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行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调控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ICU收治的84例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标准镇静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调控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入组48 h内的浅镇静达标率(65.85%)显著高于对照组(52.92%)(P<0.05);观察组的谵妄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10%(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7.32±1.05) d]、ICU住院时间[(13.62±7.51) d]和非计划拔管率(9.5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30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调控方案可明显提高机械通气重症患者48 h内的浅镇静达标率,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王伟钟  刘伟董  章攀  沈波 《浙江医学》2024,46(2):182-186
目的 探讨以气道闭合压(P0.1)为指导的镇痛镇静与减少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损伤的关系,指导重度ARDS患者机械通气。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重度ARDS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机械通气48 h内两组均深度镇痛镇静以消除自主呼吸。机械通气49~168 h,对照组以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评分维持在-2~0分为目标实施镇痛镇静;实验组以P0.1作为呼吸努力强弱的量化指标,维持在1~3.5 cmH2O(1 cmH2O=0.098 kPa),用以指导患者实施镇痛镇静。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第48、120、168小时的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涎液化糖链抗原(KL-6)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第48、120、168小时P0.1、氧合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第120小时[(102.73±19.25)ng/mL比(113.57±21.19)ng/mL]、第168小时...  相似文献   

3.
李凡民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596-1597
目的探讨镇痛镇静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力学改变。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入住本院重症医学科(ICU)确诊为ARDS需要机械通气患者51例,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A组27例),镇痛镇静组(B组24例),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镇痛镇静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气道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st)、计算比较2组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气道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st)、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气道平台压(Pplat)均呈明显下降趋势,24、48 h同时间点比较B组低于A组(t=2.225,P〈0.05;t=4.366,P〈0.01);肺顺应性(Cst)在治疗后呈明显上升趋势,24、48 h比较B组高于A组(t=2.546,P〈0.05;t=3.152,P〈0.01);治疗后2组患者PaO2/FiO2均呈上升趋势,24、48 h B组高于A组(t=2.744,P〈0.01;t=3.563,P〈0.01)。结论镇痛镇静对ARDS患者呼吸力学有正影响,改善肺氧合功能及顺应性,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对ICU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ICU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方案通气,观察组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方案通气,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通气期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Ppeak、Pmean、Pplat、Rinsp、Rexp指标均较低,VT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呼吸衰竭患者使用适应性支持通气,可改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伤术后镇痛镇静患者每日唤醒期间实施的特殊护理策略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多发伤患者,术后转入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并持续实施芬太尼和咪达唑仑镇静镇痛治疗,分为唤醒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唤醒组给予每日唤醒策略,并在此期间实施特殊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镇痛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唤醒组镇痛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多发伤术后镇痛镇静患者行每日唤醒策略并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可以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用量,缩短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脑疾病伴意识障碍患者行机械通气时予镇静与镇痛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住58例颅脑疾病行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加用镇静镇痛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气指标变化,以及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和临床并发症情况.结果 实验组实施镇静镇痛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气指标统计数据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颅脑疾病伴意识障碍患者行机械通气时给予适当镇静镇痛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镇痛为基础的镇痛镇静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COPD患者271例,随机分为镇痛镇静组136例和常规镇静组135例,镇痛镇静组在瑞芬太尼镇痛后再予咪达唑仑针镇静,常规镇静组仅予咪达唑仑针镇静。比较两组镇静开始时、镇静后15分钟、1-6小时平均动脉压(MAP),镇静开始时、镇静后6、24、48、72小时氧合指数(PO2/Fi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咪达唑仑针剂量,并统计镇静满意度、延长脱机、谵妄、意外拔除气管插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再次插管、重返ICU、ICU死亡例数及180天病死率。结果镇静15分钟、1小时、2小时后两组MAP均下降,镇痛镇静组高于常规镇静组。