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道息肉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应用欧林巴斯纤维及电子胃、肠镜检查诊断、上消化道息肉281例,大肠息肉203例,用微波摘除273例,电凝电切摘除211例,共546例,活检及息肉标本送病理组织检查,结果:管状腺瘤97例(17.8%);绒毛状腺瘤89颗(16.3%);增生性息肉157颗(28.8%),错构瘤幼年性息肉13颗,P-J综合征息肉18颗(5.7%),炎性息肉172颗(31.5%),有11例绒毛状及管状腺瘤已癌变。结论:镜下诊断及电凝电切和微波凝固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易行,并发减少,尽早发现及治疗可预防息肉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袁晓刚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40-641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253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占9.9%,炎性息肉占15.8%,幼年性息肉占2%,腺瘤性息肉占72.3%(其中管状腺瘤119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5例,绒毛状腺瘤29例)。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2例,恶变38例。结论 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无明显癌变倾向,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体积、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息肉无论大小均应切除。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大肠腺瘤性息肉489例,男314例,女175例。年龄18-81岁,高峰年龄为51-60岁。分布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多见(占65.8%)。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形态、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和组织类型有关。息肉越大、不典型增生程度越重、恶变率越高。绒毛状息肉较混合型及管状息肉易恶变。广基息肉的癌变率为有蒂和亚蒂的三倍。本文对息肉癌变的治疗,特别是内镜下摘除后是否要追加根治性肠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息肉恶变的病理与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内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及内镜特征与癌变关系分析。结果4197例肠镜检查中检出大肠息肉718例(944枚),检出率为17.11%,腺瘤性息肉占75.94%,癌变47例,总癌变率为6.75%,其中管状腺瘤510侧,绒毛管状腺瘤141例,绒毛状腺瘤47例;增生性息肉占20.02%;炎性息肉占6.04%。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和升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状、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分多者越易发生癌变。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分含量及不典型增生的递增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均应切除,掌握息肉的癌变特征,对提高大肠息肉恶变的检出率、降低进展癌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息肉病理检查结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春晓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111-112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结直肠息肉患者病理诊断结果。结果3480例患者肠镜检查中检出息肉450例(12.93%),癌变40例(8.89%);其中炎性息肉210例、增生性息肉40例,两者未发生恶变;腺瘤性息肉200例,发生癌变40例,以绒毛状腺瘤癌变最高(P〈0.05);年龄大、息肉体积大、广基、右半结肠、多发息肉癌变发生率高见(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发生率较高,恶变与患者年龄、息肉大小、发生部位、息肉形态、单发或多发等情况有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故发现息肉均应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31例早期结肠癌(IP型)、50例腺瘤性息肉及13例炎性息肉患者进行单克隆抗体MC_5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早期结肠癌MC_5阳性率为74.2%,腺瘤性息肉MC_5阳性率33.9%,以及炎性息肉阳性率为7.7%,三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早癌组中绒毛状腺瘤癌变14例,有12例(85.7%)MC_5阳性;绒毛管状腺瘤癌变11例,有8例阳性(72.7%);管状腺瘤癌变4例,有2例阳性(50.0%)。腺瘤性息肉组绒毛状腺瘤MC_5阳性率显著高于绒毛管状及管状腺瘤组(P<0.05)。本文结果表明,MC_5标志物可作为结肠早癌诊断及结肠息肉患者监视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4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电切对大肠巨大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电子结肠镜下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40例资料.结果40例大肠巨大息肉直径2~5cm,直肠13例,乙状结肠14例,降结肠9例,横结肠4例;均为单发,对有蒂的18例及亚蒂的6例直接用电圈套器切除,其余16例广基息肉分别行粘膜切除术和粘膜分块切除术.该40例巨大息肉切除顺利,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为40例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管状腺瘤26例,绒毛状腺瘤6例,绒毛管状腺瘤8例.40例中有8例为局灶癌变(粘膜内癌),未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a均未发现复发.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可有效安全地治疗大肠巨大息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镜下分块切除对大肠巨大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大肠巨大息肉内镜下分块切除术40例,共40枚。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24个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40枚息肉中18枚经首次或再次内镜下分块切除术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0%;4枚(占10%)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16例(40%),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2例(5%)。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15%,5%,70%,10%,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分块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肠巨大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11例的诊治体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30042)罗崇德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临床并非少见。我科1982年4月至1992年5月间共手术治疗11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获长期随访,现报告如下。临床、病理资料11例中,男4例,女7例。手术...  相似文献   

10.
