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叶酸偶联5-氟尿嘧啶-白蛋白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毒性及经叶酸受体介导的靶向性。方法选用叶酸受体表达阳性FR(+)宫颈癌HeLa细胞及叶酸受体表达阴性FR(-)肺癌A549细胞进行实验。用MTT法观察叶酸偶联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同时利用游离叶酸能与叶酸偶联物竞争性结合叶酸受体的原理,考察叶酸偶联物是否具有经叶酸受体介导的靶向性。结果叶酸偶联物对FR(+)HeLa细胞具有比5-氟尿嘧啶原料药更高的抑制率,能有效的靶向FR(+)HeLa细胞,且细胞毒性作用能被过量的外源性游离叶酸所抑制,而叶酸偶联物对FR(-)A549细胞作用很弱。结论叶酸偶联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能经叶酸受体介导靶向于叶酸受体丰富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
叶酸受体可以与叶酸及其类似物特异性结合,通过介导细胞内化将其摄入细胞胞浆。利用叶酸受体在肿瘤和关节炎细胞的过度表达,使药物与叶酸结合,以叶酸受体为作用靶点,即可将药物主动靶向肿瘤和关节炎细胞,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关节炎的组织分布,达到靶向诊断、治疗的目的。本文就叶酸受体及其组织分布,叶酸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叶酸受体介导的肿瘤和关节炎的靶向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靶向化疗是一种特异性地将化疗药物靶向到肿瘤部位的治疗方法.由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在大多数肿瘤细胞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或器官上表达很低,因此通过GnRH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将抗癌药物选择性地靶向到肿瘤组织或细胞,可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目前GnRH靶向的载药系统已被广泛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分布,改善了其水溶性、稳定性,避免产生耐药性,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使毒副作用明显降低.本文就目前基于GnRH类似物的不同抗癌因子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偶联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叶酸受体(folate receptor,FR)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偶联蛋白。除个别组织外,叶酸受体在正常组织上表达水平很低,而在许多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叶酸受体与叶酸及其衍生物有高度的亲和性,基于这种特性,可将显像剂、治疗药物等与叶酸偶联,靶向给予肿瘤细胞,从而应用于肿瘤的影像诊断如核医学显像、核磁共振显像、荧光显像和肿瘤治疗如化疗、同位素治疗、免疫治疗、反义核苷酸治疗及基因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 研究能通过叶酸受体介导靶向肿瘤细胞的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方法 利用叶酸活性醢在碱性条件下与白蛋白纳米粒表面上的氨基反应,制得叶酸偶联的白蛋白纳米粒。以荧光定量法确定浓度、时间、游离叶酸对肿瘤细胞摄取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的影响程度。结果 成功制备了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的肿瘤细胞摄取量随纳米粒浓度增大、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肿瘤细胞对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的摄取可被过量的外源性游离叶酸所抑制。结论 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能通过细胞膜上的叶酸受体介导内吞入胞,可显著靶向于叶酸受体丰富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6.
透明质酸(HA)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的天然线性多糖,通过细胞表面分化簇44(CD44)受体靶向肿瘤。其作为抗肿瘤药物传递载体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已成为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CD44是透明质酸高亲和性的受体,因其在肿瘤细胞过表达,可以作为肿瘤标志物或靶向受体。许多肿瘤都表现出CD44受体的过度表达,如乳腺癌、结肠直肠癌、肝癌和胰腺癌等。CD44配体通过与纳米药物载体结合,可以提高纳米载体对肿瘤细胞的亲和力。HA结构中因含有CD44配体具备有效的肿瘤靶向效应而闻名,通过HA-CD44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途径可以增强肿瘤细胞的摄取。本文对HA纳米胶束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进展以及其药物释放行为进行了综述,并表明HA的纳米胶束在肿瘤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体内外研究表明,基于HA的纳米胶束是药物和基因特异性靶向肿瘤的传递方式,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肿瘤靶向性药物载体叶酸-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叶酸偶联壳聚糖(FA-CTS)纳米粒的合成方法 及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 利用叶酸活性酯与壳聚糖分子上的氨基反应形成稳定的酰胺键,制备FA-CTS.再利用壳聚糖在偏酸性溶液中带正电荷,在高速磁力搅拌作用下能与阴离子凝集的特性,将紫杉醇(PTX)做模型药物,制备负载PTX叶酸偶联壳聚糖(FA-CTS/PTX)纳米粒.采用荧光标记法和MTT法评价其肿瘤细胞靶向性.结果 所制备的FA-CTS/PTX纳米粒,形态均质规则,无粘连,平均粒径282.8 nm,包封率75.4%,载药量9.0%.荧光标记法结果 表明FA-CTS纳米粒的肿瘤细胞亲和性均高于普通CTS纳米粒.MTT法结果 显示FA-CTS/PTX纳米粒组的肿瘤细胞抑制率均高于普通CTS/PTX纳米粒组.结论 合成的FA-CTS纳米粒可通过叶酸受体途径特异靶向于叶酸受体丰富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李书芹  杨志勇 《医学综述》2008,14(13):2041-2043
叶酸受体广泛分布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不同点在于多数肿瘤细胞叶酸受体的数量和活性远远超过正常细胞,而且叶酸受体在正常细胞呈极性分布,恶变后失去极性,使血液循环中的药物可接触到该受体,借以将药物靶向导入癌细胞。如今,叶酸受体已成为肿瘤靶向的理想配体。  相似文献   

9.