镇痛镇静组机械通气时间少于常规镇静组,镇静满意度高于常规镇静组,咪达唑仑针剂量、延长脱机、谵妄、VAP、ICU死亡例数及180天病死率均低于常规镇静组(均P〈0.05),两组PO2/FiO2、ScvO2、血乳酸、意外拔管、再次插管及重返ICU例次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以镇痛为基础的镇静策略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少,能减少镇静药物的剂量,提高镇静满意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sustained inflation SI)对急性肺损伤(ALI/ARDS)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ALI/ARDS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实行肺保护性通气,如指氧饱和度(SpO2)低于90%,予控制性肺膨胀治疗,于治疗前后监测潮气量(VT)、气道平台压(Pplat)、吸入峰值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呼吸系统顺应性(Crs)、气道阻力(R)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应用控制性肺膨胀后,患者VT、Crs增加,Ppeak、Pplat、Pmean、R下降,动脉血气分析改善。结论:控制性肺膨胀在肺保护性通气的基础上可改善ALI/ARDS患者的氧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微量泵输注异丙酚及咪唑地西泮镇静应用于重症监护室(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观察不同镇静程度对患者不断变化的呼吸动力学指标:平均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力(Pmean),肺有效动态顺应性(Cdyn)肺阻力(RL),探讨镇静治疗对危重症需有创机械保护性肺通气治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1例重症监护室(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微量泵输注异丙酚加咪唑地西泮镇静,根据SAS评分系统分兴奋激惹状态、平静合作、镇静状态与深度镇静(包括不能唤醒)四种镇静状态,每个状态记录20 min,每5 min记录一次呼吸机实际监测的呼吸动力学指标。结果:21例患者均能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试验过程中呼吸动力学监测的数据通过分析,随着镇静程度加深即兴奋级、平静和合作、镇静状态及与深度镇静(包括不能唤醒),其中各镇静级别4组呼吸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镇静水平的提高,患者肺动态顺应性和平均气道压均显著下降,但气道峰压、肺阻力无明显改善,达镇静状态后,其两者均无正态线性关系,显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吸气流速下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气道平台压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60例已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3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均采用6~8 mL/kg小潮气量通气及允许高碳酸血症策略.均采用容量控制ACV模式,流速波形均选用恒速波.3组采用不同吸气峰值流速(A组40 L/min、B组60 L/min、C组80 L/min).测定并记录通气时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气道平台压(Pplat),动态顺应性(Cdyn),并记录治疗后的第1个24 h人机对抗的发生例数、机械通气的时间及停留于重症监护室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B组和C组在调整吸气流速之后的Ppeak,Pplat,Cdyn有明显上升(P<0.05).C组在调整吸气流速之后同时段比较Ppeak和Pplat,Cdyn明显高于A组(P<0.05),Pmean稍高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Ppeak和Pplat,Cdyn,明显高于B组(P<0.05).在人机对抗的对比分析中:C组与A组及B组相比,例数明显增加(P<0.05).且B组多于A组(P<0.05).在机械通气时间与停留ICU时间的对比分析中,C组较A组和B组,显著延长(P<0.05).3组在通气2 h,4 h及第1个24 h监测患者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小潮气量基础上,降低吸气流速,对损伤的肺组织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更利于维持机协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持续镇静镇痛治疗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科自2002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多发伤患者ARDS 72例,其中21例采用我们自己配制的镇痛泵进行静脉持续镇静镇痛并配合使用纳洛酮治疗(Ⅰ组),28例行单纯持续镇痛镇静(Ⅱ组)、23例行间断镇痛镇静(Ⅲ组).所有患者连续动态监测血压、心电图、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不定期检测血常规、血气分析,通过呼吸机监测自主呼吸的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V)、治疗前后气道压(Paw)、平台压(Pplat),计算氧合指数(OI),对呼吸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经过机械通气治疗24 h后缺氧症状均有明显改善,OI改善明显,均无明显CO2潴留(P>0.05),但Paw、Pplat下降,OI升高,Vt及MVV在Ⅰ组改善最显著(P<0.05),Ⅰ组呼吸抑制、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均低其他两组(P<0.05),但Ⅰ、Ⅲ组出现烦躁、欣快等神经系统症状、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相似,且较Ⅱ组多(P<0.05).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停留时间均以Ⅰ组最短.结论 持续镇静镇痛治疗严重胸外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安全有益的,联合纳洛酮有利于尽早脱离呼吸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芬太尼对于镇静ICU病房中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64例行机械通气的ICU危重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n=32)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单纯采用咪达唑仑镇静,实验组则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镇静。两组患者维持镇静Ramsay评分3~5分,观察比较两组的镇静效果和呼吸循环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镇静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均得到改善,但是组间各呼吸循环功能指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咪达唑仑+芬太尼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相比单用咪达唑仑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吸气流速对重症哮喘病人呼吸的影响。方法20例病人分别以吸气峰值流速为40L/min、60L/min、80L/min、100L/min、120L/min各通气30min,监测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值以及动脉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QS/QT)及死腔值(VD/VT)。结果当流速从40L/min增至60L/min时,Ppeak明显增加,Pplat、PEEPi、VD/VT明显减少;当流速从60L/min增至80L/min时,Ppeak明显增加,Pplat、PEEPi、QS/QT及VD/VT无明显变化;当流速从60L/min增至100L/min以上时,Pplat、PEEPi无明显变化;Ppeak、QS/QT及VD/VT明显增加。结论60~80L/min的吸气流速能减少PEEPi、QS/QT及VD/VT,从而改善呼吸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镇痛镇静的 临床方法。