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心脏评分法(HEART)及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评分对急性胸痛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湖北省十堰市国药东风总医院收治的378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6周内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33例和非MACE组3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观察3种评分方法对MACE的预测效能,Kaplan-Meier法计算发生MACE的累积风险函数。结果 MACE组年龄、高血压病史、GRACE评分、HEART评分、TIMI评分、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高于非MACE组,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低于非MACE组(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GRACE评分、HEART评分、TIMI评分是急性胸痛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均P?<0.05)。 HEART评分预测MACE的AUC为0.915(95% CI:0.882,0.941),高于GRACE评分的AUC [0.709(95% CI:0.660,0.754]和TIMI评分的AUC [0.778(95% CI:0.733,0.819)],其特异性94.8%,敏感性75.8%。生存分析显示,HEART高分组MACE发生风险高于中分组和低分组(P?<0.05)。结论 HEART评分是急性胸痛患者危险分层和预测MACE发生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王玉标 《中外医疗》2016,(28):18-20
目的:探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急诊科胸痛患者诊疗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整群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4月因急性非创伤性胸痛于寿光市人民医院治疗并进行胸痛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患者262例患者,与去年同期即2014年10月—2015年4月的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283例,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发病类型、急诊停留时间、诊断准确率、死亡率等方面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就诊年龄、性别、发病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后诊断准确率(98.9%)、死亡率(1.50%)、急诊停留时间(48.6±1.2) min,而对照组诊断准确率(94.0%)、死亡率(4.60%)、急诊停留时间(87.1±3.6) min,以上比较均P﹤0.05,证明两组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标志物合理的联合检测,可以为急性胸痛患者的诊疗工作提供更好的客观依据,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能力,显著提高了急诊科胸痛患者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急诊胸痛评分预测急诊胸痛患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风险的价值。方法 根据急诊胸痛评分(Emergency Department Assessment of Chest Pain Score,EDACS)计算出分值,对于<16分者视为低危患者,对于≥16分者视为高危患者。比较心源性胸痛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ACS和非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EDACS分值,并分别计算EDACS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心源性胸痛患者EDACS分值明显高于非心源性胸痛,ACS患者分值明显高于非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值与心绞痛患者分值近似。以EDACS≥16分诊断心源性胸痛为标准, EDACS的敏感度为71.77%,特异度为87.62%。以EDACS≥16分诊断ACS为标准,EDACS敏感度为72.92%,特异度为83.98%。以EDACS≥16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为标准,EDACS的敏感度为71.02%,特异度为25.31%。结论 EDACS能较好地鉴别心源性胸痛患者,尤其是ACS患者,但是不能区分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总结226例以急性非创伤性胸痛为主要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因和诊断方法的统计分析。结果以急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非创伤性疾病中,心源性123例,占54.42%,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2例,占5.31%;急性冠脉综合征81例,占35.84%;非心源性胸痛103例,占45.58%,以肺炎、支气管炎最为常见(31例,占13.72%)。两者在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胸痛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医生应思路清晰,尽快明确诊断,使高危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5.
程小娟  柯蕾 《安徽医学》2012,33(2):173-175
目的探讨急性胸痛病因,旨提高急诊科医师对其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以急性胸痛为主诉的住院患者资料(外伤、肿瘤因素除外)。结果 520例中,心源性胸痛占54.23%(282例),非心源性胸痛占45.77%(238例);病种达21种,其中,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最多见,占46.15%(240例)。结论急性胸痛病因繁杂,ACS比例大。急诊医师需建立首先排除ACS诊断观念,同时需提高对其他致命性胸痛及非心源性胸痛的认识,使不同病因的患者得到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莱文征结合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危险评分(TIMI 危险评分)与单独运用 TIMI 危险评分比较,探讨两种方法在急性胸痛患者筛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71例胸痛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81例(TIMI 危险评分+莱文征阳性)与对照组90例(TIMI 危险评分),根据患者的 TIMI 危险评分值,将其分成低分组(0~2分)、中分组(3~4分)与高分组(5~7分),在3个分值段内分别比较单独应用 TIMI 危险评分与 TIMI危险评分联合莱文征阳性对 ACS 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TIMI 危险评分低分组中,用试验组方法13例,3例诊断为 ACS,筛查率为23.08%,用对照组方法11例,2例诊断为 ACS,筛查率为18.18%。两者进行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IMI 危险评分高分组患者中,用试验组方法41例,33例诊断为 ACS,筛查率为80.49%,用对照组方法46例,35例诊断为 ACS,筛查率为76.09%,进行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 TIMI危险评分中分组(3~4分)患者中,用试验组方法27例,20例诊断为 ACS,筛查率为74.07%。用对照组方法33例,17例诊断为 ACS,筛查率为51.52%。两者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中分组中,运用TIMI 危险评分联合莱文征与冠脉造影术这一金指标进一步比较后,发现运用 TIMI 危险评分联合莱文征诊断ACS 的敏感性为86.84%,特异性为90.91%,诊断符合率为88.33%(P <0.001)。结论TIMI 危险评分结合莱文征后,在中分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比单独运用 TIMI 危险评分的发生率高,与单独运用 TIMI 危险评分系统相比,可以更好地预测 ACS 的发生,可以作为在急性胸痛患者筛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项简单、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床边快速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联合检测对急诊胸痛患者早期危险度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衰诊断仪,对急诊的260例急性胸痛患者,采静脉血床边动态测定cTnI、Myo和CK-MB含量,并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变化,对患者进行缺血风险评价,并随访cTnI阳性患者病死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60例急性胸痛病例,首次危险分层高危组47例,中低危组213例,就诊后0h时点两组间cTnI和CK-MB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yo含量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基于心脏标志物变化的二次危险分层,确诊为AMI者106例,非AMI者154例。Myo、CK-MB、cTnI及三项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胸痛发作后0~4h时间段分别是49.5%、60.0%;27.2%、92.6%;28.2%、100.0%;35.0%、84.2%;在4~8h时间段分别是70.7%、42.9%;68.3%、82.9%;75.6%、94.3%;71.5%、73.4%;在12h后分别是96.3%、36.7%;96.3%、73.3%;96.3%、86.7%;96.3%、65.6%。在短期随访期间(平均为28.5d),cTnI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2.6%(13/103)和3.0%(4/134),P〈0.005。结论床边快速cTnI、Myo和CK-MB联合检测,可提高对缺血性胸痛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急性胸痛危险度分层与处理。  相似文献   

8.
