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Ⅲ类错不同垂直颅面结构的嚼肌肌电活动变化以及安氏Ⅲ类错的嚼肌肌电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Ⅲ类错患者30例(高角12例,均角10例,低角8例),成人正常均角型患者12例,用Keypoint四道数字化肌电图仪同步记录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嚼肌的肌电活动,比较嚼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安氏Ⅲ类错嚼肌的肌电值在各个功能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在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Ⅲ类错均角组肌电活动显著低于正常(P<0.01),在姿势位、最大前伸位,安氏Ⅲ类错均角组嚼肌的肌电值高于正常组(P<0.05)。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Ⅲ类错高角组嚼肌的肌电幅值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Ⅲ类错高角组嚼肌肌电活动较低角组弱(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患者的咀嚼肌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嚼肌肌电异常。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Ⅲ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咀嚼肌表面肌电图(sEMG)与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KG)同步记录技术,联合分析正常牙合下颌运动的特性。方法:应用sEMG和MKG同步记录20例正常牙合青年志愿者在牙尖交错位(ICP)、下颌姿势位(MPP)、咀嚼等7种下颌运动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和下颌运动轨迹,并进行时域和相关性分析。结果:sEMG时域分析显示,不仅各咀嚼肌肌电的幅值、平均肌电值(AEMG)和峰值在不同下颌运动中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且在同一种下颌运动中各咀嚼肌肌电的幅值、平均肌电值AEMG和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除在ICP和MPP的幅值、峰值,在ICP和最大开闭口的AEMG外)。MKG的同步检测和分析表明各参数中倾斜度(Slant)、垂直位移(Vertical)、前后位移(A./P.)在不同下颌运动中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与sEMG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通过sEMG与MKG同步记录和联合分析下颌运动的方法,可以分析下颌运动的特征性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角开青少年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20例高角开青少年在上述状态下咬肌的肌电活动,并以同年龄段的20例均角正常覆青少年作为对照。结果:在最大紧咬和吞咽时,高角开组的咬肌肌电活动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延长(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减弱(P<0.01),出现较多的异常停顿。结论: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青少年与均角正常覆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特征存在差异;提示颅面高角及开对咬肌活动和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夜磨牙者平衡侧干扰对肌电的影响。方法对50例夜磨牙者及30例对照者平衡侧干扰进行检查,同时测每位受试者姿势位及牙尖交错位时双侧颞肌前束、颞肌后束、嚼肌及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结果夜磨牙者干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衡侧升颌肌牙尖交错位紧咬电位值明显低于非平衡侧,姿势位电位值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夜磨牙症与干扰之间有一定联系;干扰可引起升颌肌牙尖交错位紧咬电位值降低;但对姿势位电位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分析天然牙列、全颌种植固定修复以及全口义齿患者的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方法:测量并记录实验对象的双侧咬肌(masseter muscle,MM)、颞肌(temporal muscle,TA)在下颌姿势位、最大自主紧咬、习惯性咀嚼时的肌电值,并利用获得的连续肌电值的平均值进行标准化,计算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s)、活动指数(activity index,Ac)、转矩指数(torque coefficient,Tc),并比较天然牙组、种植组以及全口义齿组之间的指标差异。结果:在下颌姿势位时,3组组间颞肌、咬肌肌电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种植组的左侧咬肌活性与天然牙列相似均显著低于全口义齿组(P<0.05),而全口义齿组的左侧颞肌、右侧咬肌则分别于天然牙列组及种植组对应的咀嚼肌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其下颌转动趋势显著高于种植组与天然牙组(Tc:P<0.05)。在最大自主紧咬以及咀嚼运动中,3组均表现出对称的咀嚼肌活动,种植组表现出与天然牙列相似的咀嚼运动模式即TA>MM(Ac<0)。在咀嚼不同质地食物时,种植组与天然牙组咀嚼肌肌电值增加显著(P<0.05),但3组组间肌电变化值无显著差异。结论:无牙颌种植固定重建患者咀嚼运动模式以及协调性与天然牙列相似,可作为良好的修复功能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安氏Ⅱ1类错畸形垂直颅面结构变化与嚼肌肌电活动的关系。方法选取31例安氏Ⅱ1类错女大学生(高角8例、均角13例、低角10例)和5例正常均角型女大学生。