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志英  汤净  莫青  陈军  王铿  陈月美  周元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35-2036,2034
目的调查海南汉区在消化内科就诊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患病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的关系。方法选择海南汉区10个县市2395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经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做H.pylori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患者做^14C呼气试验,两者阳性确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100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取胃窦及病变部位胃黏膜做病理组织检查。选取113例排除消化道疾病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结果就诊患者中和对照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48.73%,10.46%;患有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ylori感染显著高于正常体检者(P〈0.01)。但与10年前全国H.pylori平均感染率58.07%相比,本地区H.pylori感染现状已下降17.18%(SMR=0.839)。1004例患者胃窦黏膜和病变部位活检结果显示不同胃黏膜病理改变H.pylori感染率不同(P〈0.01),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者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施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10年海南地区H.pylori感染已经有好转,但是仍然为高感染区。根除H.pylori治疗仍然是今后治疗H.pylori相关性疚病的主要策略。怠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消化性溃疡、胃息肉的患者H.pylori阳性率相似。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消化道疾病的常见致病菌,实验检测舌苔中是否存在H.pylori比较困难。利用巢式PCR检测舌苔幽门螺杆菌分布,并分析舌苔H.pylori与胃H.pylori的相关性。方法:用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胃H.pylori;随机刮取80份舌苔样本,其中UBT阳性病人舌苔样本55份,UBT阴性病人舌苔样本25份,用巢式PCR检测舌苔H.pylori,以H.pylori的热休克蛋白HSP60基因为引物。结果 :巢式PCR检测出44份的舌苔H.pylori感染为阳性;数据统计分析后,UBT阳性与PCR阳性的相关性较好(两组McNemar检验P=0.061〉0.05)。结论:胃H.pylori阳性的人群中,其舌苔感染H.pylori的可能性很大,舌苔是人体H.pylori的主要储存地,考虑为胃内H.pylori感染和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190例患儿胃镜取材做病理学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血清L.pylori IgG抗体测定。胃、十二指肠疾病阳性发现190例(100%),H.pylori感染86例(45.3%)。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中度胃炎的H.pylori感染率为78.6%,明显高于轻度胃炎33.6%的感染率,二差异显(P<0.001),活动性胃炎的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分别为77.8%和44.2%,二差异显(P<0.05)。各年龄组患儿经检查发现H.pylori的感染率不一,其中≤6年组为37.8%,7-8岁组为40%,9-10岁组为49.1%,11-13岁组为50%。结论 提示H.pylori的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增,H.pylori感染的严重度与慢性胃炎的程度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RE、正常对照、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及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RE患者,H.pylori阳性及阴性各20例,雷贝拉唑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RE组、正常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感染率显著低于胃炎组和溃疡组,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RE患者经雷贝拉唑治疗后,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变愈合和症状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RE与H.pylori感染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24 h胃腔内胆红素吸光度和pH值联合监测方法,检测49例慢性胃炎患者,并将其分为胆汁返流阳性组和阴性组.观察胃体、胃角和胃窦黏膜活动性感染等各项病理改变,并分析胃内胆汁返流时间与胃黏膜病变特征和胃内pH>4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9例慢性胃炎患者中,38例胃内存在胆汁返流,11例不存在胃内胆汁返流.胆汁返流组全胃黏膜病变均较无胆汁返流组严重;胆汁返流时间与近端胃黏膜病变呈正相关,与pH>4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胆汁返流是慢性胃炎患者全胃黏膜病变的重要病因之一,可能会促进H.pylori定植范围向胃体蔓延,从而加重近端胃黏膜损伤,对胃黏膜酸暴露情况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瘦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取81例就诊前2周内未行抗H.pylori治疗患者(无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胃窦和胃体黏膜组织。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和H.pylori-UreA-PCR技术行H.Pylori诊断;ELISA法测定胃黏膜瘦素含量。结果除胃癌组外,其他各型胃疾患者胃体黏膜瘦素含量H.pylori阳性组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组(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导致胃体部黏膜瘦素含量升高。胃瘦素可能作为一种应激肽,参与H.pylori相关性胃疾患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 2 4h胃腔内胆红素吸光度和pH值联合监测方法 ,检测 4 9例慢性胃炎患者 ,并将其分为胆汁返流阳性组和阴性组。观察胃体、胃角和胃窦黏膜活动性感染等各项病理改变 ,并分析胃内胆汁返流时间与胃黏膜病变特征和胃内pH >4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 9例慢性胃炎患者中 ,38例胃内存在胆汁返流 ,11例不存在胃内胆汁返流。胆汁返流组全胃黏膜病变均较无胆汁返流组严重 ;胆汁返流时间与近端胃黏膜病变呈正相关 ,与pH >4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胆汁返流是慢性胃炎患者全胃黏膜病变的重要病因之一 ,可能会促进H .pylori定植范围向胃体蔓延 ,从而加重近端胃黏膜损伤 ,对胃黏膜酸暴露情况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iceA基因亚型与胃炎的关系.方法 105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儿的胃窦处取3块胃黏膜,分别进行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查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抽提胃黏膜基因组DNA,用3对引物检测H.pylori ureA和iceA基因,分析H.pylori iceA基因亚型与胃炎的关系.结果 105例样本中,快速尿素酶反应、病理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三者均阳性的标本52例,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单独检出率78.84%(41/52),H.pylori iceA2亚型菌株单独检出率1.92%(1/52),H.pylori iceA1和iceA2亚型均阳性的检出率3.84%(2/52),iceA1和iceA2亚型均阴性的比率15.38%(8/52),H.pylori iceA1亚型阳性率与其它基因亚型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的患儿中轻度慢性胃炎3例,中度慢性胃炎15例,重度慢性胃炎25例;未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的患儿中轻度慢性胃炎2例,中度慢性胃炎4例,重度慢性胃炎3例,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患儿与未感染H.pylori iceA1亚型菌株患儿的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pylori iceA1亚型是广州地区儿童感染H.pylori的优势基因亚型,H.pylori iceA1菌株容易引起较严重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9.