孔健华 《当代医学》2021,27(11):3-6
目的探讨急诊胸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中急性胸痛评分的应用准确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急性胸痛在本院就诊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不同状态患者急性胸痛评分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分析急性胸痛评分对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情况。结果行急诊PCI术、急诊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为TIMI评分,行急诊PCI术、随访30 d内死亡、急诊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为GRACE评分;TIMI评分可预测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行急诊PCI术、急诊入院(P<0.05),GRACE评分可以预测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随访30 d内死亡、急诊PCI术、急诊入院(P<0.05)。结论与TIMI评分相比,GRACE评分是急性胸痛患者危险分层的较好指标,能有效判断急性胸痛患者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行急诊PCI术、急诊入院、随访30 d内死亡等不良预后风险,并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9.
秦历杰 《中原医刊》2007,34(3):9-10
目的 探讨急性胸痛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03例急诊就诊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因、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以及治疗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并进行危险分级。结果急性胸痛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有:高龄、糖尿病、高血压病、陈旧性心肌梗死、高血脂等。结论 急性胸痛是急诊常见症状之一,危险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谢健  文丽娜 《中外医疗》2013,32(1):45-46
目的探讨急性高危胸痛的急诊诊治经验,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128例急性胸痛的急诊诊治过程,结合相关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胸痛80例,高危胸痛38例,误诊2例,死亡3例。结论对急性高危胸痛患者应及早明确诊断.立即救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因胸痛发作3 h内就诊患者分为ACS组和非缺血性胸痛(non-ischemic chest pain,NICP)组,在胸痛0~3 h和3~6 h分别抽血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骨髓相关蛋白(Myeloid-re-lated protein,MRP)、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plasma protein A,PAPP-A)、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四项指标。评价MRP与PAPP-A、CK-MB、cTnI联合检测在ACS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MRP诊断发病3 h内ACS的灵敏度为57.4%,高于PAPP-A(8.2%)、CK-MB(21.3%)和cTnI(18.0%)。四项指标联合诊断ACS的灵敏度提高到75.4%。MRP诊断发病3~6 h ACS的灵敏度为78.7%,也高于PAPP-A(39.3%)、CK-MB(49.2%)和cTnI(45.9%)。四项指标联合诊断ACS的灵敏度提高到96.7%。结论:MRP对ACS诊断的灵敏度高于PAPP-A、CK-MB、cTnI,可作为诊断ACS的早期生化标志物。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AC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联合检测血浆和肽素(copeptin)、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心前区疼痛3 h 内的急诊患者120 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copepti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cTnI,同时行心电图(ECG)检查,以同期健康体检者100 例为对照组。评价各项检测指标诊断ACS 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S 组血浆copeptin 的水平升高(P <0.05),其敏感性为80.68%,高于ECG、CK-MB、cTnI,检测copeptin+cTnI 的敏感性为56.47%(48/85),但特异性为92.10%(35/38),阴性预测值92.17%,且对ACS 的诊断率高达85%。结论 copeptin 对ACS 的早期诊断性能优于单一检测ECG、CK-MB 及cTnI,而联合检测血浆copeptin、cTnI 的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率高,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对ACS 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集束检验血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 C)水平、心电图等,对具有急诊胸痛症状群患者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急诊胸痛患者共24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首份心电图提示缺血153例为A组;ACS不并首份心电图提示缺血44例为B组;ACS不并确切胸部疼痛49例为C组;设同期健康体检者61例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用Clauss法测定血浆Fg浓度,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Cys C浓度;做18导心电图。结果 Fg、hs-CRP、Cys C水平A、B、C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集束检验方法对急诊胸痛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快速诊断和干预做出决策。  相似文献   

14.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noary syndrome,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132例疑似ACS患者在胸痛发作5 h内采血测定IMA,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入院即刻描记12导联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入选患者均经规范诊断、危险分层、标准治疗。IMA测定结果由吸光度单位表示,经ROC曲线分析获得区分非心肌缺血性胸痛(non-ischemia chestpain,NICP)与ACS最适Cutoff值。IMA、cTnI及ECG结果分别与最终诊断结果(NICP,ACS)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诊断ACS的敏感性。结果:NICP与ACS组间IMA值存在显著性差异,ROC曲线下面积0.978,在cutoff值ABUS=0.525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6%和89.8%。入院即刻检查,IMA、cTnI和ECG诊断ACS的敏感性分别为85%、20%和40%。结论:IMA可对急性心肌缺血做出早期诊断,明显提高ACS早期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心脏生化标志物联合应用评估胸痛87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生化标志物即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在急诊胸痛患者筛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作用。方法:87例急诊胸痛患者2h及4h后各检测1次cTnI、MYO、CRP。结果:cTnI阳性23例,MYO阳性46例,CRP阳性45例。其中,心肌梗死(AMI)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2例,稳定型心绞痛6例。胸痛4h,三者心肌梗死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00%、79.70%、91.67%,特异性分别为81.67%、71.43%、82.40%。结论:cTnI、MYO、CRP联合检测不仅能快速诊断AMI,而且可预测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评价与处理仍然是个难题.