用Keypoint四道数字化肌电图仪同步记录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嚼肌的肌电活动,比较嚼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姿势位时,嚼肌肌电活动均无明显差别;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Ⅱ1类错均角组肌电活动低于正常(t=2.38,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Ⅱ1类错均角组的嚼肌的肌电活动显著高于正常(t=2.51,P<0.05);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Ⅱ1类错高角组嚼肌的肌电幅值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F=7.19,q=5.35、3.47,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Ⅱ1类错高角组嚼肌肌电活动较低角组弱(F=9.83,q=4.78,P<0.05)。结论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Ⅱ1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嚼肌的肌电活动与颅面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对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 ,为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依据。②方法以胶原酶注射法制备的兔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动物模型作为实验组 ,另选 10只健康兔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于4、8、12周末行嚼肌和颞肌肌电图检查 ,分析对比两组兔在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状态下肌电电位变化。③结果 实验组姿势位时嚼肌、颞肌前束及颞肌后束肌电电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t =9.0 5 2~ 18.5 17,P <0 .0 1) ;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状态下 ,实验组嚼肌、颞肌前束及颞肌后束肌电电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16 .6 0 2~ 2 5 .0 2 8,P <0 .0 1)。④结论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发展过程中伴随咀嚼肌功能紊乱 ,提示在诊断和治疗该病时应注意咀嚼肌功能状态的改变 ,调整咀嚼肌功能状态可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50例夜磨牙者和30例对照者用EM2型肌电仪测双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和二腹肌姿势位和ICP紧咬平均电位值。结果表明夜磨牙者各肌势姿位电位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夜磨牙者有颌面肌紧张现象;夜磨牙者嚼肌和颞肌后束ICP紧咬平均电位低于对照组(P<0.05),而颞肌前束和二腹肌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6):596-599
目的:分析磨牙症患者的清醒状态下颌运动特征。方法:利用肌电图仪和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KG)同步记录的方法,观察和分析正常牙合组(n=11)与磨牙症组(n=11)的咀嚼肌表面肌电图(s EMG)与下颌运动轨迹。结果:与正常牙合组相比,磨牙症组的左侧咬肌肌电幅值在下颌姿势位(MPP)和下颌后退接触位(RCP),右侧咬肌在RCP,以及左侧二腹肌前腹肌电幅值在MPP和双侧咀嚼运动时,均显著降低(P<0.05),但下颌运动轨迹参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牙症患者在清醒状态的下颌运动仍处于生理状态,但其咀嚼系统可能发生了功能性损害而呈现不对称性倾向。  相似文献   

10.
王广鸣  张梦洁  王飞  陆伟 《安徽医学》2022,43(7):773-776
目的 比较上颌牙列缺失固定种植与可摘义齿咬合特点及肌电电位变化,为此类患者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78例上颌牙列缺失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固定种植组(给予固定种植)和可摘义齿组(给予可摘义齿),各39例。对比两组患者咬合特点[牙尖交错位咬合指标(咬合接触时间、差值帧、咬合力中心点位移、咬合力中心前后向偏移度及咬合力中心左右向偏移度),前伸、侧方位咬合分离时间]及咀嚼肌(静息、最大紧咬状态下)肌电电位变化。结果 固定种植组咬合接触时间、差值帧、咬合力中心点位移及咬合力中心左右向偏移度均小于可摘义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咬合力中心前后向偏移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种植组前伸位咬合分离时间、左侧及右侧方位时咬合分离时间均短于可摘义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种植组双侧前颞肌前束、双侧咬肌静息状态时肌电幅值均小于可摘义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种植组双侧前颞肌前束、双侧咬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状态时肌电幅值均大于可摘义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上颌牙列缺失患者,固定种植修复较可摘义齿可提高咬合稳定性、降低咬合里中心偏移,降低肌电的活动,提高咀嚼肌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Jiang T  Zhang Z  Yang Z  Yi B  Feng H  Wa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403-406
目的:研究下颌功能对头颈肩部功能的影响,比较正常人和下颌偏斜错He者下颌息止位及下颌运动时头颈肩部肌的活动情况。方法:用肌电积分值记录分析正常人和人颌偏斜错He者各10例的下颌息止位和各种运动时颞肌前后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的肌电活动情况。结果:息止位时各肌均有持续肌电活动,下颌运动时,颞肌前后腹和胸锁乳突肌活动增加。在不伴随咬合的下颌运动时,下颌偏斜者的颞肌前后腹肌电活动强度大于正常人(150%),而在伴有咬合运动时,小于正常人(50%),各咬合状态下肌电活动和息止位时肌电活动的差异率小于正常人。斜方肌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均有持续的肌电活动,活动量是正常人的171%,在伴随咬合时兴奋性增强,除下颌侧方运动外,患者同名称肌的左右侧活动的平均差异率(21%)大于正常人(8%),结论:颞 肌前后腹,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参与了下颌息止位的维持和下颌运动的实现,颌偏斜畸形者的肌活动较正常人有改变,协调性和可调性较正常人差,斜方肌等头颈肩部肌持续兴奋,容易引起肌疲劳。  相似文献   

12.
