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男、女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4例AMI患者(男718例,女316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疗情况及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高于男性[(70.1±8.8)岁vs(62.3±12.1)岁,P〈0.001],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史阳性率均高于男性,Killip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20.4%VS11.3%,P〈0.001)。所有女性AMI患者和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男性(15.5%VS5.7%,P〈0.001;16.1%VS5.7%,P〈0.001),住院期间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单纯介入治疗的比例低(64.6%VS73.4%,P〈0.05;16.5%VS32.0%,P〈0.001)。对所有住院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I〉70岁、心绞痛史、吸烟史、Killip分级≥Ⅲ级是独立危险因素,急诊PCI是独立保护性因素(校正后OR=0.323;95%CI:0.123~0.852)。结论:女性AMI患者心功能差,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单纯介入治疗的比例均低于男性,且所有女性AMI患者和女性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年龄和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且未行再灌注治疗的全部AMI病例,对比不同年龄和性别AMI患者住院期间缺血复发(包括心绞痛和再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有1?315例患者入选,男性897例,女性418例。在≤60岁, 61~80岁和≥81岁三个不同的年龄组,女性患者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分别为18.4%、 37.8%和53.8%,P均<0.05);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分别为16.0%、30.0%、49.2%和4.1%、10.0%、32.3%, P均<0.05);缺血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分别为34.4% vs 22.1%, P<0.001;11.7% vs 7.8%, P<0.05),排除年龄因素后,性别对死亡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死亡率也高于男性,但排除年龄因素后,不同性别死亡率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情转归。方法:对12年来收治的1733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S患者转归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年来共收治CS患者118例,占总AMI患者6.8%,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15例,存活13例,死亡2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行PCI治疗是影响CS转归的保护因子(P〈0.05),可以降低AMI后CS患者的死亡率。患者女性、陈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糖尿病、广泛前壁梗死为AMI后CS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AMI后CS患者有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高,而早期行PCI治疗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 已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少有研究探讨NLR联合PLR能否增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目的 探讨NLR联合PLR对A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2021年12月纳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3 246例AMI患者的病例资料,最终结局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根据最终结局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和非死亡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按1∶1匹配。绘制NLR+PLR、NLR和PLR对AMI患者住院死亡风险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为了更好地评估NLR+PLR对不同类型AMI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将患者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并分析NLR+PLR、NLR和PLR对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1)基于PSM按照1∶1的比例对住院期间死亡患者进行匹配,每组115例。两组匹配后匹配变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病死率不同,目前认为女性AMI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如重度心衰、心源性休克出现的机会明显升高.这些因素是促进女性患者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女性AMI患者尽管介入治疗能开通冠脉,改善预后,但女性患者的病死率仍高于男性。本研究目的在于对比分析我院2004年11月-2005年9月不同性别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Hb)水平对AMI住院期间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将849例初发AMI患者按不同临床特征(性别、年龄、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并发症数量、出院时心功能)分组,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的AMI患者入院时血Hb水平与A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入院时血Hb水平降低与性别、年龄、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并发症数量、出院时心功能均显著相关(均P〈0.01),但经多因素调整后,入院时血Hb水平与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心功能≤3级的危险性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AMI患者入院时血Hb水平降低不是影响A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原因。方法 回顾总结 17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分为死亡、存活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1例死亡 ,病死率为 2 4 1%。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6 6 4± 9 4 )岁 ,存活组患者 (5 9 3± 9 2 )岁 ,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女性患者死亡率为 37 5 % ,男性患者为 2 0 0 % ,不同性别患者死亡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死亡组中男、女患者平均年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者梗死部位的构成与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发病2 4h内 ,死亡组患者白细胞总数为 (15 85± 6 5 1)× 10 9/L ,与存活组的 (11 78± 4 36 )× 10 9/L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4 1例死亡患者中死于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的比例分别为 5 8 5 %、 2 4 4 %、7 3%、 9 8%。结论 年龄较大、女性、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外周血白细胞较高的AMI患者死亡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心脏骤停。应对AMI患者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于60岁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患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入选小于60岁AMI女性患者75例、同期患病同年龄段男性440例,比较两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职业、体质量指数及并发症、院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女性AMI患者中吸烟、高血脂者及脑力劳动者的比率明显低于男性(P<0.001、P<0.05、P<0.001);女性AMI患者中高血压者、体力劳动者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性(P均<0.001);女性AMI患者患糖尿病的比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AMI患者体质量指数与男性接近。女性AM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无论是心性死亡还是全因死亡,女性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男女AMI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于60岁的AMI患者中,女性合并高血脂者少;脑力劳动者少,体力劳动者多;合并高血压者多。男女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与性别的差异,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对收治住院的AMI患者50l例(男323,女178),进行男女比较分析。从发病年龄(分为<45,45—54,55—64,≥65岁)梗死部位,并发症及病死率死亡原因比较。结果年龄<45岁,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65岁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P<0.01);非Q波梗死女性高于男性(P<0.01);高血压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死于心脏破裂女性高于男性(P<0.01)。结论 AMI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在冠心病(CHD)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46例女性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110例男性AMI患者作对比研究.结果 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冠脉病变重,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结论 由于女性AMI发病的复杂和特殊性,临床工作中要加以警惕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王妮  王晨霞  白延平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35-1637
