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属于多能干细胞,由于其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肿瘤部位趋向性、取材方便、易于工业化制备等特征,有可能成为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多能干细胞。本文介绍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性以及其在肿瘤靶向递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临床应用现状,为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靶向递药系统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全球女性中常见的癌症类型,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高。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干细胞逐渐被用于各种癌症如乳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的研究及治疗。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其具有分化潜能、免疫原性低、肿瘤趋向性及分泌细胞因子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癌症治疗。多项研究表明,MSCs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脂肪、脐带、胎盘和骨髓来源的MSCs对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及MSCs在乳腺癌治疗策略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干细胞有无限制自我更新以及分化成多种祖细胞的能力。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特异地向多种肿瘤以及它们的转移灶迁移,并且它们的迁移是遍及全身的。借助这一特性,基因修饰MSCs可用作特异性靶向药物的载体并表达抗癌因子以抑制肿瘤生长。然而,许多问题和确切的机制尚待解答。本文主要回顾MSCs归巢的机制、MSCs作为载体用于肿瘤治疗以及MSCs与无活性药物载体相比的优缺点。MSCs作为载体可能成为一种细胞治疗,在未来的肿瘤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肿瘤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存在争议,不同的研究表明MSCs可以促进或抑制肿瘤生长。同时,因MSCs对肿瘤的趋向性及低免疫原性,使其具备了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纳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或动员后归巢的研究进展,按归巢的3个主要阶段讨论了其分子机制和影响因素,特别分析了移植方式对归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具有强大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在能力的祖细胞,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SCs有望成为用于细胞治疗和促进组织修复的候选细胞。然而,MSCs 在某些情况下对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也不能忽视。该文回顾近年来关于MSCs 双向调节肿瘤细胞的文献,从中探究引起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产生抑制或者促进作用机制和规律,为科学合理地开展MSCs 的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非造血组织的多能干细胞,但是其靶向组织器官归巢率偏低,影响了其作为干细胞疗法的效果。许多研究发现,MSCs归巢过程的机制(包括参与的分子,如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和黏附分子等)与白细胞向炎性组织的归巢过程十分相似。随之,根据上述机制,通过MSCs移植前预处理,MSCs归巢率有所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MSCs疗法的效果。进一步深入研究MSCs归巢过程的相关机制可能是从根本上改善MSCs疗法疗效的切入点,进而扩展其治疗谱。  相似文献   

9.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中胚层来源的干细胞,可取自于骨髓、脐带血、脑、肝脏、肾脏、肺等组织[1].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的特点,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可以分化为同源于中胚层的间质组织细胞,还可分化为非中胚层组织如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等[2,3].而对其免疫学特性的研究和新发现,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在移植医学领域中,供体器官或细胞易被宿主免疫系统所识别而发生排斥反应或供体的淋巴细胞攻击宿主导致宿主的损伤.而在动物实验中MSCs的移植并不引起这些问题,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MSCs具有独特的免疫学特性[4].  相似文献   

