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分析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髓系抗原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93例初诊的ALL患者免疫表型,其中Ph+ALL 28例,Ph-ALL 65例,并分析其髓系抗原表达和临床意义。结果 Ph+ALL免疫表型均为B细胞,髓系抗原表达明显高于Ph-ALL组(P0.05),其CD13、CD33的表达明显高于Ph-ALL组(P0.05),髓系表达的抗原主要为CD13和CD33。Ph+ALL患者CD34的表达明显高于Ph-ALL组(P0.05)。Ph+ALL组首疗程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Ph-ALL组(P0.05)。结论Ph+ALL患者CD13、CD33、CD34表达增高,可能与其诱导化疗首疗程完全缓解率低有关,提示未来可用于微小残留病灶(MRD)的监测,同时为潜在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毕丹霞  李双月  裴仁治 《浙江医学》2022,44(23):2565-2570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高危亚型,预后较差,长期生存率低于20%。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显著改善了Ph+ALL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预后较差。博纳吐单抗(Blina)、奥英妥珠单抗(InO)等药物及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疗法已被作为当前治疗Ph+ALL的新方向,这些药物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有望为Ph+ALL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方案,现就Ph+ALL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危险因素以及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搜集ALL allo-HSCT患者67例,依据移植早期(移植后100 d内)患者有无发生急性心衰事件而分为心衰组(19例)和对照组(48例)?运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 χ2检验和t 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及心衰组的临床特点?结果:ALL allo-HSCT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发生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 d(移植前1 d~移植后78 d)?单因素分析显示,Ph+ALL移植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史为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心衰组细菌感染及死亡等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都较对照组高(P < 0.05)?结论:ALL allo-HSCT患者急性心衰事件多发生在移植早期,Ph+ALL移植前TKI治疗史是ALL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心衰组患者常伴随较高的细菌感染及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Guo Z  Chen HR  Liu XD  Yang K  Chen P  Liu B  Liu D  Wang BR  Yao YS  He XP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0):1384-1387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联合Hyper-CVAD(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吡柔比星+地塞米松或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治疗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白血病(Ph+AL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伊马替尼联合Hyper-CVAD方案治疗18例Ph+ALL患者,治疗方案为伊马替尼、Hyper-CVAD(A/B方案)序贯治疗,持续8个疗程,维持2年;同期18例Ph+ALL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设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18例患者平均年龄33.1岁,诱导化疗获得总缓解率为100%,中位生存期为28.8(8.0~60.0)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8%、72.2%、66.7%;对照组诱导化疗获得总缓解率为100%,中位生存期为22.5(4.0~58.0)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7%、55.6%、50.O%,随访至2010年10月治疗组复发死亡5例,复发相关病死率为27.8%;对照组复发死亡4例,复发相关病死率为22.2%;总计治疗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33.3%,对照组死亡9例,病死率为50.0%.结论 伊马替尼联合Hyper-CVAD方案治疗Ph+ALL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中位缓解时间及生存时间超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matinib plus Hyper-CVAD chemotherapy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h chm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Ph+ALL).Methods A sequential 2-year and 8-cycle treatment of imatinib plus Hyper-CVAD(A/B program)was administrated in 18 Ph+ALL patients treated at our hospital since January 2005 to January 2010.And another 18 Ph+ALL patients undergoing no allogeneic hematopoieti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s.Resuits Among 18 patients on chemotherapy,their average age was 33.1 years, the total response rate 100%following induction chemotherapy and the median survival 28.8(8.0-60.0)months.patients,the response rate following induction chemotherapy was 100%and the median survival 22.5(4.0-58.0)months.And the 1-,2-and 3-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were 66.7%.55.6%and 50.0%respectively.A recent follow-up showed that 5 patients(27.8%)died from relapse in the chemotherapy group and 4(22.2%)in the control group.The overall deaths were 6(33.3%)in the chemotherapy group and 9(50.0%)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 Imatinib plus Hyper-CVAD chemotherapy regimen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urvival rates. Superior to allogenei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it offers a prolonged median response time and survival time in Ph+ALL patients.  相似文献   

5.