咀嚼肌功能紊乱治疗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治疗咀嚼肌功能紊乱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大体解剖方法在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咀嚼肌进行解剖。结果:下颌支的内、外面分别有咀嚼肌附着,当它们收缩时可产生强大的力量,运动颞下颌关节。结论:各种下颌运动中,咬肌、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发挥着不同作用,由于精神因素或病理因素的影响可引起咀嚼肌功能紊乱和痉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偏侧咀嚼患者在最大张闭口运动中的下颌运动特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2级在校本科学生进行偏侧咀嚼的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偏侧咀嚼者30名,双侧咀嚼者30名。通过下颌运动轨迹描记(electrognathography,EGN)和咀嚼肌表面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同步检测技术,比较偏侧咀嚼和双侧咀嚼人群在大开口运动中的运动轨迹和肌电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偏侧咀嚼组左二腹肌前腹(left anterior digastric muscle,LDA)、右二腹肌前腹(right anterior digastric muscle,RDA)平均肌电峰值(the average electromyogram peak,Amp)低于双侧咀嚼组(P<0.05)。偏侧咀嚼组在大张口运动时开闭口轨迹多数分离,开口型与与双侧咀嚼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侧咀嚼组张闭口运动时垂直向和矢状向位移明显低于双侧咀嚼组(P<0.01)。咬肌Amp与右侧方位移呈正相关。结论:最大张口运动中偏侧咀嚼组LDA,RDA,左咬肌的Amp降低;开口型多数偏向工作侧,50%的人群开闭口轨迹分离,开口度减小;偏侧咀嚼导致肌肉性能改变的同时引起运动轨迹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下颌功能对头颈肩部功能的影响 ,比较正常人和下颌偏斜错者下颌息止位及下颌运动时头颈肩部肌的活动情况。方法 用肌电积分值记录分析正常人和下颌偏斜错者各10例的下颌息止位和各种运动时颞肌前后腹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的肌电活动情况。结果 息止位时各肌均有持续肌电活动。下颌运动时 ,颞肌前后腹和胸锁乳突肌活动增加。在不伴随咬合的下颌运动时 ,下颌偏斜者的颞肌前后腹肌电活动强度大于正常人 (15 0 % ) ,而在伴有咬合运动时 ,小于正常人 (5 0 % )。各咬合状态下肌电活动和息止位时肌电活动的差异率小于正常人。斜方肌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均有持续的肌电活动 ,活动量是正常人的 171% ,在伴随咬合时兴奋性增强。除下颌侧方运动外 ,患者同名称肌的左右侧活动的平均差异率 (2 1% )大于正常人 (8% )。结论 颞肌前后腹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参与了下颌息止位的维持和下颌运动的实现。下颌偏斜畸形者的肌活动较正常人有改变 ,协调性和可调性较正常人差 ,斜方肌等头颈肩部肌持续兴奋 ,容易引起肌疲劳。  相似文献   

15.
