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研究纳米氧化铈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的毒性作用和对细胞的增殖影响;考察纳米氧化铈作用于细胞的生物效应是否存在剂量和粒径效应。方法:不同终浓度200、100、50、20、10、5、2.5、1.25、0.625μg/m L的20.8 nm Ce O2-NPs体外作用于96孔板中NR8383细胞24 h,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四种粒径20nm、50-100 nm、300-500 nm、1-5μm Ce O2分别以四种终浓度100、50、20、10μg/m L作用于NR8383细胞24 h,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检测细胞活力。结果:不同浓度20.8 nm Ce O2-NPs作用于NR8383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除1.25、2.5、5μg/m L外,其他浓度下细胞存活率随浓度增大而升高,100、200μg/m L最明显;有剂量效应。四种粒径四种浓度的纳米氧化铈作用于NR8383细胞,50-100 nm的20μg/m L浓度和1-5μm的50、10μg/m L浓度Ce O2-NPs抑制细胞增殖,但不明显;其他各组均促进细胞增殖,其中20 nm的20μg/m L,50-100 nm的50μg/m L、100μg/m L最明显。剂量尺寸效应不明显。结论:小粒径纳米氧化铈对NR8383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无明显毒性;微米级氧化铈有些浓度下细胞存活率降低,可能对细胞造成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纳米SiO2颗粒作用于HepG2细胞后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取、分布情况及颗粒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初步探讨纳米颗粒的摄取、分布与细胞毒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透射电镜(TEM)及动态光散射法检测纳米SiO2颗粒的表征;纳米SiO2颗粒作用HepG2细胞后,用荧光显微镜及TEM观察纳米SiO2颗粒的细胞摄取及细胞内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由不同表面活性剂所合成的SiO2介孔中空纳米球对于人体的安全性问题。方法:以人肝细胞株L02作为受试细胞,采用MTT法。结果:低浓度时SiO2介孔中空纳米球载体对细胞毒性较小,高浓度时毒性较大;在合成过程中引入pluronic F127后,SiO2介孔中空纳米球的细胞毒性增大。结论:剂量是决定SiO2介孔中空纳米球毒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合成过程中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引入可能导致其细胞毒性的增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氟尿嘧啶纳米粒(5-Fu-NP)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进行表面修饰,并测定其体外性质。方法:将壳聚糖、聚丙烯酸与氟尿嘧啶通过滴入分散法制备5-Fu-CS-NP。利用载能离子束技术对PMMA人工晶状体进行5-Fu-NP表面修饰。考察人工晶状体表面纳米粒粒径、含药量以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氟离子束剂量为5×1013 ~5×1015ions/cm2,表面分布有大小不等的5-Fu-NP球形颗粒,多数小颗粒粒径在100 nm以下,少数大颗粒粒径主要集中在100~400 nm,含药量为19.55~35.94 μg/枚。5-Fu-NP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能在4 d内持续释放药物。结论:5-Fu-NP表面修饰人工晶状体缓释作用较好,有望成为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新型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粒径与不同浓度SiO2纳米颗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致微核效应和氧化损伤作用,探讨其遗传毒性及毒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以0、10、25、50 μg/mL的SiO2颗粒(10、25、50、100、500 nm 5个粒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4 h,观察细胞微核率、GSH、GSSG的变化,并观察吐温-80活化SiO2纳米颗粒后其效应的变化.结果 SiO2纳米颗粒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微核率和GSSG增高、GSH降低,粒径越小、浓度越高,其效应越强,经表面活性剂活化后其毒效应进一步增强.结论 SiO2纳米颗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遗传损伤作用,经表明活化后可增加其遗传毒性,氧化损伤可能是其毒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免疫细胞功能变化 ,尤其是巨噬细胞功能变化在矽肺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了解巨噬细胞功能改变对于矽肺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染尘大鼠肺泡巨噬功能进行检测 ,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染尘动物模型复制[1] :雌性Wistar大鼠 30只 ,体重2 0 0~ 2 5 0g ,随机分为实验组 2 0只 ,对照组 10只。大鼠乙醚麻醉后 ,进行喉气管插管 ,实验组注入石英粉尘 (石英粉尘颗粒直径≤ 5um)生理盐水悬液 5 0mg/ml(只 ) ,而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 1ml/只。2 .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收集、纯化 :大鼠经 2 .5 %硫贲妥纳麻醉后 ,暴露支气管和…  相似文献   

7.
