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观察桡神经浅、深支的形态学特征,以便更安全、方便地开展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方法:观察40套上肢标本中桡神经浅、深支进行形态学特点并进行解剖学测量,并应用于19例桡骨骨折患者的交锁髓内钉手术操作。结果:桡神经浅支在距离Lister结节(36.9±9.7)mm近段桡侧处分出内、外侧两支,在前臂旋前位采用外侧入路置入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时,锁钉与桡神经深支的最短距离为15.5mm,19例桡骨骨折患者手术操作均安全、顺利完成,无桡神经浅、深支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桡骨交锁髓内钉进钉点选择Lister结节不易损伤桡神经浅支,但选择切口时应注意尽量避开头静脉。桡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在前臂处于旋前位,从外侧入路锁钉时桡神经深支损伤的可能性较小。置入远端锁钉的安全区域为距离肱桡关节面3cm以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46例,显露骨间后神经后分别测量骨间后神经起始处(即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深度)、与桡骨头的距离、与髁间线的距离、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以及桡骨茎突与髁间线之间的距离.结果:骨间后神经的起始处即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且与该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0±2.1)mm、与皮肤表面的垂直距离平均为(18.4±3.5)mm、与桡骨头的距离平均为(52.8±4.9)mm、与髁间线的距离平均为(60.3±15.8)mm,髁间线与桡骨茎突尖端的距离平均为(229.2±18.7)mm.结论:髁间线下方约60m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6mm处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即骨间后神经起始处的定位标志,本实验可为骨间后神经阻滞麻醉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方法并明确其应用解剖学特征.方法取成人尸体48具,显露桡神经深支,在前臂旋前旋后中立位,分别测量桡神经深支发出点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骨茎突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结果桡神经深支自桡神经主干发出的位置在肱桡关节上方平均为(15.4±2.5)mm.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与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1±2.1)mm,与肱桡关节线的平均距离为(61.3±17.6)mm,肱桡关节线与桡骨茎突尖端之距平均为(230.5±19.4)mm,后二者之比平均为(0.27±0.03)mm.结论桡骨小头正前方或略偏外侧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近端的定位标志,肱桡关节线下方约60 m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6 mm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的定位标志,二者结合可相对准确的对桡神经深支进行体表定位.  相似文献   

4.
对15具成人尸体共30侧桡神经浅支进行了观测,结果:桡神经浅段平均长约2.89cm,浅段长与前臂长的相关系数r=0.13(P>0.05),浅段长与前臂长的自身比例结果为12.72%。桡神经浅支浅出处宽2.63mm,分支处宽3.21mm,浅段全长与头静脉伴行。浅出处与桡骨茎突的平均距离为8.83cm,该距离与前臂长的相关系数r=0.5217(P<0.05),回归方程为Y=5.5063+0.1409x,Syx=0.9966,桡神经浅支分支处距桡骨茎突的直线距离为5.91cm。分支处与前臂长的自身比例结果为28.88%。认为用自身比例法估计浅段长和桡神经浅支分支处位置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桡神经浅支掌背部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掌背部筋膜皮瓣、掌指骨骨折的微创治疗及外科神经修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上肢标本42例,应用解剖剥离法,解剖出桡神经浅支及其各分支,观测了桡神经浅支分为内、外侧支的分支点(A点)与桡骨茎突(O点)的距离(AO)和角度(∠A),并测量了其各分支点之间的长度及相应分支点的角度。外侧支分为拇指尺背侧皮神经和第一掌背皮神经处记为B点;桡神经内侧支分为第二、三掌背皮神经处记为C点,第二、三掌背皮神经的夹角记为∠C;第二、三掌背皮神经分为指背皮神经处分别记为D点和E点。结果:42例标本中,38例标本桡神经浅支在桡骨茎突远侧约(3.8±0.6)cm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前行约(1.2±0.3)cm分为拇指尺背侧皮神经和第一掌背皮神经,桡神经内侧支前行(1.1±0.2)cm分为第二、三掌背皮神经,分布于手背部。结论:临床工作中要充分的掌握皮神经的走行数据和体表投影,从而减少损伤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从国内外的已有资料表明,手背皮神经的支配范围差异较大。本文就115例上肢(其中儿童42,成人73)标本,就手背皮神经的局部位置、行程和支配范围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一、桡神经浅支、在桡骨茎突上方平均9±14.4mm(15—75mm)其中以35—65mm 处分成二支者多见,占77.8±5.2%。因此,桡神经浅支阻滞麻醉的理想位置是在其分支之前。通常在桡骨茎突上方40~50mm 处,但由于桡神经浅支分支位置可变范围较大,在临床应用时应予考虑。二、尺神经手背支分成二支至手背的位置,可在尺骨茎突上方5—40mm 处转至手背。因此,在腕部掌侧的损伤,尤其是较低位的尺神经损伤,作检查时,应考虑  相似文献   

