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2种不同拔牙方式矫治前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软硬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60例,根据不同拔牙方式分为44/44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30例)和44/55组(拔除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颗下颌第二前磨牙,30例),应用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2组患者软硬组织的相关测量指标(T1和T2)及其差值(T2-T1)。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硬组织测量指标中Overjet、SNA、ANB、U1-NA、U1-NA距、U1-SN、NA-PA和A-NP减小(P<0.01),U1-L1和Pg-NB增大(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软组织测量指标中H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E线距离、下唇-E线距离和鼻下点-H线距离减小(P<0.05或P<0.01),下唇倾角增大(P<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软硬组织测量指标变化量(T2-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拔牙方式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时对于患者面部软硬组织侧貌的改变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Wnt 通路抑制因子Dickkopf1(DKK1)在出生后小鼠牙发育各阶段的时空表达特点,为阐明Wnt信号通路调控牙发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出生后第0.5、6.5、12.5、18.5、24.5和30.5天的昆明小鼠并按时间分组,每组3只。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分离包含第一磨牙的下颌骨组织后进行固定、脱钙处理,制作厚度为5μm的下颌第一磨牙牙体-牙周组织联合切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下颌第一磨牙的发育状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小鼠牙体组织和牙周组织中DKK1的表达特点。结果:小鼠出生后第0.5天时,下颌第一磨牙牙胚处于钟状晚期;第6.5天时,下颌第一磨牙牙釉质发育基本完成,可见上皮根鞘向根方延伸;第12.5天时,冠部牙本质发育完成,牙根形成约1/3;第18.5天时,牙根形成约2/3;第24.5天时牙根发育达到全长;第30.5天时根尖孔缩窄,牙根发育基本完成。小鼠出生后第0.5天时,牙胚中无DKK1阳性表达;第6.5天时,成牙本质细胞中DKK1呈弱表达;从第12.5天到30.5天,成牙本质细胞中DKK1仍呈阳性表达,而牙周膜中开始出现 DKK1 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牙槽骨和细胞性牙骨质中也出现 DKK1 的阳性表达,牙髓组织中始终呈阴性表达。结论:出生后小鼠牙不同发育期DKK1呈规律性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牙本质和牙周组织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侧貌特征,探讨该类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方法:收集64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用于分析患者的侧貌特征,其中38例患者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进行矫治,初诊和治疗结束侧位片用于比较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包括硬组织和软组织项目),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值比较,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覆盖、覆牙合、ANB、U1-NA角、面角、Y轴角、Pg-NB、面突角、软组织面角、H角和颏唇沟至H线距较大,SNB、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和颏唇沟角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矫治后,覆盖、覆牙合、U1-NA角、U1-NA距、U1-SN、H角和鼻唇沟至H线距变小,L1-NB角、L1-NB距、L1-MP、牙合平面角、Pg-NB和颏唇沟角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下颌发育不足但颏部发育充足,覆牙合覆盖较大,下颌切牙舌向倾斜,颏唇沟较深较锐。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矫治后患者侧貌整体面型基本未变,但前牙咬合关系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万古霉素的多层海藻酸盐壳聚糖缓释微球对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为其在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根据 前期基础制备缓释微球,将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的一部分HPMSCs分为载药微球组(载药微球+ HPMSCs)、空载微球组(空载微球+HPMSCs)和无球组(仅HPMSCs)。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HPMSCs增殖率。取另一部分HPMSCs分为载药微球诱导组(载药微球+HPMSCs+成骨诱导液)、空载微球诱导组(空载微球+HPMSCs+成骨诱导液)、无球诱导组(HPMSCs+成骨诱导液)和非诱导组(HPMSCs+PBS)。孵育21d后分别采用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HPMSCs钙盐沉积与ALP活性。结果:与无球组比较,载药微球组和空载微球组共培养后HPMSCs增殖率均无明显改变(P>0.05)。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载药微球诱导组钙盐沉积明显多于空载微球诱导组和无球诱导组;载药微球诱导组细胞内ALP活性明显高于空载微球诱导组和无球诱导组(P<0.05),空载微球诱导组细胞ALP活性高于无球诱导组(P<0.05)。结论:载VEGF/万古霉素的多层海藻酸盐壳聚糖缓释微球对HPMSCs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且能提高HP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统计青少年正畸患者的刷牙时长,检测不同刷牙时长下各项口腔健康指数的变化,探讨正畸患者最适刷牙时长,为正畸医师临床口腔卫生宣教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123例青少年正畸患者,通过统计《正畸矫治期间刷牙时间记录回执》的数据,将患者刷牙时长分为1~3 min、3~5 min、5~7min和7~10 min4组,选取龈沟出血指数(SBI)、牙菌斑指数(PLI)、软垢指数(DI-S)和釉质脱矿指数(EDI)评价正畸患者1、3和6个月后不同刷牙时长对各项口腔健康指数的影响。