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的肛肠动力学及抗炎状态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进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为腹腔镜组,纳入同时期来本院经检查确认非直肠癌的患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术前腹腔镜组和对照组间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最大收缩压(MSP)、高压区长度(HPZ)、直肠静息压(RRP)、肛管蠕动波频率(APWF)、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AIRT)差异.比较腹腔镜组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血清炎症指标水平差异.结果:腹腔镜组与对照组间各项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腹腔镜组ARP、MSP、HPZ、MTV明显下降,而RRP、AIRT则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WF无明显改变.从手术后第1个月开始,各项指标开始逐渐恢复,术后第3、6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腹腔镜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开始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术后第15天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的肛肠动力学有短期、暂时的影响,术后3个月肛肠动力学能恢复正常;术后患者体内发生剧烈的抗炎反应,术后第15天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直肠肛肠反射变化.方法选择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42例直肠肛门瘘手术患者,于手术前后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观察直肠肛门瘘手术患者治疗前后直肠肛门反射(RAR)、直肠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静息压(ARP)指标.同时与4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前后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术后较术前略有提高,手术前后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静息压(A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AMCP增加、ARP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RAR),42例患者术前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低位肛瘘患者28例与6例高位肛瘘患者恢复正常,另8例高位肛瘘患者RAR明显减弱.结论直肠肛门瘘手术后会造成肛管内外括约肌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高位肛瘘患者影响程度更大,可能造成部分患者液体或气体失禁.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术后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发生改变的内在相关性,揭示影响肛门功能的肛肠动力学指标。方法简单随机选择LAR患者40例,应用肛肠测压仪,于术后1个月测定肛管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术后1个月肛门功能采用徐忠法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然后,将测压指标和肛门功能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得出LAR术后影响肛门功能的动力学指标。结果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与肛门功能呈显著性正相关;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与肛门功能无相关性。结论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存在内在相关性,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是反映肛门功能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4.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肠动力学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resection,LAR)术后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发生改变的内在相关性,揭示影响肛门功能的肛肠动力学指标。方法简单随机选择LAR患者40例,应用肛肠测压仪,于术后1个月测定肛管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术后1个月肛门功能采用徐忠法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然后,将测压指标和肛门功能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得出LAR术后影响肛门功能的动力学指标。结果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与肛门功能呈显著性正相关;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与肛门功能无相关性。结论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存在内在相关性,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是反映肛门功能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太康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5例直肠癌患者,均采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进行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和术后排便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在术前3、6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2个月的排便功能优良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术后3、6个月的各项直肠测压标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直肠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在术后12个月直肠肛门排便功能显著恢复,保肛手术可运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行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直肠癌患者的术前术后直肠和肛管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4通道水灌注式肛门直肠压力检测系统,对4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Dixon术前术后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结果: Dixon术后粪便质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便次数较术前有所增加,里急后重感明显增加,控制排便的能力较术前有所减弱.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肛管直肠抑制反射均为阳性,但压力下降值及下降的百分比均较术前有所下降(均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肛管自制功能和肛管括约功能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对患者肛门直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低位前切除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直肠肛门压力测定,并与术前作对比,记录术后控便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15例患者排气不能自制,9例患者排液性便不能自制,直至术后1年上述患者的肛门自制功能才恢复正常。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果:术后3、6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最大收缩时间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的肛门直肠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导致术后患者的控制排便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8.
