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医证型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138例诊断为CAG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及与性别、年龄、胃镜、胃黏膜病理、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最高,脾胃湿热证次之;性别脾胃湿热证男性居多,余证型以女性居多;平均年龄分布以胃络瘀血证最高。(2)各证型胃镜下表现,单纯性萎缩形态以脾胃虚弱证比例最高,伴糜烂及胆汁返流均以脾胃湿热证比例最高,伴黏膜内出血以胃络瘀血证比例最高。(3)各证型胃黏膜病理表现,经秩和检验比较,脾胃虚弱证总体萎缩情况最低,与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或P<0.01),而以胃络瘀血证萎缩比例最高,伴肠化和异型增生比例也最为严重。(4)H.pylori总感染率为47.8%,各证型中以脾胃湿热证感染率最高达69.4%,与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CAG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与性别、年龄、电子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特点,以及H.pylori感染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该研究对临床辨证论治及预防CAG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中医证型分类现状和结构,为PLGC的临床辨证和确定治法主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调查分析被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为PLGC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胃镜、病理诊断和中医证型分析,归纳PLGC的证型分类结构,并分析证型构成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关性。结果:嗳气、腹胀、胃脘胀痛或灼痛或刺痛、口苦、口干为PLGC大多患者最常见的共性症状。PLGC常见证型按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是脾胃虚弱证(24.55%)、脾胃湿热证(22.73%)、肝胃气滞证(20.00%)、胃络瘀血证(12.73%)、胃阴不足证(8.18%)。其中,胃黏膜萎缩以脾胃虚弱证多见(32.14%),肠上皮化生以肝胃气滞证多见(28.9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胃络瘀血证多见(50.00%)。结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和胃阴不足证5种证型为PLGC的临床主要证型;不同证型与萎缩、肠化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等不同的病理阶段具有一定相关性,随着萎缩-肠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变化,呈由脾胃虚弱-肝胃气滞-胃络瘀血发展的病机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PLGC诊断标准的151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PLGC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PLGC中胃络瘀血证所占的比例最高(30.47%),其次是胃阴不足证(25.83%)、肝胃不和证所占的比例最低(8.61%)。(2)PLGC中各证型Hp感染阳性例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其他证型>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其中,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血证感染率最低,且和其他证型有明显的差异,剩余证型中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感染率偏高,和脾胃虚弱证有显著差异。结论 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辨证论治前后的胃粘膜内镜及病理的变化,探讨该病中医证型与胃粘膜变化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不同证型该病患者提供一定试验依据。方法 将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脾胃虚弱证18例、肝胃郁热证16例、脾胃湿热证12例、胃阴不足证9例、肝胃气滞证8例、胃络瘀血证5例,予中医辨证治疗3月,比较治疗前后胃粘膜变化程度,并分析其与各证型的关系。结果 证型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脾胃虚弱证(26.5%),肝胃郁热证(23.5%),脾胃湿热证(17.6%),胃阴不足证(13.2%),肝胃气滞证(11.8%),胃络瘀血证(7.4%);胃粘膜轻度萎缩以脾胃虚弱证最常见(88.9%,P<0.001),胃粘膜轻度肠上皮化生以脾胃湿热证最常见(91.7%,P<0.01),重度萎缩和重度肠上皮化生均以胃络瘀血证(100%、80%,P<0.05)最常见,胃粘膜I级糜烂以脾胃虚弱证(77.8%,P<0.05)最常见,IV级糜烂以脾胃湿热证(75.0%,P<0.05)最常见;脾胃虚弱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萎缩程度积分变化最大(△=0.94±0.42,P<0.05),胃络瘀血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变化最大(△=1.80±0.45,P<0.05),脾胃湿热证在中医治疗后胃粘膜糜烂程度变化最大(△=1.67±0.49,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治疗前后证型与胃粘膜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不同证型患者提供部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病因病机为肝脾失调,肝失疏泄,或素体脾虚肝木乘脾(胃),或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胃热伤阴(胃阴虚),或肝郁气滞,血瘀气虚(脾气虚)等。临床常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等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形成的生物学机制。  方法  收集107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样本, 其中脾胃湿热证70例,脾气虚证37例, 同时招募平和体质健康受试者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6S rDNA技术检测胃黏膜样本菌群组成,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NLRP3和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菌群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 0.05), 脾气虚证组患者胃黏膜菌群的门水平物种丰度无明显差异;线性判别分析显示,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幽门螺杆菌属为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患者的胃黏膜标志菌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患者胃黏膜NLRP3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  结论  胃黏膜菌群结构差异、炎症水平升高可能是Hp相关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形成的内在生物学机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像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对CAG辨证的准确性。