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早期诊断还缺乏简易有效的手段,筛选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十分必要.我们通过血清学筛选重组cDNA表达文库(SEREX)方法筛选出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1,IFITMP-1)基因,进一步研究其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在治疗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结直肠术后并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患者46例,均采用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解除肠道狭窄,操作为同一内镜医生完成,对患者治疗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并随访1年,评估梗阻症状及吻合口狭窄复发情况。结果①入组46例患者中,45例(97.8%)治疗成功,操作时间12~36 min(平均18 min),住院天数2~6 d(平均3 d);②完成治疗的45例(100.0%)患者肠道梗阻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③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穿孔、感染及严重的出血、腹痛等并发症;④41例(91.1%)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肠道梗阻症状及吻合口狭窄复发。结论经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在治疗结直肠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对结直肠病变进行观察,研究NBI-ME内镜技术对发现结直肠新生性病变的优势,以及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判断的精准度.方法 680例患者进行了完整普通肠镜、NBI-ME、色素内镜检查.对新生性病变分别用普通光镜、NBI-ME模式及色素放大方法观察病变表面结构,记录微血管形态(MP)和腺管开口分型(pit),对病变性质的判断结果与病理诊断比较.结果 NBI-ME在385例患者发现新生性病变513个,而普通光镜只检出其中的74.1%(380/51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色素内镜能检出86.0%(441/513),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光镜漏检主要为微小病变及平坦型病变.NBI-ME对判断病变肿瘤性或非肿瘤性准确率为94.2%,敏感性90.2%,特异性95.3%,显著高于普通光镜和色素内镜(P〈0.001).结论 NBI-ME内镜技术有利于发现微小病变和平坦型病变,能清晰观察病变表面pit形态结构、微血管形态,对判断病变肿瘤性或非肿瘤的准确率明显比普通内镜和色素内镜高,检查操作时转换模式方便,NBI-ME将成为发现结直肠新生性病变和鉴别是否肿瘤性的更有效的内镜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源性大肠癌抗原基因的SEREX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诊断方法,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方法治疗LST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LST经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观察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pit)及表面微血管分型(MP),分别进行EMR、EPMR、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并分析LST的病理特点。结果在399例病人检出有LST,共407个病变。LST大小在10~80mm。LST部位在直肠128个(31.4%),乙状结肠97个(23.8%),降结肠54个(13.3%),横结肠67个(16.5%),升结肠21个(5.2%),盲肠36个(8.8%),回肠末段4例(1.0%)。LST形态呈颗粒均一型145个,结节混合型161个,扁平隆起型63个,假凹陷型38个。LST腺管开口分型以ⅢL和Ⅳ为多。405个LST经肠镜微创电切治疗,228个行EMR切除,165个行EPMR切除,12个行ESD切除,均在内镜下成功电切,另2例LST行外科手术治疗。出血发生率4.0%,术中即刻出血4例,术后3天迟发出血12例,无肠穿孔发生。LST病理结果:管状腺瘤46个(11.3%),管状绒毛状腺瘤146个(35.9%),绒毛状腺瘤181个(44.5%),增生性息肉10个(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个(4.7%),黏膜内癌3个(0.7%),黏膜下癌2个(0.4%)。术后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方法有利于检出LST,EMR、EPMR、ESD是内镜下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7.
大肠肿瘤智能化专科电子病历及其管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索科学收集和处理临床信息的新方法,提高大肠肿瘤专科电子病历计算机管理效率。方法 对大肠肿瘤病例信息进行要素化、准化分析和分解,利用Microsoft Access软件设计、编制一种智能化大肠肿瘤专科电子病历并与现行Word文档病历进行应用比较。结果 建立了一种病历记录要素与数据库电子表格联动的大肠肿瘤专科电子病历计算机管理系统,明显提高了病历资料的录入速度和质量。结论 智能化表格式大肠肿瘤专科电子病历比Word文档病历方便快捷、科学准确,有利于临床病例资料的快速录入、统计分析和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人源性大肠癌cDNA噬菌体库的构建及PCR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人源性大肠癌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 ,从人大肠癌组织中提取总RNA ,纯化mRNA ,用RT PCR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用LD PCR合成cDNA第二链 ,除去小于 5 0 0bp的小片段 ,与λTriplEx2噬菌体连接 ,体外包装。转化E .coliXL1 blue大肠杆菌 ,滴定文库的滴度 ,用IPTG和X gal测定重组率。用PCR鉴定插入cDNA片段大小。构建成含 2 .0 7× 10 6 pfu/ml重组子的人大肠癌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 ,重组率为 94.5 % ,插入外源cDNA片段大小从 60 0bp~ 4kb ,平均约 1.4kb。文库合符要求 ,适合于大批量筛选cDNA克隆的大肠癌相关抗原基因  相似文献   
9.
患者 ,女 ,5 4岁 ,因上消化道出血 1d入院。患者反复上腹胀痛 2年 ,于 2d前院外行胃镜检查胃窦少许红疹 ,幽门圆 ,球部畸形 ,前上壁见一溃疡 ,近圆形 ,直径0 5cm ,底深不规整 ,白苔 ,周边黏膜集中 ,充血发红 ,有糜烂和点状出血 ;球部前下壁见一肿块 ,0 8cm× 1 2cm大小 ,马蹄形 ,有分叶 ,稍红 ,表面糜烂 ,质中 ,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H 1期 ) ,慢性浅表性胃窦炎 ,十二指肠球部肿块性质待定 ,活检病理报告为球部慢性炎症。  患者 1d前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 ,主要为大量稀黑便 ,无呕血 ,院外行急诊剖腹探查 ,术中怀疑胰腺癌未行切除转入…  相似文献   
10.
初步建立真核基因调控元件模块的搜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基因调控知识对现有方法进行了综合及改进:(1)在序列搜索方面,结合多序列低分值查询与多个保守片段搜索两种方法获得匹配序列,然后序列相互打分,最后进行聚类分析;(2)在位点搜索方面,综合应用位置权重矩阵、成对寡核苷酸及Smith-Waterman等方法;(3)在分析系统方面,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建立跨平台、可扩展、基于数据库的分析系统。本方法对MHC基因家族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能较准确地找到一些基因调控元件模块所在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