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并发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 energy wasting,PEW)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从中医脾肾两脏分析讨论CKD并发PEW的病因病机,提出“祛瘀生新”和“脾主肌肉”的论治依据,据此运用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治疗CKD并发PEW,并佐以一则医案加以验证。[结果]CKD并发PEW患者以脾肾亏虚、浊瘀壅滞为基本病因病机,此时先天之本已然衰败,治疗应以培补后天之本为重,并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同时还应兼顾随证而生的浊瘀之邪,将生新与祛瘀结合,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通畅肾络,健脾治痿。所举医案中患者诊断为慢性肾脏病4期并蛋白质能量消耗,中医辨为尿浊,属脾肾亏虚、浊瘀壅滞之证,治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为主方治疗,复建脾运,祛除肾中瘀浊,使气血津液化生运行如初,以后天脾气固补先天肾气,顽疾复有转机。[结论]从脾肾亏虚、浊瘀壅滞的基本病机出发,运用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法治疗CKD并发PEW,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肾功能,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大鼠骨骼肌自噬的影响,探讨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在保护肾功能基础上改善CRF大鼠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wasting,PEW)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择25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ed pat...  相似文献   

3.
痰瘀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复习古代文献 ,探讨痰瘀与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生发展的关系 ,发现饮食不当是促成 AS痰浊的重要外因 ,脾虚失运是形成 AS痰浊的主要内因 ,痰浊凝聚、结于心脉是 AS的关键病机 ,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沉积血脉是 AS病情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体检人群脂肪肝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分析各证型与年龄、性别、肥胖、生活习性、相关疾病、生化指标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脂肪肝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者占总数的66.6%,痰浊壅阻证(34.1%)和肝郁脾虚证(27.7%)在5个证型中占主导地位,男性患者痰浊壅阻证所占比例最大(36.2%),而女性患者则以肝郁脾虚(39.4%)及肝肾不足证(27.3%)多见。痰瘀互结证多见于饮酒人群中。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者以肝肾不足证最多见,伴有高脂血症或胆囊改变者以痰浊壅阻证及肝郁脾虚证为常见证型。结论:痰浊壅阻证和肝郁脾虚证为常见证型。不同年龄、性别、饮酒习惯及伴随疾病间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病理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痰瘀”病理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复习古代、现代文献,发现饮食不当是促成AS痰浊的重要外因,脾虚失运是形成AS痰浊的主要内因,痰浊凝聚,结于心脉是AS的关键病机,因痰致瘀,痰瘀互结,沉积血脉是AS病情发展的必然趋势。AS与血脂、血液流变学、细胞凋亡、胰岛素抵抗、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参苓白术散对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脾虚瘀浊证患者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6例CAPD脾虚瘀浊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6例退出观察,实际完成60例。2组均予CAPD及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口服复方ɑ酮酸片,观察组加服加味参苓白术散,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的变化,检测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 I,PG I)、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Ⅱ,PGⅡ)、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等指标变化;检测并计算腹膜透析尿素清除指数(Blood ureaclear index,Kt/V),评估透析充分性。结果 对照组中医临床有效率53.3%低于观察组80%(P<0.05);2组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在治疗第9、12周末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17、PG I、PGⅡ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降低(P<0.05),PA、TRF、ALB、Kt/V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升高(P<0.05),PGⅠ/PGⅡ变化不明显。对照组治疗后血清G-17、PG I、PGⅡ水平下降(P<0.05),PA、ALB水平升高(P<0.05),PGⅠ/PGⅡ、TRF、Kt/V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加味参苓白术散可改善CAPD脾虚瘀浊证患者胃功能指标,提高患者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常见中医证型的用药规律及配伍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相关文献,将纳入文献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证型规范为痰瘀互结证、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脾肾两虚证,提取处方中的中药,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各证型药物性味归经、用药频数、组方规律及新方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有效处方235首,涉及药物183味,其中痰瘀互结证处方有75首,湿浊内停证45首,肝郁脾虚证39首,湿热蕴结证60首,脾肾两虚证16首。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基础方为丹参、山楂、泽泻、决明子、柴胡、白术。根据不同的中医证型,痰瘀互结证加川芎、红花、姜黄、桃仁、郁金、大黄、苍术、半夏、陈皮、茯苓等;湿浊内停证加苍术、茯苓、陈皮、半夏、厚朴等;肝郁脾虚证加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当归、麦芽、山药等;湿热蕴结证加栀子、茵陈、大黄、虎杖、田基黄、垂盆草、石菖蒲等;脾肾两虚证加女贞子、山茱萸、淫羊藿、菟丝子、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牛膝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脾主腹”理论观察和分析加味参苓白术散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脾虚瘀浊证患者腹膜透析功能及腹膜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4例CAPD脾虚瘀浊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每组2例患者退出观察,实际每组完成30例。两组患者均予CAPD和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参苓白术散,疗程1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检测并计算腹膜透析血尿素清除指数(Kt/V),评估腹膜透析充分性;测定并计算4 h透析液与血液中肌酐的浓度比值(dialysate- to- plasma ratio of creatinine,D/Pcr),评估腹膜转运功能;测定24 h腹膜透析超滤量(ultrafiltration,24hUF),评估腹膜超滤功能;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 β1)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水平。