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SPECT在顽固性癫痫皮层致痫灶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51例顽固性癫痫,男36例,女15例,平均年龄21岁。其中CT/MRI证实有脑部病灶者17例,无脑部病灶者34例。所有病例术前做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显像检查,术中做硬脑膜下条片状电极描记皮层脑电图检查,定位皮层致痫灶。结果:SPECT与电极定位致痫灶部位一致者46例,符合率为90.20%;SPECT定位大脑皮层致痫灶的灵敏度为97.8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EEG-fMRI)同步联合技术在颞叶癫痫致痫灶时间和空间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有病灶性的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前均接受EEG-fMRI检查,手术中采用皮层电极和深部电极描记,确定致痫灶的真实位置和范围,并与EEG-fMRI方法所确定的致痫灶位置和范围进行比较。结果:7例二者所确定的致痫灶位置和范围完全相同,10例所确定的致痫灶中心位置相同,但其中9例同步EEG-fMRI范围较大,1例皮层电极和深层电极范围较大。结论:EEG-fMRI是一种无创的结合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定位方法,可以在fMRI影像上直观了解致痫灶的位置和范围。  相似文献   

3.
顽固性癫痫致痫灶的综合定位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痫致痫灶定位方法和术式选择。方法综合运用神经影像学、脑电图和SPECT等方法,对23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致痫灶定位和外科手术治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3例患者中,致痫灶定位VEEG与ECoG一致者19例,占82.6%;MRI与ECoG一致者16例,占69.7%;SPECT与ECoG一致者5例,达100%。采用癫痫灶切除、前颞叶切除加杏仁核和大部分海马切除,低功率皮层热灼等多种术式联合治疗,经0.5~2.3年的随访,满意8例,显著改善7例,良好5例,效差3例,总有效率为87.0%。结论对于顽固性癫痫,多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准确定位致痫灶,多种术式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联合应用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及影象学检查对338例顽固性癫痫患者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采用癫痫微创外科技术(多处软膜下扇形横切术、胼胝体前部潜行切开术、选择性前颞叶切除术、神经导航下显微病灶切除术)切除致痫灶、阻断传导纤维以治疗顽固性癫痫。结果 将术前定位结果与术中64导皮层电极及8导深部电极检测结果相比较,证实术前定位准确可靠;必要的影象学检查有助于痫灶定性定位诊断及治疗方案设计;随访疗效评估总有效率达98.1%,其中疗效Ⅲ级以上达74.8%;术后正常神经功能保护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结论 联合应用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和影象学检查,对致痫灶定位准确;癫痫微创外科技术治疗顽固性癫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位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07年6月在该院进行术前评估并手术治疗的121例难治性癫痫病例,根据有无病灶、致痫灶部住手术效果判断分析致痫灶的定位方法 和规律.结果 12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中,与致痫灶有关的病灶主要包括海马硬化、占位性病变及血管畸形等,手术有效率为96.4%;致痫灶与病灶无关或无病灶的病例手术有效率为94.7%,术后病理证实多为皮层发育不良、小的胶质增生灶以及影像尚不能发现的海马硬化.结论 视频脑电图(VEEG)和核磁共振(MRJ)是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评估的常规检查,合理地选择性应用脑磁图(ME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是致痫灶定位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致痫灶综合定位在顽固性癫痫手术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致痫灶综合定位在提高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癫痫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30例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癫痫患者拟手术治疗,患者均于术前颅内埋置电极定位致痫灶,术中应用皮层和深部电极验证棘波灶位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致痫灶切除。其中颞叶前极加海马切除14例、单纯病灶切除3例、单纯颞叶切除2例、选择性海马切除3例、病灶切除 单纯软膜横行纤维热凝6例、胼胝体切开2例。患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结果30例患者术中验证棘波灶位置与术前定位位置相同。患者的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0%,无手术死亡及偏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术前埋置电极和术中皮层及深部电极综合定位致痫灶,可以提高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愈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技术在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头皮脑电图及影像学等非侵袭性检查难以确定致病灶的或致痫灶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难治性癫痫患者51例,采用开颅手术方式在怀疑脑区埋置颅内电极。术后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确定致病灶后,进行腊皮层电刺激功能区测定。再次手术行致病灶切除。结果:硬膜下电极埋置50例,硬膜外电极1例。术后所有病例均记录到明确的发作间期异常放电和/或发作期脑电图变化。致痛灶切除术后效果Engel分级:Ⅰ级32例,Ⅱ级13例,Ⅲ级5例,Ⅳ级1例。头皮愈合不良3例,延长住院时间后治愈。无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结论:颅内电极监测可以精确定位致痫灶,皮层电刺激术对脑功能区定位可靠、方便。对于采用非侵袭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或致痫灶与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的难治性癫痫患者。颅内电极监测结合皮层电刺激术可以提高癫痫治愈率,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偶极子定位(Dipole localization modeling,DLM)系统对致痫灶定位的价值。