7.
在解剖一成年尸体时,发现右上肢桡神经浅支穿出肱肌腱。桡神经浅支的起源、分布无异常,走行于肱挠肌腱的深面,在前臂下1/3水平,距桡骨茎突63mm处。桡神经浅支自肱桡肌腱深面穿此肌腱至浅面,穿腱的部位成孔,  相似文献   

8.
小儿腘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积累小儿血管的解剖学资料 ,为临床小儿静脉穿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侧学龄前儿童下肢防腐标本上 ,观测静脉及与动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测中班儿童 60侧静脉及动脉等。结果 :①静脉与动脉、胫神经的位置关系 ,窝上段静脉暴露段长度为 (1.5 6± 0 .2 9)cm。静脉深面为动脉 ,外侧为胫神经 ;静脉呈深浅关系 ,两者重叠 1/2以上者占83 %。在窝中、下段上述结构逐渐移位 ,至下段由浅而深依次为胫神经、静脉、动脉 ;②静脉体表投影 :膝关节伸直位 ,通过髌骨上缘最突点的水平线上 ,距股二头肌肌腱内侧 (0 .74± 0 .13 )cm处 ;在髌骨下缘最突点的水平线上 ,距股二头肌肌腱内侧为 (1.2 3± 0 .2 0 )cm处 ,上述二处的连线为静脉体表投影。结论 :小儿静脉穿刺在窝上段和静脉体表投影线上 1/3段较安全 ,中 1/3段及其以下部位穿刺时有可能伤及动脉和胫神经  相似文献   

9.
<正> 例1 成年,男性,新鲜尸体左上肢。臂部及手部发育正常。解剖中见:正中神经与桡神经皮支在腕关节(桡骨茎突),上方7cm处有一横行分支并连,外径0.1cm,向中枢端分离2.5cm再强行分离1cm。在横行的并连神经支上未见到再有分支。 例2 男性,39岁。因右腕部切割伤一个月、右手指及手掌部桡侧皮肤感觉障碍,而行右腕部正中神经探查术。术前检查:患者右腕部于桡骨茎突上方5cm处瘢痕,右大鱼际肌轻度萎缩,对掌不全,右  相似文献   

10.
避免桡动脉插管后并发栓塞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避免桡动脉插管后并发栓塞提供解剖学资料,用游标卡尺测量了32具尸体共64侧的桡动脉近腕部直径及分支起点,并对其中16具共32侧桡动脉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了内、外径。桡动脉在平桡骨茎突处和距茎突上5cm处的外径分别为3.21±0.62mm和3.06±0.57mm,P>0.05。管壁厚度分别为0.59±0.16mm和0.50±0.12mm,P<0.02。腕掌支和掌浅支起点在桡骨茎突上方11.55±5.94mm。结果提示:桡动脉插管时穿刺针直径应在1.266±0.38mm范围内,进针部位在桡骨茎突近侧23.2~50mm处为宜。此外,对穿刺方式、进针角度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桡神经浅支在前臂卡压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表现 ,掌握该征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解剖了 2 0具 40例成人上肢标本 ,观测桡神经浅支穿出处的局部特点及其距桡骨茎突的距离 ;对 15例桡神经浅支卡压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治疗并随访。结果显示 :桡神经浅支穿出部位为腱性组织所包绕 ,该处筋膜与肱桡肌肌腱挤在一起 ,易受压 ;1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 ( 12例 )、手术治疗 ( 3例 ) ,症状消失无复发。认为桡神经浅支在前臂中下段易发生卡压有其解剖学基础 ,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腕背痛的患者应考虑到该征的存在 ,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解剖4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直径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入股静脉点及各属支注入大隐静脉点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腕部背侧带血管蒂骨 (膜 )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 ,解剖观测了骨间前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腕背支以及第 2 ,3掌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①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始于桡骨茎突上 (6 .6± 0 .7)cm处 ,外径 (1.4± 0 .2 )mm ;②桡动脉腕背支起点距桡骨茎突 (1.2± 0 .3)cm ,外径为 (1.3± 0 .3)mm ;③第 2 ,3掌背动脉分别始于桡动脉腕背支和掌深弓的穿支 ,外径均为 (0 .8± 0 .2 )mm ;④尺动脉腕背支于豌豆骨上 (4 .1± 0 .6 )cm始于尺动脉 ,外径 (1.2± 0 .3)mm。上述动脉间相互吻合丰富 ,在手背形成动脉网 ,并发骨膜支分布尺、桡远端和掌骨。结论 :以上述动脉腕背支及第 2 ,3掌背动脉为蒂 ,可以设计不同的带血管蒂的骨 (膜 )瓣 ,用于邻近移位修复舟、月骨骨不连或骨坏死  相似文献   

