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急进高原体能变化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开新  覃军  黄岚  何作云  隆敏  于世勇  喻杨  张艺 《重庆医学》2006,35(12):1085-1087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前后体能变化及其与急性高原反应(AMS)之间的关系,为预防AMS提供可能措施。方法99名健康男性青年,在平原时和急进西藏高原后第4天接受折返跑速度、台阶指数、握力测试,无创检测体脂率、体重指数(BMI)、基础代谢(BM),采集指端血检测台阶运动5min后血乳酸,并调查急进高原后连续5d的AMS症状。结果与平原时相比,急进高原后第4天受试青年基础代谢和体脂率显著增加,折返跑速度显著减慢,握力无显著变化,台阶运动后血乳酸显著降低。AMS症状积分与籍贯、年龄、身高、体重、折返跑成绩、台阶指数以及握力无显著相关关系,但与平原时台阶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615,P=-0.007。结论平原时无氧耐力对急性高原反应具有预测价值。加强平原无氧耐力训练可能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原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后与简化临床肺部感染评分(sCPIS)分值及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CPIS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2例VAP患者进行回顾性评价。对VAP诊断时及诊断后第3、5和7d的sCPIS分值进行分析。结果住院28d内死亡28例(53.8%),存活24例(46.2%)。存活组患病后第3、5和7d的评分较患病时明显下降(4.8±1.2、4.0±1.1、3.3±1.6比5.5±1.4,P〈0.05)。死亡组患病后第3、5和7d的评分较患病时逐渐升高(6.8±1.3、7.5±1.4、7.8±1.2比5.8±1.5,P〈0.05)。死亡组患病后第3、5和7d的评分显著高于相应存活组(P〈0.05)。死亡组机械通气时间[(18.4±5.2)d比(12.0±4.1)d]和住ICU时间[(22.5±8.5)d比(16±6.3)d]均显著长于存活组(P〈0.05)。结论动态监测sCPIS变化有助于评估V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压氧干预对初人高海拔地区青年的作用。方法将4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4人。于进驻高原前2d对A组在海拔1400m进行高压氧于预,每天1次共2次;于第3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2d到达海拔3700m地区休整2d,同时对B组进行高压氧干预(方法同A组);C组为对照组。于第7天三组青年同时乘汽车历时1d到达海拔5200m某边防哨卡。对三组进驻哨卡第2、4、6天的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分度评分,同时检测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A组及B组较C组分值降低、HR减慢、SaO2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干预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徐晓玲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2):293-295,314
目的评估危重患者限制性输血的临床结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于本院ICU病房治疗成年患者167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于ICU病房停留时间超过3d;排除标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出血、既往输血史和孕妇病例。限制性输血适应症指血红蛋白含量≤7g/d的病例。结果APACHEⅡ评分为28.9±6.5,基线血红蛋白含量(10.6±2.2)g/dl。进入ICU第28d,血红蛋白含量为(8.2±1.3)g/dl,较进入前显著降低(P〈0.001)。59例予输血治疗,接受输血患者病死率(61.1%)显著高于未接受输血患者(48.6%)(P=0.03)。对于危重患者,输血是一个独立的死亡危险因子(P=0.011;OR:2.67;95%CI:1.25—5.69)。输血组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较非输血组延长(20d比8d,P〈0.001;24d比14d,P=0.002)。结论危重患者血红蛋白减少会延长重症监护时间,输血可以导致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5.