10.
马绍华 《医学综述》2011,17(4):507-510
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非造血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已被证明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能,但是其向靶组织器官归巢率低,且MSCs归巢后的分布和分化直接影响其应用。因此,进一步明确MSCs的归巢机制及归巢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将MSCs更好地用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细胞内化或细胞膜结合的方式将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化学药物负载于间充质干细胞(MSC)上,利用其天然的肿瘤归巢特性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继而通过在靶部位药物的释放或基因表达,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基因修饰MSC的研究较为成熟,而递送小分子化学药物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从MSC肿瘤迁移机制、细胞注射后体内分布特点入手,总结了MSC在小分子化学药物肿瘤靶向递送中的研究;同时介绍了MSC与原型药物、载药纳米粒构建的复合系统的载药、释药过程,展望了该系统遇到的挑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受肿瘤组织或肿瘤微环境释放的多种趋化因子吸引而向肿瘤组织靶向归巢的天然属性,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活细胞传递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基因的靶向递送。外源性MSC静脉注射后会首先在肺部被大量截留,经肺清除后向肿瘤组织归巢,可以通过增强趋化因子与MSC上受体的相互作用或改变注射方式减少MSC截留等方法改善MSC的肿瘤归巢效率。基于MSC的传递系统可用于靶向递送阿霉素、紫杉醇和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帮助解决化疗药物半衰期较短、肿瘤靶向性较差等问题。其次,MSC可以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有效保护和靶向递送肿瘤细胞杀伤基因、免疫系统调节基因等治疗基因,通过在肿瘤部位特异性表达治疗基因实现肿瘤抑制或杀伤作用。此外,MSC还可以作为细胞传递载体靶向递送诊疗药物,发挥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治疗作用。总之,基于MSC的细胞载体递送系统可实现化疗药物、治疗基因和诊疗药物的靶向递送并在多种类型的肿瘤靶向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相信随着这一细胞载体递送策略的不断改良和优化,基于MSC的靶向传递系统将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传递策略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评价超声破坏微泡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靶向性。方法 Wister大鼠10只,离断右侧股动脉后7d,经颈静脉输入白蛋白微泡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6×106/ml~7×106/ml)的混悬液2 ml的同时用参数为1.9 W/cm2的超声间断作用大鼠右侧缺血下肢骨骼肌180s.处理后第7d,取右侧缺血下肢骨骼肌及各重要脏器,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的MSCs。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鼠下肢缺血骨骼肌及脾脏均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而在心脏、肝脏、肾脏组织未检测到移植的MSCs。结论 利用超声破坏微泡技术联合MSCs移植具有较好的靶向性,有希望成为一种介导干细胞移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间质干细胞早期定向成骨分化基因表达谱,为研究基因对早期成骨定向分化调控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分别提取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诱导组和对照组C3H10T1/2细胞总RNA,进行扩增标记后,与ArraySTAR小鼠基因芯片杂交,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GeneSpring和GATHER对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应用STRING在线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网络分析.结果 C3H10T1/2早期成骨分化中,主要富集发育、器官形成等分子功能本体以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作用信号通路.成骨分化1d和4d均上调表达基因42个,下调表达基因45个.网络分析研究表明:Egfr、Cxcl 12等信号分子参与调控rhBMP-2诱导成骨分化.结论 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信号分子对早期成骨分化调控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全面解析早期成骨定向分化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介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21只Wister大鼠分为3组:干细胞静脉移植组(MSCs-iv)、超声+干细胞组(US+MSCs-iv)、超声+微泡+干细胞组(US+MB+MSCs-iv).各组分别取1只大鼠的骨骼肌行HE染色观察显微结构.移植后7 d取各组剩余大鼠下肢股薄肌、半膜肌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SCs移植数量;另外US+MB+MSCs-iv组同时取重要脏器行免疫组化检测,评估靶向性.结果 US+MB+MSCs-iv组大鼠股薄肌、半膜肌染色可见红细胞外溢到组织间隙,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股薄肌、半膜肌及脾脏可见较多移植的MSCs.而其他组骨骼肌未观察到阳性细胞.结论 超声靶向破坏微泡有可能成为提高干细胞移植效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miR-122是一种肝脏特异性microRNA,在肝脏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miR-122在胚胎干细胞诱导成肝细胞进程中的作用,miR-122并不促进胚胎干细胞向定型内胚层细胞方向分化,然而促进定型内胚层细胞/肝前体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和成熟,此作用与肝富集转录因子、上皮间质转化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胰腺癌基因治疗载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胰腺癌的聚集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Transwell共培养体系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癌细胞PNAC-1的迁移;建立裸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经尾静脉回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荷瘤鼠体内,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肿瘤组织及其他脏器组织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及含量。结果:通过贴壁培养获得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CD44+CD45-、CD90+CD45-细胞均占细胞总数90%以上;Transwell共培养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癌细胞PANC-1迁移,且随着肿瘤细胞数的增多,细胞迁移的数量增多(P<0.05);体内实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腺癌组织特异性地靶向聚集,10 d内随着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胰腺癌组织中逐渐增多(P<0.05),10 d后增加不明显。结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胰腺癌细胞迁移,体内向胰腺癌组织靶向聚集。  相似文献   

19.
吴海城  陈明春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1):1317-1319
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LVs)介导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在大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rdMSCs)的表达,以及hHGF基因修饰对rd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rdMSCs,hHGF—GFP—LV以不同感染复数(MOI)转染rdMSCs,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GFP阳性细胞比例;ELISA法测定感染后细胞上清hHGF水平;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对hHGF基因修饰rdMSCs和rdMSCs进行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细胞的活力。结果rdMSCs是贴壁细胞,表达CD44和CD90,不表达CD34和CD45表面分子,可向脂肪细胞分化;MOI为100时,rdMScs能达到80%以上的感染效率;hHGF基因修饰rdMSCs细胞上清的hHGF水平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P4、P6和P8细胞的培养上清hHGF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HGF基因修饰rdMSCs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其细胞生长曲线与rdMSCs相似。结论LVs可以介导hHGF基因在rdMSCs稳定表达,且不影响细胞的增殖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