金珍琳  梁彬  俞康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1366-1368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初治Ph+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转归。方法采用伊马替尼联合VDCP或VP方案诱导化疗12例Ph+ALL患者,完全缓解(CR)后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进行巩固及维持治疗,3例患者CR后行allo-HSCT。结果 12例患者诱导化疗第1疗程后获CR 10例,部分缓解(PR)2例,2例PR患者继续诱导化疗最终获得CR,中位随访时间14.8个月,中位CR1时间10.1个月。共7例患者获得完全的分子生物学缓解(mCR),BCR/ABL转阴率为58.3%;共有7例患者复发,均已死亡;3例患者allo-HSCT后,2例目前仍缓解,1例复发死亡。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能够使Ph+ALL患者获得较高的CR率和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但其持续缓解时间仍较短,并存在较高的复发率,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6.
<正>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combination of intensive preconditioning regimen allo - HSCT with imatinib for treatment of Ph chromosome positive acute lymphocyte leukemia ( ALL) . Methods Between 2009 and 2010,8 patients diagnosed as Ph + ALL received allo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1例以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为首发表现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成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ALL)的老年女性患者。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62岁老年女性患者,右眼视力下降至20/60,左眼视力下降至20/25,行眼部和全身全面检查。结果:眼底检查示双眼SRD且累及黄斑。荧光造影显示早期多灶性强荧光斑、晚期弥漫性视网膜下荧光积聚。全身检查诊断为Ph+ALL。患者行全身化学治疗后完全缓解。双眼SRD消退后双眼视力均恢复至20/20。结论:该病例报道提示老年患者突发SRD,行全面系统筛查白血病很重要,及时全身化学治疗能够改善视力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美国FDA于2012年12月14日批准ARIAD制药公司研发的Iclusig(ponatinib)用于治疗成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和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这两种白血病均为罕见疾病,FDA因此授予Iclusig"孤儿药"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淋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Ph+ALL患者24例和CML急淋变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结果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CML急淋变组肝肿大和脾脏肿大比例显著高于Ph+ALL组(P〈0.05或P〈0.01)。CML急淋变组WBC〉10×109/L比例显著高于Ph+ALL组(P〈0.05)。治疗前两组融合基因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Ph+ALL患者治疗后达到缓解,Bcr/abl融合基因拷贝数平均(0.4±0.1),10例CML急淋变患者达到血液缓解,Bcr/abl融合基因拷贝数平均(50.1±15.4),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h+ALL组CR发生率显著高于CML急淋变组(P〈0.05),平均生存率显著长于CML急淋变组(P〈0.01)。结论 Ph+ALL与CML急淋变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不同的遗传性特征。Ph+ALL诱导完全缓解后,Ph染色体呈阴性,而CML急淋变诱导缓解后Ph染色体仍然存在。Ph+ALL完全缓解率高于CML急淋变患者,平均生存时间长于CML急淋变患者。  相似文献   

10.
