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目的 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胸苷酸合成酶(TYMS)基因mRNA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法及突变富集-液相芯片法检测30例病理分期为ⅢA-N2期的NSCLC组织TYMSmRNA表达及EGFR基因19号及21号外显子突变状况,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TYMS mRNA低表达14例(46.7%),中偏低表达7例(23.3%),中表达7例(23.3%),中偏高表达0例,高表达2例(6.7%);12例检出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0.0%,其中6例为19外显子缺失突变,6例为21外显子置换突变.TYMS mRNA表达水平与EGFR突变相关,EGFR突变多发生在TYMS mRNA较低表达水平的患者肿瘤组织中(Z=-2.604,P=0.009).结论 NSCLC组织中TYMS mRNA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相关,可为今后临床中针对不同条件的患者相关药物的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以及ERCC1和RRM1表达情况,结合患者个体化临床资料,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为NSCLC患者精准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52例同期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和RRM1的蛋白表达,应用PCR方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同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比较不同EGFR基因突变以及不同ERCC1和RRM1的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EGFR基因突变女性(56.5%,13/23)高于男性(20.7%,6/29)(P=0.009),腺癌(56.5%)高于鳞癌(23.1%)(P=0.017);不同TNM分期、年龄和吸烟状况下EGFR基因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RCC1、RRM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24/52)、48.1%(25/52)。不同性别、年龄、病理分型、TNM分期和吸烟状况的患者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和RRM1阴性表达者中位生存期(18.2M,17.3M)高于阳性表达者(13M,15M)(P=0.001、0.009)。(3)EGFR突变型患者化疗后中位生存期较EGFR野生型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EGFR野生型同时ERCC1、RRM1的表达阴性化疗疗效和中位生存期较突变型的好(P=0.043,P=0.0006)。结论:(1)EGFR基因突变在女性、腺癌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2)ERCC1、RRM1的表达水平可评价中晚期NSCLC患者以铂类为基础化疗的疗效,并可作为判断该类患者预后的指标。(3)EGFR野生型且ERCC1、RRM1的表达阴性的患者术后行以铂类为基础化疗其疗效较佳,EGFR突变型患者建议选择TKI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ERCC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10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蜡块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ERCC1蛋白质表达,分析其在二者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ERCC1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7%,在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1.84,P <0.01)。ERCC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5.822,P <0.05)和临床分期(χ2=4.40,P<0.05)相关,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长度、Ki-67标记指数无明显相关( P >0.05)。结论ERCC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RCC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Kirsten鼠肉瘤基因(K-ras)和核苷酸剪切修复复合体1(ERCC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NSCLC生理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SCL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89例,其中取32例患者癌旁组织标本,检测各标本中EGFR、K—Ras和ERCC1蛋白的表达。结果:NSCLC组织中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2.8%,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12%;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患者;K—Ras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1.5%,在癌旁组织中为9.4%;腺癌表达率明显高于鳞癌;E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4.9%,在癌旁组织中为3.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患者中EGFR、K—Ras和ERCC1蛋白的表达均为上调趋势,其表达是指导患者临床个体化疗方案及疗效和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7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ERCC1、EGFR的表达情况,观察二者的表达与NSCLC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ERCC1、EGFR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9%(29/97)和22.7%(22/97),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中ERCC1表达与年龄有关(P0.05),EGFR表达与性别和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NSCLC中ERCC1和EGFR的表达是判定化疗疗效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7例NSCLC患者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ERCC1、EGFR的表达情况,观察二者的表达与NSCLC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ERCC1、EGFR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9%(29/97)和22.7%(22/97),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SCLC中ERCC1表达与年龄有关(P<0.05),EGFR表达与性别和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NSCLC中ERCC1和EGFR的表达是判定化疗疗效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结合目前指导个体化治疗的5个分子生物学指标对接受过新辅助化疗的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目前NSCLC个体化治疗靶标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法(bDNA-LCT)检测30例ⅢA-N2期NSCLC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中ERCC1、BRCA1、TYMS、RRM1、TUBB3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对各基因表达情况与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间进行分析,探讨多基因表达对新辅助化疗的指导意义。