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0例携带者、10例慢性乙型肝炎、5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分析与HBV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为(2.52±0.94)%,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5.25±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乙肝病毒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乙肝病毒携带者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为(8.51±2.82)%,与健康对照组的(8.51±2.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BV基因型C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率为(6.42±2.36)%,较HBV基因型B型组的(7.64±2.87)%稍为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能抑制T细胞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的发生;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在HSP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SP患儿4l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健康儿童4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儿童及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的CD4^+CD25^+CD127^+值。结果(1)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CD4^+CD25^+CD127^+明显降低(P〈0.05);(2)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儿的CD4^+CD25^+CD127^+值在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D4^+CD25^+CD127^+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周血CD4^+CD25^+CD127^+值在HSP患儿治疗前显著降低,给予有效的治疗后其值显著升高,可能在HSP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调节性T细胞进行了参与。而对于HSP患儿对疾病的有效预测.可以对其CD4^+CD25^+CD127^+值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T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观察32例ITP病人及20例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ITP病人治疗前CD4^+CD25^+CD127^-Treg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2.90±1.00),与治疗恢复期(7.36±1.46)及正常对照组(4.52±0.9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恢复期病人CD4^+CD25^+CD127^-Treg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ITP病人外周血CD4^+CD25^+CD127^-Treg细胞表达水平下降,激素的有效治疗能提高病人机体内CD4^+CD25^+CD127^-Treg细胞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细胞免疫功能CD4+、CD8+和CD4+/CD8+比值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56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肝硬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210mg/粒,每次2粒,疗程2周。结果①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的显效率(50.0%)、有效率(32.1%)及总有效率(82.1%)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9.3%、17.9%、57.1%)(P〈0.05或P〈0.01)。②观察组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肠道菌落检测显示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酵母样真菌菌落检测显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的CD4+、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微生态制剂对治疗肝硬化有协同促进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且对肝硬化患者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6例缝康对照者外周血巾CD4+CD25+Treg的频率。结果1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2.21±1.46)%,1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1.36±1.06)%,与6例健康对照组(9.86±1.0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reg与CHB患者持续HBV感染密切相关,而是否参与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COPD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探讨COPD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的状态及Treg细胞在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ECOPD和COPD稳定期患者各30例,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AECOPD组和COPD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9.52±0.95)%和(9.72±0.97)%均低于对照组(10.22±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8,P=0.093)。3组间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7,P=0.0),AECO.PD组(4.50±0.83)%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5.22±0.64)%和对照组(5.61±0.67)%,而COPD稳定期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low/-)Treg细胞降低,存在免疫内环境的失衡,Treg细胞可能参与了COPD的发病和急性加重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过程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并追踪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患者转归,评价好转组与未恢复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百分率差异。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分别为(5.14±1.03)%、(9.86±1.72)%、(7.93±1.67)%及(7.06±1.61)%,慢加急肝衰竭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外周血Treg百分率明显高于慢加急肝衰竭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reg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百分率与患者血清HBVDNA呈正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好转组与未恢复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病可能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过低有关,Treg细胞表达水平不能预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根除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变化,以探讨Hp长期定植在胃黏膜引起慢性持续性感染的原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45例Hp阳性患者(研究组)Hp清除前后及35例Hp阴性患者(对照组)胃黏膜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变化。