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作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编码的BCR-ABL融合基因,现已成为治疗Ph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一线药物。同时,Ph染色体亦可见于20%~30%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h阳性ALL),而且是这类疾病重要的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此类病例多为难治性病例。为此,我们将复发或难治性Ph阳性ALL按治疗方法分组,回顾性分析STI571对复发或难治性Ph阳性ALL的治疗效果,并对此治疗方法的可行性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时,不同CD4+基线值艾滋病患者经过治疗后免疫重建效果的差异,为艾滋病患者临床治疗措施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 年1月—2017年3月期间,随机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艾滋病患者174例,根据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的不同分为两组,低值组(CD4+T淋巴细胞<200/mm3)和高值组(CD4+T淋巴细胞≥200/mm3),每组均为87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项指标(包括Treg、Th2、Th17、CD4+T、CD8+T)检测结果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方式构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Th17、CD4+T、Th17/Treg、CD4+T/CD8+T) 、治疗6个月(Treg、Th17、CD4+T、CD8+T、Th2/Treg、Th17/Treg、CD4+T/CD8+T)、治疗12个月(Treg、Th2、Th17、CD4+T、CD8+T、Th2/Treg、Th17/Treg、CD4+T/CD8+T)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不同时点指标(Treg、Th2、Th17、CD4+T、CD8+T、Th2/Treg、Th17/Treg、CD4+T/CD8+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具体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低患者,经高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效果较差,因此艾滋病患者进行高效抗病毒治疗应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无创心排血量监测观察呋塞米预处理后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 (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PKRP)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择期行经尿道PKRP男性患者50例,年龄65~80岁,ASAⅠ~Ⅱ级,BMI 20~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5):对照组(C组)和预处理组(P组)。C组手术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烦躁、血压升高、心率降低等前列腺电切术综合征(transurethral resection syndrome, TURS)先兆时给予呋塞米20 mg进行处理,P组手术60 min时给予呋塞米20 mg预处理。记录术前(T0)、麻醉后(T1)、手术开始(T2)、手术30 min(T3)、手术60 min(T4)、手术90 min(T5)、手术结束(T6)7个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每搏输出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 SVV)及全身液体水平(total body water, TBW)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T0、T3、T4、T5、T6采集动脉血2 mL,记录动脉血Na+、K+、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数值。记录术中手术时间、输血例数、总输液量、总灌洗量、用药次数及TURS发生率。结果 与C组比较,P组T5-6时HR升高、TBW和MAP降低,T6时SVV降低、Hb升高(P<0.05)。与T0时比较,C组T4-6时HR降低、MAP和TBW升高,T1、T4-6时SVV升高;P组T4时HR降低、MAP升高,T1、T4-5时SVV升高,T4-5时TBW升高(P<0.05)。两组患者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血气指标Na+、K+、Hct和术中用药次数及TUR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60 min时给予呋塞米预处理可维持经尿道PKRP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创心排血量监测可有效评估呋塞米预处理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T淋巴细胞亚群中CD分子百分率和IL-2水平变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间接荧光免疫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居住于2500 m以上的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百分率及IL -2水平.结果 ①急性期患者CD3+、CD4+百分率及CD4 +/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CD8+、NK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IL -2水平显著降低(P<0.05);②缓解期患者CD3+、CD4+百分率降低(P<0.05),NK细胞百分率略升(P<0.05),IL -2水平降低(P<0.05),CD8+细胞百分率略升、CD4 +/CD8+比值略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急性期与缓解期相比,患者CD3+、CD4+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有降低(P<0.05),CD8+、NK细胞百分率均升高(P<0.05),IL-2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T细胞亚群中的CD3+、CD4+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降低时,IL-2水平降低提示COPD患者处于急性期和缓解期;CD8+、NK细胞百分率升高提示急性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发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旨在为早期识别并筛选AECOPD再次入院的高风险患者提供评估工具。  