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变化。方法:采用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一期法测定了80例恶性肿瘤患者(肺癌31例、肠癌21例、乳腺癌12例、恶性淋巴瘤16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0.001);复发转移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未复发肿瘤转移组明显增高(P<0.01-0.001);肺癌、肠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4组各组间血浆凝血因子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的变化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尿毒症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的活性在尿毒症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 FⅤ: C、FⅦ:C、FⅧ:C、FⅩ:C、FⅪ:C 检测采用一期法,在 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对50例尿毒症患者血透前、后的各个凝血因子、临床相关资料等作分析比较,以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尿毒症患者血透前组血浆 FⅤ:C、F Ⅶ:C、FⅧ:C、FⅩ:C、FⅪ:C 分别为114.16%±34.12%、199.32%±34.56%、181.05%±56.11%、118.56%±26.81%和 156.57%±39.25%;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血浆 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 分别为108.29%±35.16%、 162.36%±32.39%、132.36%±59.32%、95.86%±12.23%和139.39%±41.16%,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 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值均<0.05~0.01)。同时,尿毒症患者血透前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23%、59%、51%、36%、43%;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分别为:21%、52%、46%、31%、3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显示尿毒症时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与透前组相比,透后组的凝血因子 FⅦ:C、FⅧ:C、FⅩ:C、FⅪ:C 水平明显低于透前组(P 值均<0.05~0.01)。FⅦ:C 与 BUN、Cr 呈正相关。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提示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可能是尿毒症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血透能减低凝血因子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Ⅶ、Ⅹ、Ⅺ的活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采用一期法在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同时对160例AIS患者的各个因子在疾病初发与复发、年龄、性别等方面作分析比较,8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AIS组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分别为102.25%±34.36%、187.29%±34.93%、157.29%±55.11%、135.60%±43.21%和106.74%±54.78%,与健康老年组比较,患者组的FⅤ:C、FⅦ:C、FⅧ:C、FⅩ:C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而FⅪ:C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IS病人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25%、58%、53%、40%、11%。同时发现再发AIS组上述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AIS组(P<0.01)。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Ⅴ:C、FⅦ:C、FⅧ:C、FⅩ:C增高明显,但FⅪ:C并无明显变化,这表明凝血因子在参与AIS发病中的重要性及其复杂的机制。另外,我们的结果表明凝血因子升高程度与疾病初发与复发有关,复发组的上述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为靶点探讨药根碱抗血栓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Ledock软件将药根碱分子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激活阶段关键靶蛋白FⅫ、活化凝血因子FⅫ(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Ⅻ,FⅫa)、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Ⅺ,FⅪ)和活化凝血因子Ⅺ(actived coagulation factorⅪ,FⅪa)进行分子对接,以结合能低于-5 kcal/mol作为阈值判断药根碱与接触激活因子的结合活性;采用体外凝血实验法检测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TT);乏因子血浆纠正试验检测FⅫ、FⅪ、凝血因子Ⅸ(coagulation factorⅨ,FⅨ)、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凝血因子Ⅹ(coagulation factorⅩ,FⅩ)和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FⅦ)的活性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药根碱对FⅫ蛋白激活的抑制作用。结果(1)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药根碱与FⅫa、FⅪa结合能均低于-5 kcal/mol,结合活性良好。(2)体外实验中,0.2~0.8 mg/mL药根碱均可显著延长APTT(P<0.01),但不延长PT和TT(P>0.05)。(3)药根碱各剂量均显著降低FⅫ活性(P<0.01),药根碱高剂量(0.8 mg/mL)可降低FⅪ活性(P<0.05),但对FⅨ、FⅧ、FⅩ及F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4)药根碱各剂量均显著抑制FⅫ蛋白的激活(P<0.01)。结论药根碱与FⅫa对接较好,显著延长APTT,抑制FⅫ蛋白激活,降低血浆FⅫ活性,提示其抗栓作用可能通过抑制FⅫ的活性而发挥。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初期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规律及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相应关系。方法:选择2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1 d开始服用华法令抗凝,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3、5、9、13 d测定其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及PT、APTT值。动态观察FⅡ、FⅦ、FⅨ、FⅩ活性及PT、APTT在其中的变化。结果:FⅡ、FⅦ、FⅨ、FⅩ活性术后第1 d显示低于术前组(P<0.05或P<0.01),而FⅨ:C活性明显高于服药前组(P<0.01);口服华法令后第1 d FⅦ:C明显低于服药前(P<0.05);FⅩ:C活性明显高于服药前(P<0.01);FⅡ:C、FⅨ:C从数值上看高于服药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华法令后第2-4 d各凝血因子活性逐渐下降,与前一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呈显著性(P<0.05或P<0.01))。服药后第8 d由于药物剂量的调整FⅦ:C、FⅨ:C有所回升。到服药后第12 d各凝血因子活性基本保持稳定。PT值随FⅦ:C的波动而随之相应改变。而APTT值服药后第1 d与术前比较无差异外(P>0.05),其余时间段均明显高于术前组(P<0.01)。结论:在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初期,PT、APTT不能准确反映各凝血因子活性变化的水平,同时检测FⅡ、FⅦ、FⅨ、FⅩ活性,可及时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是防止出血和栓塞发生的有效  相似文献   

6.
