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权孝  闫敏  马蕾 《黑龙江医学》2013,37(4):285-286
目的分析研究油城特定年龄段的青年、中年和老年职工健康体检心电图的异常表现,分析影响异常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从3.1万名体检职工资料中采取总体抽样法,选择3个年龄段组对11 550名体检者心电图进行分组。按拟定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3个年龄段组P-R间期、Q-T间期均值的组间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杓型"关系;快速心律失常、慢性心律失常、左室高电压、传导阻滞和ST-T改变,Ⅰ、Ⅱ组与Ⅲ组间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期心电图健康普查,及时宣教并系统分析,对早期发现、预防、诊断和治疗老年性心脏病提供循征医学资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期开始抚触对婴儿智能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开始抚触对婴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正常足月儿随机分为 3组 ,出生第 2天开始抚触者为Ⅰ组 ,满月时开始抚触者为Ⅱ组 ,未抚触者为Ⅲ组。分别在 3月龄和 9月龄查体时用Gesell量表测试比较。结果 Ⅰ组和Ⅱ组婴儿 3月龄、 9月龄时的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与Ⅲ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Ⅰ组与Ⅱ组间在 3月龄时的动作能、应人能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至 9月龄时应物能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新生儿早期实施抚触能更有益地促进婴儿神经、心理良好发育并产生延续效应。  相似文献   

3.
孙静 《医学文选》2005,24(1):10-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 (EH)、左室肥厚 (LVH)及合并心肌缺血时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变化 ,并观察拜新同对其影响。方法 正常对照组 (Ⅰ组 ) 2 8例 ,中老年高血压 (EH)患者 6 1例 ,其中未合并左室肥厚者 (Ⅱ组 ) 2 7例 ,合并左室肥厚者 (Ⅲ组 ) 2 2例 ,左室肥厚伴心肌缺血者 (Ⅳ组 ) 1 2例。用超声心动图仪检测法求得左室重量指数 ,从心电图上测得QTd与校正后QTd(QTcd)。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伴心肌缺血患者服用拜新同治疗 5个月。结果 Ⅰ组和Ⅱ组间的QTd与QTcd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Ⅲ组患者的QTd、QTcd明显大于Ⅰ组和Ⅱ组 (P <0 .0 5 ) ;Ⅳ组患者的QTd、QTcd又明显大于Ⅲ组 (P <0 .0 5 ) ;治疗 5个月后 ,左室重量指数、QTd及QTcd均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左心室肥厚可使高血压患者的QTd增大 ;合并心肌缺血者QTd更加延长 ;钙离子拮抗剂———拜新同可逆转左心室肥厚 ,缩短QTd。  相似文献   

4.
患,男,6l岁,因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月余人院。体检:急性病容,神志清晰,无心悸气短,既往无心肌炎。T:3TC,P:92次/min,心律不齐,心脏元杂音,BP:18.5/13.OKPa,Murphy征阳性。心电图示:Ⅰ导联心率为73次/min,P—R间期0.18S:Ⅱ、Ⅲ、avR、avL、avF、V1、V5导联心率为103次/min,P—R间期为0.2l~0.24S;avL、V3导联兼有上述二种改变,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间歇性快心率依赖型Ⅰ度房室传导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图像细胞术测定肾细胞癌DNA倍体和核形态参数在预后判断上的价值及其与病变分级的关系。方法 :根据Fuhrman等建议的病理分级系统对 4 7例肾细胞癌进行分级 ,肿瘤组织切片经Feulgen染色后 ,应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肾细胞癌的DNA倍体以及细胞核形态参数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平均DNA倍体分布在FuhrmanⅠ~Ⅱ级主要为 2C ,≥ 5C的细胞少于 10 % ,Ⅲ~Ⅳ级中 2C细胞少于Ⅰ~Ⅱ级 ,≥ 5C的细胞超过 2 0 % ,各组间DNA倍体参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瘤细胞核面积、周长和形状因子等参数在Ⅰ~Ⅳ级间差异都具有显著性 (P <0 .0 1)。随访资料中FuhrmanⅠ~Ⅱ级复发及死亡数为 2 / 16 ,而Ⅲ~Ⅳ级为 8/12 ,两组比较 ,复发转移及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平均DNA倍体和细胞核形态参数在健存组与复发死亡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提示肾细胞癌Fuhrman分级Ⅰ~Ⅱ级预后较好 ,Ⅲ~Ⅳ级预后差。用图像细胞术进行细胞核DNA倍体及核形态参数测定 ,对肾细胞癌预后判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 1997年开始采用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 ,共完成 2 2例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与临床资料  2 2例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2例 ,年龄 45~ 80 (平均 5 8 4± 8 3 )岁。共分为三组 :I组 :慢快综合征共 11例 ,动态心电图结果 :平均心率 3 8~ 5 7次 /分 ,R R间期 >2 0秒者 0~ 811次 /2 4小时 ,阵发性房颤 1~ 2 5次 /2 4小时。Ⅱ组 :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 8例 ,平均心率 5 2~ 68次 /分 ,房颤多在夜间及餐后发作 ,每月发作 5~ 40次 ,口服抗心律失常药无效。Ⅲ组 :病窦综合征伴房间传导阻滞 3例 ,动态心电图示频…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19岁。心律失常,原因待查。 心电图分析:PⅠ、aVL、V2-V6直立,PⅡ、Ⅲ、aVF、aVR、V1倒置,P波时限0.10s,波幅0.05-0.15mV;P-R间期0.17s,QRS时限0.10s,心率65次/min,ST-T正常,Q-T间期0.36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门诊手术伤口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686例手术伤口愈合过程的观察,按其年龄分为3组,Ⅰ组5岁~19岁,Ⅱ组20岁~50岁,Ⅲ组51岁~81岁.分别对不同年龄组伤口愈合及不同部位的伤口愈合比较.结果:年龄组Ⅰ~Ⅱ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Ⅲ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部位手术组间比较,浅表组织包块手术组与深部组织包块手术组各组内无差异,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术伤口愈合随年龄的增大,达到甲级愈合率越低,深部组织包块手术组伤口甲级愈合高于浅表组织包块手术组.  相似文献   

10.
