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气渗湿中药汤剂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3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和B组,手术术式为全麻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渗湿类中药汤剂。给药1周,观察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彩超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数值、疼痛评分(VAS)及肢体周径的变化,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数值术后3,7 d各时段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术后3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渗湿法可有效地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为选择性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提供依据。方法:180例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未应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40例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B组6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C组72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 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行超声多谱勒检查以确定是否有下肢DVT。结果:超声多普勒显示A组阳性10例,DVT发病率为25.0%;B组阳性29例,1例阴性患者出院前猝死,尸检证实为伤肢混合型DVT并发肺栓塞,DVT发生率为44.1%;C组阳性20例,DVT发生率为27.8%。A组和C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和C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能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易发生下肢DVT。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40岁以上关节镜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n,DVT)并发症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气压泵使用时间策略对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311例40岁以上关节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DVT形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DVT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DVT并发症在吸烟史、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气压泵使用时间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手术时间的延长是术后DV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014,95%CI:1.005~1.023,P<0.05);术后长时间使用气压泵是术后DVT并发症的保护因素(OR=0.107,95%CI:0.038~0.298,P<0.05);术前D?二聚体指标升高是DV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2.182,95%CI:1.299~3.665,P<0.05)。结论:40岁以上患者D?二聚体升高加大DVT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延长使用气压泵的时间,可减少关节镜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歇性气压治疗(IPC)联合仿生物电治疗(NMES)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下肢DVT预防措施分为NMES+IPC组(41例)、NMES组(43例)和IPC组(42例)。比较3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情况以及DVT发生率。结果 NMES+IPC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NMES组和IPC组(P <0.05),D-二聚体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DVT发生率明显低于NMES组和IPC组(P <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NMES联合IPC治疗,有利于提高下肢血流速度,改善全身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姜惠敏 《中外医疗》2014,(5):150+152-150,15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干预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并对两组DVT发生率做比较。结果干预组有1例在术后1周发生DVT(4%)明显低于对照组(R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大大降低DVT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2016年8月—2021年12月EICU中胫骨骨折、股骨骨折、胫骨合并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DVT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下肢骨折患者DV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5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99例(19.37%)出现DVT。胫骨骨折207例,19例(9.18%)出现DVT;股骨骨折245例,66例(26.94%)出现DVT;胫骨合并股骨骨折59例,14例(23.73%)出现DVT;3组间DVT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多发伤(OR=2.676,95%CI: 1.3755.209,P=0.004)、骨折部位(相对于胫骨骨折组,股骨骨折组DVT风险情况: OR=4.634,95%CI: 2.5318.486,P<0.001;胫骨合并股骨骨折组DVT风险情况: OR=2.879,95%CI: 1.3236.264,P=0.008)、Autar评分(OR=1.319,95%CI: 1.0201.708,P=0.035)为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Autar量表、Caprini量表、RAPT量表预测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8、0.576、0.566,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骨折或合并多发伤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更高。RAPT量表、Autar量表、Caprini量表对EICU下肢骨折患者是否发生DVT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均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观察组)给予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绀、血栓形成、肺栓塞等情况。结果除发绀外,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DVT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并探讨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发病24 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45例,在患者脑出血后10~14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得出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病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245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中79例患者发生DVT,发病率为32.24%,其中39例(49.37%)无DVT的临床症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 =1.73,95%CI =1.12~2.98)、下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OR =4.13,95%CI =2.15~8.97)、连续卧床时间≥3 d(OR =4.73,95%CI =2.25~9.78)、Wells评分≥2 分(OR =3.54,95%CI =1.62~6.67)、入院时D-二聚体高(OR =3.06,95%CI =1.01~3.49)是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OR =0.55,95%CI =0.28~0.96)。结论:中老年人脑出血后DVT发生率较高,接近一半的患者无DVT临床症状。中老年急性期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建议及时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DVT监测和干预,并结合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以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长时间卧床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住院绝对卧床时间1周以上确诊为下肢DVT的患者8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绝对卧床1周以上但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111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各因素与下肢DVT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体质指数、住院天数、绝对卧床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患者的年龄低于对照组、吸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史、创伤史、心血管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其他疾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OR=12.700,95%CI(1.946,82.894),P=0.008〕是住院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血小板药物〔OR=0.031,95%CI(0.004,0.247),P=0.001〕、抗凝药物〔OR=0.059,95%CI(0.005,0.690),P=0.024〕、活血化瘀药物〔OR=0.005,95%CI(0.001,0.046),P=0.00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住院长时间卧床患者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卧床患者应注意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可减少住院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②方法将405例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纽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和康复指导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③结果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模式护理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有效降低了术后DVT发生。