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刺疗法辅助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以三亚市中医院2019年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69例GBS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86例), 其中西药对照组50例, 西药观察组50例, 中药对照组33例, 中药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或中药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给予针刺辅助治疗, 疗程4周。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四肢肌力、神经功能[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8(IL-18)]水平及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 西药、中药观察组四肢肌力明显升高(P < 0.05, P < 0.01), 优于对照组(P < 0.05);西药、中药观察组正中神经、胫神经MCV、SCV明显升高(P < 0.05), 优于对照组(P < 0.05);西药、中药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并低于对照组(P < 0.05);西药、中药观察组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西药、中药观察组IL-10水平明显升高(P < 0.01), 并高于对照组(P < 0.05), IL-18明显降低(P < 0.01), 并低于对照组(P < 0.05);各组均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  针刺辅助疗法能够明显提高西药、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肌力、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 恢复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健脾固肠方对Ⅲ、Ⅳ期脾虚证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Ⅲ、Ⅳ期脾虚证恶性肿瘤化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药干预组和单纯化疗组,每组30例,另将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化疗治疗,中药干预组患者在化疗基础上给予健脾固肠方治疗,观察周期为6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内毒素(ET)、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 Ig A)、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干扰素-γ(IFN-γ)水平,评估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及疗效,采用Karnofsky行为表现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化疗毒副反应(包括体质量和消化道毒副反应)。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DAO、D-LA、IFABP、IL-2、TNF-β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药干预组患者的DAO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单纯化疗组患者的D-L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中药干预组患者的DAO、D-LA水平显著低于单纯化疗组(P0.05)。(2)治疗后,中药干预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单纯化疗组患者的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中药干预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P0.01);经治疗后,中药干预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63.33%,单纯化疗组为30.00%,中药干预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P0.01)。(3)治疗后,中药干预组患者的卡氏(KPS)评分明显升高(P0.01),且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经治疗后,中药干预组患者的KPS评分改善总有效率为73.33%,单纯化疗组为43.33%,中药干预组患者的KP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4)在稳定化疗患者体质量、改善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方面,中药干预组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结论:健脾固肠方能够保护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通过“肠-肾轴”改善DKD的作用机制。  方法  100例DKD脾虚湿盛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肾化湿颗粒。8周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AL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的变化。并随机收集其中60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后的粪便样本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筛选益肾化湿颗粒的作用靶菌。  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UACR、BUN、HbA1C、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SOD活性、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升高, 菌群的聚合度增加, F/B值下降; LEfSe分析发现试验组的优势属种是副拟杆菌属、长双歧杆菌、黏膜乳杆菌。  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可有效改善DKD脾虚湿盛证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 降低血糖, 减少蛋白尿, 整体调节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并稳定肾功能, 影响肠道菌群的分布, 为进一步研究益肾化湿颗粒通过肠道菌群评估DKD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健脾养胃方配合新辅助化疗对胃癌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给予以奥沙利铂和替吉奥为主的SOX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组在新辅助化疗基础上配合健脾养胃方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前辅助化疗疗效(TRG分级)、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中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xP3)、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胃癌组织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RG分级评分降低(P <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0.01),且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胃癌组织Tim3、FoxP3蛋白水平降低(P < 0.05),IL-8、IL-10 mRNA水平降低(P < 0.05)。结论  健脾养胃方配合新辅助化疗方案,可有效提高胃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机制可能与该方调节患者肿瘤微环境中Tim3、FoxP3及IL-8、IL-10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菌-脑-肠轴观察理肠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脑肠肽、肠道菌群的影响, 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制。  方法  纳入66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 以2 ∶ 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44例和西药组22例, 中药组予理肠饮口服, 西药组予培菲康联合得舒特口服, 疗程均为4周, 评估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2组患者的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变化, 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检测血清脑肠肽指标[血清P物质(Substance P, SP)及5-羟色胺(Serotonin, 5-HT)]表达水平及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  结果  ① 治疗2周、治疗4周, 2组IBS-SSS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1), 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 < 0.01);治疗4周后, 2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 < 0.01), 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 < 0.01), 且中药组临床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P < 0.05, P < 0.01)。