近来Q -T离散度 (QTD)增大被认为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有关。而心电图上Rv5+Sv1增大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最早和最基本的诊断指标。本文就高血压患者心电图Q -T离散度和Rv5+Sv1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70例 ,男性 4 2例 ,女性 2 8例。年龄 35岁~ 6 7岁 (5 2岁± 8岁 )。病程 1a~ 15a(8.2± 7.0 ) ,符合WHO诊断标准。高血压Ⅰ期 2 2例 ,Ⅱ期 2 8例 ,Ⅲ期 2 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 (UCG)测量左心室厚度分为 :Ⅰ组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 ) 36例 ;Ⅱ组 (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 ) 34例 ;另设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电图特点,分析异常心电图发生的规律及病因。【方法】采用12导联心电图对26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体检,分析异常心电图与其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260例老年人中心电图异常者205人共227例次。随着年龄增加,异常心电图比例增加;各年龄阶段男性异常者比例均高于女性;异常心电图以ST段改变及心律失常多见。常见基础疾病为高血压、冠心病及肺心病。【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心电图异常及心血管疾病比例明显增加;心电图检查应该列为老年人体检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段健康体检异常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健康干部职工不同年龄段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及分布状况,为有针对性地防治心血管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年龄段12610名干部职工心电图资料,按性别、年龄进行分组分类统计.结果:①体检人员正常心电图占77%,异常心电图占23%.异常心电图较多的有ST-T改变(15.21%),窦性心动过缓(13.55%),束支阻滞(13.14%),窦性心律不齐(10.03%);②多数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室预激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其检出率与年龄呈"杓形"关系.③大部分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定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早期发现、预防、诊断、治疗老年人心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3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course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of diagnosed and misdiagnosed cases of aortic dissection (AD). METHODS: The data of 33 cases of AD were collected for a retrospective review.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examination with X-ray and B-type ultrasound, and diagnosis of the suspected cases was further verified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presence of false lumen or free valves. Diagnosis of AD was established in 18 of the 33 patients, including 14 male and 4 female patients aged from 20 to 79 years with a mean of 55.8+/-11.4 years. Misdiagnosis occurred in 15 patients including 12 male and 3 female patients aged 22-75 years with a mean of 56.2+/-10.8 years.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diagnosed and misdiagnosed groups in terms of age, sex,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est pain, heart murmur, pericardial effusion, pleural effusion, averag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pressur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creatine phosphokinase (CK) and its isoenzyme CK-MB, or De Bakey type III (P>0.05).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ipheral large blood vessel murmur, asymmetric blood pressure of the arm and leg, ST segment variation, arrhythmia, and De Bakey types I and II were no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In cases misdiagnosed a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ST segment variation, creatine kinase, arrhythmia,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cases of diagnosed as AD (P<0.01), but CPK-MB and cardiac troponin I were comparable. CONCLUSION: The initial symptoms, disease course, cardioelectrographic changes and creatine kinase of AD can be easily confused with thos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ir differenti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分法:对169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4l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比较年龄、术前心电图表现及食管、胃的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3%。其中60岁以上发生率33.3%,60岁以下19.3%;术前心电图异常者发生率38.7%,正常者21.0%;弓上吻合者发生率35.6%,弓下吻合者12.