叶酸受体在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叶酸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具有叶酸.叶酸受体主动靶向和纳米递药系统被动靶向的双重优势,可实现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靶向递送,有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叶酸_脂质体、叶酸.树枝状聚合物、叶酸一聚合物胶束、叶酸.纳米球等叶酸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递药系统进行综...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传统的抗肿瘤治疗在靶向性杀伤原发肿瘤细胞上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针对肿瘤转移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仍未有明显突破,因此,探索新型抗肿瘤转移药物对改善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微管在真核细胞有丝分裂、信号转导、细胞器运输、细胞运动等多种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研究靶点。新近的研究证明,一些微管靶向药物(MTAs)不仅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还能在亚致死剂量下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这为解决此类药物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其更加有效地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就MTAs在抗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开发MTAs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新的应用潜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淋巴转移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传统药物治疗肿瘤淋巴转移的局限在于药物在淋巴转移灶的浓度低导致疗效不佳。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增强药物靶向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综述介绍了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阐述了淋巴系统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列举了现有的抗肿瘤淋巴转移治疗手段及局限性,重点阐述被动、主动以及抗原递呈细胞介导的淋巴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抗肿瘤转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即在分子水平上对肿瘤病因学、基因、受体等认识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靶向治疗药物即将肿瘤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中一些关键分子的特定位点作为靶点,通过封闭受体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传导等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促使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目的,在发挥更强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毒副作用,有的放矢地对肿瘤进行治疗^[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自杀基因/前体药物系统抗肿瘤作用效果显著,但自杀基因肿瘤靶向识别性差而限制其临床应用。基于叶酸偶联脂质体(FL)的生物相容性及靶向性、量子点(QD)荧光标记的高灵敏性及光稳定性、HSV-tk自杀基因独特的旁观者效应,本研究拟开发多功能纳米载体-叶酸靶向量子点标记的HSV-TK基因脂质体(FL/QD-TK),并检测此载体系统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作用。 【方法】 构筑FL/QD-TK并进行表征后,利用MTT法、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活体荧光成像仪及裸鼠移植瘤模型等方法对其体内外靶向性成像和治疗肝癌的作用及生物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 多功能纳米载体FL/QD-TK合成方法稳定,形貌均一,对叶酸受体高表达的Bel-7402肝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杀伤作用,而对叶酸受体低表达的HepG2细胞靶向杀伤作用较弱。FL/QD-TK可实时示踪TK基因在Bel-7402荷瘤裸鼠体内的运输与分布,实现了在肿瘤部位的靶向富集,系统性给药并联合GCV取得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同时对各脏器组织形态学和血清学指标无影响。 【结论】 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FL/QD-TK可在体外靶向和选择性杀伤叶酸受体高表达肝癌细胞,在体内可视化示踪TK基因治疗肿瘤并具备了较好的生物安全性,FL/QD-TK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低毒的纳米药物有望应用于肝癌的诊治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受肿瘤组织或肿瘤微环境释放的多种趋化因子吸引而向肿瘤组织靶向归巢的天然属性,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活细胞传递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基因的靶向递送。外源性MSC静脉注射后会首先在肺部被大量截留,经肺清除后向肿瘤组织归巢,可以通过增强趋化因子与MSC上受体的相互作用或改变注射方式减少MSC截留等方法改善MSC的肿瘤归巢效率。基于MSC的传递系统可用于靶向递送阿霉素、紫杉醇和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帮助解决化疗药物半衰期较短、肿瘤靶向性较差等问题。其次,MSC可以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有效保护和靶向递送肿瘤细胞杀伤基因、免疫系统调节基因等治疗基因,通过在肿瘤部位特异性表达治疗基因实现肿瘤抑制或杀伤作用。