④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赵伟  曲虹  丁美精  胡小辉 《安徽医学》2016,37(8):979-981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宣城中心医院住院的单髋或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3例,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对照组)24例,达比加群酯组(DE组)25例,低分子肝素组(LMWH组)24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元时间(PT)变化情况及安全性。结果 DE组和LMWH预防DVT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DE组和LMWH组患者在预防DVT发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和LMWH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结论 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均具有较好的预防髋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达比加群酯疗效及安全性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防治.方法:选取60岁以上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用基本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预防措施基础上,增加物理预防措施.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行下肢静脉彩超,了解有无下肢静脉血栓,记录术中出血量.结果:两组下肢DVT的发生情况:观察组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5.26%.对照组8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9.04%,观察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倾向发生率为13.15%和16.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基本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措施的同时结合物理预防措施,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郭光远  孙夫平 《中国医疗前沿》2012,(11):44+48-44,48
目的观察气囊压力治疗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且年龄〉50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气囊压力治疗。对照组术后当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次),1次/d,共2周,于术后第7d检测两组患者血液D-二聚体阳性率及股静脉流速,监测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7d时,发现治疗组股静脉血流峰值及平均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2例D-二聚体阳性(12%),l例DVT阳性(4%);对照组有3例D-聚体阳性(10%),1例DVT阳性(5%)。组间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压力疗法能抑制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临床应用与低分子肝素作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4.
郭庆华  杨勇  李京  陈志辉  肖辉 《黑龙江医学》2019,44(9):1006-1008
目的探析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院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因素。方法在2016年3月—2018年7月期间于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择取215例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DVT组(53例)与非DVT组(162例),分析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探析引发DVT的危险因素。结果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DVT发生率明显高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组患者平均年龄、BMI指数、手术时间、术后48 h 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VT组,且DVT组中具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较高以及术中失血量≥500 ml的患者显著多于非DVT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相比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更容易发生DVT,患者的年龄较大、体重过重、血脂较高、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500 ml、术后48 h D-Dimer水平高、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均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对于具有以上情况的患者应尤其警惕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了解其对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并发症、血栓弹力图(TEG)测定、舒适度、疼痛及满意度评分的影响。方法将本院5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入我院统一的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护理路径。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与此同时实验组增加舒适护理。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2 h、12 h、24 h TEG的R和K高于对照组,而CI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及舒适度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不但能降低下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还能减少患者疼痛、提升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万咏柏  张寿  刘军  程月琼  曾玲 《海南医学》2010,21(17):69-70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泵预防髋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renous thronr bosis,DVT)的疗效。方法应用下肢静脉泵对118例粗隆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DVT治疗。结果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出现患肢肿胀无症状DVT病例12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发生率为10.17%。结论应用下肢静脉泵进行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较合理的预防方案,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循证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干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循证护理实施前收治的33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循证护理实施后收治的27例患者列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即根据病人情况,提出临床护理问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循证的观察与应用。比较两组患者DVT的发生率、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有2例发生DVT,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是积极有效的,在临床护理领域中实施循证护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李冬春  王勇 《中国医疗前沿》2012,(4):41+54-41,54
目的观察消栓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肝素组、功能锻炼组各25例,并观察患者术前1d、术后第7d、15d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血小板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与肝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功能锻炼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和低分子肝素钠都可以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凝、高粘状态,减少DVT的发生。消栓饮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在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使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2016 年10 月在该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50 例。根据患者入选标准随机分成4 组,A 组术前72 h 使用利伐沙班,B 组术前48 h 使用利伐沙班,C 组术前24 h 使用利伐沙班,D 组术后6 h 使用利伐沙班。观察4 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与记录围手术期出血量。结果 A 组发生DVT 1 例(2.5%),B 组发生DVT 4 例(11.1%),C 组发生DVT 5 例(13.2%),D 组发生DVT 11 例(30.6%)。A 组DVT 发生率与B、C、D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低于B、C、D 组。围手术期出血量上4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术前72 h 使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 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股骨颈外伤导致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所导致的髋关节病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关节病变。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指用人工关节替代患者原有的病患关节,是重建患者髋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1]。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患者血液在深静脉出现异常凝结而阻塞静脉腔,引发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多见于下肢,是 THA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2]。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 DVT 的形成及继发的肺动脉栓塞(PTE)是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3]。研究表明,THA 术后下肢 DVT 的发生率可达37.5%~70%[4],严重者甚至可以可造成 PTE,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被临床医护人员所重视[5]。为了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其护理干预办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来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入选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