结果:30例肿瘤组织标本中ERCC1、BRCA1、TYMS、RRM1、TUBB3基因mRNA低表达率分别为10.0%、33.3%、46.7%、46.7%、36.7%;中偏低表达率分别为16.7%、20.0%、23.3%、13.3%、16.7%;中表达率分别为40.0%、13.3%、23.3%、30.0%、26.7%;中偏高表达率分别为6.7%、16.7%、0.0%、6.7%、3.3%;高表达率分别为26.7%、16.7%、6.7%、3.3%、16.7%。统计分析显示各基因mRNA表达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ERCC1及TUBB3的mRNA表达与化疗疗效间有明显的关系(P=0.019,P=0.001);在24例行抗微管类/铂类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中,RRM1及TUBB3的mRNA表达与化疗疗效间有明显的关系(P=0.039,P=0.000)。结论:NSCLC中多基因mRNA表达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对IIIA-N2期NSCLC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前所获取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个体化基因mRNA表达检测,筛选出合理指标所指导的化疗方案,可以提高新辅助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8.
陆丽娜  蒋国法  李岗秀  李胜安  陈慧  黄伟 《浙江医学》2017,39(24):2210-2212,2217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胸苷酸合成酶基因(TYMS)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对化疗效果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晚期胃癌患者60例,均给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进行化疗。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定量检测胃癌组织ERCC1、TYMSmRNA表达水平,并将患者分为ERCC1和TYMS共同中低表达组、ERCC1中低表达及TYMS高表达组、ERCC1高表达及TYMS中低表达组。随访3年,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及生存率。结果3组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62.86%(22/35)、35.71%(5/14)、36.36%(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10、10.5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5.71%、38.46%、40.00%,2年生存率分别为37.14%、0.00%、10.00%,3年生存率分别为14.29%、0.00%、0.00%,ERCC1和TYMS共同中低表达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均高于另外两组(均P<0.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应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联合化疗,ERCC1和TYMS共同中低表达的患者生存率优于仅其中1个基因高表达的患者,而化疗效果差异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腺癌组织中人转录辅助因子4(PC4)过表达对淋巴转移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96份肺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C4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淋巴转移和肿瘤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肺腺癌组织PC4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正相关(r=0.63,P<0.01);PC4蛋白表达与淋巴转移正相关(χ2=8.29,P<0.01),与TNM分期正相关(χ2=4.71,P<0.05);PC4mRNA与淋巴转移正相关(χ2=8.40,P<0.01),与TNM分期正相关(χ2=5.10,P<0.05)。结论PC4过表达与肺腺癌患者的淋巴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PC4可能促进肺腺癌的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不同类型样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扩增阻滞突变(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 ) 荧光定量PCR (QPCR)、超级(super)Arms QPCR分别检测NSCLC石蜡组织、细胞学涂片及外周血中EGFR基因突变状态,同时分析EGFR、19号外显子缺失(E19 DEL)、21号外显子L858R(E21 L858R)点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样本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705例NSCLC患者中EGFR突变率为52.06%(367/705), 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样本类型有关; 女性患者突变率(67.69%)显著高于男性(38.68%, χ2=59.06,P60岁 (48.93%, χ2=5.45,P60岁(22.01%, χ2=4.31,P<0.05)。E21 L858R突变率为39.78% (146/367), 女性患者(28.62%)显著高于男性(13.95%, χ2=22.95,P<0.01), 石蜡组织(22.30%)明显高于细胞学涂片(12.70%)、外周血样本(6.25%, χ2=7.47,P<0.05)。结论: 不同类型样本EGFR基因突变状态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应正确送样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胸腔积液(胸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对厄洛替尼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HRM法检测275例NSCLC患者胸液标本EGFR突变,其中有组织标本的52例同时进行HRM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比较胸液与组织EGFR突变状态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胸液EGFR敏感突变患者随机给予厄洛替尼治疗或吉西他滨加顺铂(GP)方案化疗。比较2组客观缓解率(ORR)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结果:275例NSCLC患者胸液EGFR敏感突变率为55.3%。52例配对组织、胸液标本中,EGFR敏感突变检出率为61.5%,高于直接测序法的40.3%(P<0.01);胸液标本中,EGFR敏感突变检出率为55.8%,高于直接测序法的36.5%(P<0.01)。胸液和组织检测EGFR敏感突变的吻合率为82.6%;厄洛替尼组mPFS 11.5个月(95%CI 10.4~12.6),显著高于GP组的4.4个月(95%CI 3.9~4.8)(P<0.01)。厄洛替尼组ORR明显高于GP组(70.0% vs 29.4%,P<0.01)。结论:晚期NSCLC胸液标本可弥补或替代组织标本进行EGFR敏感突变检测,HRM法敏感性优于直接测序法。