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李国艳 《医学综述》2011,17(1):158-159
目的探讨儿童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6例儿童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1例锁骨患者因术中不能明确诊断给予单纯刮除,其余15例患者均给予病变刮除植同种异体骨手术。结果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16例患儿均为嗜酸性肉芽肿,除1例患者1年后复发行二次手术外,其他15例患者一次愈合。结论对四肢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患儿误诊的原因是其影像学表现易和其他疾病混淆,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观察X线图片有助于明确诊断,同种异体骨移植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引言:广州管圆线虫脑膜脑炎是加勒比海盆地的一种突发动物源性寄生虫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存在蠕虫的3期幼虫为特征。目的:采用reibergram s法获得广州管圆线虫所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患儿的IgG亚型和IgE鞘内合成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患者和方法:对20例广州管圆线虫脑膜脑炎患儿进行研究,第1次诊断性腰椎穿刺发现脑脊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同时留取血清样本,8d后进行第2次腰椎穿刺和采血。采用免疫扩散法定量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的IgA、IgM、IgG及白蛋白水平,此外,还对脑脊液进行分类细胞计数。采用免疫扩散法对10例患儿的IgG…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分型及治疗方法,总结其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整理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等。结果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4.
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对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肝炎等患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对肝吸虫病的初检及筛检亦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北方地区吃生鱼的饮食习惯,肝吸虫病感染率越来越高,对随诊及住院患者的嗜酸粒细胞计数很必要。1 资料与方法本院住院患者肺部疾病及随诊患者。采用全血分析及血涂片瑞氏染色显微镜进行分类计数,凡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 0 %以上者,再依疾病种类进行分析讨论。2 结果1 0 80例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 0 %者共6 1例,占总数5 37%。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最高者达75 % ,疾病种类以明确诊断为依据,见表1。表1 76例嗜酸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肠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1例反复发作腹痛、腹泻患者为例,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胃肠镜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嗜酸粒细胞肠炎多次误诊的原因。结果嗜酸粒细胞肠炎患者肠道组织内及外周血中均有明显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结论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学是诊断嗜酸粒细胞肠炎的主要方法,剔除过敏原和有效的抗过敏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典型儿童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对 3 0例不典型儿童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无症状型和特殊型日渐增多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阳性 2 2例 ,免疫学检查血清抗体阳性 8例 ,脑脊液抗体阳性 11例 ,头颅CT检查有异常发现 2 3例 ,MRI检查异常 5例。结论 早期诊断困难 ,宜常规行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并作为首选方法 ,辅以免疫学检查、头颅CT及MRI等项检查 ,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1例儿童感染肺吸虫误诊肺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分析,加强临床医生对肺吸虫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本病例两次住院先后在不同科室就诊,围绕呼吸道症状、嗜酸粒细胞增多和慢性鼻窦炎、肺部真菌感染等,给予相应治疗。后经我中心实验室诊断为肺吸虫感染,采用吡喹酮进行驱虫及常规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未见患儿诉有不适。结论 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生活饮食习惯,结合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影像学、免疫学和病原学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应加强相关健康教育工作,改变人群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阻止肺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诊断及治疗要点进行分析总结,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误诊。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8例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患者临床症状、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16例患者出现腹痛症状,8例患者出现轻微腹胀症状,5例患者存在腹泻症状,2例存在黑便症状,4例患者存在恶心、呕吐症状;1例为肌层病变型,1例患者为浆膜型,16例为粘膜型;8例患者采取糖皮质激素和醋酸泼尼松龙治疗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情况,未采取糖皮质激素和醋酸泼尼松龙治疗的10例患者后期出现复发,再次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结论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诊断时,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过敏情况、腹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胃肠道弥漫性及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28-30
目的分析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心电图改变在心脏早期病变中的意义。方法收集上海市东方医院及分院吉安医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住院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归纳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 51例患者中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1例,而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4例;术前常规心电图检查异常者为17例,其中2例为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余15例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增多,约占心电图异常者88.2%。结论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引起心肌病理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很好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提高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8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确诊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加以总结归纳。结果共纳入15例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女3例,男12例,平均年龄(53.7±21.3)岁。呼吸系统受累11例,平均病程7个月;胸部影像学多累及双肺,出现斑片影或磨玻璃影、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增大为常见表现。血清总IgE多有明显升高。合并呼吸系统以外受累4例:消化系统损害1例,皮肤受累3例。患者外周血、骨髓及组织病理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此外可见患者痰、胸腔积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低氧血症多表现在有呼吸系统受累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有减低趋势,低氧血症显著改善。结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漏诊、误诊率高;可有多系统受累,应尽早完善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防止出现多系统损害;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反应。  相似文献   