目的:探讨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特征构成,探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8例住院期间死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诱因、危险因素、并存疾病、梗死部位、发病至死亡时间、致死原因等资料。结果:因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的住院患者中,男性20例(71.4%),女性8例(28.6%);28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并存疾病中,高血压病16例(57.1%),吸烟者18例(64.3%),血脂代谢异常者18例(64.3%);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共16例(57.1%);主要死亡原因中,致命性心律失常11例(39.3%),泵衰竭10例(35.7%)。结论:因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的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8例患者均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并存疾病;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以广泛前壁多见;恶性心律失常及泵衰竭是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对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有效措施,在发病时间窗内及时再灌注治疗是挽救生命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的AMI患者114例,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93例,对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并发症等特点,分析死亡高危因素。结果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问总病死率36.7%。多部位、广泛前壁心梗、既往有糖尿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方式:泵衰竭(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二者并存)死亡率52-3%,心脏骤停死亡率28.6%。心脏破裂死亡率4.8%,心外因素死亡率14-3%。结论老年AMI死亡率高,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既往有糖尿病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左主干狭窄伴三支血管病变严重狭窄患者的手术时机及方法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对严重左主干病变伴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6例。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27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20例。60岁以上者172例(58.1%)。术前同时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46例(83.10%),包括瓣膜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脑梗死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85±0.6)支,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281例(95.10%)。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32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7例(2.36%),其中低心排综合征1例、心室纤颤2例、脑岀血1例、消化道岀血1例、肾功能衰竭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术后并发症26例(8.78%),其中低心排量综合征8例、心室纤颤4例、呼吸衰竭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心包压塞2例、肾功能衰竭2例、消化道出血2例及脑岀血2例。212例(71.62%)患者随访2-84个月,3例死亡(1.01%),2例与心脏病有关。结论严重左主干伴三支血管严重狭窄高危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左心功能低下者预先置入IABP可使CABG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降低,改善了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达标时间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性肾损伤(AKI)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住北京健宫医院ICU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标准:年龄≥18岁;进入ICU时血肌酐在正常范围;无慢性肾功能衰竭或接受过肾脏替代治疗史;无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对全部患者实施包括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内的集束化治疗,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进入ICU时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EGDT达标时间、7天AKI发病率和28天病死率。结果入选患者103例,其中男69例,女34例;年龄56~86岁,平均年龄(68±6.6)岁;APACHEⅡ评分15~33,平均(23±4.0);7天AKI发病率为57.3%,28天病死率为41.7%。按EGDT达标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6 h达标)、B组(6~24 h达标)及C组(24h内未达标),分别有患者56例、21例和26例。统计显示,各组之间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均无显著差异。A组7天AKI发病率显著低于B组(35.7%vs 76.2%,P0.01)和C组(35.7%vs 88.5%,P0.01),而B组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28天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26.8%vs 47.6%,P0.01)和C组(26.8%vs 69.2%,P0.01),同时B组显著低于C组(47.6%vs 69.2%,P0.01)。结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缩短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达标时间可减少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100例不典型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症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发症状、合并症、治疗及预后。结果100例患者病程均超过2d,以心血管症状就诊21例(21%),消化道症状就诊35例(35%),低血糖样表现7例(7%),其他症状37例(37%),均合并2种以上疾病。死亡40例(40%)。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误诊及病死率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男性的临床差异。方法连续收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期间因STEMI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40例,将其分为女性组(n=59,24.6%)和男性组(n=181,75.4%),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危险因素、就诊时间、急诊PCI比例、冠状动脉病变、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率情况。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发病年龄明显较大[(72.4±8.7岁)比(64.8±11.3岁),P〈0.001],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比例高(分别为40.7%比27.1%和57.6%比39.8%,P〈0.05)。女性组就诊时间比男性组要迟(女性组均值为42.2h,中值为16.0h,四分位数间距为62.0h;男性组均值为27.9h,中值为7.0h,四分位数间距为21.0h,P〈0.01),急诊PCI比例比男性组少(35.6%比58.0%,P〈0.01)。在冠状动脉病变上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而在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率上,女性组也比男组性高,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23.7%比13.9%和13.4%比7.2%);经调整年龄、就诊时间、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急诊PCI比例后等因素后,住院死亡率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和男性相比,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危险因素多、就诊时间晚及急诊PCI比率低,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率高。但就性别而言,住院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28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6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通过加强护理及监护,降低病死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可提高PCI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56例患者中,54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96%。结论 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价术前慢性肾脏病(CKD)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成年病例数据共2 552例,以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m2)为CKD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CKD组和非CKD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合并CKD者148例,患病率为5.8%。与非CKD组比较,CKD组患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较多,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升高(19.6%vs.1.8%,P<0.001),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比例升高(7.4%vs.0.7%,P<0.001),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术后房颤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升高,住院期间死亡率升高(6.1%vs.1.1%,P<0.001)。Logistic分析显示,CKD分别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OR 2.954,P<0.001)、肾脏替代治疗(OR 3.491,P<0.001)和死亡(OR 3.491,P=0.004)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KD患者合并症多,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升高,手术风险增加;CKD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和肾脏替代治疗的预测因子,也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易远明 《河北医学》2013,19(9):1362-1366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t)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采用IABP辅助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50例(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仅使用常规药物的AMI并泵衰竭50例PCI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尿量、临床症状、转归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使用IABP后50例低血压或休克状况,尿量明显增多,心率明显减慢(P〈0.01),且顺利通过PCI手术期,痊愈出院,仅5例死亡,成功率90.0%,死亡率10.O%。对照组50例中,37例患者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并接受PCI术,13例分别死亡,成功率74.0%,死亡率26.0%。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BP辅助治疗下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病人,可明显降低其心源性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生存率,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示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病人辅助治疗有明显的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