方法 对82例拟行癫痫病灶切除术的患者进行DLM和MRI检查,部分病人行SPECT/PET检查;79例手术病人的皮层或深部脑电图定位与术前DL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LM检查与术中定位结果基本一致,且特异性好。结论 DLM是一种新型无创性痫灶定位方法,因其特异性定位优于影像学方法,在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致痫灶综合定位在提高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癫痫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30例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癫痫患者拟手术治疗,患者均于术前颅内埋置电极定位致痫灶,术中应用皮层和深部电极验证棘波灶位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致痫灶切除.其中颞叶前极加海马切除14例、单纯病灶切除3例、单纯颞叶切除2例、选择性海马切除3例、病灶切除+单纯软膜横行纤维热凝6例、胼胝体切开2例.患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结果 30例患者术中验证棘波灶位置与术前定位位置相同.患者的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0%,无手术死亡及偏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利用术前埋置电极和术中皮层及深部电极综合定位致痫灶,可以提高药物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癫痫的手术治愈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与术中头皮与皮层脑电监测不同脑叶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29例将进行癫痫灶切除术的患者,术前进行1-2周头皮视频脑电监测(V-EEG),捕捉其临床发作与发作前有定位价值的脑电活动,根据头皮脑电监测结果与MRI异常提示放置颅内电极(皮层与深部电极),然后再捕捉至少3次临床发作与其脑异常放电后进行手术。结果 29例患者中,头皮脑电能够定位额叶致痫灶的概率为84.2%,Kappa值为-0.02,可靠性较低;而头皮脑电能够真正定位颞叶致痫灶的概率为93.3%,其Kappa值为0.5,可靠性高。其中3例顶-枕叶癫痫,头皮脑电异常放电区域与皮层电极大致相符。术后经过至少1年的随访,根据Engel’s癫痫术后结果分类,10例颞叶致痫灶切除术后Ⅰ级者8例(80%),Ⅱ级者2例(20%);16例额叶致痫灶切除术后Ⅰ级者8例(50%),Ⅱ级者5例(31.2%),Ⅲ级者3例(18.8%);3例顶-枕叶致痫灶癫痫患者术后均为Ⅰ级。结论在颞叶致痫灶的癫痫患者通过术前头皮视频脑电监测来定位致痫灶的准确率较额叶致痫灶患者高,枕叶癫痫尤其合并影像学异常者,头皮脑电监测定位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对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2016年5月浙江衢化医院就诊的46例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分别行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和常规影像学的检查,入组患者均取得病理结果,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测定入组患者病灶与正常组织的放射线基线比值(T/N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癌患者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的显像特点,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其他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 结果 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和常规影像学检查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的原发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83.3%、87.0%、97.2%、50.0%和70.0%、33.3%、65.2%、87.5%、14.3%;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病灶T/N平均值为7.15±3.51,非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病灶T/N平均值为4.26±2.37,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共检出转移淋巴结和其他转移灶平均数分别为10.24±3.47和1.58±1.64,常规影像学检查检出平均数分别为6.18±4.38和0.62±0.48,明显低于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8F-FDG SPECT符合线路显像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及预测价值更高,同时还可更高效的发现其他转移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60例外伤性癫痫患者SPECT脑血流显像与CT、EEG、结果的对比分析,旨在评价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rCBF)在癫痫定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60例外伤性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进行了^99Tc-ECD SPECT脑血流断层显像和EEG检查,其中同期对60例患者行CT,50例患者MRI扫描。结果 SPECT阳性检出率76.7%明显高于CT的41.7%和MRI的54%(P<0.01),三者间检查吻合率较好,EEG阳性率较高,但定位欠准确。结论 SPECT脑血流显像在对外伤性癫痫灶定位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58例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进行了间歇期SPECT显像,探讨了该类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影像特点.静脉注射99Tcm-ECD 30-40min后进行SPECT显像,以2个以上的断面出现异常放射性药物分布区为阳性病灶.49/58例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间歇期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4.5%,其中46例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49例阳性检出者中2个以上病灶并存者32例,单个病灶者17例,共检出病灶114个.114个病灶中有52个病灶为某一叶的双侧对称性改变,占45.6%;62个病灶为单侧或双侧非对称性改变,占54.4%.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和基底神经核的病灶数分别占50.8%、26.3%、16.7%、5.3%和0.9%.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间歇期脑血流灌注显像大多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其病灶具有双侧对称性、多灶性或广泛性的特点,且额叶的病灶数明显高于其它各叶.  相似文献   

14.