此外,MSC还可以作为细胞传递载体靶向递送诊疗药物,发挥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治疗作用。总之,基于MSC的细胞载体递送系统可实现化疗药物、治疗基因和诊疗药物的靶向递送并在多种类型的肿瘤靶向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相信随着这一细胞载体递送策略的不断改良和优化,基于MSC的靶向传递系统将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传递策略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肝脏靶向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ASGPR)又称半乳糖受体,主要表达于哺乳动物肝窦状隙的肝实质细胞表面,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多年来ASGPR一直被用于介导药物和基因的肝靶向递送以及肝脏成像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取得许多进展.ASGPR介导的药物肝靶向递送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药物、降胆固醇药物等.基因肝靶向递送多见于反义药物.肝脏成像研究包括评价肝脏功能、鉴别肝细胞肝癌和肿瘤肝转移灶等.近年来ASGPR的靶向性应用研究还进一步扩展到肝细胞立体培养、肝细胞筛选及肝细胞移植等领域.本文就这些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范永增  袁耿彪  朱晓娥  包建东  李春 《重庆医学》2012,41(31):3286-3288
目的制备一种能特异性结合甲状腺癌细胞的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药物,并对其体外主动寻靶能力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双乳化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高分子纳米材料PLGA-COOH微球;用碳二亚胺法将高分子纳米微球与促甲状腺素(TSH)抗体耦联制备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药物,检测该靶向高分子纳米药物的一般特性及其体外寻靶能力,并与非靶向高分子纳米药物比较,以排除静电吸附作用。结果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药物的平均粒径533.8nm,体外细胞寻靶试验证实,该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药物能较多、且主动的对甲状腺癌细胞寻靶,并且能够牢固的聚集到甲状腺癌细胞表面的TSH受体,非靶向高分子纳米药物未见和甲状腺癌细胞结合。结论成功制备了TSH受体介导的靶向性高分子纳米药物,该高分子纳米药物在体外对甲状腺癌细胞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主动靶向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 化疗是内科治疗肿瘤的常用手段,但由于抗癌药物除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外,对正常的体细胞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而现用的静脉化疗法不仅增大了全身毒副作用,而且减弱了药物在化疗中的有效作用。近年来发展了脂质体、毫微粒、微球、脂质微球等靶向释药系统,它可以改变药物在肿瘤组织与非肿瘤组织的分布,使体内蓄积毒性减小,但仍不可避免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抗癌药物磁性微球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新的靶向给药系统。人们将具有磁性的含铁粒子与抗肿瘤药物共同包入白蛋白或其它高分子物中,制成具有可磁化性载有抗肿瘤药物的微球体,通过在体外磁场的作用下,引导  相似文献   

18.
受体介导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叶酸偶联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MTO-BSANP-FOLATE)的肿瘤细胞靶向性。方法采用去溶剂化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采用叶酸活性酯在微碱性条件下与白蛋白纳米粒表面的活性氨基偶联制备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再将其与米托蒽醌混合,戊二醛固化,制备MTO-BSANP-FOLATE。采用3HTDR掺入法和流式细胞术对其肿瘤细胞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所制备的MTO-BSANP-FOLATE包封率为(96.55±0.96)%,载药量为(9.66±0.10)%。3HTDR掺入法和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MTO-BSANP-FOLATE组的肿瘤细胞抑制率及凋亡率均高于MTO-BSANP。结论MTO-BSANP-FOLATE可通过肿瘤细胞高表达的叶酸受体靶向于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9.
李俊 《医学综述》2012,18(17):2796-2799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发生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所致。一系列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分子的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为现阶段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这可能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和革命性进展。现着重介绍几类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方面研究较成熟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20.
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可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其发生并降低其严重程度,提高肿瘤患者用药的耐受性和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强肿瘤化疗效果。随着肿瘤靶向治疗研究的深入,将会使抗肿瘤药物尽可能减少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有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发挥最大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