方法  选取云南省某三甲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诊断为AECOPD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70%(307例)的患者作为建模组,剩余30%(107例)患者作为验证组。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再入院作为结局指标,分析 AECOPD患者发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疾病风险预测模型。  结果  最终纳入年龄(OR = 0.958)、雾化吸入激素种类(OR = 1.893)、FEF75预计值(OR = 0.583)、FEV1实际值(OR = 1.947)、合并呼吸衰竭(OR = 0.501)5个预测因子。预测模型公式:P = 1/{1+exp[?(3.361+(?0.043)× 年龄+0.638 ×吸入雾化激素种类+(?0.539)×FEF75预计值+0.666 ×FEV1实际值+(?0.691)×合并呼吸衰竭)]},建模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777,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8和0.549。验证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7和0.7。  结论  研究所构建的AECOPD患者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为早期识别并筛选AECOPD再次入院的高风险患者提供了评估工具,为医护人员调整高风险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为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建立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在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分别比较普萘洛尔不同对映体在大鼠、犬、猴以及人4种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特征。  方法  分别将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溶解在由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启动孵育的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体中,在孵育不同的时间后加入乙腈终止反应。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卡维地洛为内标,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正离子扫描,分别测定各孵育体系中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的浓度。以孵育0 min时不同构型的普萘洛尔的质量浓度为参照,分别计算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在不同肝微粒体样品中的药物剩余百分比和体外代谢半衰期和固有清除率。  结果  普萘洛尔的线性范围为0.05~10.00 μg/mL,定量下限为0.05 μg/mL;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3%。在4个种属的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R-(+)-普萘洛尔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快,在猴肝微粒体中次之,在犬和人肝微粒体中代谢慢,体外消除半衰期依次为大鼠 < 猴 < 犬 < 人;而S-(-)-普萘洛尔则是在大鼠和犬肝微粒体中代谢快,在猴和人肝微粒体中代谢慢,体外消除半衰期依次为大鼠 < 犬 < 猴 < 人。在大鼠、犬和猴肝微粒体中,R构型普萘洛尔的t1/2均大于S构型,CLint小于S构型,但在人肝微粒体中却刚好相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在4种肝微粒体中的体外代谢半衰期t1/2和固有清除率CLint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建立的HPLC-MS/MS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特点,可用于肝微粒体中普萘洛尔对映体质量浓度的测定。不同构型的普萘洛尔在大鼠、犬、猴和人4种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稳定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症超声指导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72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给予重症超声指导下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 CO)、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细胞免疫指标(CD4+、CD8+、CD4+/CD8+ T淋巴细胞)、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临床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前,各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24 h,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和ScvO2水平均显著上升,血乳酸水平显著下降,且治疗后6、24 h观察组MAP、PaO2/FiO2、Scv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血乳酸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细胞免疫指标、体液免疫指标水平均显著上升,且治疗后观察组CD4+、CD4+/CD8+ T淋巴细胞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24 h输液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24 h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分别为11.11%、8.33%,较对照组33.33%、25.00%显著降低(P<0.05)。结论 重症超声指导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效果更优,促进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保护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患者细胞和液体免疫水平,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ICU脓毒症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RFS)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RFS的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 2020年1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202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SPEN关于RFS共识建议中”诊断标准,将患者是否发生RFS,分为RFS组(n = 141)和非RFS组(n = 61);比较2组间性别、体重指数(BMI)、营养风险筛查、营养方式、相关危重评分、腹内压(IAP)、相关实验室检查及用药的差异。