纳米级二氧化钛对体外大鼠腔前卵泡生长发育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大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研究纳米级二氧化钛(TiO2)对大鼠卵泡发育及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揭示纳米TiO2有无雌性生殖毒性,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机械性分离大鼠腔前卵泡,单个卵泡在96孔板中连续培养。将卵泡随机分为5组:3个25 nm TiO2(12.5、25和50 μg/ml)组、阴性对照组、微米级TiO2对照组。培养第10天诱导排卵,观察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情况。结果: 随着纳米级TiO2剂量增加,卵泡存活率、有腔形成率及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排出率呈下降趋势(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微米级TiO2组对卵泡发育与卵母细胞成熟无明显影响;25 μg/ml以上剂量纳米级TiO2组卵泡形态学明显异常,卵泡存活率及有腔形成率明显下降;50 μg/ml纳米级TiO2可使处于成熟阶段的卵母细胞数减少。结论:25 μg/ml剂量以上25 nm TiO2可以抑制体外大鼠腔前卵泡的生长发育与卵母细胞成熟,而微米级TiO2在相同剂量下对卵泡的生长发育和卵母细胞的成熟无明显影响。提示纳米级TiO2有不同于微米级TiO2的毒作用性质,可能有雌性生殖毒性,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由不同表面活性剂所合成的SiO2介孔中空纳米球对于人体的安全性问题。方法:以人肝细胞株L02作为受试细胞,采用MTT法。结果:低浓度时SiO2介孔中空纳米球载体对细胞毒性较小,高浓度时毒性较大;在合成过程中引入pluronic F127后,SiO2介孔中空纳米球的细胞毒性增大。结论:剂量是决定SiO2介孔中空纳米球毒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合成过程中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引入可能导致其细胞毒性的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O2)颗粒对HL-7702细胞的毒性作用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为纳米SiO2体内外毒性的预测和安全性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透射电镜(TEM)观察2种SiO2颗粒的粒径、分散性和形状;动态光散射法(DLS)检测SiO2颗粒在高纯水和培养液中的粒度分布;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实验检测细胞膜完整性;划痕染料示踪技术检测GJIC。结果:透射电镜,2种SiO2颗粒呈圆形,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2种颗粒的粒径分别为(447.60±20.78)和(67.42±5.69) nm,分别为亚微米级和纳米级颗粒。动态光散射法,2种颗粒在高纯水和RPMI-1640培养液中的水合粒径分别为(684.37±18.76)、(697.02±19.57) nm 和(128.31±7.64)、(133.74±8.97) nm,颗粒均未发生聚集,分散性良好。MTT法,2种SiO2颗粒作用细胞24 h后,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下降;同一浓度下,纳米颗粒比亚微米颗粒的毒性大。LDH活力实验,当作用细胞24 h后,2种SiO2颗粒均能够损伤细胞膜,同一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细胞膜的损伤能力大;同一粒径的颗粒,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膜的损伤程度加重。划痕染料示踪实验,纳米SiO2颗粒可抑制GJIC,并且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而在相同浓度下,纳米SiO2颗粒比亚微米颗粒对GJIC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结论:纳米SiO2颗粒能够对HL-7702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抑制GJIC。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纳米铂黑修饰微电极阵列在神经电生理信号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检测性能.方法:采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工艺制备出用于神经电生理检测的微电极阵列,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微电极阵列表面修饰纳米铂黑颗粒,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修饰层的表面形貌.在同一测试环境下对比裸电极与修饰电极的噪声水平.利用修饰电极进行神经电生理信号的检测.结果: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的纳米铂黑颗粒在微电极表面分布致密而均匀.修饰铂黑后微电极信噪比可提高到原来的2.5倍,实验中能分辨出幅度在10 μV左右的微弱电生理信号.结论:通过在微电极表面修饰纳米铂黑,可有效改善电极性能,提高神经电生理信号检测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1.
12.
以复合硅胶为载体的胰蛋白酶的固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制备固定化胰蛋白酶,用于转肽反应。方法:以涂敷了壳聚糖的硅胶为复合载体,以系统优化技术技术进行优化制备固定化胰蛋白酶。结果:所制备的固定化胰蛋白酶平均活性为2282U/g,酶生回收在9%以上,结论:制备的固定化酶的单位酶活性高,带入转肽反应体系的水分少,能有效地应用于转肽反应之中。  相似文献   

13.