张哲 《医学综述》2011,17(19):2947-2949
现代社会错已成为咀嚼系统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干扰、早接触、形态异常等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形式,其临床表现常作为帮助诊断和评价口腔颌面部疾病的手段。错可引起异常的下颌运动型,亦常致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活动异常,从而导致咀嚼系统无法行使正常的功能活动。现就错对咀嚼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影响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损毁家兔单、双侧室旁核,观察迷走神经对皮层诱发的下颌运动抑制性影响的变化,发现损毁单侧室旁核不影响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对皮层诱发的下颌运动的抑制作用;损毁双侧室旁核,迷走神经对皮层诱发的下颌运动的抑制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发育期大鼠口腔运动肌肉的收缩特性,以期对口腔功能改变对肌肉收缩特性的影响进行评价. 方法对4、6、8周龄Wistar 雄性大鼠各15只深度麻醉后,在自制的电刺激-力测试装置上测试并记录了大鼠单侧嚼肌(MM)、二腹肌前腹(DM)、翼外肌(LPM)在电刺激下的时间-收缩力关系曲线,得出了它们在电刺激下主动收缩的收缩速度、完全松弛时间、最大收缩力.并分析了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单一刺激下,4、6、8周龄大鼠MM的收缩时间分别为0.18±0.01 s,0.16±0.01 s,0.16±0.02 s,收缩力分别为4.83±0.48 g、5.96±1.21 g、9.85±1.93 g;DM的收缩时间为0.34±0.03 s、0.36±0.04 s、0.17±0.01 s,收缩力分别为3.80±0.40 g、4.71±0.73 g、8.59±1.48 g,LPM的收缩时间为0.37±0.04 s、0.24±0.03 s、0.24±0.02 s,收缩力分别为5.38±1.05 g、10.70±2.76 g、34.95±12.2 g;各肌群收缩力随刺激频率增加明显加大,挛缩时达到最大值. 结论在单一刺激下三种肌群的收缩速度在快速生长期都在加快,MM、LPM显著加快期为4到6周,DM则为6到8周.所有肌群收缩力快速增长期为6到8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我科自 1996~ 2 0 0 0年诊断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2 78例 ,选用保守治疗为主的序列综合疗法 ,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 2 78例病人 ,男 135例 ,女 143例。年龄 15~ 55岁 ,平均年龄 2 9 5岁。病史 1~ 10年临床表现为关节弹响 ,关节周围肌群疼痛 ,头痛及下颌运动异常 ,完全符合 1997年全国第二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根据以保守治疗为主的序列疗法的要求 ,我们选用 4种综合治疗法 ,即激光 +超短波 +超声波 +肌肉封闭 ;上颌咬合板 +理疗 +肌肉封闭 ;关节腔及关节周围药物注射 ;手术治疗。并根据病人主、客观反应分成有效、明显有效、无效 3个疗效判定标准 ,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 ,对 2 78例患者逐人进行评定 ,治疗有效者 112例占 4 0 % ,明显有效者 145例占 52 % ;无效者 2 1例占 8%。以上结果经 4年随访。结论 ①咀嚼肌紊乱病是由于关节周围肌群功能不协调造成 ,主要表现是肌肉疼痛 ,治疗就是止痛并消除产生肌肉疼痛的原因。②结构紊乱病是由于髁状突、关节盘、关节窝出现结构关系的异常改变 ,主要是上下颌之间垂直距离过低造成关节盘前移 ,关节盘附着松弛或撕脱。治疗就是要恢复上下颌间的垂直高度 ,增加关节腔间隙 ,减轻髁状突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颌骨骨折后遗留咬错乱的调整与重建。方法:对12例颌骨骨折后的咬紊乱患者进行了治疗,特别采用烤瓷冠桥的修复方法矫正骨折后错位愈合的牙列进行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恢复了良好的咬关系及功能,原有颞下颌关节症状者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05a~1a效果良好。结论:颌骨骨折后遗留的咬错乱应予以调整,重建良好的咬关系,应用烤瓷冠桥矫正骨折愈合后错位牙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将数字化下颌运动记录与肌电图相结合,观察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下颌运动和咀嚼肌功能临床特点,初步探索运动和咀嚼肌功能的相互关系和产生机制。方法 纳入单侧下颌骨体部及升支病变术前患者6例以及下颌骨单侧病变节段性切除及颌骨重建术后患者3例。采用下颌运动记录系统及表面肌电图系统,采集患者下颌边缘运动、咀嚼运动的运动轨迹,同时记录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采集患者静息、最大力咬合时双侧咬肌、颞肌表面肌电图。在数字化虚拟模型上观测运动轨迹,并分析下颌边缘运动的幅度和方向。分析患者健、患侧静息,最大力咬合,双侧咀嚼时的咀嚼肌电活动特点,计算不对称指数、活动指数。结果 术前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5.20±6.87) mm,3例患者轻度张口受限,所有患者张口轨迹均偏向患侧。侧向运动中患侧运动平均幅度(10.34±1.27) mm,健侧(6.94±2.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最大开口度均值为(30.65±17.32) mm,下颌边缘运动特点与术前患者一致。术前患者最大力咬合时,患侧咬肌肌电活动[44.20 (5.70, 197.90) μV]和颞肌的肌电活动中位数[42.15 (22.90, 155.00) μV]略低于健侧咬肌[45.60 (7.50, 235.40) μV]和健侧颞肌[63.30 (44.10, 126.70) μV],咀嚼时未见异常。术后则出现了个性化的改变,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减弱,部分患者患侧肌电活动亢进。结论 良、恶性肿瘤及手术均可造成下颌运动和双侧咬肌和颞肌的肌电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