14.
骨间后神经桡管段的解剖学观测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安全区,为骨间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80侧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骨间后神经桡管段的行程、毗邻和可能存在的卡压部位.结果 在桡管内,骨间后神经在桡骨头前方附近自桡神经发出,隔肘关节囊、环状韧带越过肱骨小头、桡骨头行至桡骨颈外侧中线处与桡骨颈交叉.该交叉部位距桡骨头上缘(3.6±0.4)cm;桡侧返血管的分支、桡侧腕短伸肌腱弓均对骨问后神经形成卡压.结论 桡骨上端后外侧3.0 cm范围内是桡骨头颈骨折手术暴露、放置钢板的全区;在行骨间后神经减压术,切开Frohsf腱弓的同时,将桡侧返血管的分支和桡侧腕短伸肌腱弓一并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种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方法.方法 根据手部缺损面积的不同在虎口背侧以桡动脉深支为轴心血管,拇短伸肌腱尺侧至第2掌骨桡侧的范围内设计皮瓣,切取的皮瓣包含有桡动脉深支、头静脉、桡神经浅支.将桡动脉其中一端与伤指指固有动脉吻合,将头静脉与手背直径最大的静脉相吻合,将桡神经浅支与创面神经吻合.结果 平均随访8个月...  相似文献   

16.
儿童孟氏骨折畸形愈合伴桡神经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氏骨折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是上肢较常见的骨折脱位,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但多发于儿童。桡神经在肘前部向下分为深支和浅支,桡神经深支绕过桡骨头,进入旋后肌深、浅层之间,然后穿出旋后肌位于骨间膜表面走向远侧。桡骨头脱位后,容易损伤桡神经。儿童孟氏骨折,若不注  相似文献   

17.
通常,手背桡侧半,桡侧二个半指近节指骨背面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最近,我们在对一男性尸体解剖时发现:两手背桡侧半、桡侧二个半指近节及中节指骨背面皮肤由肌皮神经分布。经观察本例肌皮神经由外侧束发出后,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肱肌之间,并分支支配上述诸肌,此干在肱骨外上髁上方浅出皮下,沿前臂外侧下行,途中发出一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此干继续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分出数支分布于手背桡侧半、桡侧二个半指近节及中节指骨背面皮肤。本例标本桡神经起于后束,经肱骨肌管,肱肌、肱桡肌之间,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平…  相似文献   

18.
桡管位于前臂桡侧,是由肱桡关节、桡骨上段及前臂部分肌肉所围成的一个潜在性管道。其上端开口于肱桡关节的近侧缘,下端终于旋后肌浅层下缘,管内有桡神经深支穿过。1972年,Roles根据桡神经深支受压迫产生麻痹而出现伸腕、伸指无力等临床表现,提出了“桡管”的名称,并将此种临床表现称为桡管综合症。1979年Lister将压迫桡神经深支的因素归纳为:桡骨头纤维带、桡返动脉分支、桡侧腕短伸肌腱弓和Frohse弓四种解剖学结构。近年来,国内已先后有桡管综合症的报道。然而,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桡骨茎突尖与第二掌骨头背面的连线作为体表定位标志,对60侧成人第一掌背动脉的主干走向进行表面投影测定。结果表明:该动脉投影在上述连线桡侧0.5cm,基本上与此线平行,多居桡骨茎突远侧约4~8cm段内。作者据此探讨了该动脉在手外伤修补术中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以腋动脉为中心4支主要神经的解剖位置及变异,为上肢局部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07年12月-2009年3月行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167例,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明确各组织结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记录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在以腋动脉为中心划分的4个象限内的位置;记录腋动脉距皮深度及周围腋静脉数量。结果: 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在腋鞘内按顺时针方向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正中神经(83.8%)主要分布在第Ⅳ象限(腋动脉的前外侧),尺神经(72.5%)主要分布在第Ⅰ象限(腋动脉的前内侧),桡神经(61.7%)主要分布在第Ⅱ象限(腋动脉的后内侧),且3支神经间相对位置固定。肌皮神经大部分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89.2%),有10例(6%)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头侧。有8例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4支神经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由深到浅依次为肌皮神经(1.58±0.59)cm、桡神经(1.33±0.69)cm、正中神经(0.62 ±0.13)和尺神经(0.59±0.22)cm,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间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任意2支神经深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7例患者中,47.3%腋鞘内静脉为2条,平均为(2.4±0.8)条。结论: 在腋窝顶点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