②治疗后, 2组患者血清SP含量均明显下降(P < 0.05), 中药组血清5-HT含量显著下降(P < 0.01),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α多样性分析提示, 治疗后2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不同程度下降(P < 0.05, P < 0.01), 西药组菌群多样性较前下降(P < 0.05), 而中药组较前无明显差异(P>0.05);PCoA分析提示2组微生物群落构成均发生明显改变(P < 0.05), 且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 0.01)。其中, 中药组治疗后有显著优势的Biomarker为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Bacteroides_plebeius等; 西药组治疗后有显著优势的Biomarker为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菌群功能预测提示, 理肠饮治疗IBS-D的主要途径为糖代谢相关途径。④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论  中药复方理肠饮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疗效确切、安全, 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脑肠肽水平、调整肠道菌群结构、纠正菌群失衡状态、调控糖代谢相关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肠吉泰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感大鼠结肠黏膜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0只新生期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得舒特组、肠吉泰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10只,用醋酸刺激法建立IBS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并予以相应药物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直肠球囊扩张法测定其内脏敏感性,ELISA法测定结肠黏膜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内脏敏感性升高(P0.01);模型组结肠黏膜IL-1β、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1),IL-10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吉泰各组和得舒特组内脏高敏感性明显降低(P0.01),肠吉泰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粘膜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性明显降低(P0.05, P0.01),结肠黏膜抗炎细胞因子细胞IL-10升高(P0.01);得舒特组结肠黏膜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高剂量的肠吉泰可以降低IBS大鼠的内脏高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整结肠黏膜炎性细胞因子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脾止泻散敷脐联合捏脊疗法对儿童脾虚湿盛型腹泻患儿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及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儿科门诊2017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110例符合临床试验标准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随机分为中医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中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脾止泻散敷脐联合捏脊疗法,比较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及细胞免疫水平,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肠道菌群比较:治疗后两组双歧杆菌、乳酸肝菌均有明显提高(P0.05),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中医组双歧杆菌、乳酸肝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免疫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明显升高(P0.05),CD8+明显降低(P0.05),且中医组CD3~+、CD4~+、CD4~+/CD8~+、NK高于对照组(P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内毒素、乳果糖/甘露醇(lactulose/mannitol,L/M)、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均明显降低(P0.05),且中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且中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总有效率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76.36%(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脾止泻散敷脐联合捏脊疗法治疗儿童腹泻效果显著,能显著缓解症状,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提高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雷火灸联合四君子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咽炎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肺脾气虚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观察组给予雷火灸联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每个疗程7 d, 共4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E(IgE)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 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 < 0.05, P < 0.01),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2组患者炎性因子IL-6、TNF-α及免疫因子IgE水平下降, 免疫因子IgA、SIgA水平上升(P < 0.01),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结论  雷火灸联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能明显改善肺脾气虚型慢性咽炎患者咽部症状, 其机制与降低体内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及免疫因子IgE水平, 提高免疫因子IgA、SIgA水平, 增强全身免疫力,改善局部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黄芩汤治疗索拉非尼所致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服用索拉非尼后出现腹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给予黄芩汤煎服,对照组给予胃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及肠道菌群调节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腹泻持续时间、腹泻程度、肠道菌群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腹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腹泻程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治疗组肠球菌、肠杆菌数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所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证候总积分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60.0%(P0.05)。结论黄芩汤能明显改善索拉非尼所致腹泻,可调节肠道菌群稳态,维护肠道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附子理中丸对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同时探讨脾阳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附子理中丸低剂量组、附子理中丸高剂量组。空白组正常饲喂,模型组和附子理中丸低、高剂量组采用“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番泻叶灌胃”复合因素法造模21 d,建立大鼠脾阳虚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附子理中丸低、高剂量组给予附子理中丸21 d。给药结束后采集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样本总DNA,根据细菌16S rR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Muribacu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 < 0.05),梭菌科(Clostridiaceae)、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1)。与模型组相比,附子理中丸给药组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Muribacu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梭菌科(Clostridiaceae)、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 < 0.01)。附子理中丸给药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升高,附子理中丸高剂量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附子理中丸可以促进益生菌乳杆菌的生长和拟杆菌、苏黎世杆菌、布劳特氏菌向正常组回调。