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Kt/V、D/Pcr和24 h UF水平均较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TGF- β1、F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腹膜转运类型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低平均转运和高平均转运患者例数较治疗前增加。结论 加味参苓白术散可改善CAPD脾虚瘀浊证患者腹膜透析功能,提高腹膜透析充分性,其机制可能与该方降低血清TGF- β1、Fn水平,防治腹膜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慢性肾脏病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PEW)中医研究进展。[方法]阅读近年来PEW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对PEW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学,以及经方、复方、单味药、外治法在PEW中的应用进行整理、研究、归纳总结。[结果]PEW发病外因感受六淫邪气,内因脏腑虚损。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脏腑衰败,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病位主要在"脾肾";湿热、痰浊、瘀血、水毒内停,毒损肾络为标。治疗当扶正祛邪,重视辨证,主要围绕"益肾健脾、补气养血、活血祛瘀、通腑泄浊、解毒和络"之法。PEW证候虚实并见,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兼证则以湿浊、湿热、瘀血证多见。一些经方、复方、单味药及外治疗法能缓解PEW症状,提高营养相关指标,减轻微炎症反应,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中医药治疗PEW有一定的优势,取得一定成果,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益肾疏利方对脾肾亏虚、瘀浊内阻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4期患者的疗效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脾肾亏虚、瘀浊内阻型CKD 3-4期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疏利方,连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糖肾安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icro-UALB)、微炎症状态、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86例早期DN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糖肾安方。12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指标[尿微量白蛋白(micro-UALB)、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抵抗指标[空腹胰岛素(FIN)、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BG)]及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血尿素(BUN)]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指标、炎症指标、IR指数均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P < 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结论  糖肾安方可有效改善早期DN患者症状、减少尿蛋白、抑制炎症因子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通过“肠-肾轴”改善DKD的作用机制。  方法  100例DKD脾虚湿盛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肾化湿颗粒。8周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AL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的变化。并随机收集其中60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后的粪便样本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筛选益肾化湿颗粒的作用靶菌。  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UACR、BUN、HbA1C、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SOD活性、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升高, 菌群的聚合度增加, F/B值下降; LEfSe分析发现试验组的优势属种是副拟杆菌属、长双歧杆菌、黏膜乳杆菌。  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可有效改善DKD脾虚湿盛证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 降低血糖, 减少蛋白尿, 整体调节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并稳定肾功能, 影响肠道菌群的分布, 为进一步研究益肾化湿颗粒通过肠道菌群评估DKD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精灵颗粒对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动脉弹性及形态功能、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 每组50例; 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干预, 实验组在阿托伐他汀的基础上加用精灵颗粒进行干预, 观察时间为24周, 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极速脉搏波传导速度(Ultrafast pulse wave velocity, UFPWV)指标[收缩期起始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beginning of systole, PWV-BS)、收缩期末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end of systole, PWV-ES)]、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及肝肾功能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 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 < 0.01),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1);试验组双侧颈动脉PWV-BS、PWV-ES均有降低(P < 0.01), 对照组双侧颈动脉PWV-ES及左侧颈动脉PWV-BS降低(P < 0.05), 试验组右侧颈动脉PWV-ES变化优于对照组(P < 0.05);2组TC、TG、LDL-C水平均有所改善(P < 0.01), 试验组TC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全血中、低切及血浆黏度值均降低(P < 0.05), 试验组低切变化优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血清CRP、IL-6、IL-8水平均降低(P < 0.05);对照组IL-6、IL-8水平降低(P < 0.05), 试验组CRP水平变化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精灵颗粒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基础上能改善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血管弹性功能, TC、TG、LDL-C水平, 炎症因子CRP、IL-6、IL-8水平, 全血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值等指标, 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评价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肾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阴虚阳亢型老年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40例,对照组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联合钙通道阻滞剂(CCB)类药物标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潜阳育阴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补骨脂-肉豆蔻醇提物对脾虚泄泻小鼠水通道蛋白(AQP)及结肠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和补骨脂-肉豆蔻醇提取物(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模型组、醇提物组和参苓白术散组均采用大黄诱导脾虚泄泻小鼠模型,正常组小鼠每天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建模成功后,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补骨脂-肉豆蔻醇提取物7.02、14.04、21.06 g/kg灌胃,参苓白术散组给予参苓白术散2.34 g/kg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2周。