法:论述重组IFNα和重组人白蛋白的基因融合蛋白、利巴韦林替代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HCV多聚酶抑制剂、丙型肝炎疫苗和中成药临床试验效果.结果:明确了抗HCV药物治疗的新方法.结论:随着人们对HCV病毒生命周期的深入认识,新治疗靶位不断增加,抗HCV药物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单用α干扰素(IFNα)或拉米夫定仅使一小部分的患者获得持久的抗病毒疗效,同时应用IFNα和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疗效尚待肯定。为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抗病毒疗法。2000年2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脂质体干扰素(L-IFN)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价值。方法 通过临床药理实验测定L-IFN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在小鼠血中,L-IFN的消除相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分别为(9.64(0.08)h、(77.83(1.62) ml、(5.59(0.02) ml/h,纯干扰素(IFN)则分别为(7.02(0.04)h、(1 619.00(40.48) ml、(159.80(1.67) ml/h;在小鼠肝中,L-IFN的消除相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分别为(10.55(0.30) h、(271.40 (3.89) ml、(17.83(0.23) ml/h,IFN则分别为 (9.45(0.45) h、(4 709.00(50.42) ml、(345.00(4.26) ml/h。L-IFN在血中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是IFN的286%,在肝中则为IFN的194%。结论 L-IFN作为一种新剂型,有望日后应用于临床肝炎病人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s)Ⅰ型干扰素(IF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从Balb/c小鼠的长骨中分离骨髓细胞,经过培养和刺激后得到BMDCs.将BMDCs接种于6孔板中过夜,然后用不同感染复数(MOI)的BSV感染细胞,用RT-PCR法检测RSV的非结构蛋白-1(NS-1)和非结构蛋白-2(NS-2)基因在BMDCs中表达.在另一组实验中,BMDCs经RSV感染24 h后,分别用IFN-β或IFN-γ刺激,然后收集细胞和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IFN信号通路的STAT1、STAT2及磷酸化的STAT1(P-STAT1)、STAT2(P-STAT2)等蛋白的表达.结果 以不同MOI的RSV感染BMDCs 24 h后,RSV NS1和NS2的表达随着感染MOI的增加而逐渐增强,说明RSV病毒能在BMDCs细胞中复制.RSV感染能增加IFN-β信号通路STAT1和STAT2蛋白的表达,但却抑制了P-STAT1和P-STAT2的表达,而紫外线灭活的RSV(UV-RSV)感染对它们的表达却没有影响;而且RSV感染对Ⅱ型IFN(IFN-γ)诱导的STAT1的磷酸化也没有抑制作用.结论 RSV感染BMDCs后,能特异性地抑制Ⅰ型IFN诱导的STAT1和STAT2磷酸化,从而抑制Ⅰ型IFN信号通路,这可能是RSV逃避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植物蛋白MAP30等药物抗HBV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体外观察植物蛋白MAP30 (Momordicaanti HIVproteinof 30ku)、α 干扰素 (α IFN)、无环鸟苷 (ACV)及叠氮胸苷 (AZT)的抗HBV作用 .方法 :以HepG2 .2 .15细胞为靶细胞 ,实验共进行 9d .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 ,测定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HBsAg ,HBeAg及细胞内外HBVDNA的抑制作用 .结果 :MAP30具有明显抗HBV的作用 ,其抑制HBsAg,HBeAg及细胞内外HBVDNA的 5 0 %抑制浓度 (IC50 )分别为 0 .8,0 .6 ,0 .6及 0 .5 μmol·L-1,治疗指数 (TI) >4~ 7.α IFN也有抑制HBV的作用 ,但抑制作用较弱 ,而ACV及AZT对HBV无抑制作用 .结论 :抗HIV植物蛋白MAP30具有体外抑制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干扰素α(IFN α)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ELISA方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FN α浓度 ,并用地依红及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肾组织HBsAg。 结果 :HBV GN患者血清IFN α浓度明显低于慢性HBV感染无肾损害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在HBV GN组中 ,当IFN α <70 pg/ml时 ,IFN α浓度与 2 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 (r =0 .42 4,P <0 .0 5 ) ;当IFN α≥ 70 pg/ml时 ,IFN α浓度与 2 4h尿蛋白量呈负相关 (r =- 0 .2 93,P <0 .0 5 )。结论 :IFN α浓度降低HBV就可能引起肾损伤 ,所以HBV GN患者有应用IFN α治疗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迄今尚无治愈药物。干扰素(interferon,IFN)由于HBeAg/HBsAg血清转换清除率较高、获得疗效后复发率低,成为临床抗乙肝病毒药物之一,但由于仅约20%~40%的患者对IFN有较好应答,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阻碍。鉴于此,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利用体外HBV复制感染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与临床乙型肝炎患者队列,采用多种研究手段,一方面研究IFN及IFN诱导的细胞基因在抗HBV及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作用及新机制,另一方面研究HBV复制和蛋白表达对天然免疫信号通路、IFN诱生和抗病毒效应的影响,同时以此为基础探索优化干扰素治疗及治愈慢性乙肝的新型措施和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作者所在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 用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HC)已有较多报道,并且显示出有益的效果。由于HC易于慢性化,有些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因此,如果能在急性期获得有效治疗,将对阻止疾病的进展、防止肝硬化和HC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IFN治疗急性HC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作者采取对照观察纯化人白细胞干扰素(IFN-α)肌肉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治疗组25例注射IFN-α,每日1次,每次100万U,连用10日为一疗程。对照组23例注射维生素B12,每次0.5mg。结果,IFN-α组痊愈18例,显效5例,有效2例,痊愈率75%,总显效率95%,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3例,痊愈率34.78%,总显效率56.52%,治疗组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显著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巨细胞病毒 (CMV)肝炎患儿血清干扰素 α(IFN α)、白细胞介素 8(IL 8)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 35例CMV肝炎患儿血清中上述三种细胞因子的含量 ,并对其两两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CMV肝炎组患儿IFN α、IL 8、TNF α的含量分别为 (770 .3± 2 0 5 .4 )ng/L、(41.9± 2 2 .5 )ng/L和 (10 33.2± 388.5 )ng/L ,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相关性研究发现IFN α与TNF α呈显著正相关 (r =0 .35 6 ,P <0 .0 5 )。结论 血清细胞因子明显增高与CMV肝炎的病理变化和病损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干扰素(IFNα-1b)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时的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应用IFNα-1b治疗,对照组应用一般护肝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治疗前后3~6个月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连素(LN)。结果HA、PCⅢ、Ⅳ-C、LN在治疗后3至6个月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尤以6个月更明显。结论IFNα-1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确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且随治疗的时间延长而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