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AP和HLA-Ⅰ类抗原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肝细胞痛(HCC)组织中抗原Ⅰ类递呈途径的存在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0例HCC和28例癌旁组织中TAP与 HLA-Ⅰ类抗原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HCC和癌旁组织基本上都有较强的TAP和HLA-Ⅰ类抗原的表达,两者无明显差异(x2<0.02,P>0.05),这表明HCC中抗原Ⅰ类递呈途径可能基本正常,胞毒性T细胞(CTL)能够杀伤HCC细胞,这就为针对HCC的CFL表位肽疫苗的设计和构建提供了实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HSP70和MHCI类分子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肝癌(HCC)手术组织标本MHCI类分子、HSP70的表达。结果发现,肝癌组织细胞MHCI类分子的表达与多数肿瘤细胞不同,其表达呈阳性,不存在MHCI类分子低表达或丢失的情况;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细胞HSP70脑浆、脑膜表达呈强阳性,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原位于脑浆的HSP70与MHCI类分子结合后被运输至细胞表面,并由此可能增强肝癌细胞的免疫原性,这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HCC疫苗设计的构思和考虑其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A酸(ATRA)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的人A375黑素瘤株细胞黑素含量、酪氨酸酶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A375细胞分为6组:ATRA + UVB组:A375细胞照射UVB后加入全反式维A酸;氢醌 + UVB组:照射UVB后加入氢醌;UVB组:仅照射UVB;ATRA组:A375细胞加入ATRA;氢醌组:A375细胞加入氢醌;阴性对照组:A375细胞只加入相应溶媒,既不照射UVB,也不加入药物。分别培养,于24 h、48 h和72 h测定黑素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于培养24 h, Western 印迹检测酪氨酸酶蛋白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检测酪氨酸酶和Cu/Zn SOD在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UVB照射的A375细胞加入全反式维A酸后24 h、48 h、72 h黑素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均下降。UVB照射A375细胞后24 h酪氨酸酶蛋白及mRNA测定值分别为0.72 ± 0.070、1.400 ± 0.135,加入全反式维A酸24 h后酪氨酸酶蛋白及mRNA值分别为0.42 ± 0.056(P < 0.01)、0.810 ± 0.062(P < 0.01);UVB照射A375细胞后24 h Cu/ZnSOD mRNA水平为0.323 ± 0.066,加入全反式维A酸后Cu/ZnSOD在mRNA水平增高为0.625 ± 0.103(P < 0.01)。结论 全反式维A酸能够通过酪氨酸酶途径抑制UVB辐射导致的A375细胞黑素含量增加,并可提高Cu/ZnSOD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通过TLRs信号途径进一步促进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机理。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加入rhGM-CSF及rhIL-4,在培养的第6d,实验组加入LPS刺激24h,对照组不加。分别提取细胞总RNA,行半定量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C内NF-κB表达情况。结果单核细胞经GM-CSF及IL-4诱导7d后的DC表达较高水平TLR2、3、4。LPS刺激24h后,TLR2、3、4表达下降,TLR4几乎测不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到,未刺激组DC胞浆染色阳性,胞核为阴性。LPS刺激组的细胞核染色为强阳性,胞浆染色为阳性。结论DC在受LPS刺激前后TLRs的表达有显著变化,NF-κB也从胞浆移位至核内。这标志着经LPS刺激后DC在功能上进一步成熟。为下一步研究DC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单克隆抗体技术已在生物学各种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一般认为McAb识别一种表位,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有时特异性也并不单一,仍可出现多特异性(multispecificity),如我们研制的HBV-P31 McAb中就表现有交叉反应性。  相似文献   
6.
患者,13岁.突发右侧阴囊部剧烈疼痛2 h急诊入院.无发热.检查发现右睾丸横位,压痛明显,睾丸抬举试验(Prehn征)阳性,外环下精索明显压痛.  相似文献   
7.
生物素化抗AI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生物素N-羟基丁二酰亚胺酯(BNHS)对纯化抗AIB1单克隆抗体1A2E1进行标记,并应用标记后单克隆抗体对靶细胞中AIB1蛋白进行检测.方法 用BNHS与纯化抗体1A2E1交联,制备Biotin-1A2E1,用竞争抑制ELISA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iotin-1A2E1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所制备的生物素化抗体活性高,效价为1∶3200,用于检测乳腺癌细胞中AIB1蛋白敏感性好. 结论 成功制备生物素化抗体Biotin-1A2E1,并可初步应用于靶细胞AIB1蛋白的检测,为肿瘤辅助诊断中AIB1蛋白的检测提供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维A酸隐形泡囊并考察其理化、体外生物学性质.方法 考察隐形泡囊的形态和粒径分布,经凝胶色谱分离,再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维A酸的含量,计算包封率,测定冻干品的载药量;以普通泡囊的结果作为对照,考察巨噬细胞摄取率和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 维A酸泡囊和隐形泡囊的平均粒径分别为33、41 μm,包封率分别为91.4%、93.10%,载药量分别为3.15%、2.82%.隐形泡囊规避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26%以上;隐形泡囊与原药对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相同.结论 所制维A酸隐形泡囊的包封率高、操作方法简便;隐形泡囊既可保持较高抗癌活性,又能规避吞噬.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抗人L型丙酮酸激酶N末端(PK-N)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 以PK-N-GST-tag表达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经多次筛选及克隆化,建立能稳定分泌抗PK-N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用ELISA、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对此单克隆抗体特性进行鉴定.结果 筛选到两株能稳定分泌抗PK-N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亚类鉴定重链为IgGzb,轻链为kappa链.ELISA法测定腹水效价分别为1:409600和1:102400,抗体相对亲和力分别为3.54×108L/mol和2.72×108:L/mol.Western blot显示抗体能特异识别免疫原和人肝细胞株HL-7702中的天然丙酮酸激酶蛋白.免疫组化进一步显示了其在细胞及组织中的定位,均匀的分布于细胞的胞浆中.结论 成功制备了抗PK-N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0.
白介素-17在变应性鼻炎及鼻息肉患者血液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白介素-17(IL-17)在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血液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以及对照组共41例患者的血液以及鼻甲黏膜或息肉组织,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血液中、组织内IL-17表达情况,HE染色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鼻息肉患者血清中IL-17的含量及局部组织内IL-17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局部组织内IL-17表达情况与局部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736, P=0.006);变应性鼻炎患者仅局部组织内IL-17阳性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中IL-17的含量低于鼻息肉患者(P<0.001),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41).变应性鼻炎患者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鼻息肉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3),但两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结论 IL-17对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变应性鼻炎,IL-17可能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