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QP3、AQP4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结肠白细胞介素(IL)-1β、IL-2、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结果:各组小鼠体质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醇提物中、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低于正常组(P<0.05和P<0.01),而醇提物中、高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和醇提物高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和醇提物各组小鼠AQP3、AQP4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组(P<0.05~P<0.01);醇提物中、高剂量组和参苓白术散组小鼠AQP3、AQP4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醇提物低剂量组(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中IL-1β、IL-2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和醇提物低、中剂量组比较,醇提物高剂量组和参苓白术散组小鼠结肠中IL-1β、IL-2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骨脂-肉豆蔻醇提物可上调AQP表达,降低肠道的炎性因子水平,对脾虚泄泻小鼠胃肠道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脑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7例IBS-D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8例予匹维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 symptom severity scale,IBS-SSS)评分、血浆脑肠肽水平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IBS-SSS评分以及血浆5-羟色胺(serotonin,5-HT)、P物质(P substance,S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参苓白术散可显著提高IBS-D患者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脑肠肽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顾步汤联合复方黄柏液对糖尿病足干性坏疽介入术后创面改善、肉芽组织生长和足部微血管循环的影响。  方法  选择糖尿病足干性坏疽患者80例,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在血管介入术后予复方黄柏液治疗, 治疗组予顾步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13(IL-13)、肿瘤坏死因子(TNF-α)、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足部微血管血流灌注量、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肉芽组织生长及足创面改善情况, 比较2组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 2组足部微血管血流灌注增加(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创面面积、中医证候、NR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肉芽组织生长面积、创面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2组TNF-α、sVCAM-1、IL-1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纤维蛋白原、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5);2组VEGF、TGF-β1、bFG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 0.0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  糖尿病足干性坏疽介入术后患者采用顾步汤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 可提升生长因子水平, 抑制患者炎症, 改善足部微血管循环、血管内皮功能, 缓解患者疼痛, 促进患者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改善, 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鼻康复鼻腔填塞治疗急性鼻窦炎的疗效及对血清和鼻分泌液中炎性因子、炎症相关蛋白及神经肽的影响。  方法  14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鼻康复鼻腔填塞。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量表(Lund-Kennedy)、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评分及鼻气道阻力(NAR)变化; 检测患者鼻纤毛清除功能[鼻黏膜纤毛清除率(MCC)、鼻纤毛传输速率(MTR)、糖精颗粒清除时间(SCT)]; 检测血清及鼻分泌液中炎性因子[白三烯C4(LTC4)、白细胞介素17(IL-17)、前列腺素D2(PGD2)]、炎症相关蛋白[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通道蛋白-3(AQP-3)、免疫球蛋白E(IgE)]及神经肽[P物质(SP)、神经激肽A(NKA)、神经肽Y(NPY)]表达水平。  结果  治疗后,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Lund-Kennedy评分、SNOT-20评分、NAR、SCT及LTC4、IL-17、PGD2、ECP、IgE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P < 0.01), MCC、MTR及AQP-3、SP、NKA、NPY水平明显升高(P < 0.05,P < 0.01),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观察组中医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鼻康复鼻腔填塞可有效缓解急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和鼻分泌液中炎性因子、炎症相关蛋白及神经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疗法辅助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以三亚市中医院2019年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69例GBS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86例), 其中西药对照组50例, 西药观察组50例, 中药对照组33例, 中药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或中药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给予针刺辅助治疗, 疗程4周。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四肢肌力、神经功能[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8(IL-18)]水平及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 西药、中药观察组四肢肌力明显升高(P < 0.05, P < 0.01), 优于对照组(P < 0.05);西药、中药观察组正中神经、胫神经MCV、SCV明显升高(P < 0.05), 优于对照组(P < 0.05);西药、中药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并低于对照组(P < 0.05);西药、中药观察组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西药、中药观察组IL-10水平明显升高(P < 0.01), 并高于对照组(P < 0.05), IL-18明显降低(P < 0.01), 并低于对照组(P < 0.05);各组均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  针刺辅助疗法能够明显提高西药、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 改善患者肌力、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 恢复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