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心电图是否正常、食管胃吻合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Obesity is a well-established risk factor for many chronic disorders. However, the effect of weight chang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s not well known. Among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between November 2005 and November 2007 due to AMI, patients who were overweight (23.0≤body mass index [BMI]<27.5 kg/m(2), n=341) and obese (BMI≥27.5 kg/m(2), n=80) 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According to weight change,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Group I (weight loss>5%, n=61), Group II (0%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冠心病CHD(受累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研究冠心病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碍(ED)患病率。方法:将285例CHD患者分为年龄匹配的3个组,每组95人:组I,ACS合并单支血管病变;组Ⅱ,ACS合并两支或三支血管病变(2、3-VD);组Ⅲ,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对照组为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完全正常的可疑CAD患者。采用Gensini评分标准评价CHD,根据勃起功能国际指数(IIEF)判定ED。结果:组I以Gensini评分表示的动脉粥样硬化负荷较组Ⅲ低(P<0.05),组I的ED患病率较组Ⅲ低(P<0.05)。对照组的ED患病率(24%)与组I相似。组Ⅱ的ED发生率、IIEF及Gensini评分与组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组Ⅲ相似。常规危险因素的数目和类型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I和组Ⅱ比较,组Ⅲ的ED患者中,在CHD发病前已有性功能障碍者占93%,平均时间间隔24个月。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2.503,95%,P<0.005)、多支血管病变或单支血管;(OR 2.53,P<0.005)以及CCS(OR 2.32,P<0.005)。结论:ED患病率因CHD亚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与冠状动脉临床表现和CHD程度相关。在已确诊的CHD患者中,ED主要在患者CHD前平均2~3年发生。年龄是CHD并发E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汤轶  朱广肖  高明 《河北医学》2012,18(4):444-446
目的:探讨70岁以上的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10年7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28名70岁以上的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病历资料,以研究其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28名高龄术后患者中,心律失常52例,发生率为22.8%,经统计分析发现患者心血管病变、FEV1(1s用力呼气容积)、EV(心脏射血分数)、术前ECG(心电图)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为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Ⅱ期非小细胞肺癌高龄患者时,心血管病变、FEV1(1s用力呼气容积)、EV(心脏射血分数)、术前ECG(心电图)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为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因重视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心律失常3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俐 《重庆医学》2007,36(3):247-248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发生规律,为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0年1月~2006年8月我院心电图室检出心律失常患者368例为对象,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各类型心律失常与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的相关关系.结果 在各类型心律失常中以房性心律失常为多见,占51.6%,且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性房性心律失常所占比例有所下降.70岁以下人群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以上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混合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心律失常基础疾病以冠心病(占46.47%)、慢性肺心病(占24.18%)为主.结论 房性心律失常可能是老年心脏病变较早的信号,改善心肌的供血与供氧,是防治老年人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运动试验后Q-Tc离散度在老年陈旧性心肌梗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地64例老年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心梗组)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测及临床随访平均24.12±7.7月;并以3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结果:心梗组运动试验前为Q-Tcd(40.21±15.21)ms,运动试验后为(59.3±20.17)ms;对照组Q-Tcd运动试验前、后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Q-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在急诊抢救时对心脏骤停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实施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急诊科抢救的83例心脏骤停患者、4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当时疾病的严重程度及不同医生的治疗观点分为二组:A组:实施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结合药物治疗;B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心跳,血压,统计比较两组恢复正常心跳的成功率。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对比统计,A组:心脏骤停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例中恢复心跳分别为36例(85.7%)和23例(100%)。B组:心脏骤停及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例中恢复心跳分别为23例(56.1%)和15例(68.1%)。A组恢复正常心跳成功率较B组高。结论在急诊抢救领域中对心脏骤停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体外起搏的临床疗效较好,抢救成功率高,并且使用安全、简便、快捷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预防和抢救心脏骤停的好手段,值得在临床急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