结果Hp阳性患者局部胃黏膜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明显增多,占5.012%,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胃黏膜中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0.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除Hp治疗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明显减少,占0.551%,明显低于清除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结论Hp感染后可能通过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抑制Hp引起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造成Hp的长期定植。根除Hp后人胃黏膜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明显减少可能是Hp被清除后,该类细胞凋亡或者移出胃黏膜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对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组、常规组、TGP组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率。结果SLE患者CD4+CD25+T细胞表达率为(6.15±1.21)%,健康对照组CD4+CD25+T细胞表达率为(12.30±1.78)%。活动期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CD4+CD25+T细胞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3,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0,P<0.05);TGP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16.68,P<0.05)。常规组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为(9.34±1.37)%,TGP组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为(11.49±1.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P<0.05)。结论活动期SLE患者CD4+CD25+T细胞表达率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SLE患者经过TGP辅助治疗后CD4+CD25+T细胞表达率显著提高。TGP治疗可能作用于CD4+CD25+T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ornichepatitis B,CHB)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的数量与肝脏慢性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抗病毒治疗后45例CHB患者(根据B超将其分为3组,其中B超提示肝脏无异常改变的单纯CHB组15例,提示慢性肝病改变的CHB慢性肝病组15例,提示肝硬化改变的CHB肝硬化组15例)与B超均提示肝脏无异常改变的1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ymptomic HBV carriers,ASCs)以及15例健康成年人(normal control,NC)对照外周血中CD4+CD25+ Treg的变化,并分析Treg与患者年龄,HBeAg定量,ALT、AST、TGF—β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中CD4+CD25+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在抗病毒治疗后单纯CHB组为(4.03±1.36)%,与NC组(4.02±1.14)%相比差异尤显著性(t=0.0223,P〉0.05),与ASCs组(5.26±1.25)%相比显著减少(t=-2.2872,P〈0.05);CHB慢性肝病组为(5.65±2.01)%,CHB肝硬化组为(5.32±1.47)%,与NC组、单纯CHB组比显著增高(t值分别为3.0351、3.0129、2.4269、2.4046,均P〈0.05)与ASCs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值分别为0.7257、0.1174,均P〉0.05);CHB慢性肝病、肝硬化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6083,P〉0.05)。Treg的数量与年龄、AST、TGF—β1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7、0.324、0.306,P分别为0.004、0.005、0.008)。结论Treg在低水平AST时CHB患者外周血中的数量的增高对抗病毒治疗后的CHB患者更能反映其肝脏慢性损伤程度,Treg可能参与了慢性HBV感染后肝脏疾病慢性化进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锋  王倩  张燕  周雅琦  程将  陈京喆  丁中 《西部医学》2024,36(4):570-574
目的 探究彩色超微血管成像(cSMI)与子宫肌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89例,分别采用cSMI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肌瘤血流情况,比较二者检测一致性;对其中符合HIFU适应证的68例患者采用HIFU治疗,比较不同血流分级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肌瘤血流情况。结果 cSMI检出1级22例(24.72%),2级51例(57.31%),3级16例(17.97%),CDFI检出1级30例(33.71%),2级41例(40.07%),3级18例(20.22%),两种方法对子宫肌瘤血流情况评估一致性中等(Kappa=0.490,P<0.05),SMI检出血流2级患者数量多于CDFI;不同血流分级患者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随血流分级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血流分级3级患者阻力指数高于血流分级1级患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与血流分级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4,0.635,0.324,P<0.05);68例患者接受HIFU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HIFU治疗前子宫肌瘤体积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流分级2、3级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大于血流分级1级患者(P<0.05);68例患者采用HIFU治疗后,显效49例(72.06%),有效19例(27.94%),总有效率100.00%;不同血流分级患者中,血流分级越高患者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越大,而子宫肌瘤体积缩小率和消融率随血流分级增加逐渐减低(P<0.05);治疗后,68例患者中有36例患者治疗后血流分级为0级(52.94%),27例患者血流分级为1级(39.71%),5例患者血流分级为2级(7.35%)。结论 SMI技术能有效评估子宫肌瘤血流情况,可用于HIFU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超声造影在治疗前后的应用.方法:应用HIFU对515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声像图的变化,比较治疗后病灶大小、回声、内部血流、临床症状等不同的改变,对其中42例治疗前、后分别行ARFI及超声造影检查对比.结果:185例治疗后肌瘤内部回声明显增强,周围及内部血流信号消失,瘤体缩小程度大于30%,临床症状完全改善,227例治疗后肌瘤内部回声部分增强,周围及内部血流信号减弱,瘤体缩小程度小于30%,临床症状有改善,103例治疗后肌瘤内部回声无增强,周围及内部血流信号无减少,瘤体增大,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术后1月超声造影即发现造影剂充盈缺损,术后6月ARFI发现肌瘤横向剪切波速度值(Vs)有明显变化.