大肠息肉256例的内镜诊治及病理形态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病理特征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25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病理及治疗资料。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06%,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3.99%,同时伴肠癌者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主。176颗腺瘤性息肉中9颗恶变,恶变率为5.11%。恶变息肉直径均大于1cm,多广基无蒂或亚蒂,以绒毛状腺瘤为主。结论 大肠息肉以腺瘤性息肉为主,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腺瘤体积大,绒毛结构者易恶变。息肉无论大小都应尽可能切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病理类型及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在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为18%,其中,腺瘤性息肉495例,占60.1%;炎症性息肉193例,占23.4%;增生性息肉125例,占15.2%;幼年性息肉11例,占1.3%。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腺瘤平均直径明显大于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癌变患者息肉病理组织学均为腺瘤型,直径≥1.1 cm者21例,占84%。结论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较常见;息肉直径≥1.1 cm或混合性腺瘤容易癌变;建议要重视36岁以后人群的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大肠息肉临床发病率高,并有癌变可能,尤其是广基巨大息肉和侧向发育型腺瘤,大多是绒毛状腺瘤,更被视为癌前病变。本文总结分析我院近2年经内镜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直径≥2cm)12例资料,以探讨内镜对本病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手术指征。方法:对10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手术者均行病理检查,其中胆固醇性息肉75例(69.4%);炎性息肉14例(13.0%);腺瘤性息肉12例(11.1%);早期胆囊癌3例(2.8%);腺肌病4例(3.7%)。结论:息肉直径〉10mm、单个、年龄〉50岁、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影响日常生活者,合并胆囊结石,病变逐渐增大者,胆囊无功能或功能不良者,病人精神负担重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意愿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6月我院宫腔镜检查中79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根据患者的治疗目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①单纯不孕症19例:行单纯息肉根部电切,异常黏膜薄层(1~2mm)电切术。②月经量过多,无生育要求者:行子宫内膜大部电切,选择性少量保留正常子宫内膜42例。③11例月经量过多,已生育但要求保留生育能力者,行息肉电切+局部电灼。④绝经后阴道少量出血者:行息肉切除,子宫内膜电灼7例。71例术后得以随访。结果:79例均有病理报告证实。52例3个月宫腔镜复查,宫内黏膜正常,未见息肉复发。19例不孕者怀孕12例(63.15%)。42例月经量过多且无生育要求者,40例月经规律、维持少量月经,效果理想(95,23%),2例月经消失。11例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月经量过多者,月经恢复正常10例(90.90%)。7例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绝经患者术后全部治愈。结论:宫腔镜电切子宫内膜息肉,是治疗不同意愿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瓯侬)对大肠平坦型病变的治疗价值及EMR操作技术。方法对86例(106处)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经EMR切除的86例(106处)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全清除104处,治愈率为98.1%(104/106),其中首次完全切除102例(96.2%),2例残留患者再次行EMR后清除病灶,2例EMR术后病理检查为浸润癌(SM2癌)加行外科肠段切除,病理报告大肠管状腺瘤57处,管状绒毛状腺瘤16处,绒毛状腺瘤6处,锯齿状腺瘤3处,炎性息肉10处,增生性息肉6处,类癌3处,黏膜内癌3处,浸润癌(SM2癌)2处;全组术中出血4例(3.8%),经内镜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2例(1.9%),1例经内镜止血成功,1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全组无穿孔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4。36个月,病变复发2例,1例经再次EMR后病变清除,1例外科手术肠段切除治疗。