EGFR敏感突变NSCLC患者应用厄洛替尼可提高客观缓解率,延长mPF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棘皮动物微管蛋白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情况与临床特征、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肿瘤转移、临床分期或术后分期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情况等,并通过阅览病例、电话随访等方式随访其生存情况。结果82例中,检测出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9例为突变阳性组,总突变率为10.98%,余为突变阴性组。2组在性别、肿瘤病理类型、肿瘤转移、病理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吸烟史、EGFR基因突变情况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阳性组与突变阴性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月(95% C I ,18~24月)和23月(95% C I ,22~24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多倾向于女性、不吸烟、腺癌与EGFR基因无突变的患者。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尚不能作为评估NSCLC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中BRCA1、ERCC1和EGFR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BRCA1、ERCC1和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77例非小细胞肺癌和6例癌旁组织中BRCA1、ERCC1和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肺癌中BRCA1、ERCC1、EGFR在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在癌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BRCA1、ERCC1在不同病理类型和分期中表达均无差异;BRCA1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明显小于低表达组;EGFR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应用铂类药物化疗ERCC1低表达组的生存期明显明显长于高表达组。结论在NSCLC中BRCA1、ERCC1、EGFR在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BRCA1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明显小于低表达组,EGFR高表达可能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ERCC1是铂类治疗独立的预后因素,三项抗体的检测与预后和临床用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多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基于高通量液相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p53、p16、视网膜母细胞瘤(Rb)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热点突变的方法,并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子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针对p53、p16、Rb和EGFR基因热点突变位点,分别设计正常序列和突变序列探针,将探针固定于标记不同比例荧光物的微球上.分别提取65例NSCLC患者(Ⅰ期23例,Ⅱ期20例,Ⅲ期22例)癌组织标本和其中20例患者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基因组DNA,PCR扩增p53、p16、Rb和EGFR基因.将PCR产物与含寡核苷酸探针的微球混合后用Luminex 1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进行流式荧光检测分析.结果 单独检测p53、p16、Rb和EGFR基因突变时,NSCLC标本突变检出率分别为53.8%(35/65)、20.0%(13/65)、7.7%(5./65)和35.4%(23/65);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为5.0%(1/20)、5.0%(1/20)、0和0.而四基因联合检测,敏感性为81.5%(53/65),特异性为90.0%(18/20),准确性为83.5%(71/85);Ⅰ、Ⅱ、Ⅲ期NSCLC标本突变检出率分别为78.3%(18/23)、80.0%(16/20)和86.4%(19/22).结论 成功建立了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同时检测临床NSCLC标本多基因突变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该方法有助于提高NSCLC分子诊断的效率,并可能有助于NSCL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DNA修复家族成员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l,ERCCl)及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l,BRCAl)的表达及其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初治晚期NSCLC标本200例.其中维吾尔族患者和汉族患者分别为94例和106例,采用免覆组化方法检测ERCCl、BRCAl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的特点和相关性。结果:维吾尔族NSCLC组织中ERCCl表达阳性率为31.9%,汉族NSCLC组织中ERCCl表达阳性率为30.2%,两组ERCCl的表达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9,P〉0.05);维吾尔族NSCLC组织中BRCAl表达阳性率为80.9%,汉族NSCLC组织中BRCAl表达阳性率为59.4%,两组BRCAl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1,P〈0.05):在维吾尔族或汉族NSCLC组织中,ERCCl和BRCAl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6,P〈0.05;χ^2=6.726,P〈0.05),且表达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0.247,P〈0.05;rs=-0.252,P〈0.05)。结论:维吾尔族与汉族NSCLC组织中BRCAl表达存在差异,且ERCCl和BRCAl表达存在负在关。ERCCl和BRCAI可为临床上维吾尔民族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以探讨老年晚期患者的EGFR突变类型及突变特征。方法 45例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的NSCLC的病理组织标本,经基因测序法检测其EGFR基因突变情况,并对EGFR基因各外显子的突变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例NSCLC标本,EGFR基因突变率为37.8%,其中外显子19约占52.9%;外显子21占41.2%,两者合占基因总突变数的94.1%。外显子19突变主要发生在DNA链上的碱基序列第746~753位密码子上,均为碱基删除突变,其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del E746-A750;外显子20突变1例,突变发生在DNA链上的碱基序列第768位密码子上的错义突变;外显子21突变发生在DNA链上的碱基序列第848、858、861位密码子上的错义突变,而L858R是最常见类型。突变阳性率,男性22.7%,女性52.2%;吸烟者15.4%,非吸烟者46.9%;鳞癌14.2%,腺癌48.4%;Ⅲ期26.5%,Ⅳ期36.8%,EGFR基因突变率在性别比例、吸烟情况以及病理类型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学意义(P&lt;0.05);在肺癌分期的比较,差异无意义(P&gt;0.05)。结论 (1)EGFR基因突变约占NSCLC总数的37.8%, 以外显子19、21突变为主。(2)EGFR主要突变类型为碱基删除突变、错义突变,大部分突变发生在女性、非吸烟、腺癌患者,其中,半数以上存在复合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