结论:HIFU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明确、安全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临床治疗方法,超声造影可早期评价疗效并干预治疗,ARFI可评价后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阶梯式逐步给药的镇静、镇痛方案用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82例ASAⅠ~Ⅱ级的子宫肌瘤患者,在采用阶梯式逐步给药的镇静镇痛方案进行镇静和镇痛的条件下,用HIFU治疗子宫肌瘤.结果 82例患者镇静深度Ramsy评级平均值为(2.58±0.62)分,无镇静评级大于4级,无苏醒延迟.82例患者疼痛评分平均值为(3.43±0.70)分,评分低于4分的患者80例,镇痛有效率为97.6% (80/82).治疗中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氧饱和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呼吸平均次数治疗中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阶梯式逐步用药的镇静、镇痛方案,用于HIFU治疗子宫肌瘤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子宫肌瘤患者148个病灶、34例子宫腺肌病34个病灶行HIFU治疗,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评价病灶的超声及MRI影像学变化及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彩超及MRI影像学随访发现86例子宫肌瘤148个病灶治疗后第1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35%,第3个月缩小59%,第6个月缩小72%;67例经量增多的子宫肌瘤及腺肌病患者,61例在治疗后6个月经量明显减少,有效率为91.0%;34例痛经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2例在治疗后随访的6个月内痛经消失或减轻,有效率为94.1%。结论 HIFU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并发症、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DCE-MRI)在高强度聚焦子宫肌瘤消融术(HIFU)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53例接受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3d行DCE-MRI检查,记录治疗前DCE-MRI检查所获相关参数[速率常数(K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细胞外血管外间隙容积比(Ve)、血浆容积指数(Vp)、最大强化率(SERmax)、增强峰值(PH)],HIFU治疗效果以消融体积来评估,根据消融体积将患者分为完全消融组和部分消融组,对比两组DCE-MRI相关参数,并采用ROC曲线分析DCE-MRI有意义的相关参数对HIFU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HIFU治疗结果显示,完全消融例数为27例,部分消融例数为26例。完全消融组Kep、Ktrans、Ve、SERmax均低于部分消融组(P<0.05),Vp、PH与部分消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ep、Ktrans、Ve、SERmax预测HIFU疗效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92、0.856、0.735、0.721(P<0.05),预测敏感度依次为70.37%、92.59%、81.48%、55.56%,特异度依次为81.48%、80.77%、46.15%、76.92%。结论术前DCE-MRI参数Kep、Ktrans、Ve、SERmax可有效预测HIFU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具有手术切除子宫适应证的78例已生育的育龄期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采用FEP-BY02型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在B超定位并监控下,从体外将高强度超声聚焦于子宫肌瘤内,通过治疗头的三维组合移动适形治疗方案,使焦点逐渐覆盖整个肌瘤区域。治疗前后观察随访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化验指标以及子宫肌瘤的超声影像的变化。结果:78例患者治疗后除2例因年龄较轻,肌瘤较大,在治疗半年后反弹,其余76例瘤体内回声较前增高、不均,肿瘤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随着时间延长,瘤体边界逐渐模糊,体积逐渐缩小。随访6个月~3年,瘤体平均缩小64.6%。78例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或消失。治疗后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结论:HIFU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漆明刚  邝琰  杨样平 《西部医学》2012,24(4):754-756,762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早期疗效价值。方法 29例(35个肌瘤)子宫肌瘤行高强多聚焦超声(HIFU)治疗。分别于治疗前1~7天、治疗后1~3天行核磁共振(MRI)检查,分析治疗前后MRI信号变化。结果子宫肌瘤HIFU治疗术后1~3天,34个病灶主体不同程度T1WI信号增高,外周等低信号,T2WI病灶呈中央低信号内散在斑片状高信号,外周高信号环,与治疗前比较:外周高信号环较前明显增宽,病灶内高信号减少;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 MRI平扫是评价子宫肌瘤HIFU治疗早期疗效的方便、经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不愿意行手术切除子宫肌瘤的已生育患者70例,应用JC型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机进行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观察。观察HIFU治疗前后肌瘤的超声回声、肌瘤大小、血流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后肌瘤内部回声增强,血流信号减少,肌瘤缩小,临床症状改善,无严重副作用。结论HIFU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4 cm)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在该院经 HIFU治疗的79例单发肌瘤患者,评价其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肌瘤远期缩小情况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79例子宫肌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年肌瘤缩小率为79.0%(四分位间距:57.9%,92.1%);患者治疗后症状严重程度(SSS)评分及肌瘤症状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UFS‐QO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HIFU可以安全用于直径小于4 cm的子宫肌瘤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造影(CEUS)和核磁共振成像(MRI)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HIFU治疗的186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前后均行CEUS和增强MRI检查。结果18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HIFU治疗,CEUS检查与MRI检查均可清楚显示肌瘤及HIFU后无灌注范围。CEUS检查对肌瘤最大径、肌瘤体积、无灌注区最大径、无灌注区体积及消融率的评估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EUS检查与MRI检查结果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EUS检查可清楚显示肌瘤及非灌注区情况,与增强MRI检查结果高度一致,可为HIFU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评估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