11.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广州管圆线虫三期幼虫侵犯人体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细胞,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本文主要讨论从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虫体抗原激活小胶质细胞释放大量NO以及IL-4、IL-5、TNF-a、IFN-γ等炎性因子,分析这些炎性因子致神经细胞损伤的发病机制,从而寻找预防和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崇忠  胥亚福 《西部医学》2012,24(6):1132-1133,1136
目的总结婴幼儿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7例婴幼儿肺结核的结核接触史、临床表现、卡介苗接种情况、PPD试验结果、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患儿有结核接触史者22例(59.4%),高原常住儿童37例(100%),卡介苗接种者3例(8.1%);发热34例(91.9%),有呼吸道症状者31例(83.8%),有神经系统症状者7例(18.9%),CRP升高者23例(62.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28例(75.7%),胸部CT检查异常者37例(100%),头部CT异常者5例(13.5%),头部MRI异常者6例(16.2%),PPD(+)者25例(67.5%)。最后诊断为原发性肺结核4例(10.8%),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1例(29.7%),继发性肺结核22例(59.5%),并发结核性胸膜炎者5例(13.5%),并发结核性脑膜炎者9例(24.3%)。结论婴幼儿结核有一定的临床特点,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作出早期诊断;同时应加强高原常住儿童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提高高原常住儿童的卡介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海南省居民既往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人群血清IgG抗体,居民问卷调查,并对当地市县级医院近三年收治的脑膜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检测人群血清459人份,抗体阳性92人,对人群血清lgG抗体阳性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8例可疑症状病人,共有3家医院3年来收治11例脑膜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病人,这11例病人均有接触青蛙、螺蛳史。结论海南省居民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培训,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报道,约有50万儿童结核病患者[1]。而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的报道显示,2017年全球约有结核病患者1000万例,其中儿童100万例,占比10%,因患结核病死亡的大约有160万人,其中15%死亡病例为儿童[2]。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0~14岁的儿童中,活动性肺结核的患病率为91.8/100000[3]。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不典型,病原学阳性率低,并且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未完善,病灶不能被局限,易经血源传播或随淋巴系统至全身各器官,引起肺外结核,以及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等重症结核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严重影响儿童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本研究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0年1月—2014年12月467例住院结核病患儿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儿童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经验,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5.
任永芳  朱海旭  曲源  王艳 《海南医学》2010,21(20):103-105
目的探讨颅内结核MRI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颅内结核患者的MRI表现,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胸片、脑脊液检查以及手术病理或药物治疗随访等建立诊断。结果其中单纯结核性脑膜炎4例,颅内结核瘤并脑膜炎3例,粟粒型脑结核5例,颅内结核瘤11例。结核性脑膜炎的MRI主要表现为脑梗塞、脑积水、脑膜及脑基底池的异常增强。结核瘤MRI平扫在T2WI上呈等、低信号或高信号,增强扫描环形或结节状强化为其特征表现。结论 MRI对颅内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对其进行分型及治疗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16.
乳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对乳腺结核诊断的准确性与治疗彻底性。方法:回顾分析5例乳腺结核的临床特征及X线钼靶照片等表现。结果:术前确诊乳腺结核1例,误诊或诊断不明4例,2例先手术,后抗结核治疗,3例先抗结核治疗,后手术,两者均恢复良好。结论:乳腺结核X线诊断,B超及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应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体征,否则常易误诊或诊断不明。多主张抗结核治疗后,均进行病灶切除;病灶较局限者,可行病灶切除后,再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7.
A probable case of eosinophilic meningitis is described. This report is thought to be the first of a case of this disorder diagnosed in New South Wales, although infection probably occurred in Queensland. The life cycle of the parasite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is outlined briefly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is disease are discussed. Treatment with thiabendazole seems to have been beneficial to this patient.  相似文献   

18.
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阐明温州地区1997年10-11月暴发流行“酸脑”的病因,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患发病过程及临床症状,针对性开展温州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学调查,同时用免疫学试验作临床辅助诊断。结果:温州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主要中间宿主(福寿螺)及终末宿主的感染率分别为69.4%和19.5%,患皮内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0.6%,ELISA法用于检测广州管圆线虫血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确定温州地区此次爆发流行的“酸脑”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温州地区为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结核发病和临床表现的新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误诊的肾结核患者19例,外院首诊泌尿系感染11例(57.9%),肾积水5例(26.3%),泌尿系结石3例(15,8%)。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为2个月-20a,平均2.7a。结果 11例行手术,其中6例为术前诊断不明确,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并经病理证实。14例(73.7%)最终经病理结果证实为结核,5例(26.3%)依靠病原学诊断。结论 对肾结核的诊断,应依靠患者病史、病原学、影像学、病理活检及手术探查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1例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采用涂片、实时荧光定量PCR 2种方法进行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1例脑脊液标本中,脑脊液涂片检测阳性率为2.21%(4/181),PCR检测阳性率为12.15%(22/181);脑脊液涂片、PCR法检测51例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阳性率分别为5.88%(3/51)和25.49%(13/51);检测80例临床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阳性率分别为1.25%(1/80)和11.25%(9/80),2种方法的阳性检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4,P<0.05)。5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涂片及PCR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临床结核病检测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