王东  杨关根  裘建明  邵书先  汪长建 《浙江医学》2022,44(10):1083-1086
目的比较早期直肠肿瘤经肛门与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早期直肠肿瘤患者80例,其中采取经肛门手术44例,内镜下手术36例;比较两种术式患者围术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大便失禁评分指数(FISI)、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肛管直肠测压指标[包括肛管直肠静息压力(ARP)、直肠容积感觉阈值(RVST)、直肠最大耐受容积(MTV)、肛门最大收缩压(MSP)]等。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发生率、术中穿孔发生率等方面,经肛门手术明显优于内镜下手术(均P<0.05);在住院费用、术后疼痛发生率等方面,内镜下手术明显优于经肛门手术(均P<0.05)。术前两种术式患者FISI及SF-36评分、各项肛管直肠测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内镜下手术患者ARP高于经肛门手术患者(P<0.05),RVST及MTV均低于经肛门手术患者(均P<0.05);术后6个月内镜下手术患者FISI评分明显低于经肛门手术患者(P<0.05),两种术式患者SF-36生理及心理评分、各项肛管直肠测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直肠肿瘤经肛门与内镜下切除治疗各有利弊,内镜下手术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术中易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经肛门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但对于直肠上段肿瘤的操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保肛术治疗,术后7 d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平民版评估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将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纳入研究组(24例),未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纳入对照组(52例)。比较两组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括约肌功能长度),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对肛门功能的影响。结果 7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中,有24例患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31.58%。研究组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评分为(58.25±3.66)分,高于对照组的(33.29±3.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括约肌功能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及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评分与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均呈负相关(r<0,P<...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术后的肛肠动力学与肛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2-11~2014-11间进行直肠癌腹腔镜超低位前切除的患者100例,通过肛肠测压仪,于术后1个月进行肛管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对肛门功能进行评价,将肛肠动力学和肛门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中的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呈正相关;与直肠肛门抑制、肛管最大收缩压无相关性。结论肛门功能与肛肠动力学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肛管直肠静息压、直肠顺应性、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是反映出肛门功能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孙琳  王燕霞 《北京医学》1995,17(6):326-328
对12例复发的女婴肛瘘原因进行了临床分析,10例(83.3%)为肛门括约肌处理不当引起。实验研究表明肛门括约肌在肛瘘形成和术后复发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成像( MRI)在肛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35例肛瘘患者行盆腔MR平扫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矢状面及冠状面T2WI抑脂序列。分析肛瘘的MRI表现,评价瘘管与内外括约肌的关系,比较内、外口的显示率,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进行对照。结果33例肛瘘MR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T2 WI及T2 WI脂肪抑制序列图像上,瘘管及肛周脓肿表现为高信号,于T1 WI表现为条状略低信号,以抑脂像病灶显示最佳;脓肿在DWI上呈高信号。瘘口及瘘管MRI与手术符合率分别为94.9%及92.5%。结论应用高场MRI能准确定位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传统手术方式和LIFT术式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行传统肛瘘术和LIFT术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门括约功能的良好率86.66%,对照组7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管直肠的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复发率6.67%,对照组13.33% (P<0.05).结论 LIF术式治疗后患者的肛门括约功能及肛管直肠的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的改善效果优于传统手术,且复发率低,可作为肛瘘临床治疗的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挂线术对肛裂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0例,治疗组采用该术处理。结果:治疗组经该法治疗后有3例好转,其余均痊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该法治疗肛裂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治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72-74
目的探讨扩肛治疗在婴幼儿便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婴幼儿便秘患儿50例,给予扩肛治疗,然后统计分析50例患儿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及治疗后1、3、6个月的排便情况。结果 50例患儿治疗后的钡灌排空延迟、肛管蠕动波紊乱发生率、ARIR阴性率12.0%(6/50)、6.0%(3/50)、0均显著低于治疗前100.0%(50/50)、100.0%(50/50)、12.0%(6/50)(P0.05)。治疗后1、3、6个月的排便1~2次比例0、22.0%(11/50)、70.0%(35/50)逐渐升高(P0.05),≥5次比例66.0%(33/50)、16.0%(8/50)、0逐渐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的排便3~4次比例60.0%(30/50)显著高于治疗后1、6个月32.0%(16/50)、30.0%(15/50)(P0.05),但治疗后1、6个月的排便3~4次比例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扩肛治疗在婴幼儿便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肛肠外科,采用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46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1.0±7.3)min;创面愈合时间4~6周,术后切口发生出血1例、感染2例,均经搔刮、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前及术后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2.00±0.68)和(1.99±0.70)分,肛门静息压分别为(75.60±8.60)和(73.60±8.20)mmHg(1 mmHg=0.133 kPa),最大收缩压分别为(109.60±7.80)和(107.20±8.30)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肛门形态变化情况。提示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安全、有效,并保留括约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波配合序贯扩肛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陈旧性肛裂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后卫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微波配合序贯扩肛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波配合序贯扩肛治疗陈旧性肛裂,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侧方封闭式内括约肌切断扩肛术的疗效。方法:采用截石位5点或7点位切口,行内括约肌切断扩肛、切口缝合的方法,治疗肛裂36例,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36例均一次性治愈,住院时间7~10d,无感染病例。3个月后复查,无一例复发,无肛门畸形及大便失禁等并发症。结论:本术式疗程短,痛苦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亚甲蓝注射肛裂术后止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肛裂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后用亚甲蓝稀释液注射,对照组不用亚甲蓝。结果: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甲蓝可有效降低肛裂术后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韩柯 《中国现代医生》2014,(24):128-130
目的:比较分析对口引流保留皮桥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肛瘘切开术,实验组行对口引流保留皮桥术,比较两组治愈率、治愈时间及术后肛门功能。结果实验组手术后、痊愈后及6个月随访Wexne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愈时间为(22.5±4.6)d,对照组为(31.4±4.7)d,实验组治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对口引流保留皮桥术治疗复杂性肛瘘能很好地保留肛门功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