赤芍总苷抗凝血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赤芍总苷(TPG)抗凝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大鼠抗凝血酶Ⅲ、蛋白C活性。结果:TPG能够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P<0.01);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外源性凝血因子Ⅱ、Ⅴ及内源性凝血因子Ⅸ的活性(P<0.05,P<0.01),能显著升高大鼠AT-Ⅲ活性(P<0.01)。结论:TPG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并揭示了其部分抗凝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68例和健康者3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2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抗凝血酶(AT)、蛋白C (PC)、蛋白S (P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及纤溶酶原(PLG)活性的差异,分析上述指标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PT、APTT、TT、FDP、DD、FⅧ及VWF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AT、PC、PS、PLG及F (Ⅱ、Ⅴ、Ⅶ、Ⅺ)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增高,PT、APTT、TT、VWF、FDP、DD呈现升高趋势,FIB、F (Ⅱ、Ⅴ、Ⅶ、Ⅺ)、AT、PC、PS、PLG呈现下降趋势,FⅧ无明显变化,各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可以预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对83例经肝活检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vWF。结果:PA从炎症G2期到纤维化S2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凝血因子Ⅱ、Ⅶ活性在炎症G3 4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G0期(P<0.05);因子Ⅷ活性水平从G1期开始均明显高于G0期(P<0.01),vWF活性水平从G2期开始明显高于G0期(P<0.05),因子Ⅱ活性水平从S2期到S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因子Ⅹ活性水平S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因子Ⅷ、vWF从S1期到S4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0期(P<0.05)。结论:PT活动度及凝血因子Ⅱ、Ⅷ、Ⅹ和vWF活性在判断慢性肝脏炎症轻重以及纤维化程度方面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旺  罗建明  林发全 《重庆医学》2016,(15):2092-2094
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诊治的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障碍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临床以全身自发性出血为主要表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延长,凝血因子Ⅸ(FⅨ)活性显著降低,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Ⅺ(FⅪ)和凝血因子Ⅻ(FⅫ)活性不变.用维生素K1治疗后PT、APT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凝血因子Ⅸ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凝血因子Ⅷ,Ⅺ,Ⅻ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治疗7d后凝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如患者有多部位反复出血表现,且PT、APTT明显延长,应高度怀疑灭鼠剂中毒的可能.灭鼠剂中毒患者需接受维生素K1长疗程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尿毒症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并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66例健康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对照组人群以及病例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的活性,及血肌酐( Cr)、尿酸( UA)、尿素氮( BUN)、血清总蛋白( TP)水平,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透析前凝血因子Ⅴ为(107.4±27.6)s,凝血因子Ⅶ为(142.7±21.8)s,凝血因子Ⅷ为(131.7±33.2)s,凝血因子Ⅹ为(119.7±20.5)s,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析后凝血因子Ⅴ为(103.6±23.6)s,凝血因子Ⅶ为(163.4±25.1)s,凝血因子Ⅷ为(144.4±27.6)s,凝血因子Ⅹ为(134.7±25.4)s,与透析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透析后Cr为(593.1±177.4)umol/L,BUN为(17.6±5.4)mmol/L,Ua为(280.4±8.4)umol/L,TP为(63.5±8.7)g/L,明显低于透析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而透析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此状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处理出血以及血栓形成等状况。  相似文献   

11.
