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威尔逊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首发症状多种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极易误诊.本人在2000~2008年的临床工作中经历了16例WD患者,现综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汪世靖  程楠  韩咏竹 《安徽医学》2015,36(11):1419-1421
Wilson’s 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遗传因素导致的铜代谢障碍疾病,以肝脏和脑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1];WD 最早在1912年由 Samuel Kinnier Wilson 首次详细报道[2],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疾病以进展性的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为主要特征,但对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1928年 Hall 首先提出基因致病的可能,1993年 WD 的致病基因 ATP7B 基因被定位在13号常染色体[3,4],由于该基因编码的 ATP7B 蛋白的减少,导致 WD 患者体内铜的排出障碍而在体内蓄积,最终引起肝脏损伤和以锥体外系为主的临床症状。因此,驱铜治疗自 Walshe[5]首次使用青霉胺开始就一直作为 WD 的主要治疗手段。而体内大多数铜是与铜蓝蛋白稳定结合,不能被驱铜药物络合而排出体外,对 WD 的病理损伤相对较小;而非铜蓝蛋白结合铜则对 WD 的发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金属离子稳态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作为一种以铜稳态失衡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发病年龄多低于30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铜稳态失衡在WD中的关键作用已被广泛认可.研究表明过量的铜在WD患者肝脏、大脑、肾脏等组织中积累,引发相应的组织器官病变,进而可能...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儿童极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院近10年来确诊的42例、WD患儿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继发Wallerian变性(WD)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以判断患者的康复预后.方法 将8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MRI表现分为WD组和非WD组,分别于病初和病后6个月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测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其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测评,并比较两组的测评结果.结果 非WD组FMA提高分值及MBI提高分值明显高于WD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卒中后继发WD患者的ADL提高较慢、运动功能恢复较差,康复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 (hepatolentie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 (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伴随原发性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比较少见.本病起病表现多样,早期诊断较难.以头痛起病的HLD十分罕见,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HLD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威尔逊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首发症状多种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上极易误诊。本人在2000~2008年的临床工作中经历了16例WD患者,现综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WD)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笔者曾诊治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Wallerian变性(WD)是原发性脑损伤导致其远隔部位的神经原变性较常见的一种.引起锥体束WD较常见的原因为脑梗死,许多研究表明,脑卒中后锥体束WD的出现与患者严重的运动功能缺损有关,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和WD程度之间有明确的相关关系[1].  相似文献   

10.
刁胜朋 《医学综述》2012,18(7):1048-1051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当患者出现失代偿性肝硬化及出现暴发性肝衰竭经各种保守治疗病情难以改善时,可以进行肝移植。患者进行肝移植时需要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并予以相关评估,确保需要进行肝移植的WD患者能够及时肝移植。现从手术时机的把握、方式的抉择、效果等方面综述近年来WD肝移植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D)患者 ATP7B 全基因测序,分析其突变及与WD的关系,并探讨ATP7B基因复合突变在WD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WD患者84例及20 例健康者采集口腔黏膜细胞,提取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ATP7B 全部外显子5′ 端→3′ 端扩增;运用 DNA 直接测序法检测突变,并分析ATP7B基因突变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在84例患者中,ATP7B基因突变率为82. 14%,还发现一些国内较少报道的ATP7B基因复合突变,可能与WD相关. 结论ATP7B基因突变有较大的异质性,对该基因突变的检测,能发现有相关ATP7B基因突变的WD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角膜Kayser-Fleischer(K-F)环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116例WD患者K-F环进行量化分级,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K-F环分级与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16例WD患者K-F环总阳性率90.5%,其中脑型阳性率最高(96.8%),其次肝型阳性率75%,症状前型阳性率66.7%.K-F环分级大小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病程、临床类型、Sco、CP、肝功能等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K-F环可能是WD一个相对独立的临床体征,其分级大小可作为WD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Zhou XX  Li XH  Huang HW  Liu B  Zhu RL  Liang YY  Zhu JZ  Liang XL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57-2760