结论大肠平坦型病变行EMR是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大肠平坦型病变能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 5 7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及病理特点分析 ,探讨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病理检查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5 76例大肠息肉中伴有不典型增生者 81例 ( 1 4.1 % ) ,癌变者 3 7例 ( 6.4% )。癌变部位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 ( 78.4% ) ,腺瘤息肉癌变率为1 6.3 % ,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 3 1 .3 % ,而炎性息肉癌变仅 1例 ( 0 .3 % )。大于 2 cm息肉癌变率为 3 1 .4% ,无蒂息肉癌变率达 5 7.1 %。因此 ,对较大、无蒂或腺瘤性大肠息肉 ,应早期内镜下切除及病理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冷刀锥切术后再治疗的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晨霞  吴鸣 《中国医刊》2007,42(9):58-59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锥切术后切缘阳性或高级别CIN病人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27例CIN冷刀锥切术后再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将锥切术后病理与进一步治疗后病理进行比较。27例锥切病人中切缘阳性者15例,切缘阴性者12例。再治疗者采用子宫切除术26例,宫颈癌根治术1例。结果 再次术后标本中无病变者12例(44.4%),降级者12例(44.4%),相符者3例(11.2%)。锥切切缘阳性和阴性再治疗术后的宫颈残存病灶分别为60.0%(9/15)和50.0%(6/12),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603)。锥切切缘为浸润癌的1例术后为浸润癌。锥切标本中发现1例微小浸润癌,术后转阴。25例高级别的CIN术后8%相符,48%降级,44%转阴。结论 CIN锥切术后为浸润癌者,必须及时处理。锥切术后为微小浸润癌与高级别的CIN、切缘阳性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诊断及治疗大肠息肉的意义和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总结5a来大肠息肉检出率,癌变率及内镜治疗后的复发情况。结果大肠息肉检出率为21.2%(394/1856);癌变率为3.3%(13/394)。364例(92.4%)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治疗,361例(91.6%)治愈,好转3例(0.8%),恶变13例(3.3%)与多发息肉17例(4.3%)转外科手术治疗;行内镜治疗者经6mo-5a随访,复发43例(10.9%,主要包括其他部位的新息肉),并再次治疗。结论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大肠息肉己取得显著疗效,能预防和减少癌前期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电子肠镜直视下高频电切、电凝结合氩气凝固治疗结、直息肉的疗效,探讨结、直息肉内镜治疗手段.方法对125例176枚结、直息肉经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切、电凝结合氩气凝固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其中术前病理证实腺瘤性息肉87枚,炎性息肉71枚,幼年性息肉18枚,均成功治疗,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切下大体标本能取出者亦均有病理证实,1例术后1枚切下息肉大体标本病理证实灶性癌变,术后外科再行根治手术.结论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切、电凝结合氩气凝固治疗结、直息肉安全,疗效可靠,是治疗结、直息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路亮  许建明  韦俊超 《安徽医学》2008,29(1):29-30,36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总结高危性腺瘤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266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4例,均未发现癌变病例,腺瘤性息肉164例,其中癌变21例,直径1.1-2.0cm及〉2.0cm的腺瘤癌变率高于直径≤1.0cm的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混合性腺瘤(P〈0.05)及管状腺瘤(P〈0.05),颗数≥3的腺瘤癌变率高于1颗及2颗的腺瘤(P〈0.05),有蒂腺瘤、亚蒂腺瘤及无蒂腺瘤的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cm的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颗数≥3的腺瘤为高危性腺瘤,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直径≤1.0cm腺瘤、管状腺瘤、1颗及2颗的腺瘤为低危性腺瘤,可根据肠镜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不常规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