选取统计学方法中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ICU脓毒症患者发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一种预测模型,绘制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RFS的预测模型对ICU脓毒症患者发生RFS的预测价值。  结果  202例脓毒症患者相关资料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肌酐-身高指数(CHI)、血清钠(Na+)、血清钾(K+)、血清镁(Mg2+)、血清磷(P-)、白介素-6(IL-6)、空腹血糖(FBG)、维生素B1(VitB1)、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否使用利尿剂、是否使用胰岛素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利尿剂的使用、BMI、CHI、血K+、FBG、VitB1是ICU脓毒症患者发生RFS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以多因素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础,建立预测模型表达式为:Logit = 1.39×利尿剂+0.15×BMI-0.14×CHI+0.75×血K+-0.16×FBG+0.78×VitB1-2.94。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的预测模型一致性强,联合预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昆明地区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乙肝患者,高敏HBV-DNA载量、HBV的基因型分布特点、HBV P区耐药位点的突变特征,和HBeAg、HBsAg、ALT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的707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分析高敏HBV-DNA、HBV的基因型以及HBV P区的耐药位点突变情况,并分析不同HBV-DNA载量与HBeAg、 HBsAg、ALT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707例持续低载量慢性乙肝患者中,高敏HBV DNA(< 500 IU/mL)446例,占(63.50%),高敏HBV DNA 小于20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共有576例,占(81.90%);HBeAg 阳性262例(37.05%);基因分型以C基因型占比最高60.53%(428/707)。在196例HBeAg阳性且HBV DNA < 2000 IU/mL患者组中,男性为主,占69.89%;ALT > 40 U/L占28.57%,有73.47%患者的HBV DNA > 20 IU/mL。在265例HBV DNA < 20 IU/mL的患者中,80.38%(213例)患者HBeAg阴性,19.62%(52例)HBeAg呈阳性。临床指标比较,HBeAg阳性率、ALT异常率、耐药位点和其它位点突变率在HBV DNA 载量水平不相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持续低水平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高敏的PCR技术定期监测乙肝病毒HBV DNA,结合HBeAg、HBsAg 、ALT等临床指标的定量监测,可为后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CD19+CD24+CD27+调节性B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中的作用和临床相关性。方法 收集23例SLE患者和23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以及血浆标本,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两组人群外周血标本中的CD19+CD24+CD27+调节性B细胞与细胞内IL-10的表达水平,并将其细分为CD24highCD27+以及CD24midCD27+两个亚群,同时比较血浆中各细胞因子的浓度并分析其与Breg细胞的相关性。检测治疗后SLE患者外周血中Breg细胞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分析其与疾病发展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体内的两种Breg细胞均显著升高,分别为6.09%±2.61%和12.28%±4.90%,其细胞内IL-10表达也明显增强,且CD24highCD27+型Breg细胞内IL-10水平高于CD24midCD27+型亚群。患者血浆中IL-1β为(9.24±9.97) pg/mL,IL-10为(43.50±23.06) pg/mL,TNF-α为(11.26±7.48) pg/mL,IFN-γ为(12.83±7.27) pg/mL,较正常人均显著升高,且IL-10浓度与CD24midCD27+型亚群细胞比例存在正相关。外周血中两种Breg细胞均与患者的疾病状态存在关联,经过临床药物治疗后,患者体内的Breg细胞显著下降。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显著升高,其分泌的IL-10相应增高,免疫调控作用增强。经过治疗,两者显著下降,提示其具有反映患者疾病状态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添加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或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拟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50例,按局麻药配方不同分为5组:R组(对照组,0.5%罗哌卡因20 mL,n = 10);R+LDEX组(0.5%罗哌卡因 + 1 μg/kg DEX共20 mL,n = 10);R + HDEX组(0.5%罗哌卡因 + 2 μg/kg DEX共20 mL,n = 10);R + LDXM组(0.5%罗哌卡因 + 4 mg DXM共20 mL,n = 10);R + HDXM组(0.5%罗哌卡因 + 8 mg DXM共20 mL,n = 10)。  结果  与其他组比较,R + LDEX组和R + HDEX组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缩短(P < 0.05);与R组比较,4个实验组均显著延长阻滞作用时间(P < 0.01);术后12、24 h VAS评分和自控镇痛使用次数4个实验组明显低于R组,(P < 0.001);阻滞后5 min R + HDEX组患者HR降低,并持续至30 min(P < 0.05);R + LDEX和R + HDEX组在阻滞后5、10、15 min SBP、DBP和MAP升高(P < 0.05);注射局麻药后5 min,R + LDEX和R + HDEX组患者出现BIS降低并持续至30 min(P < 0.001),R + HDEX组BIS降低较R + LDEX组更为明显。  结论  局麻药添加DEX和DXM均能显著延长臂丛神经阻滞作用时间;DEX可以缩短肌间沟臂丛阻滞起效时间并引起血压一过性升高;DEX呈剂量依赖性的产生中枢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