目的 研究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在肝豆状核变性(WD)、WD携带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监测血清铜对于WD患者排铜治疗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07年7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WD初诊患者80例(脑型60例,肝型20例)、WD携带者30例,病毒性肝炎20例进行血清铜等铜代谢指标检查.WD患者接受二巯基丙磺钠治疗8个疗程,每疗程用改良Young量表进行神经症状评分,进行肝功能、出凝血功能、血清铜、尿铜等检查.患者出院后用锌剂维持治疗.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检验和方差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 WD患者、WD携带者、重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游离铜分别为0.17 mg/L±0.04 mg/L、0.13 mg/L±0.03 mg/L和0.12mg/L,高于正常.血清游离铜与肝功能等级相关,但与神经症状严重程度无关.排铜治疗过程中,神经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者,血清铜升高;神经症状改善者,血清铜降低.长期排铜过程中,血清铜将稳定在0.2 mg/L左右.结论 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WD有辅助诊断意义.肝型WD患者肝功能将影响血清铜水平.而脑型WD血清铜并不能直接反映神经症状严重程度.排铜治疗过程中,血清铜升高,提示预后不佳.在排铜治疗过程中,血清铜可作为监测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可作为排铜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益刚  程楠  胡纪源 《安徽医学》2009,30(4):488-489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率为1/30000~1/100000。WD为目前少数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患者如果能在发病早期或症状前期即被确诊并得到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反之,病情逐渐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虽然典型的WD患者根据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铜代谢检查等不难诊断,但许多患者早期症状复杂多样,极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锏代谢检查又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四,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特别是症状前期和产前诊断较为困难。长期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一直探索采用各种基因诊断技术对WD患者进行症状前期及产前诊断。现将已应用于WD的各种基因诊断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用多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位点单体型分析对肝豆状核变性(WD)携带者进行筛查及产前诊断的方法.方法:选择D13S296、D13S301和D13S316 3个位点,采用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分析方法,对6例WD家系进行产前诊断.结果:6例WD家系中共检出2例受累胎儿,3例携带者胎儿,1例正常胎儿;经出生后或引产后脐带血验证,均与产前诊断结果相符.结论:联合应用多个遗传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可对WD家系进行准确快速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栋  窦科峰 《医学争鸣》2009,(20):2252-225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肝脏对铜代谢的异常导致铜在肝脏、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内堆积,因此,该病主要表现为肝脏、神经系统的损伤以及精神的异常.WD基因的发现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了WD发病的分子机制,从而使得对该病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肝移植给内科治疗无效以及暴发性肝衰竭的WD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我们主要从基因诊断和肝移植角度回顾近年来WD诊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是一种伴随原发性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WD基因被精确地定位于13q14.3,编码的蛋白质产物是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WD蛋白),它含有21个外显子,编码1411个氨基酸[1]。目前公认WD基因突变使该酶功能降低或丧失而致病。WD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发病年龄不一,同一种药对个体治疗后的疗效也不一致,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Wilson病基因精确定位及克隆,近10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WD基因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试图找出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screen for mutation hotspot of Wilson disease (WD) gene in Chinese population.Methods Cycle sequencing was used to detect mutation in exon 8 of WD gene in 30 patients with Wilson disease. Results The same missense mutation, Arg779Leu, was identified in 14 WD patients, four of whom were homozygous and the other heterozygous for this mutation.The frequency of this muta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as 30%.Conclusion The codon 779 (CCG→CTG) of exon 8 of WD gene was one of mutation hotspots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9.
Wilson’s病(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钢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临床特点是青少年期发病、肝硬化、脑部豆状核变性、肾损害等。这种病在欧美等国罕见,在我国则常见,原因一直未明。中山医大一院神经科研究小组在梁秀龄教授指导下,系统开展了中国人口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建立了中国人口WD基因在D13914.2-3区域的精细遗传定位图谱,首次实现对中国人口WD基因精确定位,在分子水平上对中国人口WD高发作出了合理阐释。医学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肝豆汤合驱铜疗法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135例WD患者,在二巯基丙磺酸钠强力驱铜治疗及青霉胺和二巯基丁二酸维持驱铜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肝豆片.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分别采用WHO生活质量简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观察总体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135例WD患者治疗后WHO生活质量简表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得分均显著提高(P<0.01).135例WD患者中,临床痊愈5例,显效33例,有效88例,无效7例,恶化2例,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达93.3%.结论 肝豆汤口服合驱铜治疗可以明显改善W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