纳米ZnO对雄性小鼠的体内作用及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纳米颗粒因为较小尺寸、较大的表面积使其具有特殊的活性和内在毒性。文中研究纳米ZnO对雄性小鼠的体内作用,观察其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45只6~7周龄的雄性ICR小鼠随机均分3组,每组15只,纳米ZnO处理组隔天腹腔分别注射200、500mg/kg的纳米ZnO,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等渗盐水,共5次。停药1周后,测量心脏、肝、肾、脾、睾丸和附睾的器官系数,血清生化指标、睾酮和雌二醇水平;显微镜下观察附睾精子数量、活率、畸形率和睾丸内精子计数;主要器官做病理切片和HE染色;电子显微镜观察肝和睾丸内纳米颗粒的分布。TUNEL法检测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和纳米ZnO200mg/kg组小鼠无死亡,500mg/kg组小鼠死亡2只。与对照组相比,纳米ZnO200mg/kg组器官质量系数均无明显改变(P>0.05);500mg/kg组小鼠脾和肾质量系数明显升高(P<0.05)。纳米ZnO200mg/kg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胆碱(CHO)、尿酸(UA)、肌酸激酶(CK)显著性改变,P<0.05;500mg/kg组肝功能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T...  相似文献   

14.
甲基单体是有机硅生产工业中最基本也是用量最大的单体。在工业化实际合成有机硅单体的生产过程中,除目标产物外,通常还会产生一些副产物。甲氧基硅胶是制备甲氧基硅油所得的下层残液经过水解后得到的副产物,其可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裂解为甲氧基水溶性的硅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成具有立方结构的含镧La-MCM-48介孔分子筛材料,方法以低浓度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结构导向剂,在碱性条件下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该物质。结果XRD测试表明当La/Si〈0.05时可以获得典型的长程有序介孔立方结构相,随La/Si比的增加,晶胞参数的增大和红外吸收光谱(FTIR)的变化为镧进入介孔分子筛骨架中提供了有力证据。N2吸附-脱附实验给出这种立方介孔材料的BET表面积为1180m^2mg^-1,BJH平均孔径为3.4n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证明镧以一种六配位的形式存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一步证明镧以三价形式存在于立方介孔分子筛骨架中。结论合成了立方介孔相含镧氧化硅。  相似文献   

16.
17.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是一种新型的无机纳米粒子,近年来将其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MSNs的制备、安全性、载药行为、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硅胶胃管留置时间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胃肠道营养支持(鼻饲)是改善危重病人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耐受能力的有效方法。临床上鼻饲管分为橡胶和硅胶两种,橡胶胃管因其有管壁厚、管腔小、有异味、弹性差、质量重及对鼻、咽部刺激性强等缺点而不受欢迎。临床上多采用质量轻、弹性好、无异味,在一定时间内对鼻、咽粘膜刺激程度小的硅胶胃管。硅胶胃管对机体来说,仍是一种异物,为了减轻对一侧鼻、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并评价其逆转耐药作用。方法采用共缩聚法合成介孔氧化硅纳米粒并载药,制备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动态透析法研究该释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噻唑蓝比色法(MTT法)评价该释药系统的逆转耐药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所制备释药系统的粒径在170~250 nm左右,Zeta电位在-30 m V~-40 m V,微观形态呈球形,均匀分布,具有规则介孔孔道。体外释放显示维拉帕米缓慢释放,6-巯嘌呤加入诱导剂之前无释放,加入诱导剂后释药过程呈现先突释后缓释。MTT法检测显示所制备释药系统与阳性药维拉帕米及同浓度物理混合物相比,具有显著逆转耐药作用。结论所制备的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及逆转耐药作用。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prepare temperature-pH responsive and core-shell-structured magnetic fluorescent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for antitumor drug delivery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Methods: First, the core of nonporous silica coated Fe3O4 was prepared via solvothermal reaction and reverse micelle method, then mesoporous silica as the middle layer was further coated on the core by modified sol-gel process, and finally the Fe3O4@SiO2(F)@mSiO2(P)@P(NIPAM-co-AA)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with the polymer shell modified on the middle layer through seed precipitation polymeriza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was carried out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y of the nanoparticles. 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 (DOX) was used as a model drug to investigate the drug loading and releasing behavior. And MTT assay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biocompatibility and cytotoxicity of the nanoparticles.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EM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the nanoparticles was 300 nm. The drug loading and releas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anoparticles exhibited an excellent drug loading content of (206.75±17.59) μg/mg and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of (68.91±5.86) wt%, and controlled drug releasing could be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temperature or pH values. MTT assay showed that the cytotoxic effect of DOX-loaded nanoparticles irradiated with a 680 nm LED lam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achieved by chemotherapy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alone. Conclusion: Fe3O4@SiO2(F)@mSiO2(P)@P(NIPAM-co-AA) nanoparticles could be used as an antitumor drug carrier to achieve a synergistic effect by combining chemotherapy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