随着对ACS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表明病史、系列心电图、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运动试验、床边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扫描和冠状动脉造影等,对于ACS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方案的决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EART评分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30 d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预测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645例,排除由于肿瘤、风湿等导致的疼痛患者84例和失访患者11例,纳入研究共550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HEART评分和GRACE评分,并随访30 d,记录MACE的发生情况。 结果550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中, 30 d内发生MACE 82例(14.9%)。MACE组年龄、吸烟率、合并高血压病率、合并冠心病率、合并糖尿病率及入院时HEART评分、GRACE评分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EART评分、GRACE评分是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30 d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HEART评分、GRACE评分预测胸痛患者30 d内发生MACE的ROC曲线,HEART评分曲线下面积高于GRACE评分(P<0.05);HEART评分高危组MACE发生率高于GRACE评分高危组,HEART评分中危组MACE发生率高于GRACE评分中危组,低危组MACE发生率低于GRACE评分低危组(P<0.05),表明HEART评分评定为低危患者MACE发生风险更低,且预测的中危和高危患者发生MACE发生风险更高。 结论HEART评分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30 d MACE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参照中国胸痛中心的要求建立胸痛中心并建立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和救治流程.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未建立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之前2012年1-12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共入选患者624例,观察组374例,对照组250例.采用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观察组入院后采取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进行救治,对照组在胸痛中心成立前入院进行常规救治.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入院后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院内病死、心力衰竭)发生率;所有出院患者随访1年,分别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壁瘤形成、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及不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死亡、再次入院)发生率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院后首份心电图平均完成时间缩短(P=0.001),入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院内病死、心力衰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LVEDD、pro-BNP、CRP、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室壁瘤形成率和Scr水平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LVEF仍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DD、pro-BNP、CREA、CRP、室壁瘤形成率、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建立不仅有效缩短了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还能改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Pulmonary embolism (PE) is often mistaken a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 because of the considerable overlap in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We evaluated the factors causing misdiagnosis of PE as ACS and factors that differentiate PE from ACS 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efficacy of PE.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22 consecutive PE patients, between 2001 and 2010, who were initially suspected of ACS were retrieved. ACS was ruled out by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before a definite diagnosis of PE was given. Twenty-two contemporary cases of ACS matched by age and sex were recruited as control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lectrocardiograms (ECG), and biomarker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 factors causing misdiagnosis of PE as ACS and factors differentiating PE from AC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We found two leading causes of misdiagnosis of PE as ACS. One is that PE can resemble ACS in several clinical aspects (symptoms and signs, ECG findings, plasma cardiac troponin I, and D-dimer). The other is the insufficient recognition of PE by clinicians.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especiall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together with signs of PE, such as unexplained dyspnea or hypoxemia, and 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 overload on ECGs are valuable in differentiating the two diseases.
Conclusions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E and ACS is sometimes challenging. Adequate awareness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VTE and the signs of PE are crucial in the diagnosis of PE.
  相似文献   

20.
急诊非ST—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早期危险分层对于急诊的非ST-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症状,心电图,肌钙蛋白进行危险分层,高危患者即刻行冠脉造影,并选择治疗方法,低危患者经入院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行冠脉造影检查。通过冠脉造影结果对危险分层及治疗干预进行评价。结果:高危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及闭塞程度大于90%血管支数明显高于低危组。高危患者较低危患者有更多需进行血管重建治疗。结论:对非ST-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高危患者立即行冠脉造影有助于发现危险病变,积极进行干预,但远期愈后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