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患者68例.ESD手术时间50~ 160 min.病变直径1.0~5.5 cm,病变部位于食管53例,胃12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2例.所有病例均无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予扩张治疗.ESD术后随访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 年 1月至 2021 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 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金属夹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穿孔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内镜中心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因胃底固有肌层肿瘤行ESD治疗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25例治疗过程中穿孔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结果 256例诊断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行ESD治疗过程中共有25例发生穿孔,穿孔发生率为9.77%(25/256)。穿孔位置均位于胃底,切除标本直径为0.5~3.56cm,平均(2.37±0.7)cm,病理诊断间质瘤16例,平滑肌瘤9例,操作时间为30~150min,平均(56.34±23.27)min,穿孔后均于内镜术中金属夹闭合创面,共用4~15枚,成功率100%。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金属夹在ESD穿孔后能有效缝合创面,保证了内镜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6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其侵犯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卢戈氏液碘染色明确病变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剥离病变。观察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了ESD治疗。其中2例病变术中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抬举差,术中黏连不易剥离且易出血转外科手术。另1例术后病理证实癌变且基底有癌变组织残留,行外科根治手术。ESD成功率95.0%(57/60)。病变直径为1.9~6.5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5~118 min,平均59 min。2例患者术后胃管引流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内镜下见术后创面活动性出血,电凝成功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3.4%(2/58)。3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术后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5.2%(3/58)。术后57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染色内镜及病理证实无病变残留和复发。5例环周剥离病变患者,术中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其中4例术后创面无明显狭窄,1例术后3个月发生食管狭窄,给予3次(间隔2周)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治疗食管粘膜病变疗效可靠。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食管狭窄是其主要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扁平隆起的胃食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50例胃食管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50例患者的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创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病理类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性增生、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手术时间(82.3±30.5)min,术中出血量(11.5±1.3)mL,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90%(45/50),创口愈合时间(10.5±2.8)d,术后出血2例、穿孔1例、继发狭窄2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胃食管病变的手术方法 ,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浅表病变的临床安全性和效果,并对ESD治疗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观察ESD的治疗情况和效果,分析术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情况.结果 116例胃黏膜浅表病变全部完成ESD治疗,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9.1%(115/116),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率为95.7%(111/116),肿瘤平均最大径为(25.0±11.6) mm,平均手术时间(56.6±20.5)min;术中急性少量出血发生率为3.4% (4/116),无急性大量出血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率为0.9%(1/116);5例出血病例均应用电凝止血和止血夹联合内镜下止血成功;术中穿孔发生率为2.6%(3/116),3例穿孔病例在术中应用钛夹夹闭,穿孔患者无气腹发生,均保守治疗成功.ESD术后2个月时复查,创面溃疡愈合率为100%,术后平均随访(20.3±5.1)个月.术中出血和穿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胃角(x2=7.937,P=0.01)及术后病理结果为早期胃癌(x2=9.145,P=0.005).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胃黏膜浅表病变微创治疗方法,手术操作成功率高;强调ESD术中和术后应注意预防性止血.强调早期术中发现穿孔,大多能完成内镜下穿孔的有效闭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40例胃底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采用ESD进行治疗,围手术期针对专科特点,给予优质的护理并观察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整切除瘤体,其中3例在术中出现小穿孔,予止血夹夹闭,5例患者术后胃管吸出少量血性液体,未特殊处理均自行好转,无大出血及迟发型穿孔发生。结论 ESD是目前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在围手术期,根据病人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行ESD的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患者32例。评价ESD剥离效果,记录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分析剥离标本的病理学结果。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剥离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黏膜内腺癌5例,绒毛管状及管状腺瘤9例,淋巴瘤2例,Brunner腺瘤2例。手术操作时间45~112 min,平均(60.7±25.4)min,切除标本长径1.0~3.5 cm。ESD术中发生小穿孔3例,均经内镜下软组织夹成功闭合,未发生气腹、腹膜炎、胆瘘、胰瘘等并发症。1例术中穿孔创口较大,内镜缝合未成功行外科腹腔镜修补,2例患者术后第3、4 d出现大出血,经再次内镜止血夹治疗后出血停止。患者术后5~10 d出院,术后3、6及12月内镜检查观察创面情况,随访3~30个月,3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其余患者随访病变无残留及复发。结论ESD是一种治疗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病变都能完整剥离,由于十二指肠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更要警惕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双钳道胃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胃镜和超声胃镜检查发现的来源于黏膜层以下的肿瘤经双钳道治疗胃镜行ESD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1例病例均完整剥离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1.8±0.6cm,ESD手术平均时间为65.0±18.5min。术中出现1例穿孔,穿孔率为4.8%,未出现大出血。术后成功随访19例,平均随访时间为6.5月(3~9月),所有随访病例手术创面均完整愈合,未见病灶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胃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有效办法,经双钳道胃镜操作可降低操作难度,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早癌经胃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2例采用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术后处理方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结果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0.5±19.4)min。