方法 选取2015 年7 月-2017 年6 月四川绵阳四O 四医院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0 例,采用随机数 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方案)和观察组(舒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方案),每组各 45 例。镇痛目标CPOT ≤ 2,镇静目标RASS 在-2 ~ 1 范围。比较两组患者带机时间、血压减低、呼吸抑 制、谵妄发生、唤醒时间、ICU 住院时间、炎症因子水平方面的指标。结果 两组在达到镇静目标所需时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达到镇痛目标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唤醒时间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者更容易唤醒;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谵妄和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血压减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镇静24 h 时血浆TNF-α 水平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镇静24 h 时血浆IL-1 水平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 Ⅱ型呼吸衰 竭患者施行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是可行的,镇静效果满意,可缩短ICU 住院及机械通气时间,呼吸循环影响较小, 谵妄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15.
钱志成  宋旭妍  夏艳秋  袁翔   《四川医学》2018,39(6):620-623
目的研究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策略下,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丙泊酚三种药物对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需要接受镇静治疗的患者10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随机分配接受右美托咪定(A组)、咪达唑仑(B组)、丙泊酚(C组)镇静治疗。躁动镇静评分量表评估各组镇静的水平,以达到躁动镇静评分-2~+1分镇静目标。用重症监护病房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患者是否发生谵妄及持续时间。结果 A组能维持更长时间的浅镇静水平。A组谵妄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和身体约束比例优于其他两组,三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ICU病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策略下,右美托咪定能更好的预防谵妄发生,减少谵妄持续时间,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ICU内采取早期功能锻炼和镇静唤醒护理策略对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2011年2~8月期间收住我院ICU内有创机械通气并接受镇静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照事先制定的镇静唤醒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方案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的管理则继续遵循研究前ICU常规流程进行病人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危重程度等基础特征、同时对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住院病死率等观察的差别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长期机械通气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ICU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两组病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ICU内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采用每日镇静唤醒和早期功能锻炼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机械通气应用和相关并发症,降低医疗花费,值得在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吸气流速波形对重症哮喘患者呼吸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77年12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ICU治疗的重症哮喘患者21例,分别以方波和减速波,以6、8及10 mL/kg的潮气量各通气30 min,监测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水平以及动脉血气指标,计算肺内分流(Qs/Qt)及死腔值(VD/VT).结果 在潮气量为6 mL/kg时,减速波组的肺内分流(Qs/QT)明显低于方波组(P<0.05);潮气量为10 mL/kg时,减速波组的PEEPi及VD/VT高于方波组,Ppeak低于方波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重症哮喘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在较小的潮气量时选择减速波,较大的潮气量时选择方波更合适.  相似文献   

18.
我院ICU病房对机械通气病人采取咪唑安定或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持续静脉给药镇静镇痛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5年1月~2007年12月人住ICU病房45例患者,年龄20~80岁,神志清醒或躁动,行机械通气需要镇痛镇静的急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19.
刘冠锦  林高翔  张文斌 《重庆医学》2012,41(21):2147-2149
目的研究不同通气模式对老年腹腔肿瘤根治术患者呼吸功能和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对60例全麻下行腹腔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采用不同潮气量(VT)和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观察不同时点各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指数(Ri)、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台压(Pplat)的变化;同时比较血清中IL-10、IL-8及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 A组所采用的通气模式对患者呼吸功能及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更小。结论低VT、低PEEP通气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腹腔肿瘤根治术患者的麻醉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在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例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后采用微泵持续静脉注射咪唑安定镇静,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和停药时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咪唑安定镇静治疗后,心率逐渐稳定,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亦明显改善(P均〈0.01)。结论咪唑安定静脉泵入对危重症机械通气的患者有很好的镇静效果,可改善呼吸,且对循环影响小,有利于危重患者的康复,只要实施合理的治疗方案,咪唑安定可作为ICU机械通气患者理想的镇静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