严舒  范婧妍  吴斌  李建水 《西部医学》2023,35(2):262-265+271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钙比值(RCR)结合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对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132例,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和轻、中度急性胰腺炎(非SAP)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AP组患者RDW、RCR、BISAP评分在入院后第1、3、7 d均明显高于非SAP组,SAP组患者Ca2+在入院后第1、3、7 d均明显低于非SAP组(P<0.05)。两组患者RDW、RCR、BISAP评分均随住院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Ca2+住院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P<0.05)。非SAP组、SAP组的RCR均在第1 d处于最高水平,随后随着住院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BISAP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RCR为0.744,高于RDW(ROC:0.695)、Ca2+(ROC:0.650)(P<0.05),而RCR联合BISAP评分的AUC(0.883)最高,灵敏度为79.31%,特异度为91.26%。结论 RCR可以作为预测AP严重程度的指标,结合BISAP评分,可较准确的预测AP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及其与患者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值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在起病第1、7、14d测定42例轻型AP(MAP)与16例重症AP(SAP)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记录同期APACHEⅡ评分值,并对照20例健康对照组人群的VEGF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AP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AP组较MAP组VEGF水平也明显增高(P〈0.01),并于第7d出现峰值,第14d仍维持较高值;MAP组VEGF水平于第7d稍回落,第14d接近正常水平;AP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AP患者体内VEGF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其可能作为微循环通透性的正性调节因子,在AP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原脐贴软膏贴脐对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62例健康青年男性汽车兵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1).自海拔1 392 m,历时5d急进到海拔4 617 m的高原.出发前1d开始,分别予受试者高原脐贴软膏、安慰剂软膏贴脐,膏药每天一换,连续5d.在出发后定期测定受试者心率(HR)、血压(BP)和血氧饱和度(SaO2),并以军用卫生标准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制订的《高原临床症状自测问卷表》及《高原急性胃肠应激反应自测评分表》随访记录受试者AMS症状和胃肠道症状;用《不良事件报告表》随访记录受试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急进高原后,观察组胃肠应激反应症状评分和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第1天的AM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第3、5天的AMS症状评分和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第1天的血压和第5天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第5天的SaO2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高原脐贴软膏贴脐对急性高原反应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中S100钙结合蛋白A12(S100A12)、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8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观察组,于入院后1、3、7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LISA检测相应时间点血清S100 A12、RAGE及NF-κB水平变化,并与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另纳入85例因非脑血管病住院病人为对照组,于入院后1 d检测S100 A12、RAGE及NF-κB水平。结果观察组1、3、7 d血清S100 A12、RAGE及NF-κ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1 d血清S100 A12、RAGE以及NF-κB水平均最高(P < 0.05~P < 0.01);3 d与7 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时间点血清S100 A12、RAGE及NF-κB水平与相应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S100 A12、RAGE及NF-κB水平升高,且与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进高原抗震救灾官兵的急性高原反应状况,并探讨其心理行为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玉树抗震救灾某部162名官兵为研究对象,根据军标GJB1098—9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判断官兵的急性高原反应状况,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事件量表(LES)调查相关因素。结果救灾官兵急性高原反应的检出率为65.4%,其中轻度17.3%、中度31.5%、重度16.7%。临床表现中以气短、心慌、头昏、口唇发绀和头痛等症状最为多见,在救灾官兵中出现比率分别为83.6%、79.1%、73.1%、61.2%和58.2%。急性高原反应总计分与年龄、婚姻、心理创伤史,LES负性事件,SCL-90总分及其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食欲睡眠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188-0.619,P〈0.01或0.05),与兴趣爱好、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4,-0.28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CL-90的躯体化因子。兴趣爱好、婚姻、社会支持和年龄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大部分救灾官兵存在明显的急性高原反应,躯体化症状、兴趣爱好、婚姻、社会支持和年龄等因素对官兵的急性高原反应状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7天、第21天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指数评分(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在7d(87.5%)及21d(9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d(75%)及21d(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1d治疗组NIHSS评分(2.58±2.33)显著低于对照组(4.65±3.23)(P〈0.05)。治疗后21d治疗组Barthel评分(79.88±17.49)显著高于对照组(66.50±25.80)(P〈0.01)。结论丁苯酞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具有肯定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填充髂后上棘取骨区的止血效果。方法对14例使用PM—MA填塞髂后上棘取骨区与64例髂后上棘取骨后使用骨蜡封闭创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后引流量变化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引流管拔管时间。结果PMMA填塞与骨蜡封闭比较,引流量以及拔管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1天两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5、7d疼痛评分PMMA组较骨蜡封闭组均显著下降(P〈0.05)。PMMA并发症发生率为7.14%,较骨蜡封闭的37.5%低(P〈0.05)。结论使用PM.MA填充取骨区骨缺损能有效减少术后渗出,减轻术后疼痛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可在临床髂后上棘取骨中广泛应用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探讨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对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重症患者90例,按28 d生存率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选患者记录入ICU第1、3、7天血清RBP值及APACHEⅡ评分;比较2组患者同时点RBP值与APACHEⅡ评分,进行死亡率与各时点RBP水平及ACAHEⅡ评分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①死亡组入科3、7天RBP水平均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入科第1、3、7天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2组患者入科当日R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死亡率与入科第3、7天RBP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入科第1、3、7天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入科当日RBP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③以住院死亡率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科第3、7d RBP与预后密切相关(OR分别为14.132、3.957,P值分别为0.000、0.047)。结论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影响预后,应动态监测营养指标,合理营养,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4%高渗盐水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伴有喘息症状的住院患儿90例,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46例,对照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4%高渗盐水雾化吸入,其他与对照组相同。结果 2组在治疗后第3、4、5、7 d的临床症状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减少15.6%,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痰诱导成功率分别为60.9%和2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4%高渗盐水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有利于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应用3%氯化钠鼻腔冲洗可缓解急性鼻-鼻窦炎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可行性资料和治疗依据。方法50例急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予3%氯化钠250mL鼻腔冲洗,1次,d,共1wk。对照组不予冲洗。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在治疗的d3、d5、d7比较两组胃窦炎功能紊乱指数积分情况。结果两组积分采用统计学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3次积分结果两组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3%氯化钠鼻腔冲洗,可减轻黏膜水肿、增加黏膜上皮电渗透性和促进纤毛运动,且有抑菌作用,有利于窦口引流通畅,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减少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5.