结果:在1、3和6个月时,与1~3min和3~5min组比较,刷牙时长5~7min组患者SBI、PLI和DI-S明显降低(P<0.05);在1、3和6个月,刷牙时长5~7min组与7~10min组患者SBI、PLI、DI-S和E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刷牙时长5min以上可以有效改善正畸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以5~7min为最佳刷牙时长,临床中应该建议青少年正畸患者刷牙时长在5min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不同材料制作固定局部义齿,并行头颈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探讨其对MRI的影响。方法:招募1例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分别选择钴铬合金、金铂合金和二氧化锆作为内冠材料进行固定局部义齿修复。将3种不同内冠材料固定局部义齿就位于患者口内,进行2种序列(T1-TSE和T2-TSE) MRI扫描。以不戴有修复体的扫描图像作为对照,观察伪影的形状及图像信号的变化,检测3组不同材料义齿伪影累及层数,检测3种材料在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图像中伪影的最大直径,观察固定局部义齿的安全性。结果:各组修复体均产生伪影,其表现形式为信号的强弱变化和图像形状变化;伪影范围在所累及的中心层面最大,在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图像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钴铬合金组义齿伪影累及层数明显多于金铂合金组和二氧化锆组,伪影均限于修复侧颌面部,未累及颈椎及颅脑部。钴铬合金组义齿累及或轻微累及所有邻近组织,金铂合金组和二氧化锆组义齿仅轻微累及下颌牙、舌肌及上颌牙冠。钴铬合金组义齿产生的伪影最大直径大于金铂合金组和二氧化锆组(P < 0.05)。修复体未见移位,患者无自觉不适。结论:口腔固定局部义齿在MRI检查时会产生伪影。金铂合金或二氧化锆内冠修复体可明显降低伪影的影响。口内妥善粘接的固定修复体对MRI检查患者不产生安全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裂桩冠和分裂桩核冠修复低(牙合)龈距离且根分叉较大后牙的临床效果,阐明其应用优势并分析其改进方法。方法:选取29例患者的49颗完善根管治疗的低(牙合)龈距离磨牙残根,参考患者意愿随机分为分裂桩冠组23颗和分裂桩核冠组26颗,分别进行分裂桩冠或分裂核桩冠修复,观察2组患牙术后12和24个月后的修复成功率,比较戴牙12个月后龈沟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含量。结果:分裂桩冠组在治疗后12和24个月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95.7%和82.6%,修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裂核桩冠组在治疗后12和24个月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84.6%和52.2%,修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治疗后24个月,分裂桩冠组的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分裂核桩冠组(P < 0.05);2组患者龈沟液中MMP-8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分裂桩冠用于低(牙合)龈距离磨牙残根修复在24个月随访期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分裂核桩冠,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有助于提高临床修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发展很快,尤其是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biodegradable polymer)为载体来制备的长效注射剂。藻酸盐是一种高分子量的天然材料,由于其高度的组织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良好的黏附性,目前在组织工程学的许多方面都显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是指将生长因子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粒径为1~50μm的骨架型微小球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自杀基因/前体药物系统抗肿瘤作用效果显著,但自杀基因肿瘤靶向识别性差而限制其临床应用。基于叶酸偶联脂质体(FL)的生物相容性及靶向性、量子点(QD)荧光标记的高灵敏性及光稳定性、HSV-tk自杀基因独特的旁观者效应,本研究拟开发多功能纳米载体-叶酸靶向量子点标记的HSV-TK基因脂质体(FL/QD-TK),并检测此载体系统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作用。 【方法】 构筑FL/QD-TK并进行表征后,利用MTT法、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活体荧光成像仪及裸鼠移植瘤模型等方法对其体内外靶向性成像和治疗肝癌的作用及生物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 多功能纳米载体FL/QD-TK合成方法稳定,形貌均一,对叶酸受体高表达的Bel-7402肝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杀伤作用,而对叶酸受体低表达的HepG2细胞靶向杀伤作用较弱。FL/QD-TK可实时示踪TK基因在Bel-7402荷瘤裸鼠体内的运输与分布,实现了在肿瘤部位的靶向富集,系统性给药并联合GCV取得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同时对各脏器组织形态学和血清学指标无影响。 【结论】 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FL/QD-TK可在体外靶向和选择性杀伤叶酸受体高表达肝癌细胞,在体内可视化示踪TK基因治疗肿瘤并具备了较好的生物安全性,FL/QD-TK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低毒的纳米药物有望应用于肝癌的诊治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熊果酸(UA)对破骨细胞(OC)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其在正畸力致牙根吸收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OC间的关系。方法:对小鼠单核/巨噬系细胞RAW264.7进行OC诱导,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及骨吸收陷窝观察鉴定诱导是否成功。采用CCK-8法选取对RAW264.7无细胞生物毒性适宜浓度的UA,观察其对RAW264.7增殖分化的影响。实验组在培养液中加入梯度浓度为1.0、2.5、5.0、10.0、20.0和40.0μmol·L-1 UA,对照组不加UA。结果:TRAP染色及骨吸收陷窝观察,诱导培养RAW264.7细胞5 d后,可见TRAP染色阳性细胞;扫描电镜下吸收陷窝呈圆形和椭圆形等,底壁较粗糙,边界较清晰。表明RAW264.7细胞成功向OC分化。CCK-8检测,高浓度UA(>10.0μmol·L-1)显著抑制OC的增殖;适宜浓度UA(5.0μmol·L-1)既在生物安全浓度范围内,又抑制OC的增殖;低浓度UA(< 2.5μmol·L-1)无作用。结论:RANKL可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成熟。UA与OC增殖分化有关联,其在适宜浓度(5.0μmol·L-1)时对OC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