方法 对CAG现代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建库-2022年8月1日涉及CAG中医辨证分型及胃镜像描述的文献,筛选合格文献,提取CAG患者的中医证型、胃镜像等信息,整理数据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纳入合格文献10篇,纳入有效病例1 562例,涉及中医证型5种。中医辨证分型按频次高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胃镜像检出率以黏膜白相最高,为47.38%。黏膜白相以脾胃虚弱证检出率最高,黏膜粗糙、充血、水肿、颗粒增生、血管显露、结节隆起均在胃络瘀阻证中检出率最高;黏膜出血、糜烂以脾胃湿热证检出率最高;皱襞变平、黏膜灰白色以胃阴不足证检出率最高;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检出率最高。结论 中医辨证与部分胃镜像具有相关性,基于胃镜像的CAG中医辨证规律总结如下:镜下出现黏膜白相、皱襞变平,考虑为脾胃虚弱证或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证兼见黏膜灰白;镜下出现胆汁反流,考虑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多兼见黏膜充血、水肿,脾胃湿热证多兼见黏膜糜烂;镜下出现颗粒增生、结节隆起,考虑为胃络瘀阻证。  相似文献   

9.
袁士良教授在辨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常以整体辨证结合“清化”论治.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有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其中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脾胃虚弱证次之,二者相兼者亦多见,肝胃不和及胃阴不足少见,其中各个证型均可兼夹胃络瘀血证.治疗以清化论治,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治疗该病的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或二者合方加减治疗相兼病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胃康灵颗粒临床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中医证候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肝胃不和瘀血阻络中医证候的慢性胃炎患者2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10例和对照组70例,试验组予胃康灵颗粒及予胃苏颗粒模拟剂口服,对照组予胃苏颗粒及予胃康灵颗粒模拟剂口服,2组均以4W为1个疗程,共有274例完成试验。通过对2组用药前后的疗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的检测,综合评价胃康灵颗粒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中医证候疗效及各中医各单项症状疗效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未见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康灵颗粒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证疗效优于胃苏颗粒,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CSG)不同程度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AQP)3、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共纳入24例CSG患者,按脾胃湿热证不同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组,另选择8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胃镜下取胃体上部黏膜,液氮保存,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胃黏膜AQP3和AQP4的基因表达。 结果:中、重度脾胃湿热证组AQP3和AQP4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脾胃湿热证组(P〈0.05,P〈0.01)。重度脾胃湿热证组AQP3高于中度脾胃湿热证组(P〈0.05)。 结论:脾胃湿热程度不同,胃黏膜AQP3和AQP4基因表达亦不同,脾胃湿热程度与胃黏膜AQP3和AQP4基因表达相关,其表达会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设备对脾胃湿热证大鼠的舌苔及舌质进行在体的显微层析成像与舌象指标的量化研究,探讨脾胃湿热证模型舌象在显微检测方面的变化规律以及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于舌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应用自行装置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设备,以LabVIEW编写软件操作平台,进行大鼠舌上表面的在体显微成像检测,并对舌苔的相关参数进行量化处理分析。结果从大鼠舌表面显微成像中能够清楚地分辨出舌苔层、舌苔舌体连接层与舌体层结构,与组织学检测大鼠舌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脾胃湿热证大鼠的舌象各部位的舌苔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舌体部津液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脾胃湿热证模型的舌象在显微检测上具有特征性的改变,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大鼠舌象中能进行成像研究,并可能实现一定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白苔和黄苔舌上皮细胞化学指标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舌苔舌上皮细胞的代谢特点,运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检测了33例病理白苔、35例黄苔与26例正常舌苔舌上皮细胞7项化学指标的含量,并辩证分型进行了比较。结果:白苔组各项指标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外,均低于正常组,其中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酸性磷酸酶(ACP)3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黄苔组各项指标(ACP除外)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白苔组(P<0.05或P<0.01);各项指标数值实热证组>正常组>虚寒证组,实热证组与虚寒证组、正常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提示白芭苔有各自不同的细胞化学变化特点,并与辩证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用五肽胃泌素胃酸分泌功能试验及胃电频率谱分析的方法,同步观察了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胃炎患音190例的胃泌酸功能,及80例患者的胃电频率谱情况,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脾胃虚弱(寒)及胃阴不足证型患者的胃分泌功能低下,胃电频谱的优势幅值亦偏低,脾胃湿热证型惠者胃泌酸功能及胃电优势幅值均偏高,提示胃泌酸功能、胃电频谱的优势幅值及中医证型三者之间有密切关系。