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不同检测方法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胃癌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Hp的检测,探讨它们与胃癌之间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8例胃癌患者分别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Hp—IgG抗体的检测,同时对溃疡组、慢性胃炎组及对照组也分别采用上述方法进行Hp的检测。结果 胃癌组Hp的感染率为64.3%(18/28),溃疡组为87.5%(14/16),慢性胃炎组为20%(2/10),对照组为36.4%(4/儿)。Hp感染率最高为溃疡组,其次为胃癌组。结论 胃癌与Hp的感染有密切关系,用HpIg—G方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用^14C—UBT检查方法;胃内是否有Hp感染过则采用HpIg—G方法检查,而近期是否有Hp感染则采用^14C—UBT方法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黏膜中IL 8含量在幽门螺杆菌 (H .pylori)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机理。 方法 对92例H .pylori或非H .pylori感染的胃炎患儿 ,在胃镜下取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活检标本 ,用ELISA法测定黏膜中IL 8的含量。结果 H .pylori阳性者胃黏膜IL 8为 (1 88± 0 0 6 ) pg/mg ,H .pylori阴性者为 (0 82± 0 0 5 )pg/mg,两者相比 P <0 0 0 1;H .pylori阳性者十二指肠黏膜IL 8为 (1 18± 0 0 6 ) pg/mg ,H .pylori阴性者为 (0 6 2± 0 0 4 )pg/mg ,两者相比 P <0 0 0 1。活动性胃炎胃黏膜IL 8为 (1 84± 0 0 7) pg/mg ,非活动性胃炎为 (0 78± 0 0 6 ) pg/mg ,两者相比 P <0 0 0 1;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黏膜IL 8为 (1 19± 0 6 ) pg/mg。非活动性胃炎为 (0 6 6± 0 0 5 ) pg/mg ,两者相比 P <0 0 0 1。说明H .pylori阳性和活动性胃炎的胃黏膜及十二指肠黏膜IL 8含量均较高。结论 提示H .pylori感染时 ,IL 8在胃十二指肠黏膜局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87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探讨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87例患儿均接受^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其中63例行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查,42例做胃镜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42例无症状者作为对照组仅做^14C—UBT及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查。如检查中有2项或2项以上阳性者则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 再发性腹痛患儿HP阳性45例,阳性率51.7%。对照组阳性10例,阳性率23.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镜结果:慢性胃炎32例,十二指肠球部渍疡8例,胃渍疡1例,正常1例。病变检出率达99%。结论 小儿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部溃疡是其主要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2.
胡奕  王骏逸 《重庆医学》2016,(1):118-12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是定植在胃黏膜上皮的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全球范围内 H .pylori 感染率高,在发展中国家尤甚,亚太地区 H .pylori 的感染率高达70%[1]。目前已经明确 H .pylori 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的关系密切。 H .pylo-ri 能通过引起机体持续低度炎性反应及宿主肽蛋白的分子表达模拟机制等来参与胃肠外疾病(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血管疾病、肝胆疾病、神经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2]。  相似文献   

13.