徐鹏  张骅  陈星华 《疑难病杂志》2011,10(7):506-508
目的探讨On-line血液透析滤过技术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机体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随机分为On-line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T组)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C组)各40例。T组患者每周行1次血液透析滤过,2次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而C组患者每周行3次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均为4h。观察时间为12周。另设健康成人1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变化。结果 C组和T组患者治疗前CD_3~+、CD_4~+、CD_4~+/CD_8~+、IgG、IgA、IgM、C_3、C_4水平均明显低于N组(P〈0.05),但C组、T组治疗前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治疗后,C组患者CD_3~+、CD_4~+、CD_8~+、CD_4~+/CD_8~+、IgG、IgA、IgM、C_3、C_4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组患者CD_3~+、CD_4~+、CD_4~+/CD_8~+、IgG、IgA、IgM、C_3、C_4水平升高,与治疗前及C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_8~+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On-line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减少其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徐雁霞 《四川医学》2009,30(2):209-210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抽取3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静脉血,检测血清中CRP、总胆回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回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根据CRP水平分为正常组(CRP≤8mg/L)和升高组(CRP〉8mg/L)。结果异常组总胆固醇(CHOL)高于正常组,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RP与CHOL正相关(P〈0.05),与TG、HDL-C、LDL-C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RP是炎症反应较好的预测指标,其对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斌  林家弟  巴桑 《当代医学》2011,17(11):21-22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方法对86例血液透析患者及80例正常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血压变化的各项参数: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最高收缩压与最低收缩压的差值(max-minSBP)、最高舒张压与最低舒张压的差值(max-minDBP)、日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d-nSBP)、日间平均舒张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d-nDB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max-minSBP、max-minDBP、d-nSBP、d-nDB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夜间血压持续升高,昼夜节律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体积增大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1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用彩色多普勒测量其甲状旁腺体积,并同时检测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等骨代谢指标。结果1)根据血清iPTH结果1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高iPTH组(血清iPTH>300ng/L)84例(47.7%),正常iPTH组(血清iPTH150~300ng/L)32例(18.2%),低iPTH组(血清iPTH<150ng/L)60例(34.1%)。2)17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有60例伴有甲状旁腺体积增大(34.1%),其中高iPTH组有48例(57.1%)、正常iPTH组4例(12.5%)、低iPTH组8例(13.3%)。高iPTH组患者甲状旁腺体积增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iPTH组和低iPTH组(P<0.05)。高PTH组甲状旁腺体积增大的程度亦明显高于正常PTH组和低PTH组(P<0.05)。3)甲状旁腺体积增大与透析龄≥5年、不规律服用活性维生素D3制剂的比例、血磷和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液滤过次数<2次/月和血钙水平呈负相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体积增大的发生率较高,多发生于甲状旁腺激素高分泌组。透析龄、不规律服用活性维生素D3制剂、血iPTH是甲状旁腺体积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和C_3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对68名(18~59岁)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留取了血液标本检测免疫球蛋白和C_3。结果:血液透析后Bun和Scr下降,CO_2CP、IgG和C_3上升(P<0.01),IgA、IgM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毒症合并对机体不利的免疫损害,血液透析能明显改善尿毒症的症状,增强尿毒症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瓦皮素(ET)和心钠素(ANP)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中的作用。方法:尿毒症患者分为维持性血液透析不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维持性血液透析使用EPO组及尿毒辣症非透析组,以上3组各自分为高血压组和高血压正常组,另设健康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和ANP水平。结果:所有尿毒症患者血浆ET-1和A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维持血液透析使用EPO组血浆ET-1和ANP水平高于维持特性血液透不使用EPO组(P<0.05);各组中高血压亚组的血压ET-1水平及ET-1/ANP比值均高于其相应的患者的高血压同 浆ET-1水平井高升以及ET-1和ANP比值的增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5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进 《医学综述》2009,15(19):3031-3032
目的分析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52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死亡原因。结果5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包括心血管事件27例(52%)、放弃治疗13例(24%)、脑血管意外5例(10%)和感染、消化道出血及肿瘤7例(14%)。结论心血管事件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伴皮肤瘙痒症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加巴喷丁治疗组,每组各1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加巴喷丁治疗组口服加巴喷丁0.2g,3次/周,两组均1次/d进行瘙痒、睡眠评分,记录不良反应,治疗中每周1次常规监测血生化、肌酐、尿素氮、血常规、甲状旁腺激素等。结果加巴喷丁组患者瘙痒改善总有效率92.85%,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瘙痒评分由治疗前(9.23±0.79)分下降至治疗后(2.82±1.48)分,睡眠评分由治疗前(6.51±1.49)分改善为(1.62±0.97)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巴喷丁组偶有患者出现头昏,无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血常规、尿素氮、甲肝及甲状旁腺激素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加巴喷丁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安全有效,患者睡眠改善,且该药对血生化、血常规、尿素氮、肌酐及甲状旁腺激素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埃索美拉唑联合无肝素血液透析防治尿毒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埃索美拉唑联合无肝素血液透析组(治疗组,30例)和法莫替丁联合无肝素血液透析组(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监测给药后第2、4、6天胃液pH值。结果 (1)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6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和对照组病死率(6.7%和1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给药后第2、4、6天两组胃液pH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和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埃索美拉唑联合无肝素血液透析可显著降低尿毒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其胃液pH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音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尿毒症患者26例,观察其血透前后各种临床和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液透析前后患者体重、肾功能、血红蛋白及每日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早期充分透析,坚持维持性血液透析,加强个体化透析,加强透析中及透析间期的管理,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防治并发症,可提高老年MHD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