周家兴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34-13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高低在小儿脓毒症临床分级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脓毒症患儿分为轻症组19例及重症组39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存活组49例及死亡组9例,在入院后的第1天、第3天、第5~7天应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测定其血浆BNP浓度。结果重症脓毒症患儿各时间点血浆BNP浓度均高于轻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各时间点血浆BNP浓度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血浆BNP浓度第5~7天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死亡组血浆BNP浓度第5~7天高于第1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的高低,尤其是其动态变化对脓毒症患儿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蔚  瞿志军  李国航  庄桂龙 《重庆医学》2015,(22):3050-3052
目的:了解肝硬化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探讨各指标预测预后的能力。方法收集肝硬化伴 SIRS 患者56例,依预后分为好转组39例,死亡组17例,出现 SIRS 后第1、3、7天检测 CRP、PCT、IL-6水平,观察 CRP、PCT、IL-6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第1天两组比较 CRP、PCT、IL-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3天两组相比较 PCT、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好转组 CRP 明显下降(P <0.05);第7天两组CRP、PCT、IL-6比较,好转组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 <0.05)。同组相比,死亡组 CRP、PCT、IL-6第1天、第3天、第7天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好转组 PCT、IL-6第3天与第1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P 第3天、第7天明显下降(P <0.05),好转组 PCT、IL-6第7天与第1天相比显著下降(P <0.05)。结论CRP、PCT、IL-6的持续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与PCT、IL-6相比,CRP 更能迅速反应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17.
降钙素原在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急性胰腺炎患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已经临床确诊的4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在第1、7、14天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PCT值、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判断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对婴幼儿危重病预后估计的价值。方法 将63例住院患儿分成极危重组(n=11)、危重组(n=26)和非危重组(n=26),以金标法于住院第1天及第7天对三组患儿进行CTnT的定性检测。结果 第1天三组患儿CTnT的阳性率分别为90.9%(10/11)、50.0%(13/26)和0(0/26),三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7天三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4.3%(1/7)、3.8%(1/26)、0,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nT可早期对危重病例患儿的预后作初步评估,而金标法因操作简易,价格低廉,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剂对腹部外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8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19)和ω-3鱼油脂肪乳剂治疗组(n=19)。两组病人均于术后第1天至第6天,连续6 d接受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支持,ω-3鱼油脂肪乳剂治疗组加用ω-3鱼油脂肪乳剂0.2g/(kg.d),两组均于术后第1、3、7天清晨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术后第3、7天ω-3鱼油脂肪乳剂组患者CD3+、CD4+和CD4+/CD8+比值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上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CRP水平均明显上升,术后第7天又明显下降,其中ω-3鱼油脂肪乳剂组CRP水平在术后第3、7天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严重创伤患者术后早期使用ω-3鱼油脂肪乳剂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创伤及手术应激造成的免疫抑制,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术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氨溴索对肺挫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8年5月—2010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肺挫伤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三组,即对照组(仅给一般治疗)、常规剂量组(一般治疗+常规量氨溴索)和大剂量组(一般治疗+大剂量氨溴索)各21例。结果治疗后第1天,常规剂量组及大剂量组的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O2(P〈0.01);治疗后第7天,大剂量组PaO2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及对照组的PaO2(P〈0.01);治疗后第3天,常规剂量组及大剂量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aCO2(P〈0.05);治疗后第3天、第5天,大剂量组SaO2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及对照组的SaO2(P〈0.05);治疗后第5天、第7天,大剂量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明显少于常规剂量组及对照组的辅助呼吸时间。结论对肺挫伤患者早期大剂量应用氨溴索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显著减轻肺挫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