胃黏膜瘦素和瘦素受体的表达及信号转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黏膜瘦素、瘦素受体的表达和信号转导及在H .pylori相关性胃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胃镜直视下取 4 5例就诊前两周内未行抗H .pylori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 (无糖尿病、糖耐量异常 )胃窦部和体部黏膜组织。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Warthin Starry银染和H .pylori UreA PCR技术进行H .pylori诊断。应用ELISA法测定胃黏膜瘦素含量。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对OB RmRNA和STAT 3蛋白进行测定。结果 ①H .pylori阳性组胃体部瘦素含量明显高于阴性组。②OB RmRNA存在于壁细胞和胃窦基底侧腺细胞。③STAT 3蛋白表达于壁细胞。STAT 3核着色程度与瘦素含量呈明显正相关。H .pylori阳性组核STAT 3含量明显高于阴性组。 结论 瘦素存在于胃黏膜组织内 ,OB RmRNA表达于壁细胞和胃窦部基底侧腺细胞。STAT 3可能是壁细胞瘦素受体的信号分子。H .pylori相关性胃炎可导致胃体部黏膜瘦素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唾液测定幽门螺杆菌抗原技术(HPS)与^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同时测试的方法,选取有上消化道症状来消化科门诊初诊的患者、经证实有胃Hp感染且根除治疗后4周复查的患者及无任何消化道症状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上述三组入选对象均有较高HP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57%、79.83%和76.74%,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P〉0.05),^14C—UBT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51.79%、34.45%、23.2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患者高于抗Hp治疗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8_32,X2=9.18,P〈0.05);在^14C—UBT阳性患者中HPS阳性检出率,三组患者分别为82.76%、90.24%、9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腔中有较高的Hp检出率,胃Hp感染患者中大多存在13腔Hp感染。Hp根除治疗对杀灭胃内Hp有一定疗效,对口腔Hp感染几乎无效。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为一种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其感染呈慢性趋势,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其列为一类致癌因子[1],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可达70%以上,中国人群感染H.pylori的人数约有6亿。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全球H.pylori感染率大于50%。发达国家H.pylori感染率正在下降,但发展中国家H.pylori感染率仍然很高。H.pylofi感染与胃肠道疾病中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我国是H.pylori高感染率国家,其普通人群的感染率为50%-80%。关于地区间、民族间H.pylori感染的差异报道不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 P )感染相关胃炎程度与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11~12月大坪医院消化内镜中心45例慢性胃炎患者纳入研究,快速尿素酶实验和13 C-呼气实验检测H P感染情况,病理分析H P感染部位胃炎严重程度,实时定量PCR (qRT-PCR)法检测HP感染部位胃黏膜组织和无 HP感染的胃黏膜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Bax、Bak、Bcl-2的表达,Person相关分析 HP感染的慢性胃炎程度与凋亡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45例患者13 C-呼气实验和胃窦黏膜快速尿素酶实验均阳性,提示H P感染。病理结果显示45例(100%)患者均为慢性胃窦胃炎,其中28例(62.2%)为轻度,16例(35.6%)为中度,1例(2.0%)为重度;9例(20.0%)肠化生,5例(11.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5例患者胃体黏膜尿素酶实验阴性,提示无 HP感染,其中6例胃体组织显示轻度慢性炎症(13.3%),39例无炎症(86.7%);无肠化生及上皮内瘤变。qRT-PCR结果显示HP感染胃黏膜中Bax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 HP未感染胃黏膜患者(P<0.01)且与胃炎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Bak和Bcl-2的表达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 P感染的慢性胃炎程度与胃黏膜细胞凋亡呈正相关,提示H P感染可能导致胃上皮细胞中Bax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慢性胃炎患者口腔内幽门螺杆菌(Helicobaeter pylori,Hp)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65例有慢性胃炎症状、并经全口牙周检查有不同程度牙周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每例均取口腔标本进行Hp检测.对胃Hp感染患者治疗后4周以及1年后分别复查胃Hp的感染状况,Hp检测采用碳13呼气试验.引物选用尿素酶C基因和CagA基因,PCR检测Hp.结果 口腔Hp阳性者龈下菌斑与龈上菌斑中的Hp阳性率比较,P〈0.01;慢性胃病Hp的检出率与牙周临床指数相关,牙周袋深度(PD)≥4 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部位(P〈0.05);口腔Hp阳性患者用药4周后的胃Hp根除率稍低于用药前口腔Hp阴性患者(68.0%vs 69%,P〉0.05),用药1年后的胃Hp根除率更是显著低于口腔Hp阴性组(32.0%vs 66%,P〈0.05).结论 慢性胃病患者胃Hp的根除率受口腔Hp存在的影响;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显著低于口腔Hp阴性者根除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H.pylori菌株类型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粘膜疾病的关系,了解本地区儿童感染的H.pylori菌株类型。方法 胃镜下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诊断H.pylori感染及观察胃十二指肠粘膜病理变化,用免疫印迹法测定153例H.pylori阳性患儿血清多种H.pylori毒素抗体。结果胃炎患儿Ⅰ型H.pylori菌株为14例(27%),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儿Ⅰ型H.pylori菌株为43例(74%),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agA抗体阳性者粘膜中重度炎症58例(92%),CagA抗体阳性者粘膜轻度炎症21例(35%),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本地区儿童感染的H.pylori为Ⅰ型和Ⅱ型毒力菌株,CagA抗体阳性能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较重的炎症。  相似文献   

20.
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复发性口疮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复发性口疮性溃疡(RAU)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比较^14C标记的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技术与尿素酶 方法在检测RAU患者Hp感染时阳性率的差异。方法:用^14C-UBT技术对42RAU组及25例正常对照组行HP检测,对HP阳性者行口腔粘膜活检。将取下的上膜用尿素酶方法检测验证口腔Hp感染情况。结果:RAU患者Hp阳性率为66.7%,而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36.0%(P<0.05)。对^14C-UBT检测Hp阳性性的28例RAU患者,经口腔粘膜活检,用尿素酶方法检测,Hp阳性者为20例。结论:Hp是RAU的致病因素之一。^14C-UBT可做为RAU屠 HP检测的初步筛选方法,尤其可用于大量病人的初步筛选及治疗后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