对肠道菌群特别是与炎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菌群的调节,是附子理中丸治疗脾阳虚IBS-D腹泻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结肠黏膜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加丙酮局部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生理盐水)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salazosulfapyridine,SASP)]、模型组、3个乌梅丸剂量组(0.575 g/kg、1.15 g/kg、2.3g/kg),造模后给药15天,处死大鼠收集样本,观察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及组织学改变;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TLR4、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乌梅丸2.3 g/kg剂量组减轻了大鼠肠道水肿程度,并减少了赘生物及溃疡的形成,作用优于SASP组;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TLR4、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明现高于正常组(P〈0.01),乌梅丸组和SASP组则低于模型组,其中乌梅丸2.3 g/kg剂量组尤其明显(P〈0.01)。结论乌梅丸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的表达,降低NF-κB p65的活性免疫调节,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内膜中Bcl-2的变化,探讨化瘀散结法防治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147例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患者,按随机单盲法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中药组用中药化瘀散结法口服加外敷分期治疗,西药组用妈富隆周期治疗,对照组不予任何药物治疗。用药3个月后观察3组患者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超声下子宫内膜的变化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中Bcl-2的表达改变。 结果 治疗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超声下子宫内膜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优于西药组及对照组(P<0.05),西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组和西药组子宫内膜中Bcl-2表达均明显降低(中药组Z=-5.690,P<0.01;西药组Z=-5.477,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2,P=0.083),治疗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43,P<0.01),中药组对子宫内膜Bcl-2表达的下调作用优于西药组及对照组,西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化瘀散结法能明显改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预防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Bcl-2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益肾疏利方对脾肾亏虚、瘀浊内阻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4期患者的疗效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脾肾亏虚、瘀浊内阻型CKD 3-4期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疏利方,连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参芪桃红汤治疗脾虚瘀阻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昆山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CAG辨证符合脾虚瘀阻证门诊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参芪桃红汤,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萎缩程度和范围,胃黏膜中三叶因子2(TFF2)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萎缩程度和范围分期、病理积分均有显著改善(P <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2组胃黏膜中TFF2的表达增加、NF-κB的表达降低(P < 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参芪桃红汤能有效改善脾虚瘀阻证CAG主要中医证候、胃镜病理表现,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胃黏膜中TFF2表达、降低NF-κB表达,从而促进损伤胃黏膜修复,改善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瘀浊型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合并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PEW)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91例脾虚瘀浊型CAPD合并PEW患者随机分为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鼻康复鼻腔填塞治疗急性鼻窦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和鼻分泌液中炎性因子、炎症相关蛋白及神经肽的影响。  方法  14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鼻康复鼻腔填塞。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量表(Lund-Kennedy)、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及鼻气道阻力(NAR)变化; 检测患者鼻纤毛清除功能[鼻黏膜纤毛清除率(MCC)、鼻纤毛传输速率(MTR)、糖精颗粒清除时间(SCT)]; 检测血清及鼻分泌液中炎性因子[白三烯C4(LTC4)、白细胞介素17(IL-17)、前列腺素D2(PGD2)]、炎症相关蛋白[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通道蛋白-3(AQP-3)、免疫球蛋白E(IgE)]及神经肽[P物质(SP)、神经激肽A(NKA)、神经肽Y(NPY)]表达水平。  结果  治疗后,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Lund-Kennedy评分、SNOT-20评分、NAR、SCT及LTC4、IL-17、PGD2、ECP、IgE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P < 0.01), MCC、MTR及AQP-3、SP、NKA、NPY水平明显升高(P < 0.05,P < 0.01),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观察组中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鼻康复鼻腔填塞可有效缓解急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和鼻分泌液中炎性因子、炎症相关蛋白及神经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肾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40例,对照组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联合钙通道阻滞剂(CCB)类药物标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潜阳育阴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清肝滋肾方联合常规降压西药治疗对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鸢尾素(Irisin)表达水平及代谢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肥胖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及持续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肝滋肾方, 疗程均为8周,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人体测量学指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体质量(Weight, WT)、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代谢特征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鸢尾素(Irisin)、血清脂肪因子[脂联素(Adiponectin, ADP)及瘦素(Leptin, LEP)]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 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 < 0.05, P < 0.01), 且观察组在改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便秘尿黄症状及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观察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Irisin水平明显升高(P < 0.01), 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SBP、DBP明显下降(P < 0.05), 优于对照组(P < 0.05);2组WT、WC、TC、TG、LDL-C、ADP、LEP水平均明显改善(P < 0.05, P < 0.01),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清肝滋肾方联合常规降压西药能调节肥胖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患者Irisin表达,改善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