参考胃电频谱的优势幅值及胃泌酸功能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选方用药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舌的病理改变。方法:复制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舌的病理改变,并设湿热组、脾虚组、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湿重于热组、湿热组固有层乳头密度及核分裂相频数显著增多,与正常组及脾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湿重于热组和湿热组固有层均出现炎症、充血及水肿,前者水肿更甚,后者则充血明显。结论:舌的病理改变,可能是湿热证型中舌苔变化的病理基础,并可作为判定湿热轻重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消化道疾病的常见致病菌,实验检测舌苔中是否存在H.pylori比较困难。利用巢式PCR检测舌苔幽门螺杆菌分布,并分析舌苔H.pylori与胃H.pylori的相关性。方法:用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胃H.pylori;随机刮取80份舌苔样本,其中UBT阳性病人舌苔样本55份,UBT阴性病人舌苔样本25份,用巢式PCR检测舌苔H.pylori,以H.pylori的热休克蛋白HSP60基因为引物。结果 :巢式PCR检测出44份的舌苔H.pylori感染为阳性;数据统计分析后,UBT阳性与PCR阳性的相关性较好(两组McNemar检验P=0.061〉0.05)。结论:胃H.pylori阳性的人群中,其舌苔感染H.pylori的可能性很大,舌苔是人体H.pylori的主要储存地,考虑为胃内H.pylori感染和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00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胃镜表现,明确中医分型与胃黏膜胃镜表现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胃阴不足型占9.0%(27/300)、胃络瘀阻型占5.0%(15/300)、脾虚气滞型占26.0%(78/300)、脾胃湿热型占25.0%(75/300)、肝胃不和型占14.3%(43/300)、脾胃虚寒型占20.7%(62/300),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不同证型患者在异型增生、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布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发生率为24.3%(73/300),明显高于中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发生率[8.0%(24/300)、4.0%(12/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证型患者的胃黏膜异型增生程度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型的重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55.6%(15/27)、40.0%(6/15);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虚气滞型者的重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8.5%(5/27)、12.9%(8/62)、12.8%(10/78);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者的轻度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2.0%(54/75)、79.1%(34/43);肝胃不和和脾虚气滞型者的轻度腺体萎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0.5%(26/43)、59.0%(46/78)。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胃腺体萎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胃黏膜胃镜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轻度胃腺体萎缩以实证型为主,中度胃腺体萎缩以虚实夹杂型为主,重度胃腺体萎缩以瘀证和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各3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抗Hp治疗,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3个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Hp效果的影响。结果脾胃湿热型Hp根除率为93.3%,肝胃不和型Hp根除率为86.7%,脾胃虚弱型Hp根除率为66.7%;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两型根除率与脾胃虚弱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影响Hp的根除,三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除Hp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舌苔是口腔菌群的主要集散地,舌苔菌群能够反映机体病理生理变化。口腔微生态子系统与肠道微生态子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可借助经络循行和消化道实现口-肠联系。中医认为,舌苔是由脾胃之气熏蒸谷气上承舌面而成,所以脾胃之气的生、衰、死,均可从舌苔的变化中反映出来。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构成了舌苔形成的基础,也是疾病不同舌象的特征性体现。当脾升胃降失和,口腔环境遭到破坏,邪毒之气可由口腔乘势而下,沿消化道进入食管、胃及肠道,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出现相应的胃肠道疾病。因此,通过舌象及证型的梳理,可间接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进而实施干预措施,促进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则症状缓解,舌苔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慢性胃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对其根除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分成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各6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三联组和四联组两个亚组,每个亚组30例。按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0 d,对其根除率进行比较。【结果】(1)Hp总根除率为78.3%,无论采用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均提示脾胃虚弱组Hp根除率最低,总根除率仅为61.7%,低于脾胃湿热组的88.3%和肝郁气滞组的85.0%(P0.05或P0.01);而脾胃湿热组与肝郁气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共有10例患者发生如恶心呕吐、胃痛胃胀等不良反应,其中脾胃虚弱组8例,脾胃湿热组及肝郁气滞组各1例,脾胃虚弱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脾胃湿热组和肝郁气滞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的Hp根除率不同,无论是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脾胃虚弱型的Hp根除率均低于脾胃湿热型和肝郁气滞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