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间歇期SPECT显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对 18例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进行了间歇期SPECT显像 ,探讨了该类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影像特点。静脉注射99Tcm ECD30 4 0min后进行SPECT显像 ,以 2个以上的断面出现异常放射性药物分布区为阳性病灶。 14 / 18例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间歇期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为阳性 ,阳性检出率为 77.8% ,其中 13例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 14例阳性检出者中双侧病变者 7例 ,单侧病变者 7例 ,各占 5 0 %。 14例阳性检出者共检出病灶 33个 ,其中 18个病灶为某一叶的双侧对称性改变 ,占 5 4 .5 % ;15个病灶为单侧病变 ,占 4 5 .5 %。双侧病变者中额叶病灶数最多 ,单侧病变者中颞叶和枕叶病灶占多数。本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间歇期脑血流灌注显像大多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 ,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改变 ,具有多部位、多病灶特点。  相似文献   

15.
(周游)(李龄)(蒋先惠)(吴华)ClinicalApplicationofSPECTtotheLocalizationofCorticoepileptogenicFocusofIntractableEpilepsy¥ZHOUYou;LILing;JIA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与脑电图 (EEG)联合应用在小儿癫痫及癫痫灶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 4 2例癫痫患者于末次发作 4 8h内行EEG及SPECT检查。结果 EEG异常率为 4 2 .8% ,SPECT异常率为 78.6 % ,EEG与SPECT定位病灶符合率为 6 3%。结论 联合应用SPECT及EEG可提高癫痫的诊断及癫痫病灶定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异体移植甲状旁腺近期的存活情况。方法 :对 14例甲状旁腺移植患者比较近期 (3d~ 1周 )、远期 (6个月 )SPECT显像结果、化验室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结果 :移植早期 :SPECT显像阳性率为 71.4 % ,高于化验室检查的阳性率 (5 0 % ) ,临床症状的阳性率 (42 .9% ) ;移植远期 :SPECT显像阳性率与化验室检查阳性率均为 6 4 .3% ,略高于临床症状阳性率 (5 7.1% )。结论 :SPECT显像在评价异体甲状旁腺移植的效果时 ,具有早期、远期的优势 ,但化验室检查在远期效果评价中也具有较高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何丽荣  李娟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115-1117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在脊柱、肋骨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全身骨显像中表现为脊柱、肋骨出现异常核素浓聚灶(病灶数目≤3个)的患者,行局部骨断层,同时获得局部骨断层图像、同机定位CT图像以及两者的融合图像。所有病例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或1年以上随诊为最终诊断结果。结果41例患者85处病灶中,42处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灶数的49.4%;43处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灶数的50.6%。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对病灶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0.5%、97.6%,特异性分别为16.3%、93.0%,准确性分别为52.9%、95.0%。结论SPECT/CT可以明显提高脊柱、肋骨病灶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对鉴别脊柱、肋骨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低剂量平扫CT(SPECT/CT)肺灌注显像与肺通气/灌注(V/Q)平面显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SPECT/CT肺灌注显像和V/Q平面显像检查,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准,评估SPECT/CT肺灌注显像和V/Q平面显像对肺栓塞的诊断效能。结果 120例患者中最终有100例诊断为肺栓塞,其中肺段病变247个,亚肺段病变285个。SPECT/CT肺灌注显像对肺栓塞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0%、90.00%、89.17%、97.80%、62.07%,均大于V/Q平面显像的81.00%、80.00%、80.83%、95.29%、45.71%。SPECT/CT肺灌注显像对肺栓塞肺段病变检出率87.04%与V/Q平面显像的82.19%无显著差异(P>0.05),对亚肺段病变检出率92.28%高于V/Q平面显像的85.96%(P<0.05)。结论 SPECT/CT肺灌注显像对肺栓塞的诊断效能优于V/Q平面显像,且可提高对亚肺段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PECT/低剂量CT对全身骨显像肋骨病灶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9mTc—MDP全身骨显像无法确诊的42例肋骨病灶行SPECT/低剂量CT融合显像检查。由2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阅片进行诊断。最终诊断分别以病理学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诊断级CT或MRI)相印证或至少6个月的随访为依据。结果全身骨显像对肋骨病灶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2.61%、29.41%及60.00%;SPECT/CT融合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8.24%及95.00%,SPECT/CT融合图像较全身骨显像能够显著提高肋骨病灶的特异性(χ2=12.14,P〈0.05)及准确性(χ2=14.05,P〈0.05)。结论sPEcT/低剂量CT融合图像可显著地提高肋骨病灶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性;作为全身骨显像的有效补充,对肋骨病灶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