有39例完整切除,3例病灶残留。术后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11.5±2.5)d,3例迟发性出血,4例转外科手术。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较好,术中、术后提高预防观念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物(SMT)行无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07例食管SMT患者,对其无痛ESD的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手术效果。结果经过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无痛ESD治疗食管SMT的完整切除率为97.20%(104/107),穿孔发生率为2.80%(3/107),3例穿孔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无痛ESD治疗食管SMT患者时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可达到微创、恢复快、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及并发症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周娟  骆泉 《北京医学》2018,(6):562-56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有效性及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6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病变直径、部位等术前检查资料,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并发症,分析穿孔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无大出血发生,平均出血量(36.6±10.5)ml.10例(16.7%)发生术中穿孔,穿孔直径平均(0.7±0.5)cm,其中有6例病变直径1~2 cm,4例病变直径≥2 cm;病灶位于胃底8例、胃体1例、食管1例;7例肿瘤浸润至深固有肌层,3例为浅固有肌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穿孔组和未穿孔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病灶直径、病灶部位和浸润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是GIST的可靠治疗方法,穿孔发生率较低,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是术中穿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在食管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下肿瘤等病变行ESD或STER治疗。结果 46例黏膜下肿瘤均完整剥离,最大直径6 cm;病理证实平滑肌瘤38例、间质瘤5例、脂肪瘤2例、食管囊肿1例;ESD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60±7.61)min;STER手术时间30-70 min,平均为(45±6.57)min,术中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发生;1例发生穿孔,经内镜金属夹封闭、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和STER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与ESD相比,STER可以更好的避免食道穿孔后导致的气胸、脓胸,故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更适合STER治疗。  相似文献   

14.
江军  张平  杨勇  黄汉涛 《重庆医学》2012,41(34):3605-3606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早期开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作用及评价。方法 23例经消化内镜检查发现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下病灶作为研究入选对象。按腹腔镜术前常规准备,在腹腔镜监视下,行ESD。内镜操作步骤包括:氩气刀标记病灶、病灶黏膜下注射、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一圈、自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术后病变送检,随访患者。ESD失败者改由腹腔镜治疗。结果 23例黏膜下病灶,直径在0.4~3.5cm,平均直径1.3cm,手术时间35~95min,平均时间61min。19例内镜完整剥离黏膜下病灶中,4例出现穿孔,3例经内镜下钛夹缝合成功,1例经腹腔镜缝合治疗。4例内镜剥离失败者改由腹腔镜下切除。结论 ESD操作难度大,易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在腹腔镜辅助下,行ESD是安全、可行的,而且有助于ESD的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1月间常规普通内镜发现的24例消化道SMT(食管7例,胃13例,直肠4例),先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起源,再进行ESD治疗,获取术后病理及详细记录相关资料,评价ESD治疗SMT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1例病变因起源于固有肌层,辅以尼龙绳套扎,未能获取术后病理。切除病变直径0.5~2.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30~105 min,平均55 min。1例胃底病变术中出现穿孔,经金属钛夹夹闭创面及保守治疗痊愈。所有病例术中少量出血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及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未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例。所有ESD剥离的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及切缘干净,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既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明确病变性质。但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因并发穿孔、出血概率大应慎行ESD。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ESTD)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行ESTD或ESD治疗30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在病灶开始标志至完整剥离时间(min)、剥离面积(cm2)、单位时间切除率(mm2/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ESTD组与ESD组在病灶开始标志至完整剥离时间为[(53.20±11.82)vs(74.20±21.64)]min、剥离面积[(10.33±2.56)vs(7.19±4.12)]cm2、单位时间切除率[(20.17±5.89)vs(9.80±4.81)]mm2/min,剥离的最长径向[(5.4±1.8)vs(3.8±1.6)]cm,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一次性完整切除率(ESTD/ESD)为93.3%vs86.7%。ESD组3例术中出血、1例穿孔,ESTD组无出血、穿孔等;ESTD组术后5例狭窄,ESD组3例狭窄。结论ESTD与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措施。对于食管大面积的病变,可优先选择ESTD治疗;ESTD具有操作时间短、剥离速度快、剥离面积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行ESD治疗的40例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SD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8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内镜下ESD治疗,疗效满意,ESD成功率92.5%。术后出血发生率7.9%。穿孔发生率2.6%,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5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应用TT刀、HOOK刀、IT刀等工具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用1∶10000肾上腺素加美蓝在黏膜下注射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18mm,平均8mm,15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1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本组ESD病例未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间质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4例胃间质瘤,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4例未能剥离后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25-140min(平均62.5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术中平均出血量约50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